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蘭團隊從理論上成功預測近百種穩定的二維鐵磁功能材料

2020-08-29 量子之聲

(通訊員 蔣紅燕)近日,物理學院王金蘭教授課題組藉助人工智慧技術,結合密度泛函理論和高通量計算材料資料庫,搭建了二維鐵磁功能材料的智能化設計平臺,從理論上成功預測了近百種穩定的二維鐵磁功能材料。該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材料領域國際頂級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先進材料》上(影響因子:25.81),標題為Coupling crystal graph multilayer descriptor to active learning for rapid discovery of 2D ferromagnetic semiconductors/half-metals/metals。

二維本徵鐵磁材料由於其獨特的原子層厚度和可控的電子-自旋自由度,已成為下一代自旋電子器件的理想材料。然而,傳統的鐵磁材料研發基於試錯法, 效率低且成本高昂,尤其是面對成千上萬種候選材料時,這種方法更是捉襟見肘。與常規計算模擬的方法不同,人工智慧中的機器學習技術主要依靠計算機從已有的數據中進行學習,繞過了複雜的量子力學,因此可以極大加速材料研發過程。然而受制於二維磁性材料數據的匱乏以及高性能材料描述符的缺失,機器學習技術在二維鐵磁材料設計領域的應用依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近日,東南大學物理學院王金蘭教授課題組基於機器學習技術和第一性原理高通量計算,構建了預測二維鐵磁材料的智能化平臺,並提出了適用於二維材料複雜性質的材料描述符(圖1)。

這一策略成功地從近4000種二維材料中,快速篩選出了近百種未研究過的二維本徵鐵磁半導體、半金屬和金屬。通過第一性原理計算和蒙特卡洛模擬,進一步發現了數十種具有較高居裡溫度的鐵磁材料。值得一提的是,通過設計了一種基於晶體圖論和元素基本性質的通用材料描述符,機器學習模型在熱力學穩定性、磁性和能帶方面的預測準確率均超過了90%。此外,一個包含了近1500種二維磁性材料的材料資料庫被建立起來,為二維磁性的理論和實驗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候選材料。

這項工作突破了機器學習技術在新型二維鐵磁功能材料設計領域的瓶頸,為解決二維磁性材料,特別是鐵磁半導體和半金屬的短缺問題提供了一個極具潛力的策略。構建的材料智能化設計平臺,將極大地加速其他二維功能材料的研發進程。本文第一作者為物理學院博士生陸帥華,青年教師周跫樺為共同第一作者,王金蘭教授為論文唯一通訊作者。該工作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等項目資助。

論文連結: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dma.202002658

相關焦點

  • 進展|二維室溫鐵磁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當二維材料的厚度降低至原子級幅度時可導致很多新奇物理現象的出現,使得二維材料成為當今凝聚態物理和材料科學的研究熱點。二維鐵磁體作為二維材料家族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其獨特的物理特性而備受關注。通常,隨著二維鐵磁體厚度的降低,其鐵磁有序居裡溫度TC也會降低,鮮有材料會隨著厚度的降低TC反而升高。
  • 重慶研究院單晶二維材料GeSe大面積單原子層研究獲新進展
    目前已有近百種二維材料被人們發現,包括第四主族單質、第三和第五主族構成的二元化合物、金屬硫族化合物、複合氧化物等。這些發現不僅打破了長久以來二維晶體無法在自然界中穩定存在的說法,其自身的特性更是呈現出許多新奇的物理現象和電子性質,如半整數、分數和分形量子霍爾效應、高遷移率、能帶結構轉變等。
  • 二維金屬氫化物大家族
    近來的高通量計算更是鑑定出1800多種天然層狀材料可用於剝離出二維材料,形成了數目龐大,功能各異的二維材料大家族。近年來,人們陸續發現非層狀晶體材料也可形成二維材料。例如,矽烯、鍺烯、硼烯等先後被成功合成,而體塊矽、鍺和硼的晶格結構卻不具有層狀特徵。這類二維材料被稱為人造(synthetic)二維材料。人造二維材料的晶格結構不受體相結構的限制且可靈活配比元素,因此能呈現更豐富的性質。
  • 實空間新型拓撲磁激發在磁性二維材料及人工反鐵磁薄膜中的發現與...
    實空間新型拓撲磁激發在磁性二維材料及人工反鐵磁薄膜中的發現與調控 2020-11-16 16:39:21 來源 : 中國科學院
  • 數據驅動具有負泊松比二維材料及具有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二維材料...
    尋找新材料、新結構和新原理器件是推動信息化器件進一步發展的關鍵。近年來,二維材料由於僅有單個或幾個原子層厚度,量子效應凸顯,呈現出許多區別於傳統三維材料的新奇物性和卓越性能,有望成為新原理型光、電、磁等器件的核心材料。因此,探索具有優異性能的新型二維功能材料、研究其新奇物性並構築基於二維材料的新原理器件,對二維材料的實際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 ...驅動具有負泊松比二維材料及具有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二維材料異質...
    尋找新材料、新結構和新原理器件是推動信息化器件進一步發展的關鍵。近年來,二維材料由於僅有單個或幾個原子層厚度,量子效應凸顯,呈現出許多區別於傳統三維材料的新奇物性和卓越性能,有望成為新原理型光、電、磁等器件的核心材料。因此,探索具有優異性能的新型二維功能材料、研究其新奇物性並構築基於二維材料的新原理器件,對二維材料的實際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 Science: 掃描探針顯微鏡控制器在二維磁性材料研究中的突破性應用...
    導讀:  自2017年來,二維磁性在單層材料中的實現使得二維磁性材料受到了極大的關注。範德瓦爾斯磁體讓我們對二維極限下的磁性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不同磁結構的範德瓦爾斯磁體使得實驗上探究二維下的磁學模型成為可能。
  • 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團隊發文提出二維材料的巨磁光克頓-穆頓效應
    清華新聞網7月31日電 7月24日,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劉碧錄、成會明團隊與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安德烈•蓋姆團隊合作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在線發表了題為《二維材料分散液的巨磁致雙折射效應及磁控變色》(Giant magneto-birefringence
  • 北大楊金波葉堉團隊二維磁性材料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自2017年來,二維磁性在單層材料中的實現使得二維磁性材料得到了極大的關注。這些範德瓦爾斯磁體讓我們對二維極限下的磁性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不同磁結構的範德瓦爾斯磁體使得實驗上探究二維下的磁學模型成為可能。比如,Ising鐵磁在單層CrI3中發現,而且XY模型的NiPS3在單層極限下磁性被抑制。
  • 新型二維材料續寫摩爾定律對電晶體預言
    但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研究員呂勁團隊與楊金波、方哲宇團隊最新研究表明,新型二維材料或將續寫摩爾定律對電晶體的預言。他們在預測出「具有蜂窩狀原子排布的碳原子摻雜氮化硼(BNC)雜化材料是一種全新二維材料」後,這次發表在《納米通訊》上的研究,通過實驗證實了這類材料存在能谷極化現象,並具有從紫外拓展到可見光、近紅外以及遠紅外波段的可調能隙功能。
  • 數據驅動具有負泊松比二維材料及具有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二維材料異質結的高通量計算研究獲進展
    尋找新材料、新結構和新原理器件是推動信息化器件進一步發展的關鍵。近年來,二維材料由於僅有單個或幾個原子層厚度,量子效應凸顯,呈現出許多區別於傳統三維材料的新奇物性和卓越性能,有望成為新原理型光、電、磁等器件的核心材料。因此,探索具有優異性能的新型二維功能材料、研究其新奇物性並構築基於二維材料的新原理器件,對二維材料的實際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高春雷、吳施偉團隊合作 解密二維磁性材料之堆疊...
    近年來,新興的二維磁性材料備受矚目。相比於傳統的三維空間結構,二維層狀磁性材料因其原子層間較弱的範德華爾斯作用力,能夠人為操控其層間堆疊方式,進而有可能影響其磁耦合特性,為新型二維自旋器件的研製提供新思路。然而,堆疊方式與磁耦合間的關聯機制之前仍不甚明晰,尚未在原子級層面獲得實驗的直接觀測。
  • 二維磁性材料非線性光學研究獲重要進展
    復旦大學物理系吳施偉課題組與華盛頓大學許曉棟課題組合作,在二維磁性材料雙層三碘化鉻中觀測到源於層間反鐵磁結構的非互易二次諧波非線性光學響應,成功揭示了三碘化鉻中層間反鐵磁耦合與範德瓦爾斯堆疊結構的關聯。該成果8月1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二維磁性材料是近年來國際上備受關注的研究熱點。
  • 進展 | 二維材料及異質結的高通量計算取得重要進展
    因此,探索具有優異性能的新型二維功能材料、研究其新奇物性並構築基於二維材料的新原理器件,對二維材料的實際應用具有重要意義。(a)具有p4mm二維空間群的MX材料家族的幾何結構(b)泊松比與其它結構參數。理論計算表明,當金屬原子3d軌道滿佔據時,體系具有較弱的次近鄰相互作用,導致負泊松比的發生,與模型預測結果一致。本工作中結構模型演化分析結合大數據材料挖掘的方式,極大地提高了二維負泊松比材料的探索效率,為研究具有優異力學性質的二維材料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 進展|二維材料及異質結的高通量計算取得重要進展
    因此,探索具有優異性能的新型二維功能材料、研究其新奇物性並構築基於二維材料的新原理器件,對二維材料的實際應用具有重要意義。(a)具有p4mm二維空間群的MX材料家族的幾何結構(b)泊松比與其它結構參數。 理論計算表明,當金屬原子3d軌道滿佔據時,體系具有較弱的次近鄰相互作用,導致負泊松比的發生,與模型預測結果一致。
  • 西南大學汪敏副教授團隊在二維材料的理論計算領域中取得新進展
    近日,西南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汪敏副教授課題組在二維材料的理論計算方面取得了新進展。一種新型二維碳材料net-C18的理論研究預測了一種新型二維類石墨烯的碳同素異形體net-C18,有望作為一種耐高溫柔性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
  • 南科大黃明遠、黃麗課題組發表二維磁性材料磁光拉曼效應研究成果
    本研究中,合作團隊系統研究了二維鐵磁材料VI3的拉曼光譜對溫度與磁場的響應,實驗結果成功探測到VI3的結構相變、磁相變和磁振子激發。本研究首次採用了旋光偏振拉曼的手段來研究其磁光拉曼效應。研究發現,當VI3進入鐵磁態後,其光學聲子對左/右旋光的拉曼散射強度差別很大(如圖1a所示);而這一差別會在VI3進入順磁態後消失。
  • 歐洲研究團隊成功合成二維材料鍺烯 石墨烯家族又添表親
    原標題:歐洲研究團隊成功合成二維材料鍺烯   石墨烯家族又添新「表親」   歐洲研究團隊成功合成二維材料鍺烯   二維材料鍺烯   科技日報訊 艾克斯-馬賽大學等一個歐洲聯合研究團隊成功合成石墨烯的又一「表親」,即二維材料鍺烯(germanene)。
  • 二維材料外延生長的原子尺度機理:特性與共性
    矽烯最早由理論預測,是一種具有高載流子遷移率的半金屬(semimetal),其能隙可調,有望成為未來電子學中有前景的二維材料。在矽烯中,矽原子主要以sp3雜化的方式形成具有弱翹曲的單原子層蜂窩結構,褶皺高度約為0.4 Å,與石墨烯sp2雜化的平面蜂窩結構不同。碳原子的sp2 雜化比sp3 雜化更穩定,而矽原子正好相反,因此,矽沒有與石墨結構對應的等價物,矽烯也不可能通過剝離方法得到。
  • 南大團隊成功製備單胞層二維材料 成果登上《Nature》期刊
    被採訪者供圖 攝   中新網南京6月6日電(記者 申冉 通訊員 齊琦)6日,記者從南京大學獲悉,該校科研團隊成功製備出基於氧化物鈣鈦礦體系的新型單胞層二維材料,該成果以《單層氧化物鈣鈦礦二維晶體膜的實現》為題發表在了國際頂級期刊《Nature》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