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丹青是人們對中國畫的傳統代稱,中國畫自唐代就開始分為青綠山水和水墨山水兩大派,但當我們從水墨畫的發展角度考察,自黃賓虹提出「七墨」,可以說墨法已趨完備,當墨色想要追求進一步的豐富與多變時,必然會尋求藉助於其他色彩以豐富其表現性,這也就是墨與色的融合。

仔細觀察大愚的《創世之柱》會發現,除氤氳的墨色外還有黃色、絳色、藍色等多種顏色,這些顏色可以理解為具象之物的色彩,如山石的顏色、樹幹的顏色等等,也可以理解為大愚在用顏色來更有力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形成畫面的生動情緒。另外,色彩對於時空、光線也有著出色的表達能力,在《創世之柱》中色彩的運用就體現出了如金石、古玉、壁畫一般的斑駁之美,進而使作品產生一種高古渾厚的歲月美感。

「唯善用墨者善敷色」,不同於傳統中國畫的色彩使用只是顏色的填充,也不同於一般畫家用色採用大片渲染不見筆跡的方法,使得色墨分離。大愚用色之法一如用墨,仍是筆筆寫出,在墨色交融處,或以色破墨,或以墨破色,色不礙墨,墨不礙色,墨與色渾然一體又層次豐富,墨色的幽雅與色彩的瑰麗相映生輝,光彩動人。

這一切來源於大愚對於中國傳統山水畫的融會貫通,故能生發新意。不僅如此,在《創世之柱》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墨與色的層層積累使畫面呈現出的厚度和立體感,斑駁厚澀的肌理紋路有著西方油畫和水粉畫的感覺,從中可見大愚對於西方色彩方法的借鑑,但其又完全採用了東方式的筆墨表達,從而體現出大愚對於東西方藝術融合的探索。
白摧朽骨龍虎死——大愚《創世之柱》中的知白守黑
古拙渾厚——大愚《創世之柱》中的金石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