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 | 我校創新中藥研究院林國強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高水平論文
近日,我校創新中藥研究院林國強院士團隊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研究論文Copper(I)-catalyzed diastereo- and enantio-selective construction of optically pure exocyclic allenes,研究採用銅(I)催化的不對稱分子內還原偶聯反應,高效且立體專一性的獲得天然產物中常見的手性環外聯烯骨架
-
新聞 | 創新中藥研究院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高效構建手性二胺骨架的研究成果
近日,我校創新中藥研究院林國強院士團隊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研究論文Synthesis of chiral anti-1,2-diamine derivatives through copper(I)- catalyzed asymmetric α-addition of ketimines to aldimines,採用銅催化的亞胺的不對稱分子間交叉偶聯反應
-
上海中醫藥大學創新中藥研究院院長林國強院士榮獲上海市「一帶一...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中醫藥大學創新中藥研究院院長林國強申報的《中泰天然藥物國際聯合實驗室建設》項目入選上海市2020年度「科技創新行動計劃」「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項目。 2019年3月,上海中醫藥大學和泰國朱拉蓬皇家學院、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曼谷創新合作中心共同建立中泰天然藥物聯合研究院,中國總部設在上海中醫藥大學創新中藥研究院
-
Angew:通過不對稱1,8-共軛加成反應構建四取代手性聯烯類化合物
香港科技大學孫建偉課題組報導了手性磷酸催化吲哚取代的炔丙醇與3-苯基吲哚或1-萘酚的不對稱1,8-共軛加成反應,能以良好至優秀的收率及對映選擇性得到一系列四取代聯烯化合物。同時,對照實驗的結果表明遠程控制的1,8-共軛加成反應中涉及的原位生成的吲哚亞甲基亞胺(indole imine methide)類化合物是通過雙功能過渡態轉化而來的。該成果發表在Angew. Chem. Int.
-
我校生物醫學研究院在Nature Genetics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新聞網訊 近日,我校生物醫學研究院(暨上海交通大學Bio-X研究院青島分院)在精神分裂症遺傳機制研究領域取得的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著名雜誌《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IF 35.532);今年4月,生物醫學研究院完成的另一項關於原發性痛經的遺傳機制研究成果也經發表於《自然
-
不對稱烯丙基的Tsuji-Trost取代反應(一)
不對稱烯丙基的Tsuji-Trost取代反應(一)在之前,我詳細的介紹了不對稱羰基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烯丙基化反應及其一些應用,而Tsuji-Trost烯丙基取代反應是合成中用於烯丙基化合物衍生化的重要方法之一。Tsuji-Trost反應是烯丙基化學的重要代表,自從其被發現以來已開發出多種可用於反應的過渡金屬和親核試劑。
-
我校薩本棟微米納米科學技術研究院碩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高水平研究成果
近日,我校薩本棟微米納米科學技術研究院方曉亮副教授課題組和化學化工學院鄭南峰教授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用於構建高能量密度鋰硫(Li-S)電池的新型自支撐正極
-
成都生物所在銅催化二烯的不對稱硼化偶聯反應研究中獲進展
成都生物所在銅催化二烯的不對稱硼化偶聯反應研究中獲進展 2016-10-25 成都生物研究所 研究成果以通訊形式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Ed, 2016, 55, 13854-13858)上,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西部之光、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等課題的資助。
-
陳凱先院士、林國強院士等專家參加和黃藥業科技與發展專家會議
上海2021年1月12日 /美通社/ -- 日前,「上海和黃藥業院士專家工作站暨工程中心技委會2020年年會」在上海中醫藥大學中藥研究所召開。每年年底召開的院士專家工作站暨工程中心技委會年會(簡稱「科技與發展專家會議」),是上海和黃藥業自2014年以來一直堅持推進的重要工作之一。
-
化學所長轉中藥院長,77歲院士今年帶5個研究生畢業,數萬字論文逐字...
今年,手性藥物中心有5位研究生畢業,其中包括1位博士,4位碩士。這些學生的論文,77歲的林國強院士堅持每一本數萬字的論文都自己逐字逐句修改。「每本研究生論文除內審外,再請中心的4位課題負責人PI審一遍。」
-
我校舉行東海食品研究院成立暨朱蓓薇院士聘任儀式
陳柳裕表示,四年前朱蓓薇院士受聘為我校第一位「雙聘院士」, 為我校高層次人才引進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和示範效應。在朱院士的關心、指導和帶領下,我校食品學科發展步入快車道,在高端人才培養、大項目和大成果培育等方面取得豐碩成果,學科特色更加凸顯,學科影響力不斷增強,學校對此表示衷心感謝。他指出,成立東海食品研究院,是我校食品學科面向未來、提質發展的一件大事,將引領我校食品學科由高原發展成高峰,成為我校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產業升級換代的標杆性機構。
-
我校第一附屬醫院(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專家團隊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 Microbiology》發表新冠研究成果
我校第一附屬醫院(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專家團隊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 Microbiology》發表新冠研究成果本網訊(通訊員 張健)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湘南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轉化醫學研究所瞿小旺博士帶領團隊成員積極開展新冠中和抗體和T細胞免疫相關前沿工作攻關。
-
我校教師曹志林在Nature Communication發表研究成果
近日,我校資源與環境學院教師曹志林與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人員合作,繪製了水稻的高解析度三維基因組圖譜,揭示了水稻三維基因組結構對基因的轉錄調控機制,以及遺傳變異對三維基因組結構及基因表達的影響。
-
通過給氫鍵配體實現鈀-氧雜烯丙基的手性逆電子需求(3+2)環加成反應
通過給氫鍵配體實現鈀-氧雜烯丙基的手性逆電子需求(3+2)環加成反應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2 16:53:55 近日,南開大學的資偉偉課題組通過給氫鍵配體實現了鈀-氧雜烯丙基的手性逆電子需求
-
【有機】手性磷酸雙功能催化:基於α-烯基取代烯丙基硼酸酯的不對稱烯丙基化
這類手性高烯丙醇化合物一般可以通過對羰基的不對稱烯丙基加成反應來構建。和其他類型的烯丙基金屬試劑相比,烯丙基硼酸酯毒性低,對水氣及氧氣比較穩定,因此烯丙基硼酸酯在合成手性高烯丙醇類化合物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帶有手性助劑基團的烯丙基硼酸酯和醛類化合物的不對稱烯丙基加成反應是一種合成手性高烯丙醇化合物的常用方法,但是這類反應的缺陷在於需要使用等當量的手性助劑。
-
CCS Chemistry | 南開大學周其林&肖力軍:綠色、高效鎳催化不對稱...
南開大學周其林院士課題組使用本組發展的手性螺環胺基膦配體SpiroAP成功實現了鎳催化芳基硼酸對芳基烯烴和1,3-共軛二烯的不對稱氫芳化反應,為手性1,1-二芳基烷烴和手性烯丙基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新的方法。
-
...Chemistry | 南開大學周其林&肖力軍:綠色、高效鎳催化不對稱氫...
南開大學周其林院士課題組使用本組發展的手性螺環胺基膦配體SpiroAP成功實現了鎳催化芳基硼酸對芳基烯烴和1,3-共軛二烯的不對稱氫芳化反應,為手性1,1-二芳基烷烴和手性烯丙基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新的方法。
-
胺中N-H鍵在內烯烴上的催化不對稱加成反應
胺中N-H鍵在內烯烴上的催化不對稱加成反應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4 17:07:49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John F.
-
西北工業大學黃維院士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
西工大新聞網2月19日電(榮子強)日前,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研究院(IFE)、柔性電子材料與器件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黃維院士與南京郵電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陳潤鋒教授,文章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4669-3。
-
納米創新研究院研究成果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發表
近日,我校納米創新研究院劉景海教授團隊在柔性納米纖維膜反應器促進鋰/硫化學轉化領域的研究成果,以《Flexible Electrocatalytic Nanofiber Membrane Reactor for Lithium/Sulfur Conversion Chemis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