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薩本棟微米納米科學技術研究院碩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高水平研究成果

2021-02-27 廈門大學研究生教育

近日,我校薩本棟微米納米科學技術研究院方曉亮副教授課題組和化學化工學院鄭南峰教授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用於構建高能量密度鋰硫(Li-S)電池的新型自支撐正極。該研究成果以「Self-supporting sulfur cathodes enabled by two-dimensional carbon yolk-shell nanosheets for high-energy-density lithium-sulfur batteries」為題發表於2017年9月7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DOI: 10.1038/s41467-017-00575-8)上。

 

具有高理論能量密度、低成本和環境友好等優點的鋰硫(Li-S)電池被視為極具開發潛力的下一代二次電池系統。近年來,利用客體材料對硫進行負載以提正極的硫利用率和循環壽命推動了Li-S電池研究的迅速發展。目前所報導的Li-S電池的能量密度還遠不能滿足實際應用需求。研究者們致力於設計高硫負載正極以提升Li-S電池的能量密度。然而,高硫負載正極的開發面臨著兩大瓶頸問題:(1)倍率和循環穩定性差,(2)高面積容量和低體積容量難以兼顧。

受老式相冊的緊密堆積結構啟發,該研究將石墨烯包裹於中空多孔碳納米片的內部腔體中形成一種具有「蛋黃-殼」結構的新型二維碳納米材料(G@HMCN)。由於具有高比表面積和孔容、豐富的N原子摻雜和良好的分散性,G@HMCN能夠製備載硫量高達80.5 wt%的碳硫複合物(G@HMCN/S)。通過簡單的真空抽濾法,G@HMCN/S和商品化的石墨烯可以組裝形成具有緊密堆積的自支撐正極(G@HMCN/S-G)。在載硫量高達73 wt%和面積載硫量為5~10 mg cm-2的條件下,G@HMCN/S-G擁有高倍率性能(5C倍率下容量524 mAh g-1)和優異的循環穩定性(1 C倍率下500次循環後容量719 mAh g-1),同時可以兼顧高面積容量(11.4 mAh cm-2)與高體積容量(1329 mAh cm-3)。該研究工作為高能量密度Li-S電池的發展提供了新機遇。所開發的新型二維多孔碳納米材料還有望應用於其它研究領域,如超級電容器、異相催化和電催化、柔性儲能器件。

該論文第一作者為薩本棟微米納米科學技術研究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裴非,方曉亮副教授與鄭南峰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薩本棟微米納米科學技術研究院為第一通訊單位。該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廈門大學校長基金的支持。

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7-00575-8

相關焦點

  • 2020廈門大學薩本棟微米納米科學技術研究院考研複試考生須知
    2020年碩士研究生招生複試考生須知根據疫情防控形勢和教育部及我校關於招生複試的要求,研究院2020年碩士研究生招生複試採取網絡遠程複試的方式進行
  • 新聞 | 我校創新中藥研究院林國強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高水平論文
    近日,我校創新中藥研究院林國強院士團隊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研究論文Copper(I)-catalyzed diastereo- and enantio-selective construction of optically pure exocyclic allenes,研究採用銅(I)催化的不對稱分子內還原偶聯反應,高效且立體專一性的獲得天然產物中常見的手性環外聯烯骨架
  • 蘇州大學一碩士以第一作者在頂級期刊《Nature》發表論文!
    日前,國際上最具影響力的頂級學術期刊之一的《Nature》發表了以蘇州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的研究論文《In-plane anisotropic and ultra-low-loss polaritons in a natural van der Waals crystal》,報導了面內各向異性和超低損耗聲子極化激元研究領域取得的重要成果,該研究為構建新型平面光學器件以實現低損耗的信號處理和光熱能量管理
  • 納米創新研究院研究成果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發表
    近日,我校納米創新研究院劉景海教授團隊在柔性納米纖維膜反應器促進鋰/硫化學轉化領域的研究成果,以《Flexible Electrocatalytic Nanofiber Membrane Reactor for Lithium/Sulfur Conversion Chemistry
  • 我校生物醫學研究院在Nature Genetics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新聞網訊 近日,我校生物醫學研究院(暨上海交通大學Bio-X研究院青島分院)在精神分裂症遺傳機制研究領域取得的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著名雜誌《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IF 35.532);今年4月,生物醫學研究院完成的另一項關於原發性痛經的遺傳機制研究成果也經發表於《自然
  • 高水平研究成果又來啦!這一次,是太陽能電池
    論文第一作者碩士研究生尹攀,通訊作者是沈平教授。由於能量轉換效率的迅速提高,基於非富勒烯小分子受體材料的聚合物太陽能電池,成為當前新材料和新能源領域的研究熱點和焦點。近兩年,化學學院沈平教授課題組在新型小分子受體材料的構築,及其在高效二元/三元聚合物太陽能電池器件製備方面,連續取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先後在英國皇家化學學會的《材料化學A/C》(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C)和美國化學會的《應用材料與界面》(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等材料類頂級期刊發表研究成果。
  • 南昌大學高水平學術成果在《Nature Materials》發表
    南昌大學高水平學術成果在《Nature Materials》發表 2020-04-21 20: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校友費繼鋒以第一作者在《Nature》上發表論文
    1月24日,青島農業大學94級植保校友、華南師範大學腦科學與康復醫學研究院青年拔尖人才費繼鋒博士,與全球10餘家科研機構的研究者,以共同第一作者,在自然雜誌(Nature)在線發表論文,實現華師科研歷史性突破。
  • 高水平研究成果又來啦!這一次,是太陽能電池!
    研究證實,該受體合金之間同時存在能量轉移和電荷轉移,其工作機理目前文獻罕見報導。論文第一作者碩士研究生尹攀,通訊作者是沈平教授。由於能量轉換效率的迅速提高,基於非富勒烯小分子受體材料的聚合物太陽能電池,成為當前新材料和新能源領域的研究熱點和焦點。
  • 我校博士生首次在《Nature》上發表論文
    北京時間10月11日,國際頂級學術刊物《Nature》在線發表了華僑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生林克斌為第一作者,華僑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的研究論文《Perovskite Light-Emitting Diodes with External Quantum Efficiency Exceeding 20 percent》。
  • 新聞 | 創新中藥研究院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高效構建手性二胺骨架的研究成果
    近日,我校創新中藥研究院林國強院士團隊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研究論文Synthesis of chiral anti-1,2-diamine derivatives through copper(I)- catalyzed asymmetric α-addition of ketimines to aldimines,採用銅催化的亞胺的不對稱分子間交叉偶聯反應
  • 我校研究生取得重要科研成果
    近日,我校輪機工程學院2018級碩士研究生趙洪發在徐敏義教授與喬治亞理工學院王中林院士的指導下,在聲波能量收集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提出了一種基於摩擦納米發電機的聲能高效收集新方法
  • 我校教師曹志林在Nature Communication發表研究成果
    近日,我校資源與環境學院教師曹志林與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人員合作,繪製了水稻的高解析度三維基因組圖譜,揭示了水稻三維基因組結構對基因的轉錄調控機制,以及遺傳變異對三維基因組結構及基因表達的影響。
  • 新聞 | 我校創新中藥研究院林國強院士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不對稱1,6-烯丙基共軛加成成果
    近日,我校創新中藥研究院林國強院士團隊田平課題組和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殷亮課題組聯合研究團隊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研究論文Copper(I)-catalyzed asymmetric 1,6-conjugate allylation,採用金屬銅和手性
  • 我校研究生在SSCI高水平期刊發表論文
    近日,我校經濟與管理學院2018級博士研究生朱俊奇在美國SSCI檢索知名期刊《Emerging Markets Finance & Trade》上發表題為《A Systematic Review of China’s Food Safety Management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 中國微米納米技術學會納米科學技術分會--納米環境技術專業委員會...
    由中國微米納米技術學會納米科學技術分會納米環境技術專業委員會、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主辦,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承辦的「納米科學技術分會納米環境技術專業委員會第三屆年會暨2017全國納米環境技術學術會議」將於2017年10月25-27日(暫定,會議具體日程以第二輪通知為準)在安徽省合肥市召開,會議的主題為「納米環境材料與技術:機遇
  • 西南交通大學楊倩博士以第一作者在Nature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12月10日出版的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發表了西南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畢業生楊倩(現為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博士後)為第一作者的文章Capillary condensation under atomic-scale confinement (Nature, 2020, 588, 250–253),報導了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新理論,並對傳統開爾文公式進行了修正,使其能夠更好地描述亞納米尺度的毛細凝聚現象
  • 我校化學化工學院張軍教授團隊在國際頂級期刊發表學術論文
    最近,國際頂尖材料類學術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自然指數頂級期刊,影響因子12.124)在線發表了以我校化學化工學院劉寶倉副教授為第一作者、張軍教授和高瑞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的學術論文「Few Layered N, P DualDoped
  • 連續三篇高水平論文!
    本研究證明了利用機器學習尋找具有良好力學性能的7xxx合金的可行性。基於優化合金的改良合金將成為高速列車關鍵部件批量生產的候選材料。相關研究成果以題「Accelerated discovery of high-strength aluminum alloys by machine learning」發表在communications materials上。
  • 海洋一所研究生研究成果連續發表
    近期,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2017級海洋化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吳丹妮同學,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國際TOP期刊上連續發表兩篇研究論文,推動一所研究生科研創新工作再結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