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大原創:像做塑料那樣製備碳酸鈣!這項研究在《自然》刊登!
晶瑩透亮的各類碳酸鈣晶體是每個自然博物館裡必備的展品北京時間10月17日,這項研究正式發表在國際頂級雜誌《自然》(《Nature》)上,論文的第一作者是劉昭明博士,通訊作者是唐睿康。「此前,在無機化學和高分子化學領域中材料的製備方法是完全不同的,但我們這項成果可以說是打破了兩者界限。」
-
浙大化學系唐睿康教授團隊最新成果正式發表在國際頂級雜誌《自然》
【MBA中國網訊】晶瑩透亮的各類碳酸鈣晶體是每個自然博物館裡必備的展品,但它們的形成要歷經千萬年的地質積澱。如果用目前的人工方法來製造碳酸鈣,往往只能得到微米大小的白色粉末。
-
浙大高水平基礎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浙大為第一完成單位或有共同一作、通訊作者發表的CNS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看看浙大在三大刊的具體表現~Nature2019 年,浙大在 Nature 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發文 5 篇。01北京時間1月10日凌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報導了浙江大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陳紅勝教授課題組的一項最新研究。
-
科學家首次合成純碳環形分子 登上自然雜誌封面
科學家首次合成純碳環形分子 登上自然雜誌封面 olivia chan • 2019-08-17 16:50:37 來源:前瞻網 E5050G2
-
碳酸鈣家族迎第三成員:科學家與新碳酸鈣不期而遇
一個多世紀以來,已知的CaCO3隻有三種無水晶相——方解石、文石和球霰石,以及兩種含水晶相——一水碳酸鈣(CaCO3·1H2O)和六水碳酸鈣(CaCO3·6H2O)。除了以晶體形式存在之外,CaCO3也以多種不同結構和含水量的無定形狀態存在,稱為無定形碳酸鈣。
-
教授研製鋁離子電池:登上《自然》雜誌 多家企業願買斷
據悉目前國際頂級學術刊物《自然》在線發表《快速充放電鋁離子電池》論文。並且數家知名企業希望買斷此專利。有網友稱,能上《自然》雜誌證明非常靠譜,中國人不應該妄自菲薄。 教授研製鋁離子電池:登上《自然》雜誌 多家企業願買斷 近日,國際頂級學術刊物《自然》在線發表了該校物理與微電子科學學院魯兵安副教授等人作為「第一作者」的論文《快速充放電鋁離子電池
-
22歲登上《自然》雜誌年度科學人物榜首,太牛,開掛一樣的人生
中國有句古話:「自古少年出英才」,許多有天賦又聰明的孩子從小就能彰顯出自己的特別,今天咱們說的,就是這樣一個傳奇人物,說是傳奇,一點也不過分,22歲登上世界頂尖學術期刊《自然》雜誌年度科學人物,位居榜首的竟然是個22歲的中國少年!這太牛,簡直是開掛一樣的人生。他叫曹原,1996年出生,曾經用三年時間讀完了小學六年級、初中、高中所有的課程。
-
科學家與新型碳酸鈣「不期而遇」—新聞—科學網
一個多世紀以來,已知的CaCO3隻有三種無水晶相——方解石、文石和球霰石,以及兩種含水晶相——一水碳酸鈣(CaCO3·1H2O)和六水碳酸鈣(CaCO3·6H2O)。除了以晶體形式存在之外,CaCO3也以多種不同結構和含水量的無定形狀態存在,稱為無定形碳酸鈣。
-
你了解碳酸鈣嗎?
碳酸鈣的晶型有三種:方解石、文石、球霰石,分別屬於三方、正交和六方晶系,但其形貌有幾十種,常見的有以下八種晶體形貌。⑴無規則形碳酸鈣 即以天然的方解石、石灰石、大理石、白堊等為原料,由機械粉碎或氣流粉碎到一定的細度標準,因其相對比沉澱碳酸鈣重,故名重質碳酸鈣、重質微細碳酸鈣等都是無規則體。
-
浙大學者這項研究成果登上《科學》雜誌
這一研究於北京時間2020年11月20日,刊登在國際頂級雜誌《科學》,論文第一作者為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浙江大學冷凍電鏡中心博士後陳景華,通訊作者為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浙江大學冷凍電鏡中心、良渚實驗室張興教授和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匡廷雲院士、沈建仁研究員。
-
碳酸鈣的的N種燒結方式,你知道麼
碳酸鈣可以通過這幾種方法燒結。以碳酸鈣為原料,通過熱等靜壓成型,創造必要的氣氛,在添加劑(如1300-1600攝氏度下的Fe203或620攝氏度下的Li2CO 3)的存在下,採用液燒結的方法製造物品。在實驗中,我們研究了用碳酸鋰添加劑在極低溫度下液相燒結再結晶製備燒結碳酸鈣的可能性。添加劑的使用是由液相燒結的必要性引起的,為了使方解石完全熔化,在1339攝氏度的溫度下,CO 2壓力應為102.5 MPa。
-
四川科研團隊成果登上世界頂級科學雜誌《自然》封面
怎麼擴大到規模化生產,還需要進一步在工藝和技術上進行研究 今年6月初,世界頂級科學雜誌《自然》封面文章,發表了電子科技大學基礎與前沿研究院教授鄧旭、王德輝團隊的最新科研成果《設計堅固的超疏水表面》。以一項基礎研究登上頂級科學雜誌封面,這在四川乃至全國都不多見。
-
碳酸鈣晶須形成的機理分析
晶體的生長過程可分為介質過飽和(如圖1所示) 、晶體成核、晶體生長三個階段。關於晶鬚生長的研究,主要提出了兩種被廣泛認可的作用機理。一是軸向螺旋位錯生長機理; 二是 VLS 生長機理。亞穩態的文石相存在一定數量的螺旋位錯,從而降低自由能,螺旋錯位的裸露點可以不斷提供晶體生長的起始點並生成新的裸露點,從而在更低的臨界驅動力下沿尖端生長,生成晶須。碳酸鈣晶體有兩種主要的晶胞結構,一種是Ca2 + 與O2是6 配位(六方晶系) 的方解石; 一種是 Ca2 + 與O2 是 9 配位( 正交晶系) 的文石,這兩種晶體呈現不同的形態。
-
Bioinformatics :浙大本科生叩開國際權威雜誌大門
生物谷報導:在國際權威雜誌《生物信息學》編輯部發展論文,這對生物信息學領域的很多教授來說都是件夢寐以求的事,而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信息學本科生陳曉輝、寧開達,用他們的論文《BNArray:基於貝葉斯網絡構建生物晶片基因調控網絡的R語言包》叩開了這一權威雜誌的大門。
-
浙大學者最新發現:碳酸鈣變「形」記
01結晶過程的「暫停鍵」從自然界恢弘奇幻的石灰石溶洞,到讓人恨之入骨的腎結石,溶液中的成核結晶現象無處不在,也包含著關於晶體生長的共同秘密:溶質從離子狀態到成核結晶,中間狀態是怎樣的?多年來,儘管有科學家提出過一些假說與理論,但始終沒有直接觀測證據。
-
LBO晶體的前世今生
這道自然界原先沒有的光,徹底改變了歷史的進程,雷射從此登上了歷史舞臺。固體雷射器由於具有體積小、效率高、壽命長、光束質量好、無毒、不需要更換特殊氣體、價格便宜等許多優點,成為雷射界的寵兒。但此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囿於非線性倍頻材料的缺乏,固體雷射器很難將紅外光直接高效地倍頻到可見光及更短的紫外光波段,這讓許多科學家抓狂。
-
模擬生物礦化合成碳酸鈣礦物材料研究獲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納米材料與化學研究部俞書宏教授領導的「模擬生物礦化與化學實驗室」在中國科學院「引進國外傑出人才」計劃、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國家基金委優秀創新群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德國馬普學會夥伴小組等項目的支持下,一直致力於從生物礦化材料的多層次結構獲得靈感,實現分子水平上對材料構築過程、性質、尺度及微結構的有效調控,探索實現於自然的條件下設計和構築具有特殊結構與形狀的複雜結構功能材料的構想
-
大自然的傑作——美麗的礦物晶體
晶簇可以有單一的同種礦物的晶體組成,也可以由幾種不同的礦物的晶體組成。礦物晶體被稱為「天然的藝術品」,具有「天然的色澤紋理和自然的原始風貌」其獨特魅力體現在它的外形、色彩和光澤上。在外形上,礦物晶體具有普通石頭所沒有的幾何結構,所有的晶體都有稜有角,有的晶體表面呈曲、直、拐、磨、雕刻一樣,富有結構美和對稱美。
-
多孔碳酸鈣製備技術及最新研究進展
楊輝等在乳狀液膜法的啟發下,將其與沉澱反應相結合,製備出的碳酸鈣微球多為球霰石與方解石組成的混合晶體,其球形圓整,微粒粒度分布範圍窄,具有良好的孔隙結構。 WALSH等採用季銨鹽表面活性劑製備得到微乳液,並添加氯化鎂得到文石晶型的碳酸鈣。 3、共沉澱法 共沉澱法是指在電解質溶液中加入合適的沉澱劑,繼而反應生成粒度小、分散均勻的沉澱。
-
繼3篇《科學》後 浙大團隊今年又添1篇《自然》
袁輝球教授團隊這項研究於北京時間3月5日在國際頂級雜誌《自然》在線發表。浙江大學物理學系博士生沈斌和張勇軍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浙江大學關聯物質研究中心/物理學系袁輝球教授、校百人計劃研究員Michael Smidman博士以及羅格斯大學/倫敦大學的Piers Coleman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