郭熙用墨,既有李成的淡墨如煙,又有範寬的深秀渾厚

2020-12-06 俊東說畫

導語:郭熙為北宋後期山水畫巨匠,他觀察四季山水,有「春山淡冶如笑,夏山蒼翠如滴,秋山明淨如妝,冬山慘澹如睡」之感受。他提出的「三遠法」理論,對後世的繪畫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

荊浩《匡廬圖》

當荊浩的《匡廬圖》還是勾皴擦點染步驟性很強的時候,郭熙的《早春圖》就已經出現了水墨交融的情況。他在溼墨上提出濃墨,濃墨上附加淡墨,使筆墨交融,有一種「水墨淋漓幛猶溼」的視覺感受,這種拖泥帶水的皴法不但開拓了山水畫的筆墨語言,也對後世的米家山水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早春圖》

01郭家山水獨步一時

郭熙擅長畫山水寒林,格調清新。他取法李成,亦吸取董源、範寬,並勇於革新創造,終自成一家。當時畫院畫家無不師效其畫,有"獨步一時"之譽。

郭熙字淳夫,河南焦作市溫縣人,因為溫縣地處黃河北岸,古稱河陽,又因為古人有以地名為稱謂的愛好,所以後人稱郭熙為郭河陽。

郭熙布衣出身,畫學並沒有家學的淵源,也沒有顯赫的身世,靠自己的天才,進入了宮廷畫院。在翰林圖畫院從藝學做起,升遷為待詔、翰林待詔直長,郭熙在畫院供職近20 年,深受宋神宗的喜愛。他的作品遍布皇宮、中書省、門下省等處,包括樞密院、學士苑等官署衙門,而京城及地方的許多寺院、道觀都以有郭熙的山水畫為榮。

《樹色平遠圖》

而在翰林圖畫院,郭熙的鑑賞水平有了進一步的提高。除了畫學考試郭熙為主考官外,皇家密室珍藏的名畫,都是由他詳細鑑定,編目造冊。就其審美境界和藝術功力而言,他與稍早一個時期的李成、範寬、董源、巨然相比,可謂毫不遜色。

《宣和畫譜》說郭熙「稍取李成之法,布置愈妙處,然後多所自得。」黃山谷曾論郭熙的畫為:「蘇才翁家摹六幅李成驟雨,從此筆墨大進」。可見,郭熙在發揚李成的風格的基礎之上,博學眾覽,取眾家之所長,並融會貫通。他說:「人之學畫,無異學書,今取鐘王、虞、柳、元必入其仿佛。至於大人達士,不局於一家,必兼收並覽,廣泛博考,以似我自成一家,然後為得。」所以,他的山水畫構圖多變,巧於布置,高、深、平之法常巧妙結合運用;他的山水畫清曠悠遠,於平淡中見奇妙,幽深精湛,曲折而壯觀。用墨既淡潤又厚實,筆融俏利而含蓄;風格清逸而淡雅,有時則雄健又渾厚,形成了自己的郭家山水面貌。

《寒林圖》

02人之學畫,無異學書

與郭熙同時代的蘇東坡提出「書畫同源」的理論,郭熙也講:「人之學畫無異學書」。郭熙繪畫的書法用筆可以說是恰到好處,既凸顯書法筆墨意趣,又不失其強烈的繪畫性。

宋人追求書法的用筆,郭熙亦是如此,他在《林泉高致》言:「王右軍喜鵝,意在取其轉項,如人之執筆轉腕以結字。此正與論畫用筆同,故世之人多謂,善書者往往善畫,蓋由其轉腕用筆之不滯也」。正是這樣,郭熙山水用筆堅實而不滯,剛勁之中又透出幾分松靈。郭熙用墨既有李成淡墨如煙的特點,長於表現曠遠,迷離。煙巒輕動的景色,又具有範寬深秀渾厚的特點,或蒼茫迷濛,或深秀幽靜,或奇異壯麗或淡雅飄逸,各有不同意境。

看郭熙的畫會發現,不管是山石粗重的用筆,還是鹿角枝、蟹爪樹枝勁利的筆鋒,均是放筆直取,直抒胸臆,用筆跌宕起伏,對比強烈,像寫草書一樣。樹幹外輪廓筆法靈活多變而見情趣,樹身以淡墨空過,節疤處用墨通點,樹多虯枝,虯枝上多小枝,如鷹爪、蟹爪,樹葉拈針,雜葉多密。

《溪山秋霽圖》局部

繪山石則先用粗細變化而又曲折的筆法寫出輪廓,再用濃淡乾濕不同的墨色順序地掃過,層層皴擦出巖石表面的紋理,因速度很快,會產生了濃淡乾濕和飛白的效果,形成了獨特的筆墨特徵。又因為形狀像捲曲的雲塊,故而有「捲雲皴」之說。

郭熙的界畫,在宋代也是獨樹一幟的。他所作的殿臺樓閣的嚴密工整的畫法特點,吸取了展子虔及李思訓父子的畫法長處,用於水墨山水中,脫去青綠重彩的格式,為界畫開闢了新的途徑,王士元、王振鵬、仇英及清代袁江、袁耀多受影響,不愧為「青出於藍勝於藍」。

《窠石平遠圖》

03平遠、深遠,兼能並擅

中國繪畫構圖的三遠法,最早明確提出來的是郭熙,他在《山水訓》中說「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顛,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後,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

郭熙對於三遠法的運用很靈活,往往巧妙的綜合三遠法在一幅畫之上。這樣突破了空間的局限,更能方便地表現對象完整形貌,才能揭示事物客觀存在的真實,使畫面內容豐富,意境耐人尋味,滿足欣賞者要求作面面觀的心理。

《幽谷圖》

在現存的郭熙畫集中,我們可以看出。郭熙既喜作「平遠」之景,又常建構深遠之境。有學 者認為,郭熙對平遠情有獨鍾,平遠是他的最高審美理想」。的確,我們看到在《林泉高致》的「畫格遺拾」和郭思所撰的《畫記》中有不少相關記載,但其實在郭熙繪畫中「深遠」或高遠並不少見,如傳世作品《早春圖》、《幽谷圖》、《關山春雪圖》都是以「深遠」見著的。我們或許可以說,由於他能「飽遊飫看」,從而使南北山水一概「歷歷羅列於胸中」,所以他在山水畫構圖上往往是「平遠」與「深遠」兼能並擅 。

郭熙還強調畫家對自然景物的觀察研究。他深知自然山水體貌結構的規律及其在四時、朝暮、風雨、明晦中的變化特徵, 而且還特別強調畫家如何去發現和塑造山水的優美藝術形象:「山形面面看, 山形步步移」,角度不同而呈現千姿百態。他的山水畫曾對當時畫院內外的山水畫創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對推動北宋山水畫的全面發展和繁榮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山村圖》

結語:

郭熙言:「以林泉之心臨之」,這個林泉之心指的是審美的心境,是一種非實用、非功利的態度,一種淡泊真摯的胸襟情懷。唯有以這樣的林泉之心去欣賞山水和山水畫,才能真正體會到山水之美,認識到山水的價值。

——END

讓我們靜下心來,向大師學習藝術生活和人生態度。記得關注我的百家號:俊東說畫

相關焦點

  • 千年後發現《溪山行旅圖》範寬籤名 李霖燦:能與範寬有此因緣,不負...
    ■範寬 溪山行旅圖■藏在畫作右下角樹叢中的畫家籤款■郭熙 早春圖■範寬 雪景寒林圖軸 天津博物館■ 收藏周刊記者 潘瑋倩近日,國之瑰寶、北宋山水畫扛鼎之作《溪山行旅圖》再次走進公眾視野。在傳得紛紛擾擾的各種消息中,「尋找範寬籤名」,也成為一種充滿儀式感的觀畫體驗。範寬原來是個落拓不羈的山人?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淡墨、潤墨等用法
    本文乃作者圓圓滾滾大寶貝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淡墨的用法:古人作書,很少用淡墨,墨太淡則傷神採。其實淡墨要用得不薄,要富有淡古之韻,的確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謂「淡墨」, 先須將墨磨濃,然後用水衝淡,近代日本人寫大字,有喜用淡墨者,水潰旁沁,衝出筆觸之外,富有韻味。
  • 墨法關乎筆法、章法與結字,如何用墨才有意境?歐陽詢早就有言
    墨法乃書法技法中的重要組成,亦稱「血法」,前人謂墨為字之血,所以有此一說。包世臣《藝舟雙輯》中認為:「畫法、字法,本於筆,成於墨,則墨法尤書藝一大關鍵已。」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則強調:「字之巧處在用筆,尤在用墨。」
  • 別有韻味的鋼筆淡墨畫(鬱前的鋼筆淡墨作品分享)
    今天與大家探討的話題就是鋼筆加淡墨。鋼筆加淡墨最初的靈感來自於鋼筆淡彩,以及國畫水墨的那種韻味和水彩畫的自由灑脫。鋼筆畫雖然以線條的靈活和自由快速為優勢,但在表現物體的意境,或者是物體的立體感方面還是有它的不足之處。
  • 水墨畫的技法規則——用墨方法
    在水墨畫的用墨方法中有一個墨帶色"的特殊原則。這是源於老莊哲學思想的。畫家在作畫時墨被水,調成深淺不同的層次,一般說來,墨色可分為焦、濃、重、淡、清五個層次。雖然在民間很早就出現了水墨畫這種形式,但沒有被流傳下來,人們當時也沒有在意用墨方法。到了唐朝才有關於論述水墨畫用墨方法的著作。因此寫意畫用墨的方法是經過很長的一段時間的研究累積才漸漸完善起來的。
  • 國畫用墨方法和技巧
    用墨總體之意是指使用水墨的方法和技巧,用墨之法有蘸墨法、調墨法和運墨法 用單運法作畫叫單運畫法,其具體有濃墨法(重墨法)、淡墨法(渴墨法)、幹墨法、溼墨法、焦墨法、潑墨法、宿墨法、單色法(單色分赤、橙、黃、綠、青藍、紫)。在墨色中黑的墨為濃墨,發灰色的墨為淡墨,墨中少水為幹墨,水較多為溼墨,比濃墨水少為焦墨,用水較大進行潑寫作畫為潑墨,宿墨是指隔夜之墨。
  • 書法之「墨法」詳解,要達到用墨的最高境界,這三點要領悟
    如果書寫中的枯溼濃淡、知白守墨處理得當,字裡行間自能秀髮出高雅的風神;用墨能達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燥滑相應,飄揚酒脫,其風韻氣勢猶可躍然紙上。大凡有的書法作品出現滯筆,有的淡墨滲化,萁原因就是在用墨這一點還把握得不好。因此,學好書法,用墨值得認真研究。古稱水生血、墨生肉,很有道理,墨就像書法的血肉,而書法如果無血無肉那則是不可思議的。
  • 從張旭、黃庭堅、王鐸、董其昌等人書法作品來看書法中墨法的運用
    書法中的墨法是書法藝術中極為重要的表現手段,書家通過對墨法的濃淡枯溼的變化來營造渲染藝術效果,有時一幅作品中濃墨、淡墨、枯筆交替使用,用這種墨色的自然變化來增加作品的藝術表現力。王鐸可以說是書法史上最擅於用墨之人,歷代的書法家在用墨的變化和手段上均無法與之相提並論。
  • 書畫用墨的技法
    一、掌握好濃淡學習用墨首先是掌握好濃淡。凡是好的書法作品,水墨都是濃淡適宜的。墨須濃而不凝,因為凝則筆畫呆板乾澀;墨須淡而不死,因為死則傷神,所以淡墨要活,要有情韻。可以說墨濃但適宜、燥潤相雜,是書法藝術的一大關鍵。有功力的書法家都會根據書體而掌握墨色的濃淡、燥潤,使字有血有肉,色彩光鮮。
  • 凡有美術,皆足以徵表一時及一族之思維,固亦即國魂之現象!
    他對「古人墨法,妙於用水」,尤為著意,以至後來把「七墨」中「積墨」一法改為「漬墨」,這自是他多年筆墨實踐經驗的理論化表述。而在筆與墨具體應用的考察中,黃賓虹有時又比別人更關注如何用墨。且看他的幾點看法:「唐以前畫,多用濃墨,李成兼用淡墨,董北苑、僧巨然墨法益精。」「元人筆蒼墨潤.兼取唐宋之長。」
  • 色不礙墨,墨不礙色——大愚《創世之柱》中的色彩創新
    水墨丹青是人們對中國畫的傳統代稱,中國畫自唐代就開始分為青綠山水和水墨山水兩大派,但當我們從水墨畫的發展角度考察,自黃賓虹提出「七墨」,可以說墨法已趨完備,當墨色想要追求進一步的豐富與多變時,必然會尋求藉助於其他色彩以豐富其表現性,這也就是墨與色的融合。
  • 寫意花鳥畫筆墨技法用法教程,各種寫意花鳥畫的畫法示例步驟詳解
    墨法就是用墨的技法,墨法離不開水法,它直接關係到用墨的效果,所以這裡將水法歸入墨法之中。蘸墨法即調墨的方法,一般要求,筆頭上的墨不可均勻,要有濃、淡、幹、溼,這就要研究蘸墨的具體方法。破墨:通過墨與墨的衝撞、滲化,使原來的墨跡產生新的變化。具體方法有以濃破淡、以淡破濃、以幹破溼、以溼破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