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大學生團隊創造奇蹟!他們研製吸附劑,吸走海水鹽分輕鬆變淡水

2020-08-15 奇點使者

從外觀上看,地球雖然是一顆「水球」,但是大部分水資源都是鹹水資源,無法被大多數陸地生物直接利用。而地球上的淡水資源本來就很有限,再加上有一大部分以冰川的形式凍結在高緯度和高海拔地區,導致人類目前可用的淡水資源很有限,對於中東地區、非洲地區來說用水緊缺的問題更為明顯,難道就沒有辦法解決這些問題嗎?



目前不少國家都在研究海水淡化技術,企圖通過這一技術來解決用水緊張的問題。然而海水淡化的成本非常高,不是普通人能夠用得起的,因此如何讓低成本地讓鹹水脫鹽成為一道難題。根據報導,近日廈門大學與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的研究人員共同組成的研究團隊在《自然·可持續發展》上發表了一篇最新研究論文。



該論文指出他們的團隊研發出了一種新型吸附劑,在光度的調控下它不僅能夠從海水中快速吸附鹽離子,還能夠讓吸附了鹽離子的吸附劑與鹽離子脫離,從而實現吸附劑的重複使用。那麼研究人員是如何研發新型吸附劑的?該吸附劑是否投入實際應用中?

目前有哪些鹹水脫鹽的方法?

傳統的海水脫鹽法有熱蒸餾和反滲透,熱蒸餾指的是將海水煮沸之後進行濃縮蒸發,從中析出鹽晶體,因此這種方法也被稱為「熱法脫鹽」。反滲透指的是將海水置於高壓環境中進行壓縮,然後用過濾膜對高壓處理後的海水進行過濾,這種方法也被稱為「膜法脫鹽」。這兩種方法雖然都能得到不錯的淡化效果,但淡化過程會消耗大量的能量和資金。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利用吸附劑的方法,該方法的原理就是利用吸附劑的吸附性來吸引海水中的鹽離子,從而將其從海水中帶走。但是這種方法目前也存在吸附劑不可重複利用、吸附劑成本較高的難題,因此也未得到大力推廣。



廈大團隊如何研發出新型吸附劑?

廈大的區然雯團隊近年來一直專注於如何研發出一種高效且低成本的吸附劑,該團隊的研究人員在一次實驗中發現一種名為「螺吡喃」的特殊物質,它能夠在黑暗環境或者紫外線照射下出現正負離子狀態,更加不可思議的是在可見光的照射下它的形態又恢復正常了。研究人員認為可以利用螺吡喃的這一特點來研發吸附劑,讓正負離子來吸引海水中的陰陽離子。



於是他們研發出一個以鋁為基礎的有機金屬框架,把螺吡喃固定在裡面。然後開始進行光控實驗,先是讓其在黑暗條件下吸附一段時間,然後再置於光照的環境下。實驗結果表明,該吸附劑確實能夠吸出海水中的鹽離子,研究人員對吸附劑進行光照處理之後吸附劑中的鹽離子再次析出,由此完成了從海水中吸出鹽離子和回收利用吸附劑的兩個目的。

該吸附劑的效果如何?

根據實驗數據顯示,一克新型吸附劑能夠吸附大約2.88毫摩爾鹽離子,這是一個比較不錯的成績了。在進行正常太陽光照處理後,吸附劑能夠在4分鐘內就完成鹽離子的釋放。而且在經過反覆10次實驗之後,研究人員發現該吸附劑依然保持著穩定的吸附功能。在節省能耗方面,它獲得每噸淡水的耗能是0.11度點,比膜法脫鹽的0.38度電要節省得多。



那麼該新型吸附劑是否有機會投入實際應用呢?據了解目前該團隊還在對該吸附劑進行進一步的研究,短期內還無法投入實際應用,不過我們可以期待不久的未來,這種新型吸附劑為海水淡化注入一股新力量。

相關焦點

  • 我國團隊創造奇蹟!研製出特殊吸附劑,吸走海水鹽分輕鬆變淡水
    然而,我們平時所飲用的水屬於淡水,要知道淡水資源只佔總水資源的百分之二左右而已。因此,為了獲得更多的淡水資源,海水淡化則是一種比較可靠的方法,畢竟海水資源的總量要比淡水資源多得多。,在論文中提到了他們研製出了一種特殊的吸附劑,這種吸附劑在合理地調整外界光度的情況下,可以有效且快速地吸附海水中的鹽分。
  • 廈大學生團隊創造奇蹟!成功研製新型吸附劑,吸出海水鹽分變淡水
    ——利用吸附劑的特性將海水中的鹽離子吸走。該論文指出這支團隊研發出了一種新型吸附劑,在光度的調控下不僅能夠從海水中快速地吸附鹽離子,還能夠讓吸附了鹽離子的吸附劑與鹽離子脫離,最重要的是這種吸附劑能夠重複利用。就之前的吸附劑成本高,不能重複利用的問題,廈大團隊一直專注於如何研發出一種高效且低成本的吸附劑。
  • 廈大研發新型環保吸附劑 可使海水淡化更高效省電
    臺海網8月12日訊 據廈門晚報報導 中澳學者合作研發出一種新型環保吸附劑,或將為未來開發低能耗的海水淡化技術提供一種新思路。8月10日23時,國際頂尖學術雜誌《自然》旗下的子刊《自然·可持續發展》在線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這種新型環保吸附劑由廈大環境與生態學院副教授區然雯與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教授王煥庭合作研發。
  • 廈大研發新型環保吸附劑可使海水淡化更高效省電
    中澳學者合作研發出一種新型環保吸附劑,或將為未來開發低能耗的海水淡化技術提供一種新思路。8月10日23時,國際頂尖學術雜誌《自然》旗下的子刊《自然·可持續發展》在線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這種新型環保吸附劑由廈大環境與生態學院副教授區然雯與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教授王煥庭合作研發。該吸附劑藉由光亮的調節,不僅可以快速吸附水中的鹽離子從而獲得淡水,還能將吸附的這些鹽離子成功析出從而使得吸附劑可以循環使用。據介紹,鹹水脫鹽是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的一種重要手段,但現有的脫鹽技術存在著二次汙染或能耗較高的問題。
  • 新型海水淡化「綠色」吸附劑面世
    海水鹹水脫鹽是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的一種重要手段,但現有利用吸附劑脫鹽方法,存在著二次汙染或能耗較高的問題。8月10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可持續發展》發表的一項成果,將為未來開發低能耗的海水淡化技術提供一種新思路。
  • 中澳學者合作研發新型「綠色」吸附劑 或為海水淡化技術提供新思路
    中新社廈門8月11日電 (李靜 諸姮)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11日披露說,該院副教授區然雯與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教授王煥庭近期合作研發出一種新型環保吸附劑,這一成果或將為未來開發低能耗的海水淡化技術提供一種新思路。該研究成果已於北京時間8月10日23時,在國際頂尖學術雜誌《自然》旗下的子刊《自然·可持續發展》(Nature Sustainability)在線發表。
  • 中澳學者研發出新型環保吸附劑 或為海水淡化提供新思路
    央廣網廈門8月11日消息(記者陳庚 通訊員李靜 諸姮)中澳學者近期合作研發出一種新型環保吸附劑,藉由光亮的調節,不僅可以快速吸附水中的鹽離子從而獲得淡水,還能將吸附的這些鹽離子成功析出從而使得吸附劑可以循環使用。這一成果或將為未來開發低能耗的海水淡化技術提供一種新思路。
  • 廈門大學:「綠色」吸附劑 為海水淡化提供新思路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熊杰 通訊員 李靜 諸姮)最近,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的副教授區然雯與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教授王煥庭合作研發出一種新型環保吸附劑,其藉助光亮的調節,可以快速吸附水中的鹽離子,從而獲得淡水。這種吸附劑還能將吸附的鹽離子析出,從而使得吸附劑可以循環使用。這一成果或將為未來開發低能耗的海水淡化技術提供一種新思路。
  • 海水成功變成淡水,突破性技術誕生了
    >開發水資源成為了生物存活下去的基礎,其中的海水如何變成淡水更是成為了研究重點,但至今都沒有真正的實現海水變淡水,不過卻有報導傳出「科學家用二氧化碳將海水轉化為飲用水」,也就是說這項技術大概要實現了?據來自哥本哈根大學化學系的科學家Jiwoong Lee所提出,他們創造了一種「尖端綠色技術」,轉化載體為「二氧化碳」,總的來說是一項創新技術,因為二氧化碳作為一種汙染物之一,人們在排放二氧化碳等氣體的時候,給全球帶來了溫室效應,如今能夠將廢物利用,也是造福人類的技術之一。
  • 研究團隊開發高效率的工藝,使海水在30分鐘內就能飲用
    一項新研究使用了一種名為金屬有機框架(MOF)的材料來過濾海水中的汙染物,每天產生大量的淡水,同時使用的能源比其他方法少得多。在這種情況下,該團隊開發了一種被稱為PSP-MIL-53的新型MOF,並將其用於捕捉鹹水和海水中的鹽和雜質。當該材料被放入水中時,它能選擇性地將離子從液體中抽出,並將其保留在其表面。在30分鐘內,MOF能夠將水中的溶解性總固體(TDS)從2233 ppm降至500 ppm以下。這遠遠低於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600 ppm的安全飲用水閾值。
  • 海水鹽分重,海洋動物是如何喝到淡水的?其實原理沒那麼複雜
    現在人們都知道海水是鹹的,因為裡面含有大量的鹽分,但其實海洋在誕生之初是酸性的,並且氧氣含量十分缺乏,後來隨著大氣的水循環,陸地和海洋巖石中的鹽分溶解,經過漫長的歲月之後才形成了適合生命生存的海洋。在海水中生活著大量魚類,因為海水的鹽濃度和滲透度不同,所以為了保持體內的水分,魚類需要在體內保持足夠的水分。那麼在全部都是鹹水的海洋之中,魚類又是如何得到自己所需求的淡水的呢?
  • 海水鹽分重,海洋動物是如何喝到淡水的?其實原理沒那麼複雜
    現在人們都知道海水是鹹的,因為裡面含有大量的鹽分,但其實海洋在誕生之初是酸性的,並且氧氣含量十分缺乏,後來隨著大氣的水循環,陸地和海洋巖石中的鹽分溶解,經過漫長的歲月之後才形成了適合生命生存的海洋。海洋是一個十分龐大的生態系統,裡面生活著無數種類的生命,直到現在人類也沒有能夠完全地了解海洋中的奧秘。
  • 假如海水瞬間變淡水,世界將會什麼樣?結局比想像更糟糕
    我們都知道地球上最緊缺的就是能源,而淡水資源更是珍貴,這是關乎到我們人類的生命的。小孩子會說大海不是很多水嗎?我們不是有很多資源嗎,為啥還要害怕呢?只要嘗過海水的都知道海水是鹹的,所以並不是淡水資源,但是如果地球上所有的海水都變成了淡水會對地球造成什麼影響呢?
  • 新型吸附劑或為海水淡化提供新思路
    聊點科技【新型吸附劑或為海水淡化提供新思路】近期,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的區然雯副教授與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王煥庭教授合作研發出一種新型環保吸附劑,藉由光亮的調節,不僅可以快速吸附水中的鹽離子從而獲得淡水,還能將吸附的這些鹽離子成功析出從而使得吸附劑可以循環使用。這一成果或將為未來開發低能耗的海水淡化技術提供一種新思路。
  • 海水變成淡水地球會發生怎樣的改變?
    如果地球上所有海水都變成淡水會發生什麼?在那一瞬間地球上的淡水危機已經被徹底解決,可大部分人類卻絲毫沒有意識到危險正悄然來臨,海水變成淡水一天以後,眾多海洋生物開始陸續死亡,在億萬年的進化過程中,魚類身體的細胞已經完全適應了海水中的滲透壓,所以一旦海水變成淡水,他們體內的組織將被徹底破壞。
  • 不用電只用二氧化碳淡化海水的尖端技術
    海水淡化廠需要大量化石燃料製造的電力,這樣一來,加劇了氣候問題。來自哥本哈根大學化學系Jiwoong Lee的最新技術,只用二氧化碳,不用耗電。"有點像廚房裡的蘇打冰激凌機。你在水中加入一些二氧化碳,之後開啟化學過程。但我們不是用二氧化碳來進行氣泡碳酸化,而是用它來分離水中的鹽分。
  • 一種尖端綠色技術:二氧化碳將海水轉化為飲用水
    哥本哈根大學的一位化學家發明了一種尖端綠色技術,利用二氧化碳將海水轉化為飲用水由於海水已經是世界上許多地方的重要飲用水來源,因此尋找更智能的海水淡化工藝的需求與日俱增。現代海水淡化面臨的基本挑戰之一是能源消耗。海水淡化廠需要大量化石燃料製造的電力,這樣一來,加劇了氣候問題。來自哥本哈根大學化學系Jiwoong Lee的最新技術,只用二氧化碳,不用耗電。"有點像廚房裡的蘇打冰激凌機。你在水中加入一些二氧化碳,之後開啟化學過程。
  • 當人類把海水變成淡水的那一天
    全球約有四分之三的面積覆蓋著水,地球上的水總體積約有13億8600萬立方千米,其中96.5%分布在海洋,淡水只有3500萬立方千米左右。【摘自百度】,但是人類只能用淡水,不能直接飲用海水,除掉不能利用的淡水資源,人類可利用的水資源不到百分之一。都說淡水是可再生資源,是一個循環系統,可是你們有沒有想過?
  • 如果海水變成淡水,會發生什麼呢?
    如果地球上所有的海水都變成了淡水,會發生什麼呢?在那一瞬間,地球上的淡水危機將會被徹底解決。在億萬年的進化過程中,魚類身體的細胞已經完成適應了海水中的滲透壓。所以海水一旦變成了淡水,它們體內的組織將被徹底破壞。一周之後大部分浮遊生物和藻類植物開始消失。根據研究的分析,地球上百分之70的光合作用是由海水中的藻類所完成。因此,一旦海洋中的藻類全部消失,地球上的氧氣將會減少百分之70以上。並且,這些海藻植物的腐化會釋放出大量的甲烷,進而在大氣中產生更多的二氧化碳。
  • 如果地球上所有海水都變成淡水,會發生什麼?西瓜視頻為你解答
    人類缺水,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這種說法,但是大多數人其實並不擔心,因為他們覺得地球上的海洋那麼多,缺水根本就是無稽之談。但其實人類需要的是淡水,而大海中的水是不能被我們直接飲用的,有人就會想,如果地球上的海水都變成淡水,會發生什麼呢?我也是在無意間刷西瓜視頻時,偶然看到這位西瓜視頻創作人——科學旅行號,他在作品中詳細介紹了海水變成淡水之後的地球會是什麼樣的,讓我漲了不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