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刊Science子刊,納米機器人研發成功!沒想到科技如此迅猛

2020-08-28 庖丁技術轉化中心

近日,美國科學家又宣布一項重大科技突破:藉助光聲斷層成像技術,實時控制納米機器人,讓它們準確抵達人體某個部位(比如腸癌病人的腸道腫瘤處),進而讓納米機器人實現藥物遞送,或進行智能微手術。

01

這個實驗論文發表於著名學術刊物Science Robotics,引起科學界的廣泛關注。普通人看來這可能只是一種不起眼的小突破,然而在真正的科學家眼裡,卻蘊含著納米機器人的一次巨大進步。

要知道,以前納米機器人在人體內可控自主運動,一直是一個難題。納米機器人太小了,只有人類頭髮絲的幾十分之一,進入人體體內很難定位;如果進入血管,被血液等一裹挾和衝擊,往往失去控制,乃至無影無蹤。

現在好了,有了這個技術,納米機器人就可以在進入人體深層組織後,仍然被人盯得清清楚楚、管得嚴嚴實實,人類可以實時控制它們給病變的細胞送藥,或對癌變的細胞進行微手術。

這種納米科技,簡直完全顛覆了人類的思維:想想,以後有一天你持續發燒,但醫生既沒有給你開藥,也沒有打針,而是提供了一種特別的醫療方式——往血液裡植入一種微小的機器人。這種機器人探測到發燒原因,遊過動脈和靜脈,運行到適當的系統,直接對感染部位進行治療。

是的,你沒看錯:在一個真正史詩級別的科技領域中,沒有任何一項革新技術比納米機器人的出現更為舉世震驚。在未來幾年內,納米機器人將會帶來一場醫學革命,並徹底改變人類的勞動和生活方式。

02

納米機器人,一個最前沿的研究領域。它是一種藉助最先進的晶片和納米技術,在原子水平上精確地建造和操縱物體的機器人。

現在,人類已經可以通過3D列印,一次製造出幾十萬個納米機器人,在人類無法進行操作的分子層面上對原子和細胞結構實現一系列操作。而對納米機器人的運用,現在最重要的一個領域,是醫學。

第一步,巡察:在你的血管裡放進500萬個納米機器人,這些納米機器人能夠24小時在人體內巡邏,一旦發現病灶就立即鎖定,確認後釋放所攜帶的藥物!

現在,以色列科學家正在研製一種微型納米機器人,它可以在人體內「巡邏」,在鎖定病灶後自動釋放所攜帶的藥物。

這種機器人目前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它可以從多種渠道來檢測疾病指標,例如mRNA、微核糖核酸(miRNA)、蛋白質以及多種小分子。

科學家的目標是:在未來創造大量這種納米機器人,讓它們自動且不間斷地在身體內巡邏,尋找各種疾病信號。同時,利用納米機器人從多種渠道直接探測疾病指標,讓診斷更為精確。

例如,當感冒病毒被檢測出,納米機器人便可主動打破此病毒分子層上的原子結構,從而抑制病情深入發展。這樣一來,潛在病人便不致產生打噴嚏、咳嗽等症狀。

如果納米機器人在未來能夠修復並維護人類的免疫系統,那麼我們很可能再也不會得病。因為它能夠24小時不間斷地在體內進行監測工作、先行評估疾病等級以及採取諸如輸送藥物等必要措施。

第二步,治療:醫生可以利用細菌般大小的機器人來治療從心臟病到癌症的各種疾病:注入血管清理血液,修復以現有水平難以修復的最小細胞,乃至清除癌變。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研發的納米機器人,它可以像孫悟空一樣進入人體內部,成功清除了血樣裡的一種「超級細菌」和毒素。

在測試中,研究人員使用納米機器人來處理被 MRSA 及其毒素汙染的血液樣本。五分鐘後,這些血液樣本比對照樣本的細菌和毒素少三倍。

隨著這一技術的發展完善,今後納米機器人將在你的血管裡面來回巡視,對你的血管進行監督調理,從此就你擺脫了心臟病腦中風的威脅。

再如,美國國防部DARPA(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正致力於一項In Vivo Nanoplatform(體內納米載體平臺)項目,以幫助美國士兵快速診斷和治療多種疾病,利用納米顆粒修復器官損傷。

谷歌科學家kurzweil認為,到了2020年左右,人類的免疫系統可將由納米機器人(Nanorobot)進行接管,再接著,到了2030年,納米機器人可以把病原體,腫瘤等一系列免疫系統錯誤進行修正。

第三步,提升:納米技術的價值並不僅僅體現為終結所有疾病。科學家正在研究如何將其運用在人類生理機能的提升方面。

納米技術的前驅羅伯特﹒弗雷塔斯(Robert Freitas)已設計出一款名為Respirocyte的納米機器人,它可以攜帶90億個氧分子與二氧化碳分子,為一般紅血球攜帶量的200倍。

這一發明,使得人類在跑步時,得以全力衝刺整整15分鐘而體感並不疲憊。這一程度的供氧量也等同於,人類能夠在水中自如憋氣長達數小時之久。

今後,隨著人類的老化,失去活性的細胞、組織和肌肉群將不斷退化,納米機器人可以依照給定的程序對這些目標進行修復、替換和調整。

也就是說,在未來的十來年時間裡,只要你沒碰上天災人禍,你就可以長命百歲了。更加令人神奇的是,不要延緩衰老,乾脆返老還童,還可以讓八十歲的你,看上去只有五十歲的樣子。

第四步,超人:讓大量納米機器人,覆蓋人的大腦,構成一個電極網,進而形成新的大腦皮層,直接讀取或輸入大腦信號!

這個有什麼用呢?打個比方,通過這個納米機器人構成的腦機接口,我們最終做到人類與人類之間、人類與機器之間自由傳輸思想、下載思維,在短時間內擁有大量的知識和技能,獲得一般人類無法擁有的超能力。

比如你可能不懂英語,德語,法語,等等語言;通過這個晶片植入大腦;你將可能憑空多出許多這一塊的記憶;

可能一夜時間,你學會五、六門外語,掌握那些需要數十年研究才能懂得掌握的技術——比如高端醫生,科學家,晶片設計師,高端製造師;等等等等,將變得輕而易舉。

你還別真以為這是科幻,目前這一切,都已經在實驗室裡,緊鑼密鼓地研發著,商用的時間不會太遙遠!

是的,你沒看錯:從今天起,納米機器人不再是科幻小說,不再是閱讀理解,不再是新聞標題,不再是電影裡的幻影和計算機裡孱弱的靈魂,而是實實在在的宿命。

03

毀滅 ?還是永生?!——谷歌首席工程師:Ray kurzweil 5 年前說過這樣一段話!

「在我看來,到了2029年左右,人類會來到一個臨界點。每過一年,人類的壽命能夠延長一年,這要得益於科學技術到那個時間的發展。

到了2029年左右,人類的壽命將不再是通過出生的日期到活著的時間來進行計算,那時,人類每年所延長的壽命會比已經走完的時間還要長。」

當時這位谷歌首席的偉大工程師說出這段言論的時候;遭到了無數人的嘲笑!

10年後,當你看到納米機器人在自己血管裡巡邏,幫你修復機體損傷或病變時,你還會嘲笑他嗎?

與谷歌提倡大力發展生命,基因不同;馬斯克卻說自己很擔憂!

馬斯克認為,未來一定會誕生一種超級人類,即「 人機合一」,納米機器人和人工智慧讓人類加快進化,變成超級人類。

想想這一幕吧:很可能,在不遠的將來,原版人類在超級智人面前,就可能像臭蟲面對人類一樣無力和脆弱。你想想,當你把一隻臭蟲衝進下水道的時候,你的內心起過一絲波瀾?

寫到這裡,不知道為什麼,我突然想起了小說狄更斯 《雙城記》開篇的那段話: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這是一個智慧的年代,這是一個愚蠢的年代; 這是一個信仰的時期,這是一個懷疑的時期; 這是一個光明的季節,這是一個黑暗的季節; 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 人們面前應有盡有,人們面前一無所有; 人們正踏上天堂之路,人們正走向地獄之門。

為了避免悲劇發生,人類在發展納米技術、發展 AI,發展生命學的同時,請保持最大的敬畏!因為,一旦失控,人類將可能迎來前所未有的大災難。

不管怎樣,當人類真的掌握熟練了以上這些技術以後,面對每一個造出來的「 新物種 」,都必須小心小心再小心!

庖丁技術轉化中心圍繞先進材料、生物醫療、智能製造、能源環保領域,通過知產規劃、政策申報、技術升級等方式,為科創企業家賦能,推進科創產業創新發展。

相關焦點

  • 微型機器人裡程碑!喝甲醇的「甲蟲」登上《Science》子刊封面
    這篇論文剛剛登上了《Science》機器人子刊封面,一作楊秀峰本碩都就讀於華科。楊秀峰「RoBeetle」使用「人造肌肉系統」爬行、爬坡,還能在背上負載其自重2.6倍的物體續航2小時之久。論文登上《Science》機器人子刊封面大多數的機器人都需要體積龐大且需要電力的電機,電池成為機器人運行的必需品,而電池的大小限制著機器人的「體型」,即使是最小的電池也有50毫克重的虎甲蟲重量的10~20倍。
  • 喝假酒,乾重活:華科校友88毫克機器人登Science子刊
    編輯:杜偉、小舟、蛋醬僅靠甲醇續命,卻能拖運自身重量 2.6 倍的物體,南加州大學研究員、華科校友楊秀峰以一作身份發表的這篇研究,剛剛登上了 Science 機器人子刊封面從理論上講,這種機器人比電力驅動的同類擁有更多的自主權,同時又能保持很小的尺寸。在最新一期的《Science》機器人子刊中,來自南加州大學的研究者向公眾介紹了這款名為「RoBeetle」的機器人。他們設計了可以像真實物體一般收縮和放鬆的微型人造肌肉,並且使用覆蓋有鉑粉的鎳鈦合金線加快甲醇蒸汽的燃燒。
  • 人類的微型科技,納米機器人,原來是如此的可怕
    說到機器人許多人都會以力大無窮、冷血的形象進行定義,對其充滿了幻想。遺憾的是,目前機器人技術正處於起步階段,各方面體系並未健全,無法大量推行於人類社會之中。不可否認的是,機器人的發展是科技的必然趨勢,新興發展的重點方向之一。
  • Nature子刊封面:哈佛大學等研發的微型手術機器人
    Wood) 基於摺紙結構研發了一款超輕便,高精度的顯微外科手術機器人——mini-RCM,該項研究發表於nature旗下新子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自然-機器智能)》,並登上該期刊8月份封面。
  • 華中科技大學80後副教授三個月內發表兩篇頂刊PRL,一篇science
    3月份的PRL4月份的三個月內連續發表頂刊2019年華中科技大學第一篇CNS主刊論文出現,這篇論文來自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80後副教授祝雪豐和90後博士生的科研成果,祝雪豐副教授2014年入職華中科技大學,短短幾年就在華中科技大學快速的成長,2019年連續三個月在國際物理頂刊發表論文三篇,2019年2月9日一篇物理頂刊PRL,2019年3月8日一篇物理頂刊PRL,2019年4
  • 『納米 研究』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發布 納米科技獨佔2席
    2019年2月27日,由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牽頭舉辦的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發布,該活動至今已成功舉辦14屆,旨在宣傳我國重大基礎研究科學進展,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科學熱情和奉獻精神,開展基礎研究科普宣傳,促進公眾理解、關心和支持基礎研究,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科學氛圍。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遴選程序分為推薦、初選和終選3個環節。
  • 可編程的磁驅動軟體機器人來了!Science 子刊:背後原理 19 世紀末提出
    香港科技大學機器人研究院院長王煜曾在 2018 世界機器人大會上表示,從最基本的角度來看,軟體機器人主要存在三大問題——如何定義軟體機器人系統、如何設計/控制軟體機器人系統、製造軟體機器人系統的材料問題。對於第二大問題,王煜教授認為:我們不可能用鉸鏈和傳感來解決如何從軟體機器人當中產生運動,以及更複雜地怎麼控制運動。
  • Nature子刊封面:哈佛等開發微型手術機器人
    Wood) 基於摺紙結構研發了一款超輕便,高精度的顯微外科手術機器人——mini-RCM,該項研究發表於nature旗下新子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自然-機器智能)》,並登上該期刊8月份封面。
  • 日研發出可通過血腦障壁的納米機器人
    日本研究團隊近日成功運用胺基酸開發出一種納米機器人(nanomachine),能夠順利通過腦中血腦障壁(BBB)的屏障將藥物送入腦內,預計未來將能用在治療阿茲海默症等腦部疾病
  • 未來醫療納米機器人能否獲得突破性的發展和成熟應用?
    」以排名第四的身份成功上榜。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973計劃顧問組和諮詢組專家等在內的2600多位專家,在三個月的時間內,從《中國基礎科學》、《科技導報》、《中國科學院院刊》、《中國科學基金》和《科學通報》等五家雜誌推薦上來的全年各項科學研究進展中,評選出最終的10項獲得殊榮。  而「用於腫瘤治療的智能型DNA納米機器人」是本次上榜名單中唯一的機器人研究項目。
  • 果真頂刊專業戶:九月份6篇Nature子刊都用到了它!
    材料類綜合、全面、專業的微信平臺  頂刊賞析  09月25日Nat Commun 11, 4862 (2020).  飛秒雷射編程的人工肌肉骨骼系統  天然肌肉骨骼系統已被廣泛認為是設計堅固而靈活的微型機器人的高級機器人模型。然而,由於需要將兩種或兩種以上具有不同特性的材料精確地組裝成複雜的3D微觀/納米結構,因此在微納米尺度上開發人工肌肉骨骼系統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 頂刊綜述:精準醫學中的醫用微型/納米機器人
    大型外科手術工具沒有類似的微米/納米級對應工具,從而妨礙了在如此小規模下進行操作的能力,並導致最小的組織穿透。在這個方向上,已經採用了不同的微/納米平臺來機械驅散細菌病原體。利用磁旋轉納米線對煙麴黴生物膜進行機械斷裂。旋轉納米機器人與抗菌治療劑的結合使用提高了細菌殺滅效果。此外,由脲酶驅動的微型/納米機器人被用於選擇性靶向,滲透和治療膀胱癌。微納機器人含有抗FGFR3抗體,可選擇性結合3D癌症球體的外表面。
  • 納米機器人殺死癌細胞,Herbalmax瑞維拓NMN走紅
    ;到2050年,納米機器人將在人體內待命,並且可以隨時隨地進行顯微手術,這將使人類不朽得以實現。不止如此,原來這種神奇的物質還具有抑制衰老的作用。  這一驚人發現來自哈佛大學遺傳學教授辛克萊爾。2014年,他在《細胞》上發表的論文首次對此予以確認。他發現,瑞維拓中的NAD+前體NMN可以顯著抑制小鼠衰老。後續的實驗更是發現瑞維拓核心成分NMN成功延長了哺乳動物的壽命,達到30%以上。
  • 北大/電子科大,中山大學,固體物理所,三篇Nature子刊齊爭豔
    前言2019年7月16日凌晨,Nature及各大子刊紛紛更新,其中,三篇Nature子刊來自內地高校。部分作者簡介:劉開輝,北京大學博雅青年學者,物理學院研究員、課題組長、博士生導師、中組部「青年千人」、基金委「優青」、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負責人。
  • 日籍「納米機器人之父」投奔中國?還是北理教授
    雖然在東京大學期間,拿到博士學位的他已經29歲不算太早,但其過硬的專業技能和科研水平,讓他沒過兩年就在名古屋大學擔任起教授的職務,那一年福田敏男年僅31歲。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科技已經發展到了工業機器人,當時的人類的科技已經進入到了快速發展期
  • 《Science 》子刊:打破常規,精子做模板!助力微型機器人,有望用於藥物運輸
    Khalil(共同通訊作者)等人報導了一種由精子為模板的生物混合型磁性微型機器人,該機器人是由非運動性牛精細胞和磁性氧化鐵納米顆粒通過靜電自組裝來構建的。將生物實體整合到微型機器人中,除形狀模板化外,還具有容易吸收化學治療劑以實現靶向藥物遞送等優勢。利用一步靜電自組裝技術來制IRONSperms,模仿運動精子細胞運動的軟磁微泳。
  • 中國一作研究再登Science子刊:磁驅動摺疊機器人,3D列印僅需20分鐘
    新智元推薦 來源:Science Robotics、MIT News編輯:肖琴、大明【新智元導讀】微型機器人在醫療中大有用途,如輸送藥物、採集組織樣本,協助手術等。近日,多倫多大學和MIT的兩個研究都採用磁性材料和3D列印,研發出可控制的、只有幾毫米大小的微型機器人。
  • 不再是科幻,科學家研發納米機器人可鑽入眼球來運送藥物!
    一起研製出了螺旋槳狀的納米機器人,這種機器人第一次能夠鑽入眼睛中普遍存在的緻密組織。這種光滑的塗層對於機器人在眼睛內的高效推進至關重要,因為它最大限度地減少了玻璃體中的生物蛋白質網絡與納米機器人表面之間的粘附。」
  • 中美科技博弈:美國已可實時控制納米機器人,中國差之毫厘
    近日,美國科學家又宣布一項重大科技突破:藉助光聲斷層成像技術,實時控制納米機器人,讓它們準確抵達人體某個部位(比如腸癌病人的腸道腫瘤處),進而讓納米機器人實現藥物遞送,或進行智能微手術。這個實驗論文發表於著名學術刊物Science Robotics,引起科學界的廣泛關注。
  • 沒想到類似終結者電影裡T1000的液態機器人在中國誕生了
    終結者第一部誕生後,橫掃全球,俘獲數不清的粉絲,那種冰冷機械的質感已經讓我們又驚又怕又愛,嘆為觀止了,沒想到的是,幾年後第二部終結者殺出,更是把終結者這種科幻感和科技感的電影推上了巔峰。一個液態金屬機器人殺手的出現,更是讓無數人目瞪口呆,驚為天人,無數粉絲愛終結者2和液態機器人愛得發狂,怕得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