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科學家在人造衛星上證明了量子糾纏,網友:聽過Micius嗎?

2020-12-05 熙巖知識百科

量子糾纏是指兩個粒子在一段距離內變得不可分割地聯繫在一起,因此一個粒子在某個方面充當另一個粒子的指示器,這條牢不可破的鏈路也許有一天會成為超高速、超安全的量子網際網路的基礎,雖然量子網際網路還有一段路要走,但如果我們想讓它工作的話,還需要除光纖以外的多種設備支持,因此,科學家們正在通過各種新的技術和手段來測試量子糾纏,甚至將實驗室搬上了太空。

近日,新加坡國立大學國立量子技術中心(CQT)的一項實驗項目就將實驗地點選擇在了太空中一個名為SpooQy-1 CubeSat的人造衛星上面並使用藍色雷射二極體和非線性晶體來產生糾纏光子對。SpooQy-1 CubeSat通常會被人們稱為量子納米衛星,它是一種基於QKD(量子密鑰分配)的技術,由於其符合CubeSat標準,因此科學家們計劃在3U CubeSat上進行演示實驗。

而對於標準CubeSat衛星來說,它是一種用於太空研究 的 小型衛星,由 10 cm×10 cm×11.35 cm 立方單位的倍數組成。 每單位的立方衛星重量不超過 1.33 公斤,立方衛星常由 國際太空站 上的人員部署進入軌道,或作為 發射載具 上的 次要荷載。 截至 2019 年 1 月,人類已發射超過 1000 枚立方衛星。已有 900 多個成功部署至軌道、80 多個因發射失敗而被摧毀。

新加坡國立大學的量子物理學家艾託爾·維拉爾(Aitor Villar)認為,或許在不久的將來,人類可以建成全球量子網絡通信系統,將量子信號傳輸給地球上或太空中不同的量子接收設備。這些信號可用於實現任何類型的量子通信使用,從用於極其安全的數據傳輸的量子密鑰分配到量子隱形傳態,即通過在遠處複製量子系統的狀態來傳輸數據信息。

可以說這項技術在許多應用領域都會是顛覆性的,它不僅能運用於實際的太空環境當中,而且還是在一個小於20釐米×10釐米(7.87英寸×3.94英寸)的設備上完成的,並且這個設備的重量只有2.6公斤(5.73磅)。

艾託爾·維拉爾表示:雖然中國的量子科學實驗衛星Micius是人類史上第一個在外太空中開展的量子通信實驗項目,但SpooQy-1相比於Micius來說體積更小,如果我們要使用衛星作為未來量子通信的基礎,那麼其設備體積將是至關重要的。

SpooQy-1 CubeSat於去年從國際空間站發射升空,它的特殊設計之處在於能夠保護糾纏的光子源不受來自地球及其周圍軌道的壓力和溫度的影響。SpooQy-1 CubeSat上的光子對在16攝氏度到21.5攝氏度(60.8攝氏度到70.07華氏度)之間會糾纏在一起。不僅如此,該系統還被設計成可以在低功耗的環境狀態下運行。在接下來的幾年裡,研究小組希望研製出一種量子接收器,它可以與SpooQy-1 CubeSat衛星進行通信,並提高SpooQy-1 CubeSat設備支持量子網絡的整體能力。

以太空為基礎背景的全球量子網絡研究勢必會成為未來天基量子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彰顯著國與國之間針對空間探索的科技水平,作為航天大國的我們,自然不能落後於人,是這樣嗎?歡迎評論區留言。

相關焦點

  • 新加坡科學家用立方星演示量子糾纏,向全球量子通信網絡邁進
    導讀據美國光學學會(OSA)官網和新加坡國立大學量子技術中心(CQT)官網近日報導,新加坡國立大學量子技術中心領導的科研團隊成功在立方星上演示了量子糾纏。這項研究朝著創造全球量子通信網絡的目標邁出了關鍵一步。
  • 量子技術又「上天」:新加坡用2.6公斤立方星演示量子糾纏
    一波量子技術「上天」的熱潮仍在持續。就在中國科學家宣布用「墨子號」衛星實現基於量子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後10天,一個新加坡團隊報告在立方星上實現了量子糾纏。雖然只是做到了量子糾纏這第一步,還沒有產生量子密碼,但這種小體積、低成本的設備具有吸引力。要知道,「墨子號」高度1.7米,重約640公斤。而這顆立方星不到2.6公斤,比鞋盒還小。相關論文發表在6月25日的國際光學權威期刊《Optica》上。
  • 量子糾纏態
    糾纏是一種由量子力學規則描述的現象,該現象指出兩個物理上分離的對象可以「糾纏」或彼此關聯,以使它們之間的關聯比經典的預測更強。1964年,物理學家約翰·貝爾(John Bell)在數學上證明了量子糾纏的存在,並且設計了一種測試(稱為貝爾測試),此後科學家將其應用於許多情況,以確定某些空間遙遠的粒子或系統是否按照經典,真實的方式工作。世界物理學,或者它們是否可能表現出一些量子糾纏態。
  • 科學家首度捕捉到了量子糾纏的圖像
    「量子糾纏」這個詞,就算不是學物理的人,應該也有聽過(很多電影裡都會出現,比如《蟻人》)。簡單來說它指的就是兩個粒子即便相隔遙遠,其中一個的狀態只要發生變化,另一個也會受到相應的影響。不過在此之前,儘管關於量子纏結的研究很多,但從未有人捕捉到過真正的圖像。
  • 神秘和現實的重大誤解,量子糾纏和量子通訊一點關係也沒有?
    徹底誤解了量子通信的原理。實際上,量子通信和量子糾纏一點關係也沒有。為什麼量子糾纏和量子通信一點關係也沒有?(1)量子糾纏涉及多個粒子,而量子通信只涉及單個粒子。目前量子通信工程實質上僅是在密鑰的分發時使用領子效應,而且是單光子自旋態(即偏振態)的量子效應。量子糾纏是多體問題,而量子通信僅涉及單體問題。
  • 光學學會在軌道立方體衛星上演示量子糾纏
    來源:新加坡國立大學量子技術中心 在建立全球量子通信網絡的關鍵一步中,研究人員在一顆重量不到2.6公斤、繞地球運行的立方體衛星上產生並檢測到了量子糾纏。「未來,我們的系統可能會成為全球量子網絡的一部分,向地球或其他太空飛行器上的接收器傳輸量子信號,」新加坡國立大學量子技術中心的主要作者艾託爾·維拉爾(Aitor Villar)說。
  • 量子糾纏的特性是一種量子力學隱性
    整個關鍵共識基本得到確認,同時各種國際研究小組在大規模量子計算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現在新一代超導量子網絡又蓄勢待發。我國超導量子糾纏和量子隱形傳態所取得的巨大進展,證明了量子糾纏性質可以在擴大尺度上起作用,這是由量子糾纏的特性決定的。
  • 科學家公布人類歷史上第一張量子糾纏照片
    隨著人類科技的不斷發展,人類慢慢發現我們生活的宇宙存在很多非常震撼的現象,就比如黑洞,愛因斯坦在相對論裡面預言這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神秘天體,而現代科學家不僅證實黑洞真的存在,而且還拍攝到人類歷史上第一張黑洞照片,2019年4月12日科學家在世界上公布人類歷史上拍攝到的第一張黑洞照片
  • 網友問:量子糾纏為什麼能超光速,糾纏效應需要能量嗎?
    糾纏粒子對之間的超距作用,本身是不傳遞能量的,也不傳遞有效信息,至於量子糾纏更深層的機制,目前還是科學中的謎團。量子力學描述,處於糾纏態的兩個粒子,無論它們相距多遠,本質上是一個整體,由同一個波函數進行描述;一旦我們對其進行測量,波函數塌縮成兩個量子態,這種塌縮過程是同時的,無視距離的,塌縮結果也是隨機的,所以不能傳遞有效信息。
  • 人類第一次看見量子糾纏!科學家終於拍攝到量子糾纏的照片
    這個悖論顯示,在量子力學中,兩個相互作用的粒子,無論相隔多遠(理論上這個距離可以比銀河系直徑還大),其量子狀態仍能「糾纏」在一起,共享同一個整體的物理狀態。這種超距的量子關聯被稱為量子糾纏,也被愛因斯坦稱為「幽靈般的超距作用」。 之所以被稱作悖論,是因為這在當時看起來似乎違反了狹義相對論。
  • 量子糾纏到底是什麼?為什麼它讓無數科學家抓狂?
    一提起量子糾纏,相信很多朋友都聽說過。這個概念是量子力學裡面的,當我們研究微觀世界就會用到這個概念,但是量子糾纏到底是什麼?今天我來談談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白微觀世界和我們宏觀世界有一個很大差別,微觀世界裡面一切都是概率,這個我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經反覆提到過。什麼叫一切都是概念?
  • 中美科學家:治癒量子糾纏的致命弱點
    中美科學家聯合解決了量子信息理論中已有20年歷史的問題,該問題涉及如何解決量子糾纏的一個致命弱點,即如何計算糾纏的成本問題,也就是說一種測量糾纏成本的方法,以便以有用的方式有效計算糾纏成本。這一問題廣泛應用於一些量子研究領域中。該最新研究成果論文發表在最近的《物理評論快報》雜誌上。
  • ...抓「關鍵變量」——我國科學家與量子「糾纏」的故事
    &nbsp&nbsp&nbsp&nbsp(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nbsp&nbsp&nbsp&nbsp探「微觀世界」抓「關鍵變量」——我國科學家與量子「糾纏」的故事
  • 量子糾纏的原理是什麼?真的可以「超光速」嗎?
    這個奇怪的宇宙現象,通常被稱為"量子糾纏"。,但也獲得了一些研究成果,讓我們一起看看科學家們目前關於量子糾纏研究取得的一些成就。量子糾纏有什麼解釋嗎?從理論上講,即使這些粒子相隔數百萬光年,它們仍然會瞬間抵消彼此的運動,並鎖定它們在整個宇宙中永恆的聯繫。
  • 量子糾纏記
    20世紀量子理論的出現,顛覆了人類對微觀世界的很多看法。特別是量子糾纏理論的實驗驗證:具有糾纏態的兩個粒子無論相距多遠,只要一個狀態發生變化,另外一個也會瞬間發生變化——這不就非常類似於「心靈感應」麼?!  當然,這個實驗不是為「心靈感應」做驗證。但基於量子糾纏理論的量子通信,解決了人類保密通信的巨大難題。
  • 量子糾纏或讓「絕熱量子計算機」有了實現途徑
    相對經典計算機而言,基於量子力學的量子計算機,越來越成為科學家關注的熱點。如何通過量子計算實現量子霸權,也成為理論研究者建模的重點對象。近日,國際物理學期刊《物理學評論快報》上,發表的一篇名為《量子可積條件下的量子退火和熱化》的論文,提出一種引入了量子糾纏機制、嚴格可解的絕熱量子計算模型。
  • 神秘的量子力學現象—量子糾纏
    這是量子糾纏,量子糾纏似乎破壞了經典物理學的一些基本規則: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比光傳播得快,它只會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科學家們無法解釋這些粒子是如何聯繫在一起的。是蟲洞嗎?未知的維度?還是愛的力量?科學家們在太空衛星上,用一種高能量雷射器通過一種特殊的晶體發射,產生糾纏的光子,在實驗開始之前,科學家們並不完全確定它會起作用。
  • 量子糾纏是如何實現的?量子糾纏的定義
    你能想像,當沒有人在的時候,教室的桌子和椅子有可能也會這樣嗎?  你能想像,這些物體可能不是固定的、一成不變的,而在人們觀察的時候,就會迅速恢復到正常狀態?  如果你覺得這種想法只是天方夜譚,那麼你並不孤單——1927年的愛因斯坦,就是這麼認為的。  科學家發現,一些非常小的粒子,比如原子,在觀察時確實會有變化。
  • 靈魂真的是量子糾纏的產物嗎?
    之前曾經發了一篇文章討論靈魂是不是暗物質,很多網友都表述了不同的看法,其中有些看法其實我個人覺得很有道理,比如說靈魂不屬於物質範疇,而是一種能量,那能量又是什麼呢?網友的解釋小編沒太搞懂,所以 就去查了相關資料,就查出來的資料而言,小編覺得有一種量子糾纏理論來解釋靈魂的某些特異特徵也是蠻有意思的。
  • ...微觀世界」 抓「關鍵變量」——我國科學家與量子「糾纏」的故事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探「微觀世界」 抓「關鍵變量」——我國科學家與量子「糾纏」的故事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 攝  120年前量子論誕生之時,中國只能做看客。而今,憑藉一批科學家取得的多光子糾纏、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墨子號」衛星等突破,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次量子革命」的重要推動者與引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