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突然宣布:納米機器人智能微手術

2021-01-20 終極感知

文顥茗

天空是白與藍的極致綻放 

美麗背後有著一道隱約的憂傷




於無聲處聽驚雷!

不是我不努力,是這世界變化太快。

剛剛美國科學家又宣布一項重大科技突破:藉助光聲斷層成像技術,實時控制納米機器人,讓它們準確抵達人體某個部位(比如腸癌病人的腸道腫瘤處),進而讓納米機器人實現藥物遞送,或進行智能微手術。

這個實驗論文發表於著名學術刊物Science Robotics,引起科學界的廣泛關注。普通人看來這可能只是一種不起眼的小突破,然而在真正的科學家眼裡,卻蘊含著納米機器人的一次巨大進步。

要知道,以前納米機器人在人體內可控自主運動,一直是一個難題。納米機器人太小了,只有人類頭髮絲的幾十分之一,進入人體體內很難定位;如果進入血管,被血液等一裹挾和衝擊,往往失去控制,乃至無影無蹤。

現在好了,有了這個技術,納米機器人就可以在進入人體深層組織後,仍然被人盯得清清楚楚、管得嚴嚴實實,人類可以實時控制它們給病變的細胞送藥,或對癌變的細胞進行微手術。

這種納米科技,簡直完全顛覆了人類的思維:想想,以後有一天你持續發燒,但醫生既沒有給你開藥,也沒有打針,而是提供了一種特別的醫療方式——往血液裡植入一種微小的機器人。這種機器人探測到發燒原因,遊過動脈和靜脈,運行到適當的系統,直接對感染部位進行治療。

是的,你沒看錯:在一個真正史詩級別的科技領域中,沒有任何一項革新技術比納米機器人的出現更為舉世震驚。在未來幾年內,納米機器人將會帶來一場醫學革命,並徹底改變人類的勞動和生活方式。

納米機器人,一個最前沿的研究領域。它是一種藉助最先進的晶片和納米技術,在原子水平上精確地建造和操縱物體的機器人。

現在,人類已經可以通過3D列印,一次製造出幾十萬個納米機器人,在人類無法進行操作的分子層面上對原子和細胞結構實現一系列操作。而對納米機器人的運用,現在最重要的一個領域,是醫學。

第一步,巡察:在你的血管裡放進500萬個納米機器人,這些納米機器人能夠24小時在人體內巡邏,一旦發現病灶就立即鎖定,確認後釋放所攜帶的藥物!

現在,以色列科學家正在研製一種微型納米機器人,它可以在人體內「巡邏」,在鎖定病灶後自動釋放所攜帶的藥物。

這種機器人目前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它可以從多種渠道來檢測疾病指標,例如mRNA、微核糖核酸(miRNA)、蛋白質以及多種小分子。

科學家的目標是:在未來創造大量這種納米機器人,讓它們自動且不間斷地在身體內巡邏,尋找各種疾病信號。同時,利用納米機器人從多種渠道直接探測疾病指標,讓診斷更為精確。

例如,當感冒病毒被檢測出,納米機器人便可主動打破此病毒分子層上的原子結構,從而抑制病情深入發展。這樣一來,潛在病人便不致產生打噴嚏、咳嗽等症狀。

如果納米機器人在未來能夠修復並維護人類的免疫系統,那麼我們很可能再也不會得病。因為它能夠24小時不間斷地在體內進行監測工作、先行評估疾病等級以及採取諸如輸送藥物等必要措施。

第二步,治療醫生可以利用細菌般大小的機器人來治療從心臟病到癌症的各種疾病:注入血管清理血液,修復以現有水平難以修復的最小細胞,乃至清除癌變。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研發的納米機器人,它可以像孫悟空一樣進入人體內部,成功清除了血樣裡的一種「超級細菌」和毒素。

在測試中,研究人員使用納米機器人來處理被 MRSA 及其毒素汙染的血液樣本。五分鐘後,這些血液樣本比對照樣本的細菌和毒素少三倍。

隨著這一技術的發展完善,今後納米機器人將在你的血管裡面來回巡視,對你的血管進行監督調理,從此就你擺脫了心臟病腦中風的威脅。

再如,美國國防部DARPA(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正致力於一項In Vivo Nanoplatform(體內納米載體平臺)項目,以幫助美國士兵快速診斷和治療多種疾病,利用納米顆粒修復器官損傷。

谷歌科學家kurzweil認為,到了2020年左右,人類的免疫系統可將由納米機器人(Nanorobot)進行接管,再接著,到了2030年,納米機器人可以把病原體,腫瘤等一系列免疫系統錯誤進行修正。

第三步,提升:納米技術的價值並不僅僅體現為終結所有疾病。科學家正在研究如何將其運用在人類生理機能的提升方面。

納米技術的前驅羅伯特﹒弗雷塔斯(Robert Freitas)已設計出一款名為Respirocyte的納米機器人,它可以攜帶90億個氧分子與二氧化碳分子,為一般紅血球攜帶量的200倍。

這一發明,使得人類在跑步時,得以全力衝刺整整15分鐘而體感並不疲憊。這一程度的供氧量也等同於,人類能夠在水中自如憋氣長達數小時之久。

今後,隨著人類的老化,失去活性的細胞、組織和肌肉群將不斷退化,納米機器人可以依照給定的程序對這些目標進行修復、替換和調整。

也就是說,在未來的十來年時間裡,只要你沒碰上天災人禍,你就可以長命百歲了。更加令人神奇的是,不要延緩衰老,乾脆返老還童,還可以讓八十歲的你,看上去只有五十歲的樣子。

第四步,超人:讓大量納米機器人,覆蓋人的大腦,構成一個電極網,進而形成新的大腦皮層,直接讀取或輸入大腦信號!

這個有什麼用呢?打個比方,通過這個納米機器人構成的腦機接口,我們最終做到人類與人類之間、人類與機器之間自由傳輸思想、下載思維,在短時間內擁有大量的知識和技能,獲得一般人類無法擁有的超能力。

比如你可能不懂英語,德語,法語,等等語言;通過這個晶片植入大腦;你將可能憑空多出許多這一塊的記憶;

可能一夜時間,你學會五、六門外語,掌握那些需要數十年研究才能懂得掌握的技術——比如高端醫生,科學家,晶片設計師,高端製造師;等等等等,將變得輕而易舉。

你還別真以為這是科幻,目前這一切,都已經在實驗室裡,緊鑼密鼓地研發著,商用的時間不會太遙遠!

是的,你沒看錯:從今天起,納米機器人不再是科幻小說,不再是閱讀理解,不再是新聞標題,不再是電影裡的幻影和計算機裡孱弱的靈魂,而是實實在在的宿命。


毀滅 ?還是永生?——谷歌首席工程師:Ray kurzweil  5 年前說過這樣一段話!

「在我看來,到了2029年左右,人類會來到一個臨界點。每過一年,人類的壽命能夠延長一年,這要得益於科學技術到那個時間的發展。

到了2029年左右,人類的壽命將不再是通過出生的日期到活著的時間來進行計算,那時,人類每年所延長的壽命會比已經走完的時間還要長。」

當時這位谷歌首席的偉大工程師說出這段言論的時候;遭到了無數人的嘲笑!

10年後,當你看到納米機器人在自己血管裡巡邏,幫你修復機體損傷或病變時,你還會嘲笑他嗎?

與谷歌提倡大力發展生命,基因不同;馬斯克卻說自己很擔憂!

馬斯克認為,未來一定會誕生一種超級人類,即「 人機合一」,納米機器人和人工智慧讓人類加快進化,變成超級人類。

想想這一幕吧:很可能,在不遠的將來,原版人類在超級智人面前,就可能像臭蟲面對人類一樣無力和脆弱。你想想,當你把一隻臭蟲衝進下水道的時候,你的內心起過一絲波瀾?

寫到這裡,不知道為什麼,我突然想起了小說狄更斯 《雙城記》開篇的那段話: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這是一個智慧的年代,這是一個愚蠢的年代; 這是一個信仰的時期,這是一個懷疑的時期; 這是一個光明的季節,這是一個黑暗的季節; 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 人們面前應有盡有,人們面前一無所有; 人們正踏上天堂之路,人們正走向地獄之門。

為了避免悲劇發生,人類在發展納米技術、發展 AI,發展生命學的同時,請保持最大的敬畏!因為,一旦失控,人類將可能迎來前所未有的大災難。

不管怎樣,當人類真的掌握熟練了以上這些技術以後,面對每一個造出來的「 新物種 」,都必須小心小心再小心!!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轉發只需1秒哦~

另:大量粉絲還沒有養成閱讀後點讚的習慣,希望大家在閱讀後順便關注和轉發,以示鼓勵!一個人長期堅持真的很不容易,多次想放棄。堅持是一種信仰,專注是一種態度!

因為你值,所以我執

世間所有的行走,都只為途中的相遇

紅塵所有的花開,都只為這場盛大的遇見

相關焦點

  • 「納米機器人」美國宣布已經可以實時控制
    01納米和納米機器人納米,即毫微米,1納米=10的負9次方米,是長度的度量單位。「納米機器人」是機器人工程學的一種新興科技,大白話講,就是超級超級小的機器人。只有人類頭髮絲的幾十分之一。圖片來自網絡02最新的進展隨著3D列印技術的逐步成熟,目前我們可以應用3D列印技術,一次製造出幾十萬個納米機器人,但是由於納米機器人太小了,從操縱層面來說太難控制了,所以一直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
  • 美國已可以實時控制「納米機器人」
    美國科學家又宣布一項重大科技突破:藉助光聲斷層成像技術,實時控制納米機器人,讓它們準確抵達人體某個部位(比如腸癌病人的腸道腫瘤處),進而讓納米機器人實現藥物遞送,或進行智能微手術。
  • 中美科技博弈:美國已可實時控制納米機器人,中國差之毫厘
    在美國科幻大片《驚異大奇航》中,科學家把變小的人和飛船注射進人體,讓這些縮小的「參觀者」直接觀看到人體各個器官的組織和運行情況。然而在現實中,科學家根據分子病理學的原理已經研製出各種各樣的可以進入人體的納米機器人,有望用於維護人體健康。
  • 納米機器人也分很多種
    納米機器人也分很多種,是一定機會用百到人工智慧的技術,但是也有其他技術多種技術的綜合。就如同做度一輛汽車,你只用輪胎能造出汽車嗎,或者只用發動機能造出汽車嗎?機器人、語言識別問、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專家系統等都是人工智答能的技術之一,而且不僅僅局限於此。展開全屬於納米機器人是在納米尺度上應用生物學原來理,發現新現象,研製可編程的分子機器人。
  • 頂刊綜述:精準醫學中的醫用微型/納米機器人
    來自美國史丹福大學的Fernando Soto教授團隊在Advanced Science 期刊上發表了題為「Medical Micro/Nanorobots in Precision Medicine」的綜述文章,簡述了醫用微型機器人和納米機器人在治療、手術、診斷和醫學成像方面的研究進展
  • 【納米】強二色性的偏光微納米機器人
    由於在精確的靶向藥物傳輸、微創手術、顯微操作製造及環境檢測修復等方面的巨大應用潛力,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微納米機器人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科學家的熱情和研究
  • 微納米機器人:裝在瓶子裡的機器人大軍
    https://vodpub1.v.news.cn/original/20200423/4ab50b3171e3447383ee92d39f982c92.mp3 微納米機器人:裝在瓶子裡的機器人大軍
  • 神奇的納米機器人
    納米機器人的設想,是在納米(一納米等於十億分之一米)尺度上,研製可編程的分子機器人(也稱「細胞機器人」或「DNA機器人」)。 納米機器人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理察·費曼教授於1959年提出的。他認為人類未來有可能建造一種分子大小的微型機器,把分子甚至單個原子作為建築構件,在非常細小的空間裡構建物質。這意味著,人類可在底層空間製造任何東西。
  • 華為突然宣布!聯發科喜從天降?誰也沒料到,5納米還是掉隊了?
    大家都知道,在臺積電題者對於華為所需高端晶片的供應之後,華為便把自己的訂單轉向到了聯發科,特別是此前華為還突然宣布表示聯發科已經竭盡全力地為自己供應的所需要的晶片出貨量,這其中不僅包括5G晶片,還有大量的4G晶片,當然因為臺積電的無法供應,聯發科得益於華為的訂單創造了自己營收的新高。所以對於聯發科本身來說,也算是一件喜從天降的好事情。
  • 小身材有大作為:納米機器人或許將成為癌症剋星
    本報記者 劉 霞 綜合外電   美國有線電視網(CNN)在近期報導中指出,小小的納米機器人或許將成為人體的健康衛士,在人體內四處巡視,一旦發現問題,立馬解決。   1966年出品的經典科幻電影《神奇的旅程》(Fantastic Voyage)是第一部利用微縮科技拍攝人體內部的科幻片,故事描述一名蘇聯科學家逃到美國,因為他的腦血管遭到間諜破壞而命在旦夕,5名美國醫生被縮小成幾百萬分之一置於水中,注射進科學家體內進行血管手術,完成任務後經眼睛逃出。
  • 美納米機器人破解世紀性難題,人類突破百歲壽命極限已近在咫尺
    、甚至是操作微型智能手術……不久前,美國加州理工學院醫學工程和電氣工程教授Lihong V. Wang、醫學工程助理教授Wei Gao和其研究團隊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Science Robotics》上宣布了納米機器人研發的一項重大進展:藉助光聲斷層成像技術,可於體外實時操控納米機器人在人體內的自主運動,完成目的性遷移和靶向性動作。
  • 納米機器人或成未來醫學界主角?
    不久前,頂級刊物《科學·機器人學》(Science Robotics)上刊登了關於醫用納米機器人的突破性發現:藉助光聲斷層成像技術,實時控制納米機器人,讓其準確抵達人體某個部位(如腫瘤深處)進行藥物遞送或微創手術,完成人類幾乎不可能達到的療效。
  • 納米機器人能殺死癌細胞嗎?
    這個過程看起來很簡單,但也引發了許多關於納米材料的問題。納米機器人學是關於建造納米(10^-9米)級別機器或機器人的新興學科,屬於納米技術的範疇。第一個使用納米機器人這個術語的科學家是美國物理學家理察·費曼。早在1959年,他在一次大眾演講中,提到了使用納米機器人來治療心臟病的概念。
  • 手術機器人如頭髮絲,精準捕捉單個癌細胞,這位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
    手術機器人的手,可以有多靈巧?當前,這雙「小手」可以像兩根頭髮絲一樣「探囊取物」;而不久的將來,微米級的「機器指頭」將進一步細到納米級,精準捕捉哪怕一個單一的癌細胞。就手術機器人體積、成像、未來等,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療機器人研究院創始院長楊廣中11日在滬提出「三問」。
  • 達文西機器人手術系統的介紹
    我們今天說的達文西機器人系統並不是達文西設計製造的,而是美國直覺手術機器人公司(Intuitive Surgical)製造生產的手術機器人系統。最初設計手術機器人系統的初衷是讓前線戰場受傷的士兵立刻的到救助,而醫生可以在安全的後方,所以幾十年來在遠程機器人手術系統的設計及改進的過程中,都有美國軍方的資助支持。
  • 腔鏡手術機器人、腦控外骨骼康復系統、神經外科手術顯微鏡...
    近日,由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產業園、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研究院等主辦的「醫療機器人創新產業論壇」在上海舉行,活動現場,術銳醫療、念通智能、一影醫療、勢登坡智能、精勱醫療、德芬醫療、沈德醫療、美傑醫療等10個項目參加了路演,以下是36氪帶來的路演項目合集:術銳技術 ——單多孔模塊化腔鏡手術機器人北京技術有限公司由上海交通大學徐凱教授於2014年創立,是一家擁有核心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手術機器人研發公司
  • 腔鏡手術機器人、腦控外骨骼康復系統、神經外科手術顯微鏡...這裡...
    >北京技術有限公司由上海交通大學徐凱教授於2014年創立,是一家擁有核心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手術機器人研發公司。該產品在與手術導航、手術機器人等設備連接後,能夠廣泛的為骨科、介入治療等手術提供術中精準三維CT影像。 成像機器人平臺:打破傳統影像設備對於患者體位和部位的限制,同時在系統設計中考慮了產品的多功能性和拓展性,加入DSA(數字減影血管造影X線機)功能,在實現傳統DSA常規DSA血管減影、3D成像功能的基礎上,同時具備立位3D成像功能。
  • 脊柱手術機器人ORTHBOT成功完成手術,填補了國內脊柱手術機器人的...
    打開APP 脊柱手術機器人ORTHBOT成功完成手術,填補了國內脊柱手術機器人的空白 工程師青青 發表於 2018-08-31 15:38:00
  • 未來給你做手術的也許是DNA納米機器人
    如今的機器人已不再只是「鋼鐵戰士」,生命基本物質——DNA(脫氧核糖核酸)賦予納米機器人「血肉之軀」。這種「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DNA機器人,能在納米尺度上執行任務,因此它可以在人體細胞內發揮作用,這也讓很多科研人員看到了其在醫療領域的廣闊前景。
  • 人類的微型科技,納米機器人,原來是如此的可怕
    在世界各地,任何一個國家都爭先恐後的研製機器人,迎起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風波,因此,星星之火慢慢雄起,人類也抱了新的希望。對於人類而言,機器人的用處極大,可以投入許多領域當中。正因為機器人受到人們的喜愛和追捧,各部門也加大了投入人力和財力,經過多年的努力完成了開山作——納米機器人。納米機器人屬於仿生學的範疇,又藉以生物學的原型進行設計,又被陳為「分子機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