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發文:廈大教授鄭南峰、傅鋼團隊發展新型銅防腐技術

2020-10-15 中國青年報

廈門大學鄭南峰教授、傅鋼教授團隊與北京大學江穎教授課題組密切合作在銅材料表面配位防腐技術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Surface Coordination Layer Passivates Oxidation of Copper」 於10月14日發表在Nature,586, 390-394。

銅是一種具有優良的導熱性、導電性和延展性的重要有色金屬,已被廣泛應用於日常生活和工業生產中。與鋁和鎳等金屬不同,銅表面無法形成緻密、穩定的鈍化層,致使銅表面會被持續氧化腐蝕。

歷史上,銅的大規模使用得益於其抗氧化腐蝕技術(如黃銅、青銅等冶煉技術)的發展。雖然銅合金具有良好的減緩氧化能力,但其導熱和導電性能往往被大打折扣。如何開發既有強抗氧化能力又能保持銅優越導電、導熱性能的表面塗層技術,一直是銅抗氧化防腐領域備受關注和亟待解決的挑戰性難題。

該領域近年的一個重要進展是在銅表面修飾石墨烯或氮化硼,但這類方法往往涉及複雜的高溫處理工藝,導致難以大規模應用。在前期意外發現以甲酸鈉為還原劑所製備的銅超薄納米片具有超強抗氧化能力的基礎上,該研究團隊發展了一種基於甲酸根表面配位保護的全新銅抗氧化防腐方法。該方法可應用於不同形態、不同尺度的銅材料防腐,具有普適性。

為了揭示甲酸根鈍化銅材料的內在機制,該合作團隊將研究轉移到了相對容易表徵的銅箔體系。研究發現,經甲酸鈉溶液水熱處理的銅箔同樣在強鹼性、鹽霧等苛刻條件下擁有優越的抗氧化防腐能力。通過原子分辨的掃描隧道顯微鏡(STM)和原子力顯微鏡(AFM)進行表徵,成功地解析出了甲酸根在銅表面的配位結構,發現經水熱處理的銅箔表面重構為具有c(6×2)超結構的Cu(110)表面,該表面由甲酸銅二聚體[Cu(m-HCOO)(OH)2]2單元和O2-共同保護、鈍化。實驗和理論計算揭示了該表面配位鈍化層的抗氧化防腐能力主要源於其能有效地阻止O2、Cl-等氧化/腐蝕物種與內部金屬銅的作用。更為重要的是,在深入理解分子機制的基礎上,該團隊通過引入烷基硫醇配體進一步鈍化甲酸根配位層未能很好保護的臺階或缺陷位點,使銅表面的整體抗氧化性能提升3個數量級以上。多學科交叉的基礎研究為實際應用開發打下了堅實基礎,使得所發展銅抗氧化防腐技術可以適用於製備銅箔、銅線、銅納米材料,並可應用於透明導電電極、可印刷導電漿料等領域。

該研究工作在鄭南峰教授的帶領下,由鄭南峰教授、傅鋼教授和北京大學江穎教授共同指導完成,防腐技術實驗部分主要由博士後彭健完成,理論計算部分由博士生陳碧麗完成,掃描隧道顯微鏡和原子力顯微鏡表徵由博士後汪知昌和北京師範大學郭靜教授等共同完成,球差電鏡由中科院物理所谷林老師與張慶華博士完成,X-射線光電子能譜由上海科技大學劉志教授與周琴博士完成。鄭蘭蓀教授、吳炳輝副教授、林昌健教授以及其所指導的多位研究生也參與了工作的部分研究與結果分析討論。本研究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騰訊基金首屆「科學探索獎」的資助和支持。

來源:廈門大學

相關焦點

  • 鄭南峰、傅鋼團隊Nat. Catal.:鹼金屬離子如何促進催化加氫?
    近日,廈門大學鄭南峰教授(點擊查看介紹)、傅鋼教授(點擊查看介紹)團隊基於氧化物負載的單原子金屬催化劑體系揭示了鹼金屬離子促進金屬催化加氫性能的分子機制。在鹼金屬陽離子(Na+)存在下,Al2O3負載的單原子分散Ru(III)催化劑在廣泛的底物範圍中表現出明顯提升的催化加氫性能。
  • 廈大北大聯手發明銅防腐新技術:甲酸根等給銅穿上「防護服」
    近日,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鄭南峰、傅鋼團隊與北京大學教授江穎課題組密切合作,提出了一種銅材料表面配位防腐技術,就給銅穿上了一件獨特的「防護服」,可以有效實現從銅箔到銅納米線、銅納米顆粒等各種尺度的銅材料抗氧化。
  • 今日斬獲6篇Nature,中國科學家取得系列突破
    1、Nature:新型銅防腐技術第一作者:Jian Peng通訊作者:傅鋼,江穎,鄭南峰在各類銅防腐技術中,表面非金屬塗層的使用最為廣泛。目前,表面活性劑,有機聚合物,無機材料(如石墨烯或氮化硼)被用作Cu材料的表面塗層,可以減少Cu與空氣的接觸,從而抑制其深度氧化。
  • 一天2篇正刊,北大物院、生科院分別在《Nature》發文
    一篇來自於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教授課題組與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鄭南峰教授、傅鋼教授團隊合作,發表了題為「Surface Coordination Layer Passivates Oxidation of Copper
  • 廈大石墨烯科研成果「變身」暖心護腰帶,送達援鄂醫護人員!
    我校鄭南峰教授、吳炳輝副教授得知後,聯想到課題組前期的一項研究成果——柔性石墨烯加熱膜產品,緊急聯繫上下遊公司,終於趕製了一批電熱護腰帶、地板加熱片、加熱床墊,送到援鄂醫療隊手中。團隊成員向醫院醫護人員講解使用方法
  • 廈大研發新型環保吸附劑 可使海水淡化更高效省電
    臺海網8月12日訊 據廈門晚報報導 中澳學者合作研發出一種新型環保吸附劑,或將為未來開發低能耗的海水淡化技術提供一種新思路。8月10日23時,國際頂尖學術雜誌《自然》旗下的子刊《自然·可持續發展》在線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這種新型環保吸附劑由廈大環境與生態學院副教授區然雯與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教授王煥庭合作研發。
  • 廈大研發新型環保吸附劑可使海水淡化更高效省電
    中澳學者合作研發出一種新型環保吸附劑,或將為未來開發低能耗的海水淡化技術提供一種新思路。8月10日23時,國際頂尖學術雜誌《自然》旗下的子刊《自然·可持續發展》在線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這種新型環保吸附劑由廈大環境與生態學院副教授區然雯與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教授王煥庭合作研發。該吸附劑藉由光亮的調節,不僅可以快速吸附水中的鹽離子從而獲得淡水,還能將吸附的這些鹽離子成功析出從而使得吸附劑可以循環使用。據介紹,鹹水脫鹽是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的一種重要手段,但現有的脫鹽技術存在著二次汙染或能耗較高的問題。
  • 廈大科研團隊在《Nature》雜誌發文!
    莫瑋課題組博士研究生王瑞聰、李洪達、蔡治煜和韓家淮課題組吳劍鋒助理教授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莫瑋教授和韓家淮院士為該論文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廈門大學校長基金等基金的資助,在廈門大學完成。
  • 廈大教授孫世剛當選院士 另有兩名廈大校友榜上有名
    (根據公開資料整理、未經廈大官方核實)  昨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分別發布2015年院士增選結果,廈大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孫世剛當選中科院院士  廈大12院士9人在化院  這12名院士,9人在化學學科,2人在生命科學學科,1名在海洋學學科。  廈大化學化工學院是在化學系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化學系成立於1922年,是廈大最早成立的系所之一,第一任系主任為留美博士劉樹杞教授。
  • 我校薩本棟微米納米科學技術研究院碩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高水平研究成果
    近日,我校薩本棟微米納米科學技術研究院方曉亮副教授課題組和化學化工學院鄭南峰教授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用於構建高能量密度鋰硫(Li-S)電池的新型自支撐正極
  • 清華深圳研究生院吳耀炯教授團隊發文揭示皮膚幹細胞修復再生關鍵...
    清華深圳研究生院吳耀炯教授團隊發文揭示皮膚幹細胞修復再生關鍵作用清華新聞網4月25日電 日前,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TBSI)精準醫療與健康研究中心、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生命與健康學部吳耀炯教授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題為「巨噬細胞通過AKT/β-catenin
  • 《Nature》3D列印強度為1.3GPa的大馬士革鋼
    眾所周知,利用雷射增材製造技術可以3D列印出複雜形狀的物件。來自德國馬普所的Philipp Kürnsteiner、Dierk Raabe 等研究者在Nature發文,該技術還可以用於局部控制列印物件的微觀組織和機械性能。Nature還配以同步報導。(論文解讀→ 馬普所最新《Nature》:增材製造1.3GPa強度,10%延伸率的新型鋼材!)
  • 廈大學生團隊創造奇蹟!成功研製新型吸附劑,吸出海水鹽分變淡水
    ​我們都知道地球是三七分天下的,即地球百分之三十是陸地,百分之七十是海洋,這也就是說地球有豐富的水資源,按理說我們是不需要擔心水資源的問題,然而事實卻是地球上的水資源大部分是鹹水資源,地球上的大部分生物無法直接利用,能使用的淡水資源是非常有限的,例如中東地區、非洲地區水資源就非常緊張,而且隨著人類的不斷發展進步,這些淡水資源總會用完的一天,那麼就沒有辦法解決這些水資源問題了嗎
  • 同濟高紹榮教授實驗室《Nature》發文揭示表觀遺傳學研究重大突破
    同濟高紹榮教授實驗室《Nature》發文揭示表觀遺傳學研究重大突破 來源: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時間:2016-09-14  瀏覽:
  • 廈大學生團隊創造奇蹟!他們研製吸附劑,吸走海水鹽分輕鬆變淡水
    目前不少國家都在研究海水淡化技術,企圖通過這一技術來解決用水緊張的問題根據報導,近日廈門大學與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的研究人員共同組成的研究團隊在《自然·可持續發展》上發表了一篇最新研究論文。廈大團隊如何研發出新型吸附劑?
  • 中澳學者合作研發新型「綠色」吸附劑 或為海水淡化技術提供新思路
    中新社廈門8月11日電 (李靜 諸姮)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11日披露說,該院副教授區然雯與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教授王煥庭近期合作研發出一種新型環保吸附劑,這一成果或將為未來開發低能耗的海水淡化技術提供一種新思路。該研究成果已於北京時間8月10日23時,在國際頂尖學術雜誌《自然》旗下的子刊《自然·可持續發展》(Nature Sustainability)在線發表。
  • 頂尖教師中「小鮮肉」 解密廈大新生代最強大腦
    (資料圖)­  說到廈大的「牛」教授,很多人腦海會浮現那些耳熟能詳的院士、資深教授,不過,我們今天為您介紹的是廈大頂尖教師中的「小鮮肉」。­  這些「小鮮肉」一般是「80後」,他們是近幾年從國外名校引進的青年頂尖人才。­  「頂尖」是有來由的,校方一般以國家有關部委的青年人才支持項目來界定這個群體。
  • Nature:強度媲美鋼的超級木頭!
    2月8日,Nature在線發表了美國馬裡蘭大學胡良兵教授和李騰教授研究團隊關於超級木頭的最新發現。該研究團隊發明了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可以把原生木材直接處理成為一種超強超韌的高性能結構材料。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ature25476方法分為兩步,首先去除木材中部分木質素,然後在100攝氏度的溫度下進行壓縮。通過簡單的兩步處理方式獲得的超級木頭的各項機械性能,包括拉壓彎強度、韌性、剛度、硬度、抗衝擊性能等, 都超出原生木材10倍以上。
  • 保障高端機械安全 科研團隊開發出高性能彈簧鋼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訊 (記者過國忠 通訊員張平 蔣一鳴)近日,揚州大學發布一項科研新成果:該校機械工程學院劉澄教授科研團隊,運用新型工藝技術,成功開發出一種優質高性能彈簧鋼,其硬度、疲勞強度以及壓縮性能等,均高於目前歐美彈簧指標,今後將重點應用於高端機械、航空航天和海洋等重載條件下的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