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古代的「熒惑」、古埃及的「紅色的那顆」,到羅馬神話中的戰「瑪爾斯」,人們對火星的好奇心從未被時間磨滅。火星,熟悉又神秘。
自從60多年前人類向火星發射第一枚探測器以來,人類迄今已進行了44次火星探測,但對於這顆星球所知卻仍然十分有限。
火星,
我們終於來了!
據央視新聞、中國新聞網、新華社、中國青年報、人民日報等報導,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文昌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徵五號遙四火箭,將我國首顆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發射升空,隨後,「天問一號」探測器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我國首次火星探測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為啥大家都扎堆7月發射火星探測器?
其實不只是中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希望」號火星探測器已於7月20日由日本成功發射升空。美國航天局「毅力」號火星車計劃於7月30日發射升空,並將攜首架火星直升機「機智」號一同前往火星。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副所長舒嶸解釋說,這是因為7月中旬至8月中旬是今年絕佳的「火星探測器窗口」,這個「窗口期」兩年才有一次。
中國首次火星探索為啥取名「天問」?
中國古代稱火星為「熒惑」。其中「熒」代指火星由於土壤富含氧化鐵而發出的紅光;「惑」則出於古人對火星運行缺乏規律而感到的困惑。
而本次火星探測任務中的「天問」一詞,則出自我國浪漫主義詩人屈原所著《楚辭》中的同名長詩《天問》。
遂古之初,誰傳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誰能極之?
馮翼惟象,何以識之?
全詩通篇是對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現象的發問,這是可貴的科學精神萌芽,不僅與如今科學家們對火星的不斷探究精神,不謀而合,同時也是對中華民族執著追求真理精神的確切表達。
我們為啥要探索火星?
據公開數據統計,迄今為止,人類探火的完全成功率約為42%,這項成功率比難度極大的人類探月約53%的成功率還要低。
既然探測火星是一項高風險的嘗試,探測火星「勝算「不到一半,卻為何讓傳統航天大國,乃至非傳統航天大國「趨之若鶩」呢?60年來,美國、蘇聯/俄羅斯、日本、歐洲、印度「前赴後繼」發射火星探測器。
我們先來簡單了解一下火星。
在太陽系,火星的自然環境與地球最為接近,兩者幾乎都形成於約45億年前,組成結構也大致相同,有核、幔、殼。火星與地球有著相似的自轉周期,一個火星日大約是24小時39分鐘,而且它還和地球一樣,也有四季更迭。
火星表面呈現出紅色,在它最明亮的時候猶如一團火球。按照天文學家的說法,這一抹紅色實際上並不是真正的火焰,火星上溫度反而極低,接近於地球的南極。呈現紅色的原因,是火星的土壤富含氧化鐵,就像是土地生了鏽。這種土壤的形成,是風與水雙重侵蝕作用產生的。由此可見,火星上曾經存在過大量的水和大氣。
這就意味著,火星上有可能出現過生命。那麼,火星是地球的過往,還是我們未來的歸宿?
只有人類或人類的探測器「身臨其境」,才能一步步得到解答。正因為如此,人類每一次火星探測任務幾乎都受到大範圍的關注。
如今這一次,是來自中國的天問一號。
接下來,「天問一號」在經過數次深空機動與中途修正之後,預計在明年2月,就將到達火星的引力場範圍內,能夠順利完成「環繞+著陸+巡視」三大任務後,我國將是美國後第2個實現火星著陸的國家。
火星任務和未來我國太空戰略有什麼關係?
2020年4月,國家發改委發布了新型基礎設施名單,包括獨立的北鬥衛星系統,月球部署能力,獨立的空間站以及眼下的火星探測任務。
一旦全部完成並對外展示,中國將向世界提供另一套可靠的太空基礎設施,進一步爭奪全球太空領導地位。
中國的火星任務是其宏偉太空基礎設施計劃的一項內容,旨在到2049年獲得太空主導地位。火星任務既增強了中國的太空技術能力,又提高了中國太空計劃的威望、聲譽及信譽。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正在同步投入月球探索與深空探索能力。
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蒼茫宇宙。
可以說,我們未來前進的每一步都在迎接挑戰,也在創造歷史。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惟其艱難,方顯勇毅。
祝「中國航天」一切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