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原創:像做塑料那樣製備碳酸鈣!這項研究在《自然》刊登!

2020-11-26 求是新聞網

晶瑩透亮的各類碳酸鈣晶體是每個自然博物館裡必備的展品,但它們的形成要歷經千萬年的地質積澱。如果用目前人工方法來製造碳酸鈣,往往只能得到微米大小的白色粉末。

不過,浙江大學化學系唐睿康教授團隊的一項最新成果,可以迅速在實驗室裡得到釐米尺寸的碳酸鈣晶體大塊材料,並且這些碳酸鈣的製備過程有很強的可塑性,可以像做塑料一樣按照模具形狀長成各式模樣。用這種全新方法做出來的材料具有結構連續、完全緻密的特點,在3D列印和物質修復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北京時間10月17日,這項研究正式發表在國際頂級雜誌《自然》(《Nature》)上,論文的第一作者是劉昭明博士,通訊作者是唐睿康。

「此前,在無機化學和高分子化學領域中材料的製備方法是完全不同的,但我們這項成果可以說是打破了兩者界限。」唐睿康解釋道,我們的研究是把傳統有機聚合的方法運用在傳統無機材料製備上,提出了「無機離子寡聚體及其聚合反應」的新概念,對傳統學科具有一定的顛覆性。

《Nature》的專家評審意見認為:「他們這種將無定形碳酸鈣轉變為單晶碳酸鈣的能力,是以往傳統方法難以實現的,而且展示單晶修復功能可以有很多的用途。這項研究將經典無機化學和高分子化學的理念結合,將有可能為材料合成翻開新的篇章。」

1 碳酸鈣寡聚體通過聚合交聯實現塊體材料生長。

傳統結晶,難成大器

碳酸鈣,俗稱灰石、石灰石、石粉、大理石等,是地球上常見物質之一,存在於霰石、方解石、白堊、石灰巖、大理石、石灰華等巖石內,亦為動物骨骼或外殼的主要成分,同時它也是重要的建築材料,工業上用途甚廣。此外,高品質的碳酸鈣單晶(俗稱為冰洲石),具有強烈雙折射功能和最大的偏振光功能,常用於光學工業中的偏光稜鏡和偏光片,是製造天文用的太陽黑子儀、微距儀中的重要材料。

目前實驗室或工業上要合成碳酸鈣這類無機物,通常會採用過飽和溶液結晶方法。一般認為在溶液中某處高濃度離子的位點上,原本分散的鈣離子和碳酸根離子會相互「伸手」通過離子鍵迅速聚集在一起,形成納米尺寸的晶核,然後周圍的離子再逐步從溶液中「跑」到晶核表面實現晶體生長。

但由於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的晶核很多並且很難控制,所以無法形成少量的大晶體,而是大量的微小晶體。打個比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降雪和冰雹現象就是大氣中水汽(雲)的結晶,但空中的每一朵雲可以變成無數雪片和冰雹顆粒,但不太可能只變成一個巨大的雪塊或冰塊。

其實,在高分子塑料的製備過程中,就會出現類似的情形,當「一團物質」形成後,各個分子先各自就位然後一起相互「伸手」構建出大塊材料。那為什麼我們很容易地就調控塑料的形成過程呢?這就是封端劑在發揮作用了,它會先搶佔分子用於相互連接的位置,這就好比給分子暫時套上了「終止符」,先阻止它們的相互「牽手」。這個戴上「終止符」的物質被稱為單體或寡聚體。而這些單體或寡聚體可以被人為濃縮後,先形成材料的雛形後再通過去除「終止符」來控制單體或寡聚體一起相互「牽手」變成大塊物質,也就是我們常說用於塑料製備的高分子聚合反應。

移花接木,另闢蹊徑

那能不能將高分子化學製備方式應用到無機製備中來呢?由於離子鍵太強,科學家曾經嘗試過用高分子作為封端劑,結果發現,穩定性太高了,由於這些高分子與碳酸鈣離子的作用力太強了,這個「終止符」套上去後就脫不下來了,不能製備出無機材料。

因此唐睿康課題組決定另闢蹊徑,劉昭明首先提出是否可以找到一種作用力弱一點但又穩定可控的封端劑作為無機離子反應的「終止符」呢?他想到了易揮發、毒性小的三乙胺。不過,三乙胺和碳酸鈣離子的相互結合要有一個媒介——氫鍵,而這些氫鍵在實驗常用的水溶液中不易形成,劉昭明把碳酸鈣水溶液換成了碳酸鈣乙醇溶液,並加入大量三乙胺分子。

接下來就是見證奇蹟的時刻,通過氫鍵的牽線搭橋,三乙胺分子以快於其他碳酸根離子的速度跑向某處高濃度碳酸鈣離子聚集體,搶先佔領它們繼續聚集或長大的有利位置,阻斷它與外界其他碳酸鈣的聯繫。「這個過程有點像移花接木,讓三乙胺分子佔據原定的鈣離子位置,這樣就不讓形成的碳酸鈣離子繼續相互『牽手』,從而形成無機離子寡聚體。幾乎一瞬間,溶液就充滿了大量穩定的寡聚體,通過濃縮也可以形成『一團物質』。」

2 濃縮後的封端的碳酸鈣寡聚體實物圖,產物呈現膠狀特徵(右上角是理論模擬得到的封端的寡聚體結構)。

接下來的一步,就是如何再去除三乙胺分子,實現寡聚體的聚合交聯了。劉昭明說,因為三乙胺易揮發,只要晾乾,它就隨著乙醇一起揮發走了。所以寡聚體與寡聚體直接聚合相連,只需在濃縮寡聚體後晾乾,即可像塑料類似的方式進行聚合生長。

3.碳酸鈣寡聚體逐步鏈增長過程,證實三乙胺減少能發生聚合/交聯過程。

「實驗成功的關鍵點在於合適的封端劑、合適的溶劑。」對於三乙胺的尋找,課題組並不是通過盲目的嘗試來「撞大運」,而是具有針對性地尋找。「我們是由理論計算的結果來指導實驗,沒過多久我們就找到了理想目標。」劉昭明說。

4. 傳統方法得到的碳酸鈣粉末(圖)通過碳酸鈣寡聚體交聯後得到的塊體碳酸鈣(右圖。下方四個物質是通過本論文策略得到的其他無機塊體材料,從左至右分別是磷酸鈣硫酸鈣磷酸銅磷酸錳。

5.自然界石頭和碳酸鈣寡聚體交聯得到的碳酸鈣材料對比圖。

仿生生長,完美修復

大家在家裡燒菜的時候,可能會碰到這樣的情況,不小心把油灑在了廚房檯面上,即便用抹布擦,也會留下痕跡。這是因為,人造大理石材料大多用碳酸鈣粉末通過膠水加壓製成,儘管從宏觀上看是塊狀,但微觀上還是無數小顆粒的聚集體,內部有很多裂紋和空隙。

而通過課題組這種新方式製造的碳酸鈣是結構連續、完全緻密的,硬度等力學性能可以更加接近材料的理想狀態。碳酸鈣無機寡聚體還有一個重要特性就是流動性,能做出膠狀物,這樣就能通過模具得到各種形狀的碳酸鈣材料,而過去認為碳酸鈣這類無機礦物由於其硬度和脆性很難實現可塑製備。這也意味著碳酸鈣這類無機礦物也可以根據人們的設計通過製備方法的革新獲得形式多樣的形狀,這樣就通過無機聚合反應克服了傳統無機材料可加工性差的缺點。

6.碳酸鈣寡聚體多尺度下具有形狀可控的特性,用於無機材料的製造。

大家或許還記得唐睿康課題組用兩滴藥水修復牙釉質的黑科技,其實這就是將無機離子聚合策略拓展到磷酸鈣與牙釉質晶體的相互結合生長上。因為無機離子寡聚體可控聚合具備仿生生長的功能,不留「疤痕」不易脫落,能夠真正達到「修舊如舊」的效果,所以在修復領域也大有可為。「由於磷酸鈣是牙齒和骨頭的主要成分,因此我們的應用研究首先聚焦在生物礦化組織的再生上。」

本次實驗主要運用碳酸鈣作為模型材料,這是因為它的結構及物理化學性質前人已經有了系統和深刻的認識,方便基礎科學探索。儘管如此,浙大科研人員還是花了將近一年半的時間來證明寡聚體結構與聚合的過程。「因為這是一種全新的概念,需要更為充分的證據,我們做了大量實驗,特別是藉助上海同步輻射裝置和浙大高分辨電子顯微鏡,讓大家能夠『看到』無機碳酸鈣是怎樣通過聚合的方式變成材料的。」

碳酸鈣的一種晶體形式為方解石,這是一種非常好的製作光學稜鏡的材料。但這種晶體表面容易損傷卻不易修復,一個小小的凹坑都會影響觀測精度。這些光學單晶材料在應用過程中如果出現刮痕等損壞在目前是無法修復的,往往就意味著報廢。浙大科研人員在實驗中,將碳酸鈣寡聚體塗在受損的方解石晶體上就得到與原有單晶完全一致的結構,實現方解石單晶的完美修復。這其實也同時解釋了為什麼通過磷酸鈣寡聚體可以實現牙釉質的再生。

7. 單晶方解石(一種碳酸鈣物相)的部分修復示意圖。示意圖上方為對應方解石表面的光學顯微鏡觀察結果。最圖為修復截面圖。

很多礦物材料比如大理石的結構修復,也可以通過對應的寡聚體聚合實現。」唐睿康說,新方法製造出來的材料,因為具有可塑性和結構連續緻密的特性,在工業和生物修復領域有廣闊的市場。「而且,鈣離子和碳酸根離子可以替換成其他陰陽離子,用於其他無機離子化合物的製造,具有很好的廣泛性和通用性。更重要的是,『無機離子寡聚體及它們的交聯聚合』這一個原創的科學新概念,對目前的學科定義和理解具有一定的顛覆性,相信在未來能夠引領更多新材料和材料製備發展的創新。」

本研究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科學基金(21625105),青年科學基金(21805241)和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2017M621909, 2018T110585)的資助。

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645-x

(文 柯溢能 吳雅蘭/攝影 盧紹慶 圖片由課題組提供)

相關焦點

  • 浙大這塊碳酸鈣晶體,登上《自然》雜誌
    浙江大學化學系教授唐睿康團隊的一項最新成果,可以迅速在實驗室裡得到釐米尺寸的碳酸鈣晶體大塊材料,並且這些碳酸鈣的製備過程有很強的可塑性,可以像做塑料一樣按照模具形狀長成各式模樣。用這種全新方法做出來的材料具有結構連續、完全緻密的特點,在3D列印和物質修復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10月17日,這項研究刊登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上。
  • 浙大化學系唐睿康教授團隊最新成果正式發表在國際頂級雜誌《自然》
    不過,浙江大學化學系唐睿康教授團隊的一項最新成果,可以迅速在實驗室裡得到釐米尺寸的碳酸鈣晶體大塊材料,並且這些碳酸鈣的製備過程有很強的可塑性,可以像做塑料一樣按照模具形狀長成各式模樣。用這種全新方法做出來的材料具有結構連續、完全緻密的特點,在3D列印和物質修復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 浙大高水平基礎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2019年已經進入尾聲回望2019這一年想必讓大家印象最為深刻的必定有浙大在高水平基礎研究中取得的一系列重要進展有人說2019是浙大科研開掛的一年究竟有多強?浙大為第一完成單位或有共同一作、通訊作者發表的CNS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看看浙大在三大刊的具體表現~Nature2019 年,浙大在 Nature 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發文 5 篇。01北京時間1月10日凌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報導了浙江大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陳紅勝教授課題組的一項最新研究。
  • 多孔碳酸鈣製備技術及最新研究進展
    李亮等則以碳酸鈉和含十二烷基硫酸鈉(SDS)的氯化鈣為原料,在室溫下製備得到納米多孔碳酸鈣,並在模擬胃液(pH=1.2)以及模擬腸液(pH=7.4)中對製備的產品進行了藥物裝載和緩釋性能的研究,結果表明,碳酸鈣在多孔空心微球藥物傳輸體系中具有較高的藥物裝載量和良好的藥物緩釋性能。
  • 浙大學者最新發現:碳酸鈣變「形」記
    浙江大學化學系唐睿康教授團隊在嘗試 「暫停」 這類結晶過程時, 「截獲」 到一種特別的最初產物——無機離子寡聚體。 神奇的是,寡聚體能像高分子材料一樣交聯聚合起來,進而能形成連續的、大塊的無機材料。這意味著, 無機材料有望像塑料製品一樣整體成型,並變化出各種複雜造型。
  • 檸檬製備生物塑料 這是真的?
    研究團隊研發了一種環保生產無BPA聚碳酸酯的方法,即以檸檬烯和二氧化碳為原料製備無BPA聚碳酸酯。 從你的手機殼到飛機窗戶,聚碳酸酯無處不在。儘管BPA已經反覆被美國和歐洲的機構歸類為安全的化學品,但一些研究指出,這是一種潛在的毒害神經並且致癌的內分泌幹擾物。一些國家如法國、丹麥和土耳其已經禁止在生產嬰兒奶瓶中使用雙酚A。 克萊伊指出雙酚A由石油原料生產,這在理論上是安全的,但仍然引起了關注。他補充道:「我們的方法是用可以從檸檬和橙子中分離出來的檸檬烯取代BPA,這顯然是更環保,更可持續的替代品。」
  • 邳州1000目輕質碳酸鈣哪家好
    4、提高塑料製品的耐熱性在一般塑料製品中添加碳酸鈣,耐熱性能皆有提高例如:在聚丙烯中,添加40%左右碳酸鈣,耐熱性提高200C左右。在填充比≤20%時,耐熱溫度提高8~130C。5、改進塑料的散光性在塑料製品中,有的製品要求增白而不透明,有的希望消光,碳酸鈣的添加在這方面可以發揮一定作用。
  • 你了解碳酸鈣嗎?
    1927年,白石恆二研製出硬脂酸鈉活性碳酸鈣「白豔華」,從而大大拓展了沉澱碳酸鈣的應用領域,至今在世界填料市場上仍較暢銷。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日本在超細活性碳酸鈣研製方面不斷推陳出新,研製出的碳酸鈣尺寸從80nm到5nm,呈細化趨勢,外形則從立方形到無定形方向轉變,這一切無不說明日本在碳酸鈣技術上領先位置。
  • 【碳酸鈣產業】輕鈣和重鈣在塑料及橡膠中應用的區別
    2016中國非金屬礦產業技術研討會暨交易博覽會2016年8月27日—8月29日江蘇崑山國際會展中心 我們為了製備低價格或者提高某種性能常常添加碳酸鈣碳酸鈣能應用到塑料領域的主要是重質碳酸鈣和輕質碳酸鈣。重質碳酸鈣和輕質碳酸鈣化學分子式相同,外觀相似,實質上無論其理化性能還是加工方法均有很大的區別。 加工方法不同 重質碳酸鈣的加工主要是通過機械破碎、研磨的方法實現的;輕質碳酸鈣的生產是通過化學反應沉澱後製取的。
  • 塑料用碳酸鈣基本要求及典型應用實例解析
    1、塑料用碳酸鈣有哪些基本要求?(1)碳酸鈣純度要高,矽、鐵等元素的化合物要儘量低,有害重金屬元素含量更要嚴格要求。(2)白度要儘可能高。(3)吸油值越低越好。通過對碳酸鈣表面處理,將碳酸鈣顆粒表面包覆,可以降低其吸油值。(4)細度要適當,並非越細越好,粒徑分布也要因需而定。
  • 輕質碳酸鈣表面改性常用藥劑、工藝及效果評價指標
    硬脂酸(鹽)改性碳酸鈣的具體反應機理是在鹼性條件下,ROOH-與Ca2+等組分發生反應生成脂肪酸鈣沉澱物,包覆於碳酸鈣表面,使粒子的表面性質由親水變為親油。嶽林海等報導了以硬脂酸鈉鹽皂化液為介質,用共沉澱法製備複合碳酸鈣。
  • 多孔碳酸鈣都有哪些高端應用領域?
    利用多孔碳酸鈣作為載體,不但能有效解決上述問題,同時它還能直接作為藥物應用於補鈣、抑制胃酸等。因此,近年來,國內外將多孔碳酸鈣應用於藥物傳輸的研究也越來越多。    李亮等主要採用模板劑法等方法,在室溫條件下製備得到了諸如球形、方形、花瓣形等不同納米結構的多孔碳酸鈣,並將其用於裝載不同的藥物。
  • 繼3篇《科學》後 浙大團隊今年又添1篇《自然》
    但浙大袁輝球團隊不願意放過任何一種可能性。從之前多年的研究經驗出發,袁輝球認為鐵磁體還是有可能存在量子臨界點的,但是怎麼證明呢?在仔細分析了同行們的研究過程後,研究人員決定從合適的材料體系入手。其次是製備出了高純度的單晶樣品並且通過壓力這一純淨的實驗手段進行調控。如果樣品或者調控手段不「乾淨」,則很難說明這是材料的本徵屬性,這也是該研究有別於先前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浙大團隊在形容他們製備的重費米子材料時說,「通俗地講,完美晶體中的原子是周期性排列的,沒有錯位,沒有雜質,但實際材料往往有各種各樣的無序效應影響材料的性質。
  • 我國學者在無機材料合成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相關成果以「Crosslinking Ionic Oligomers as Conformable Precursors to Calcium Carbonate」(以離子寡聚體為前體交聯製備碳酸鈣)為題,於2019年10月17日在Nature(《自然》)上在線發表。 無機材料合成一般遵循「成核與晶體生長理論」,往往得到微米尺度粉末顆粒。
  • 我國科學家首次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成果將刊登《自然》雜誌
    今天(12月18日),英國《自然》雜誌將刊登復旦大學物理學系修發賢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砷化鎘中基於外爾軌道的量子霍爾效應》,這也是我國科學家首次在三維空間中發現量子霍爾效應。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 修發賢:就是我們可以在自旋、光電探測方面可以做一些原型器件,比如說在一些紅外探測,一些遙感這樣的領域裡邊發揮它的作用。延伸閱讀:三維量子霍爾效應是怎麼回事?可以用於哪?
  • 浙大團隊在同期《自然》刊發兩文:抑鬱症研究獲重大突破
    浙大醫學院常務副院長李曉明表示,「基礎科學的研究是為了推動臨床醫學的進步。此次開拓性的研究成果為尋找新型抗抑鬱藥物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其轉化效應以及臨床運用前景不可估量。」 此外,《自然》雜誌評審人也對這一系列重大突破給予了高度評價,稱:「關於外側韁核NMDA受體參與介導簇狀放電和氯胺酮的抗抑鬱作用的發現非常重要、創新,並且具有廣泛的意義」「這篇迷人的論文發現了一種不同尋常的神經元和膠質細胞的相互作用。」據相關人士透露,《自然》雜誌和另一頂級期刊《科學》將為這兩項工作配發評論文章。
  • 神奇:天然DNA有望取代石油做塑料
    天然DNA可以自然地降解。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的這兩句詩,吟頌的就是DNA的自然降解,最終重新變成泥土的一部分,回歸大自然。由此再花開花落,無窮循環。這些成果已經在近二十篇《自然》子刊上發表了。用DNA生產可降解塑料的成果,正是建立在他們近二十年的研究基礎上,通過攻克各個瓶頸後產生的。第一個瓶頸就是DNA來源。如果想要用DNA來做塑料,需要的DNA是巨量的。雖然現在DNA已經可以人工合成,但人工合成的DNA量一般不會超過一個螞蟻的重量。但第一批實驗就需要大概長頸鹿那麼重的DNA!哪裡去找?
  • 神奇:天然DNA有希望取代石油做塑料
    一個最好的辦法就是:不用石油,生產可以自然降解的塑料! 不用石油,那用什麼去生產塑料?美國康奈爾大學終身教授羅丹實驗室研究人員率先給出了一個可能的解決辦法:用天然DNA! 天然DNA可以自然地降解。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的這兩句詩,吟頌的就是DNA的自然降解,最終重新變成泥土的一部分,回歸大自然。由此再花開花落,無窮循環。 DNA是遺傳材料,怎麼可能做出塑料?
  • 模擬生物礦化合成碳酸鈣礦物材料研究獲重要進展
    首頁 » 人物 » 模擬生物礦化合成碳酸鈣礦物材料研究獲重要進展 模擬生物礦化合成碳酸鈣礦物材料研究獲重要進展 來源: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
  • 塑料光纖皮層材料的製備與性能
    對於塑料光纖皮層材料,首先必須滿足其在折射率方面的要求,即低於PMMA的折射率。其次要跟芯材易於複合,具有較好的耐高、低溫性能,較好的機械性能。在這些前提下,含氟樹脂成為首選。氟樹脂是分子結構中含有氟原子的一類熱塑性樹脂 ,往往是一般非含氟高分子材料中的一部分氫原子被氟原子取代後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