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澳學者合作研發出一種新型環保吸附劑,或將為未來開發低能耗的海水淡化技術提供一種新思路。8月10日23時,國際頂尖學術雜誌《自然》旗下的子刊《自然·可持續發展》在線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
這種新型環保吸附劑由廈大環境與生態學院副教授區然雯與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教授王煥庭合作研發。該吸附劑藉由光亮的調節,不僅可以快速吸附水中的鹽離子從而獲得淡水,還能將吸附的這些鹽離子成功析出從而使得吸附劑可以循環使用。
據介紹,鹹水脫鹽是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的一種重要手段,但現有的脫鹽技術存在著二次汙染或能耗較高的問題。廈大團隊發現,一種名為「螺吡喃」的物質在黑暗或者紫外光照射下可轉化為具有正負兩性離子的狀態,並在可見光照下恢復原狀。更讓團隊成員感到振奮的是,「螺吡喃」這種在黑暗狀態下呈現的正負兩性離子,正好可分別作為陰離子和陽離子的吸附位點,吸附去除水中的鹽。
一種新型吸附劑的「靈感」由此而生——將「螺吡喃」分子固定於鋁基金屬有機框架中,充分利用它「遇暗變陰陽,遇亮則復原」的奇妙特性,藉助光亮的調節,完成鹽離子吸附和析出的過程,從而實現鹹水脫鹽和循環使用的「雙重目標」。
數據顯示,在提高脫鹽效率和降低能耗方面,這款吸附劑也表現不俗。當使用目前廣泛使用的反滲透膜法對2233毫克/升濃度的淡鹽水進行脫鹽時,淡水獲得率為70%,每噸水需消耗0.38度電。對比廈大研製的這款吸附劑,使用它對同等濃度的淡鹽水進行脫鹽時,淡水獲得率為88%,製備每噸淡水消耗0.11度電。
(文章來源:廈門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