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對中國航天是個大日子。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藉助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從海南文昌發射中心順利升空,正式開啟歷時7個多月的火星徵程。
看著火箭騰空而起、穿雲而去,國人無不歡呼雀躍,這是今年為數不多的振奮人心的好消息。
然而,從世界範圍來看,我們這次發射卻是步人後塵了。
且不說之前已經完成發射的美國、俄羅斯、歐洲、印度等,就在幾天前的7月20日,阿聯的「希望號」火星探測器也已經藉助日本的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從而使我們在火星探測領域只能屈居第六。
雖然,發射時間先後,並不能說明什麼。但在世界航天史上默默無聞的阿聯,卻能夠先於我們完成火星發射任務,而且還是藉助日本的運載火箭,這就真的很耐人尋味了。
當然,火箭發射成功僅僅是火星探測任務的第一步,從發射到火星成功登陸火星,不但是個漫長的時間歷程,更要經歷眾多關鍵步驟,這其中稍有不慎,整個任務就將前功盡棄。所以未來的7個月時間裡,全球必然都會對中、阿、美三國的火星探測任務進行持續關注和對比,從這一點來說,這真的是人類航天史的一大壯舉。
很多人其實對阿聯摻和火星探測這事頗為不解。
畢竟傳統的航天大國美、俄、歐、中等,搞搞這些「虛頭巴腦」的事情還尚可理解,而此前名不見經傳、在航天領域剛剛起步,甚至都沒有自己運載火箭的阿聯為何也要湊著個熱鬧呢?
客觀的說,這個世界上固然大部分人都是路人甲的命,但同樣也有著很多心懷報復、不敢妄自菲薄的有志之人。國家也一樣,沒有哪個國家會心甘情願的永遠屈居人後,更何況是人少錢多的阿聯呢。
作為中東經濟實力不俗的國家,阿聯除了石油,在很多領域都有著極高的影響力,譬如航空、文旅、商貿、房地產等等。
在航天領域,阿聯的確底子較薄弱,不足以掌握全面的航天技術,但就火星探測器而言,阿聯卻是有機會的。更何況阿聯在國際航天技術合作領域沒有任何壁壘和限制,探測器可以直接和美國合作、運載火箭可以藉助日本,出錢就完事了。
所以,花點錢,就可以全面參與前沿航天技術的研發過程,為阿聯乃至阿拉伯國家贏得前所未有的關注和榮譽,並幫助本國航天技術突飛猛進、激勵一代青少年愛上科學技術,為今後的國家轉型繼續能量,這步棋阿聯無疑走的是非常有眼光的。
而對於中國,這麼多年來頻繁開展的太空任務其實也是受到諸多質疑的。
因為每個航天任務動輒就是幾億、幾十億的成本,這些錢如果用來搞民生或者搞基建,那都是立竿見影的效果。所以很多人不解,為什麼我們非要花這麼多錢,搶著去鳥不拉屎的月球或者火星上?
這個問題,其實很難回答。
因為就目前的探測任務本身而言,確實只能實現對這些地外星體的一般性科研探測,初步了解它的行星構造、大氣環境、地質、氣候、生態等等,並不能給國家甚至人類帶來多少實質性的福利。
但,這就像大航海時代一樣。
當年被迪加瑪、哥倫布、麥哲倫等忽悠資助他們遠洋航行的西班牙、葡萄牙等王室貴族,或許也並不能預見到這些航行到底能發現什麼,以及環球航行能有什麼現實意義,所以其實這其中有著賭的成分。
但是,由此而引發的航海技術的大爆炸,卻間接促進了該國造船、經貿、地理、軍事等學科的進步,並通過這些技術和財力,進一步攫取到了更多的海外資源和領地,最終促使這些航海大國成為了各領風騷的全球霸主。
而錯過了整個大航海時代的古代中國,即便有著輝煌的歷史,卻因為觀念和技術的落後,最終在近代敗給了這些船堅炮利的新興勢力,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喪權之痛。
當然,殖民主義已經被人類丟進了歷史的垃圾箱,而今天的大航天時代,人類要面對的也是比大航海時代的地理大發現更為艱難、莫測的局面。一旦錯失,恐怕連追趕的機會都沒有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一直在奮起直追、大力發展航天技術的原因。
何況,航天技術涉及到的技術不僅是一個國家航天科技和經濟實力的體現,更是一個國家軍事實力的縮影,特別是運載火箭技術和太空武器技術。
所以,當我們看到日本的運載火箭技術已經如此日臻成熟、可以成功掌握變軌技術之後,不免會對其軍事潛力感到擔憂。
在人類尚未大同,國家依舊是人類主流組織形式的今天,國家之間的競爭無疑仍將會持續存在很長一段時間,更何況國與國之間還有著意識形態、戰略利益、民族矛盾等種種紛爭,所以人類前沿技術的共享,始終只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科幻話題。任何領域的前沿技術成果,其他國家都不可能輕易地坐享其成。
因此,即便月球上寸草不生、火星是不毛之地,我們也一定要,也只能靠自己親自上去看看,這樣我們才不會在這場新時代競爭中,毫無作為,再度淪為看客,任人宰割。
當然,任何事情都要有度,凡事均需量力而為,切不可沉淪到「好大喜功」的虛榮之境,更要有自己的規劃和節奏。
畢竟我們還有著太多的現實問題需要處理和解決,畢竟我們還有那麼多的國民需要脫貧和全面小康,可千萬不能再落入了航天競賽陷阱的萬劫不復之地。
中國航天,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