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發現癌細胞竟會主動降解MHC-1類分子,難怪T細胞識別不出...

2021-01-10 澎湃新聞

原創 奇點糕 奇點網

癌細胞有很多小花招可以逃避免疫系統的追殺,比如我們已經很熟悉的免疫檢查點。

不過從臨床研究結果來看,靶向PD-1/L1或CTLA-4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雖然能夠改善部分患者的生存,但是並不是所有患者都能產生響應。

顯然,背後還有更多的免疫機制等著我們探索。

近期,天津醫科大學科學家在《自然進展》雜誌上發表了新研究結果。他們發現,癌細胞竟然能夠通過一種蛋白SND1「劫持」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物1類分子(MHC-1),並迫使它們進入降解程序。這使得CD8+T細胞識別癌細胞的能力下降,並最終讓癌細胞逃離免疫系統的追殺[1]。

圖源 | pixabay

在包括黑色素瘤、肺癌、乳腺癌、腎癌、前列腺癌和膀胱癌在內的多種實體瘤中,約有20%-60%的腫瘤免疫逃逸是由MHC-1缺陷、CD8+T細胞識別能力下降導致的[2,3],具體的機制則根據癌種各有不同。

今天介紹這項研究中提到的SND1是一種新的癌蛋白,幾乎在所有的腫瘤中都能檢測到它的高表達[4]。SND1是一種哺乳動物中普遍存在的保守蛋白,具有多種生理功能,此前研究顯示SND1能夠調節癌細胞的分化和遷移,還與上皮-間質轉化有關,但是SND1具體對腫瘤發生有什麼樣的影響還不清楚。

為了研究SND1在腫瘤增殖中的作用,研究者們首先是對癌細胞做了純化分析,鑑定出了一批與SND1作用相關的蛋白,其中包括一組與內質網(ER)有關的蛋白,比如人白細胞抗原-A(HLA-A)、VCP、SEC61A、核糖體蛋白L7a(RPL7A)等等。

眾所周知,HLA-A是人類MHC-1的一部分,而MHC-1分子又是抗原遞呈的關鍵,所以HLA-A與SND1的關係很快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

根據結構模擬,二者相互作用界面處於SND1的SN3區域和HLA-A的A1與A3之間,這說明SND1能夠與未成熟的HLA-A之間發生相互作用。也就是說,在HLA-A剛剛被生產出來,還沒有組成MHC-1完全體的時候,SND1就已經可以對它做些什麼了。

模擬的相互作用結構和關鍵胺基酸

那麼SND1到底做了什麼呢?

考慮到HLA-A在內質網合成並成熟,研究者首先猜測SND1和HLA-A的作用也發生在內質網上,而且前文也提到SND1與很多ER蛋白相關。通過免疫分析,研究者發現SND1正是一種通過結合SEC61A固定在內質網膜上的蛋白,可以在HLA-A一合成完畢就開始「抓捕」。

敲除SND1後,可以觀察到癌細胞表面HLA-A的水平增加,而SND1過表達細胞中HLA-A的水平降低了。不過雖然蛋白水平變化,但是mRNA的水平是沒有明顯改變的,綜合前面的發現,研究者猜測SND1可能並非阻止HLA-A的合成,而是誘導了HLA-A的降解。

正常情況下,蛋白也可以從內質網轉移到細胞質中進行泛素化,進而開啟內質網相關降解(ERAD)過程,而SND1正是強行將HLA-A導入ERAD使其降解。

敲除SND1,HLA-A水平增加

研究者在小鼠中繼續實驗,分別在黑色素瘤和結腸腺癌細胞中敲除了SND1,結果SND1缺失腫瘤明顯要比對照的正常腫瘤生長得更慢,腫瘤的大小和重量也更小。分析結果顯示,SND1缺失的腫瘤中CD8+T細胞的數量也更多,不過PD-1陽性T細胞的比例沒有差異。

這表示,SND1的缺失可以促進抗原提呈、增加CD8+T細胞浸潤、增強抗腫瘤免疫力。

SND1缺失腫瘤生長更緩慢

SND1敲除腫瘤內CD8+T細胞數量更多

研究者還篩選了TIMER資料庫[5]和PrognoScan資料庫[6]中的相關數據,結果顯示SND1表達確實與黑色素瘤和結腸腺癌中T細胞浸潤呈負相關,而且SND1表達會顯著影響黑色素瘤和大腸癌的預後。

從這些結果來看,SND1或許是增強免疫應答和抑制腫瘤生長的一個潛在治療靶點。

參考資料:

[1]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22/eaba5412

[2]F. Garrido, N. Aptsiauri, E. M. Doorduijn, A. M. Garcia Lora, T. van Hall, The urgent need to recover MHC class I in cancers for effective immunotherapy. Curr. Opin. Immunol. 39,44–51 (2016).

[3]B. Seliger, T. Cabrera, F. Garrido, S. Ferrone, HLA class I antigen abnormalities and immune escape by malignant cells. Semin. Cancer Biol. 12, 3–13 (2002).

[4]N. Jariwala, D. Rajasekaran, J. Srivastava, R. Gredler, M. A. Akiel, C. L. Robertson, L. Emdad, P. B. Fisher, D. Sarkar, Role of the staphylococcal nuclease and tudor domain containing 1 in oncogenesis (review). Int. J. Oncol. 46, 465–473 (2015).

[5]B. Li, E. Severson, J.-C. Pignon, H. Zhao, T. Li, J. Novak, P. Jiang, H. Shen, J. C. Aster, S. Rodig, S. Signoretti, J. S. Liu, X. S. Liu, Comprehensive analyses of tumor immunity: Implications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 Genome Biol. 17, 174 (2016).

[6]H. Mizuno, K. Kitada, K. Nakai, A. Sarai, PrognoScan: A new database for meta-analysis of the prognostic value of genes. BMC Med. Genomics 2, 18 (2009).

本文作者 | 代絲雨

原標題:《《科學》子刊:真不怪T細胞不積極!中國科學家發現癌細胞竟會主動降解MHC-1類分子,難怪T細胞識別不出癌細胞 | 科學大發現》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科學》子刊:真不怪T細胞不積極!中國科學家發現癌細胞竟會主動降解MHC-1類分子,難怪T細胞識別不出癌細胞 | 科學大發現
    長按識別下面的二維碼就可以購買,原價59元,認證用戶只需39元。如果你之前在購買奇點其他課程的時候已經認證了,那麼就直接購買吧!參考資料:[1]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22/eaba5412[2]F. Garrido, N. Aptsiauri, E. M.
  • Nature:胰腺癌通過自噬降解MHC-I促進免疫逃避!
    Yamamoto等人在《自然》雜誌上發表文章,揭示了胰腺癌細胞逃避免疫反應的機制。這一過程通常與細胞蛋白的正常降解和循環有關。作者發現,通過藥物或基因方法抑制這一途徑,可以逆轉胰腺癌動物模型中的免疫逃避。這一發現為研究靶向這一途徑是否對臨床有益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理論基礎。
  • 胰腺癌通過自噬降解MHC-I促進免疫逃避!
    Yamamoto等人在《自然》雜誌上發表文章,揭示了胰腺癌細胞逃避免疫反應的機制。這一過程通常與細胞蛋白的正常降解和循環有關。作者發現,通過藥物或基因方法抑制這一途徑,可以逆轉胰腺癌動物模型中的免疫逃避。這一發現為研究靶向這一途徑是否對臨床有益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理論基礎。
  • 科學家發現人體製造健康t細胞的分子關鍵
    科學家在《實驗醫學雜誌》上發表報告,指出一種基因和蛋白質家族對免疫系統中成熟和功能完備的t細胞的形成至關重要,這一發現可能有助於為多發性硬化症和ibd等免疫疾病帶來新的療法。這刺激了一系列的基因和分子程序協同形成細胞。在科學家抑制早期CD4 T細胞中AP-1的實驗中,染色質並沒有按照預期打開,T細胞也沒有正常形成或功能。這一發現的意義在於ap-1轉錄因子在稱為風險位點地位點上積累並影響分子過程。風險位點是染色質上易於發生基因突變的位置,與多種免疫疾病有關,如炎症性腸病、過敏或神經退行性疾病多發性硬化。
  • 胰腺癌能靠自噬消除表面MHC-I類抗原,讓免疫細胞失去目標而無從下手
    對敵人狠,對自己更狠,癌細胞就是這麼一個狼滅型的反派。或者該說,正是因為對自己狠,癌細胞才能更加兇狠地肆虐? 這可不是奇點糕張口就來啊,就拿腫瘤微環境來說,癌細胞主動改造出了一片缺氧低pH的絕境,讓正常組織細胞和免疫細胞難以立足,自己卻擴張得如魚得水,這不就是對敵人和自己都狠麼?
  • 第三節 MHC分子的功能
    MHC的主要功能包括:   一、參與對抗原處理   MHC分子在多個環節參與對抗原處理。外源性抗原在APC內被降解成免疫原性多肽,並與MHC-Ⅱ類分子結合成穩定的複合物,從而保證了多肽不被進一步降解為胺基酸。
  • 《細胞》子刊:癌基因RAS使癌細胞躲過T細胞的途徑得證
    近日,來自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的Julian Downward團隊在頂級期刊Immunity發表重要研究成果,他們發現RAS基因突變可以通過下遊信號維持編碼PD-L1蛋白的mRNA保持穩定,源源不斷地給癌細胞合成PD-L1,用來對付T細胞表面的PD-1,使癌細胞具備免疫抑制的能力。如此這般,T細胞就拿這種癌細胞沒轍了。
  • 中國科大揭示了E3泛素連接酶識別羧基端精氨酸-降解決定子的分子...
    中國科大揭示了E3泛素連接酶識別羧基端精氨酸-降解決定子的分子機制 高等真核生物細胞通過降解清除不需要或錯誤摺疊的蛋白質以維持胞內蛋白質分子的正常水平及功能
  • 中國科學家發現能吃塑料的蟲子 能降解所有塑料
    原標題: 中國科學家發現吃塑料的蟲子 黃粉蟲能吃所有塑料  圖為正在吃塑料的黃粉蟲(由楊軍教授團隊供圖)  「  該突破性研究顯示,以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作為唯一食源,黃粉蟲幼蟲可存活1個月以上,最後發育成成蟲,其所齧食的聚苯乙烯被完全降解礦化為CO2或同化為蟲體脂肪。這種發現為解決全球性的塑料汙染問題提供了思路。  儘管如此,面對日益嚴重的白色塑料汙染,楊軍教授還是呼籲,公眾在日常生活中應少使用一次性的塑料飯盒、方便袋。
  • PROTAC之後 分子膠降解劑能否迎來突破?
    其實,細胞體內有著多種蛋白降解途徑,泛素-蛋白酶體只是其中一種,此外還存在能夠降解胞外蛋白的自噬、溶酶體降解等。近期,來自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在Nature[1]上發表一種新的分子膠降解劑CR8,通過剖析CR8的作用機理細節,研究人員向我們展示了如何構建更多這些獨特的化合物以作為多種疾病的潛在治療方法。
  • ​【科技前沿】蛋白降解新突破:清華陳曄光團隊等首次開發出靶向...
    的PROTAC多肽xStAx-VHL,能夠直接識別β-catenin蛋白並經由泛素化蛋白酶體途徑促進其降解,不僅能在細胞層面抑制Wnt信號,而且在多種小鼠腫瘤模型中也能發揮很好的抑癌作用,更重要的是,對於結腸癌病人的腫瘤類器官也能發揮明顯的抑癌效果。
  • 難怪癌症那麼難治!癌細胞會全體「冬眠」,以此躲過化療
    我爺爺前兩年查出癌症,手術後做了幾次化療,本來病情控制得好好的,結果沒幾個月又出現了耐藥,化療效果也大打折扣,現在整個人的狀態都很不好,真怕叔叔挺不過來。」小A憂心忡忡,為了給爺爺治癌,家裡人勞心勞力,但似乎總是在做無用功。 「我看網上的文章寫,癌細胞可聰明了,它們可以通過冬眠來躲過化療的打擊,在病人身體裡伺機而動,一不留心就會捲土重來。」
  • Nano Letters:中國科學家開發出DNA納米機器人 或能高效靶向殺滅...
    DNA納米機器人,其能有效識別乳腺癌細胞表面的HER2蛋白,並靶向摧毀癌細胞。圖片來源:Adapted from Nano Letters 2019, DOI: 10.1021/acs.nanolett.9b01320當前治療HER2陽性乳腺癌的療法包括單克隆抗體,比如曲妥珠單抗,這類藥物能結合細胞表面的
  • 靶向幹預m6A通路抑制癌細胞新策略被發現—新聞—科學網
    該成果揭示了RNA甲基化m6A閱讀器YTHDF2在細胞周期中的作用,並闡明細胞周期通過影響YTHDF2蛋白穩定性形成前饋調控迴路的分子機制,為通過靶向幹預m6A通路抑制癌細胞增殖提供新的策略。 論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費啟立介紹,真核生物轉錄組RNA甲基化修飾m6A對基因的轉錄後水平調控起著重要的作用。
  • T細胞生物工廠發現,一舉抗擊疾病!
    博科園-科學科普-生命科學類由尼比伯資助的研究人員已經將T細胞轉化為藥物工廠,用於發現體內攜帶特定疾病的細胞資深作者Parijat Bhatnagar博士是位於加利福尼亞門洛帕克的SRI國際化學生物學中心細胞醫學主任,他和同事們設計了t細胞「生物工廠」來直接針對體內的細胞疾病,同時最小化對周圍健康細胞的損害,這項研究發表在《先進生物系統》上。
  • 科學家在腫瘤中鑑別出幹細胞樣T細胞 其或能促進細胞毒性T細胞識別...
    ,並表達高水平的TCF7蛋白,這種蛋白對於維持T細胞的幹細胞樣狀態至關重要,因為其能表達CD8蛋白(因此這類細胞就稱之為CD8 T細胞);諸如幹細胞樣的細胞能夠自我更新並產生多種不同類型的T細胞,其中就包括細胞毒性CD8 T細胞,此前研究人員在癌症患者機體中發現了幹細胞樣T細胞的存在,然而,他們並不清楚這些細胞的解剖學位置,研究者Jansen等人如今發現,人類腎臟腫瘤中就包含幹細胞樣T細胞,其位於腫瘤的特殊生境中
  • 【Nat Communi】植物逆境中心Kim組揭示葉綠體如何識別活性氧分子(ROS)
    該研究發現了EXECUTER1的氧化翻譯後修飾對其識別1O2有重要作用,揭示了植物葉綠體中識別單線氧的分子機制。   葉綠體中游離四吡咯類化合物,如葉綠素,在吸收光能後產生的單線氧分子(1O2)一直被認為是植物光合作用中產生的毒性副產物。
  • 新發現 這種天然分子可能會抑制癌細胞!
    新發現 這種天然分子可能會抑制癌細胞!沃伯格效應沃伯格效應(Warburg effect) 是由德國生物化學家奧託・沃伯格(Otto Warburg,1883~1970)於1930年發現的。他發現腫瘤細胞產生能量的方式極為特別: 健康細胞依靠線粒體氧化糖類分子釋放出有用的能量, 而大多數腫瘤細胞則通過產能率相對較低糖酵解作用為自身供能。
  • 今日《自然》子刊:靶向蛋白質降解技術助力攻克三陰性乳腺癌
    (包括三陰性乳腺癌)中都發現了過量表達的組蛋白賴氨酸甲基轉移酶EZH2。而乳腺癌細胞卻不依賴於下遊H3K27的過量甲基化,因而EZH2抑制劑對這種癌細胞無能為力。 作者認為,EZH2蛋白的降解或許是治療乳腺癌的一種有效手段。遵循這一思路,MS1943成功地選擇性降解了EZH2,體外和小鼠體內的活性測試表明,其能有效地殺滅三陰性乳腺癌細胞,抑制腫瘤生長。
  • 中國科學家研製可降解仿生透明薄膜
    分享到微信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現」,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 2020.08.14 09:28【中國科學家研製可降解仿生透明薄膜】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成功研製了一類超強、超韌、透明的高性能可持續仿貝殼複合薄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