遞送藥物、修補細胞、改造基因,納米機器人將帶來怎樣的未來?

2020-11-29 兒童生物工程

大家好,我是"兒童生物工程"的小編,又是一個陽光明媚的天氣,新的一天又是這麼可愛,今天為大家帶來不一樣的精彩內容,希望各位看官給小編動手評論點讚喔!您的每一次評論點讚都會帶來好運氣喔!

對於機器人,相信大家並不陌生,但是今天我們要說的納米機器人也許您就不那麼熟悉了。

說到納米,我們就會想到小,小的肉眼都看不到,要是未來出現了納米機器人,那到底是一件令人恐懼,還是令人神往的事情呢?還是先來了解一下納米機器人的來頭吧~

第一個使用納米機器人(nanobot)這個術語的科學家是美國物理學家理察·費曼。早在1959年,他在一次大眾演講中,提到了使用納米機器人來治療心臟病的概念。

從那以後,人們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想看看這些納米分子裝置究竟能帶來什麼奇蹟。在科技爆發的今天,科學家們正在微型納米機器人方向闊步前進,尤其是在醫療領域中的應用,已經取得不少進步。

去年,哈工大的科研團隊研發出直徑僅為500納米的納米機器人。這種納米機器人比頭髮絲要還要細得多,未來有望鑽入眼球,並將自身裝載的藥物運送到病灶部位,幫人類微創精準治療眼病。不僅如此,科學研究表明,未來這些微型機器人將由內而外的修補細胞、阻止衰老、治癒槍傷甚至殺死有害細胞治療癌症。

你以為這就結束了?並不是!據悉,還可以讓納米機器人進入細胞對基因染色體定點切割和改造,用於後天遺傳缺陷方面的糾正。當然,是否應該對人類基因進行人為編輯涉及富有爭議的倫理問題。

對於納米機器人,你是滿懷期待,還是心存恐懼?亦或是疑慮重重呢?不妨留言討論一下吧~

相關焦點

  • 遞送藥物、修補細胞、改造基因,納米機器人將帶來怎樣的未來?
    大家好,我是&34;的小編,又是一個陽光明媚的天氣,新的一天又是這麼可愛,今天為大家帶來不一樣的精彩內容,希望各位看官給小編動手評論點讚喔!您的每一次評論點讚都會帶來好運氣喔!說到納米,我們就會想到小,小的肉眼都看不到,要是未來出現了納米機器人,那到底是一件令人恐懼,還是令人神往的事情呢?還是先來了解一下納米機器人的來頭吧~第一個使用納米機器人(nanobot)這個術語的科學家是美國物理學家理察·費曼。早在1959年,他在一次大眾演講中,提到了使用納米機器人來治療心臟病的概念。
  • 未來給你做手術的也許是DNA納米機器人
    除了帶貨、識別、運輸、卸載藥物,DNA機器人還可以被裝載上更多「邏輯門」,以實現更多功能——未來給你做手術的也許是DNA納米機器人目前在很多領域,智慧機器人已經可以幫人類完成高危、高難的工作。有了這些DNA框架結構,科學家就可以在納米範圍內精確地組織小分子,使其成為架構納米藥物的有效平臺。」齊浩介紹,通過DNA摺紙技術,就可以搭建出機器人的「骨架」。
  • 本導基因蔡宇伽:突破遞送難題,才能引發基因治療市場的二次革命
    遞送技術的誕生將是基因編輯領域的 「二次革命」,一次革命是基因編輯工具的發明,但僅有這個工具的發明是完全不夠的,想要將其用於體內治療,必須通過「遞送」 這一途徑才能確保其發揮作用。所以我認為,誰能解決遞送問題,誰就掌握了將基因編輯工具用於臨床的主動權。生輝:VLP 能夠克服現在常用的 LNP 和 AAV 遞送載體的哪些缺點?
  • 納米機器人發展前景令人鼓舞,未來值得期待
    科學家們正在研發一種比人類頭髮更為精細的微型機器,旨在在人類無法進行操作的分子層面上對原子和細胞結構實現一系列操作;而這種微型機器就是納米機器人,它屬於機器人工程學的一種新興高科技。有科學家認為,納米機器人發展前景令人鼓舞,未來值得期待。1959年,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理察·費曼教授率先提出納米技術的設想。
  • 納米機器人把原子級別藥物輸入細胞
    原標題:納米機器人把原子級別藥物輸入細胞   ■最新發現與創新   「超高的定位精度,在超過釐米以上的運動範圍內仍能保證納米以下的定位精度。」2016世界機器人大會上,由哈工大機器人集團研製的具備位移反饋傳感器的納米操作機器人引發了人們的關注。
  • 基因治療新技術將帶來哪些影響
    前不久,英國《自然·生物醫學工程》雜誌發表的一篇論文,介紹了通過納米顆粒而非病毒來遞送CRISPR基因組編輯分子的方法。文中提及的實驗中,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尼潤·穆西(Niren Murthy)博士等,利用這種非病毒遞送方法,有效糾正了引起小鼠杜氏肌營養不良症的遺傳突變。就此話題,穆西博士近日接受了《科普時報》記者的採訪。
  • 遊動微納機器人的醫療開發,搭建基於納米機器人的免疫系統
    有研究對最近 30 年以來的藥物遞送方式進行了統計,結果顯示,遞送約 12 個小時後,最高的遞送效率還不到 1%。因此,新型主動藥物遞送方式既必要又重要。1966 年的電影《奇幻旅程》,講述了醫療工作者被縮小到微納米尺寸,然後再被注射到一位科學家體內,直接遊到病患區進行治療的故事。
  • Nature Nano綜述:藥物遞送系統設計架構
    Chan通訊單位:多倫多大學DOI: 10.1038/s41565-020-0759-5背景介紹遞送系統是21世紀最熱點的研究領域之一,能夠將藥劑、造影劑、免疫療法、基因編輯等通過遞送載體從體外輸送到體內特定的位置,其所具有的細胞及分子的精準度為疾病的診療和治療提供了新的可能
  • 納米機器人或成未來醫學界主角?
    不久前,頂級刊物《科學·機器人學》(Science Robotics)上刊登了關於醫用納米機器人的突破性發現:藉助光聲斷層成像技術,實時控制納米機器人,讓其準確抵達人體某個部位(如腫瘤深處)進行藥物遞送或微創手術,完成人類幾乎不可能達到的療效。
  • 上海藥物所發現納米藥物載體遞送力學機制—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甘勇課題組與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施興華團隊合作,深入解析了納米藥物載體的力學性能對於克服多重生理屏障的影響
  • 聖諾製藥陸陽:核酸幹擾藥物迎來黃金時代,遞送系統為其成藥關鍵
    核酸幹擾從被發現之初,就已被國際醫藥產業界鎖定為未來靶向藥物的生力軍,早有各路人馬和大量資本大量投入到 RNAi 藥物的研發熱潮。然而,核酸幹擾是一個全新的藥物研發領域,受制於藥物遞送、穩定性、脫靶效應等多方面的技術挑戰,許多早期藥物研發努力折戟沙場。
  • 新納米機器人來了!這次它們將被植入人類眼球中,成為藥物搬運工
    科學家打算將一群微型機器人放入人類眼睛裡!想像一下畫面,是不是覺得略感不適,感覺有沙子進了眼睛想揉一揉?別害怕,科學家告訴我們,這些微小的、可控制的運載工具可能是眼科醫療的未來,而且即使進入你的眼睛,你也感覺不到它們的存在。
  • 香港城市大學史家海:細胞外囊泡將顛覆遞送系統的傳統認知丨專訪
    北京時間 7 月 1 日,基於紅細胞外囊泡(RBCEV)的藥物及基因治療遞送平臺 Carmine Therapeutics 宣布與國際製藥巨頭武田製藥達成 9 億美元的藥物研發合作協議,未來雙方將針對兩個靶點,共同展開對罕見病的藥物研發合作。
  • RNA藥物前途無限,遞送系統成研發瓶頸
    目前,解決遞送問題主要有兩個方法:一個是改造核酸分子,讓其穩定並躲避免疫系統的識別;另外一個就是利用藥物傳輸系統,比如說脂質納米顆粒(LNP)和GalNAc(N-乙醯化的半乳糖胺)偶聯技術。為了保證mRNA疫苗的代謝穩定性和免疫活性,除了慎重評估給藥方式外,還需要對mRNA疫苗的劑型進行特殊設計。
  • 科學網—構建類似章魚結構的眼內基因遞送載體
    本報訊(記者黃辛)復旦大學藥學院教授魏剛團隊在無創眼內基因遞送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納米快報》。
  • 全球首款RNAi藥物「誕生」花了20年 未來10年將「爆發」
    RNAi的發現(圖1)解釋了植物和真菌中令人困惑的基因沉默現象,並引發了生物學上的一場革命,最終,研究證明,非編碼RNAs是多細胞生物中基因表達的主要調控因子。RNAi通路在幾乎所有人類細胞中調控著mRNA的穩定性和翻譯。
  • 納米隧道電穿孔技術可對細胞精確用藥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10月16日報導,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科學家開發出一種名為「納米隧道電穿孔」的新技術,或稱為NEP。利用其給細胞注射基因治療藥劑時,不用針頭,而是用電脈衝通過微小的納米隧道,幾毫秒內就能把精確劑量的治療用生物分子「注射」到單個活細胞內。該研究發表在最近的《自然·納米技術》雜誌網站上。
  • 新一代腫瘤藥物革命的出現——納米藥物
    (siRNA)觸發的轉錄後基因沉默。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小而穩定的肽修飾siRNA複合物,能夠繞過核內體的誘捕,將siRNA釋放到細胞質。 該複合物對熱休克蛋白基因Hsp27的沉默更有效,與非靶向遞送相比,可顯著抑制增殖。 靶向給藥可增強體內基因沉默和抗腫瘤活性,且無細胞毒性、急性毒性或炎症反應。
  • 中國學者開發出新一代mRNA藥物遞送系統,團隊將創辦新公司
    mRNA 藥物可以說是生物製藥領域的下一個風口,也是各大製藥公司都正在積極布局的賽道。目前有超過二十個 mRNA 藥物在臨床研究階段,相信很快就會有一系列 mRNA 藥物上市。抗腫瘤的 mRNA 疫苗在新藥研發領域,針對目標蛋白的靶向療法已經成為主流,針對 DNA 突變的基因療法也正如火如荼,而作為基因和蛋白質之間橋梁的 mRNA,近年來正越來越受關注。
  • 基因改造人帶來的黑色恐怖
    這些寶寶體內遺傳信息,比如眼睛顏色和智力等特徵仍舊是來自自己的父母,但是細胞中製造能量的線粒體卻有一部分來自卵子捐贈者。這是人類第一次給下一代的基因進行了修改,展示了人類對自己進行「基因改造」的能力。那麼幾十年後,一旦基因改造技術成熟並能夠大規模應用,在人類身上進行跨物種基因移植也是可行的,而且還會對人類有巨大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