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學學會在軌道立方體衛星上演示量子糾纏

2020-08-28 科學新聞前沿

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微型化的量子糾纏源,其尺寸僅為20x10釐米。

研究人員研製出一種小型的量子糾纏源,其測量只有20到10釐米。來源:新加坡國立大學量子技術中心

在建立全球量子通信網絡的關鍵一步中,研究人員在一顆重量不到2.6公斤、繞地球運行的立方體衛星上產生並檢測到了量子糾纏。

「未來,我們的系統可能會成為全球量子網絡的一部分,向地球或其他太空飛行器上的接收器傳輸量子信號,」新加坡國立大學量子技術中心的主要作者艾託爾·維拉爾(Aitor Villar)說。 這些信號可以用來實現任何類型的量子通信應用,從用於極其安全的數據傳輸的量子密鑰分發,到通過從遠處複製量子系統的狀態來傳輸信息的量子隱形傳態。

在光學學會(OSA)的高影響研究期刊Optica上,Villar和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展示了他們的微型量子糾纏源可以在比鞋盒還小的低資源、高成本效益的立方體衛星上成功地在太空中運行。 立方體衛星是一種標準類型的納米衛星,由10釐米×10釐米×10釐米立方體單位的倍數組成。

維拉爾說:「以太空為基礎的全球量子網絡的進展速度很快。」 「我們希望我們的工作能激發下一波天基量子技術任務,並希望新的應用和技術能從我們的實驗發現中受益。」

量子糾纏小型化。

被稱為糾纏的量子力學現象在許多量子通信應用中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由於長距離的光學損耗,使用光纖創建全球糾纏分布網絡是不可能的。 在太空中為小型標準化衛星配備量子儀器是以經濟高效的方式應對這一挑戰的一種方式。

SpooQy-1 CubeSat 包含一個小型量子儀器,用於創建具有糾纏量子屬性的光子對。

作為第一步,研究人員需要證明,用於量子糾纏的微型光子源可以在發射的壓力下保持完好無損,並在衛星內惡劣的太空環境中成功運行,而衛星可以提供最低的能量。 為了做到這一點,他們詳盡地檢查了用於產生量子糾纏的光子對源的每個組件,看看是否可以將其變得更小或更堅固。

SpoQy-1立方體衛星包含一個微型量子儀器,可以創建具有糾纏量子屬性的光子對。 糾纏是通過光子偏振的關聯來檢測的。 來源:新加坡國立大學量子技術中心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在發展的每個階段,我們都積極意識到質量、規模和權力的預算,」維拉爾說。 通過快速原型設計和測試的迭代設計,我們得到了一種用於糾纏光子對源所需的所有現成組件的堅固、小巧的封裝。「。

新的微型光子對光源由一個藍色雷射二極體組成,它照射在非線性晶體上,產生光子對。 要實現高質量的糾纏,需要完全重新設計支架,以高精度和穩定性對準非線性晶體。

發射進入軌道。

研究人員通過測試其承受火箭發射和太空操作期間經歷的振動和熱變化的能力,使他們的新儀器有資格用於太空。 光子對源在整個測試過程中保持了非常高質量的糾纏,即使在-10°C到40°C的重複溫度循環後,晶體的排列也保持不變。

研究人員將他們的新儀器安裝到Spoqy-1中,這是一顆立方體衛星,於2019年6月17日從國際空間站部署到軌道上。 該儀器成功地在16°C到21.5°C的溫度範圍內產生了糾纏光子對。

藍色發光的量子計算機(概念圖)

維拉爾說:「這一演示表明,微型化的糾纏技術可以在消耗很少電力的情況下很好地工作。」 這是朝著部署能夠服務於全球量子網絡的衛星星座的高性價比方法邁出的重要一步。「。 該項目由新加坡國家研究基金會資助。

研究人員目前正在與英國的RALSpace合作,設計和建造一顆類似SpoQy-1的量子納米衛星,具有將糾纏光子從太空傳輸到地面接收器所需的能力。 這將在2022年的任務中進行演示。 他們還與其他團隊合作,提高立方體衛星支持量子網絡的能力。

來源:phys.org

相關焦點

  • 全球量子通信網絡:在立方衛星軌道上部署量子糾纏
    在創建全球量子通信網絡的關鍵步驟中,研究人員已經在小於2.6公斤、繞地球運行的立方衛星上產生並檢測了量子糾纏。新加坡國立大學量子技術中心阿尼特·比利亞爾說:「將來,我們的系統可能成為將量子信號傳輸到地球或其他太空飛行器上的接收器的全球量子網絡的一部分。」
  • 新加坡科學家用立方星演示量子糾纏,向全球量子通信網絡邁進
    導讀據美國光學學會(OSA)官網和新加坡國立大學量子技術中心(CQT)官網近日報導,新加坡國立大學量子技術中心領導的科研團隊成功在立方星上演示了量子糾纏。這項研究朝著創造全球量子通信網絡的目標邁出了關鍵一步。
  • 量子技術又「上天」:新加坡用2.6公斤立方星演示量子糾纏
    一波量子技術「上天」的熱潮仍在持續。就在中國科學家宣布用「墨子號」衛星實現基於量子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後10天,一個新加坡團隊報告在立方星上實現了量子糾纏。雖然只是做到了量子糾纏這第一步,還沒有產生量子密碼,但這種小體積、低成本的設備具有吸引力。要知道,「墨子號」高度1.7米,重約640公斤。而這顆立方星不到2.6公斤,比鞋盒還小。相關論文發表在6月25日的國際光學權威期刊《Optica》上。
  • 「墨子號」衛星完成引力誘導量子糾纏退相干理論檢驗
    中國「墨子號」衛星完成引力誘導量子糾纏退相干理論檢驗  中新網北京9月20日電 (記者 孫自法 吳蘭)中國科學院20日發布消息說,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範靖雲等與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等單位科研工作人員合作,利用中國「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對一類預言引力場導致量子退相干的理論模型進行了實驗檢驗
  • 英國和新加坡設定2021年,推出小型量子通信立方體衛星
    一個光子的變化會影響它糾纏的夥伴,無論它在宇宙中的什麼地方,愛因斯坦稱之為「遠距離的鬼動作」,它使糾纏的光子充當「相同的量子信使」,並攜帶可以安全地加密視頻通話的秘密密鑰。以及所有其他方式的數據傳輸。同時,量子物理將挫敗一個試圖攔截秘密密鑰的間諜。
  • 新加坡科學家在人造衛星上證明了量子糾纏,網友:聽過Micius嗎?
    量子糾纏是指兩個粒子在一段距離內變得不可分割地聯繫在一起,因此一個粒子在某個方面充當另一個粒子的指示器,這條牢不可破的鏈路也許有一天會成為超高速、超安全的量子網際網路的基礎,雖然量子網際網路還有一段路要走,但如果我們想讓它工作的話,還需要除光纖以外的多種設備支持,因此,科學家們正在通過各種新的技術和手段來測試量子糾纏
  • 小到100毫米的立方體衛星,也能成為X射線天文臺!
    而且,因為立方體衛星被放置在低地球軌道上,其使用壽命相對較短,所以不需要防輻射的電子設備。Larocca和同事在國際光學和光子學協會《Journal of Astronomical Telescopes, Instruments, and Systems》上發表了新研究,詳細介紹了名為HaloSat的立方體衛星開發過程。
  • 墨子號量子衛星實現世界首次千公裡級量子糾纏密鑰分發
    據央視新聞客戶端消息,經過多年研究攻關,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研究團隊聯合牛津大學等國內外團隊,通過「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墨子號」衛星過境時,同時與新疆南山站和青海德令哈站兩個地面站建立光鏈路,以每秒2對的速度在地面超過1120公裡的兩個站之間建立量子糾纏,產生量子密鑰,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基於糾纏的千公裡級量子保密通信。
  • NASA考慮發量子通信衛星連接歐美,但先用國際空間站練手
    主要議題之一是,是先在空間站上演示,還是直接上量子通信衛星。 要知道,國際空間站在較低的軌道上,只能看到地球表面的局部。要想在遠距離之間建立量子鏈路,需要一顆更高軌的衛星。今年年初,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與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合作,實現了509公裡真實環境光纖的雙場量子密鑰分發,這是光纖上的最遠距離。 還有一種方案就是通過衛星中繼。2017年,潘建偉團隊利用世界首顆量子通信實驗衛星「墨子號」,創下了 1200千米的量子糾纏分發世界紀錄。
  • 「墨子號」量子衛星實現千公裡級量子糾纏密鑰分發
    「墨子號」衛星過境時,同時與新疆南山站和青海德令哈站兩個地面站建立光鏈路,以每秒2對的速度在地面超過1120公裡的兩個站之間建立量子糾纏,產生量子密鑰,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基於糾纏的千公裡級量子保密通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介紹,基於糾纏的量子保密通信,利用空間信道的衰減比較少,把點對點現場密鑰分發的距離由百公裡量級提升到了一千公裡。
  • 中國科大首次實現高保真度32維量子糾纏態
    中國科大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高維量子通信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與奧地利Marcus Huber教授研究組合作,首次實現了高保真度32維量子糾纏態。該成果8月28日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 美國空軍的立方體衛星到達空間站
    美國空軍空間與飛彈系統中心與其任務夥伴成功地將航空航天「俠盜」阿爾法/貝塔立方體衛星與空間試驗計劃4號衛星(STPSat-4)送至國際空間站。
  • 華東師大學者發現大幅提升量子糾纏容量和量子關聯度新方法!
    在量子通信研究方面,荊傑泰教授團隊利用光學軌道角動量這個自由度,在實驗上實現了一種光學軌道角動量復用的連續變量量子糾纏體系。 光學軌道角動量復用的連續變量糾纏系統示意圖、13對量子糾纏判定以及光學軌道角動量守恆驗證的相關實驗結果 近年來,量子通信領域發展迅速,而量子糾纏是量子通信中非常重要的量子資源。提高量子通信體系中的糾纏容量,從而提高量子通信的信道容量對於實現大尺度量子通信網絡至關重要。
  • 「墨子號」量子衛星取得新突破!實現世界首次千公裡級量子糾纏密鑰...
    經過多年研究攻關,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研究團隊聯合牛津大學等國內外團隊,通過「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該實驗成果不僅將以往地面無中繼量子保密通信的空間距離提高了一個數量級,並且通過物理原理確保了即使在衛星被他方控制的極端情況下依然能實現安全的量子通信,取得了量子通信現實應用的重要突破。
  • 李傳鋒等首次實現高保真度32維量子糾纏態
    我實驗室在高維量子通信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與奧地利Marcus Huber教授研究組合作,首次實現了高保真度32維量子糾纏態。該成果8月28日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相比二維系統,高維量子糾纏態在信道容量上有著巨大的優勢。然而要展示這一優勢,必須要實現高保真度高維量子糾纏態的製備、傳輸與測量。
  • 率先檢驗引力如何影響量子糾纏
    這是國際上首次利用量子衛星在地球引力場中對嘗試結合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的理論進行實驗檢驗,將極大地推動相關物理學基礎理論和實驗研究。  論文通訊作者、中國科大副校長、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院長潘建偉表示:「『墨子號』的先進技術促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成功地利用量子光學實驗方式完成了量子理論和引力之間的基礎理論驗證。」
  • 量子衛星為通信保密保駕護航
    它使中國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構建了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實驗體系。首顆量子通信衛星以我國古代科學家墨子的名字來命名。墨子最早提出過光線沿直線傳播的觀點,進行了小孔成像實驗。用他的名字命名以紀念他在早期物理光學方面的成就。
  • 【中國科學報】高保真度32維量子糾纏態首次實現
    ,團隊中的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與奧地利學者合作,首次實現高保真度32維量子糾纏態,創造世界最高水平,為進一步實現各種高維量子信息過程,以及研究高維系統的量子物理基本問題打下重要基礎。相比二維系統,高維量子糾纏態在信道容量上有巨大優勢。然而,要展示這一優勢必須實現高保真度、高維量子糾纏態的製備、傳輸與測量。此前在光學系統中,人們廣泛採用光子的軌道角動量、時間或頻率自由度進行編碼,但還沒有一個系統能夠很好地同時解決高維量子糾纏態的製備、傳輸與測量的難題。李傳鋒、柳必恆等人另闢蹊徑,於2016年開始採用光子的路逕自由度進行編碼,並取得一系列成果。
  • 中國科大首次實現高保真度 32 維量子糾纏態
    相比二維系統,高維量子糾纏態在信道容量上有著巨大的優勢。然而要展示這一優勢,必須要實現高保真度高維量子糾纏態的製備、傳輸與測量。此前在光學系統中人們廣泛採用光子的軌道角動量、時間或頻率自由度進行編碼,但還沒有一個系統能夠同時很好的解決高維量子糾纏態的製備、傳輸與測量的困難。
  • 中國科大首次實現高保真度 32 維量子糾纏態
    IT之家9月3日消息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發布最新消息,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高維量子通信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與奧地利Marcus Huber教授研究組合作,首次實現了高保真度32維量子糾纏態。該成果8月28日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