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隧道電穿孔技術可對細胞精確用藥

2020-12-01 中國科學院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10月16日報導,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科學家開發出一種名為「納米隧道電穿孔」的新技術,或稱為NEP。利用其給細胞注射基因治療藥劑時,不用針頭,而是用電脈衝通過微小的納米隧道,幾毫秒內就能把精確劑量的治療用生物分子「注射」到單個活細胞內。該研究發表在最近的《自然·納米技術》雜誌網站上。

長期以來,在進行基因治療時,人們對插入細胞的藥劑數量無法控制,因為人體絕大部分細胞都太小,最小的針頭也無能為力。而「NEP讓我們能研究藥劑和其他生物分子是怎樣影響了細胞的生物和基因路徑的,現有其他技術都無法達到這麼細微的水平。」該校化學與生物分子工程教授詹姆斯·李說。他們用這種方法,將定量的抗癌基因成功插入到白血病細胞中並殺死了它們。

研究人員用聚合物壓製成一種電子設備樣機,用DNA(脫氧核糖核酸)單鏈作為模板來構建納米隧道。詹姆斯·李發明了一種使DNA鏈解旋的技術,並使其按照需要形成精確結構。他們給DNA鏈塗上一層金塗層並加以拉伸,使之連接兩個容器,然後將DNA蝕去,在設備內部留下一條連通兩個容器的尺寸精確的納米隧道。

隧道中的電極將整個設備變成一個微電路,幾百伏特的電脈衝從一個裝藥劑的容器經納米隧道到達另一個裝細胞的容器,在隧道出口處形成了強大的電場,與細胞自身的電荷相互作用,迫使細胞膜打開一個小孔,足夠投放藥物而不會殺死細胞。調整脈衝時間和隧道寬度,就能控制藥物劑量。

為了測試NEP能否遞送活性藥劑,他們把一些治療用RNA(核糖核酸)插入了白血病細胞,發現5毫秒的電脈衝能遞送足夠劑量的RNA殺死這些細胞;而更長的脈衝,如10毫秒,能殺死幾乎所有的白血病細胞。作為對照,他們還插入了一些無害的RNA到白血病細胞中,這些細胞都沒死。

詹姆斯·李指出,由於這種方法一次只能給一個或幾個細胞注射,更適合用在實驗室。目前他們正在開發一種機械式細胞裝載系統,一次能給10萬個細胞注射,有望用於臨床診斷和治療。

「我們希望NEP能最終用於早期癌症檢測與治療,比如在幹細胞或免疫細胞中插入精確劑量的基因或蛋白質,引導它們分化改變,不必擔心過量注射帶來的安全問題,然後把這些細胞放回體內作為一種細胞基礎療法。」詹姆斯·李說,這種方法還可能用於白血病、肺癌及其他腫瘤。

相關焦點

  • 新型電穿孔方法可溫和轉染貼壁細胞
    電穿孔是一種成熟的方法,可將外源分子導入培養細胞中。
  • EPN-電穿孔針刺系統
    EPN : 電穿孔微針系統EPN是電動微針療法(Auto MTS)和電穿孔技術相結合,幫助藥物吸收的新時代、新概念的裝備。EPN是微針療法MTS和電穿孔技術兩種技術相結合,幫助有效物質的吸收,臉部及頭皮都可以使用。EPN 技術能在短時間內瞬間穿過皮膚組織,通過細微的電穿孔技術,最大強度的幫助藥物吸收,減少負作用。
  • Genetics:電穿孔技術或提高CRISPR/Cas9系統效率
    CRISPR/Cas9系統可以精確高效地對實驗性材料進行遺傳修飾來製造用於研究人類疾病的模型,而通過將該系統注射入受精卵就可以製造出攜帶單一突變、多種基因突變或其它機體修飾的工程化小鼠,CRISPR/Cas9系統技術非常有效,但其需要進行顯微注射,這種顯微注射要求較高而且非常耗時。
  • Nature重磅:電穿孔技術可將基因編輯縮短至幾周
    ▲本研究的第一作者Theo Roth(圖片來源:UCSF)而本篇《自然》上公布的方法看起來簡單得不可思議:誰也沒有想到,幾十年前就在微生物研究中大放異彩的電穿孔技術(electroporation),竟能在細胞療法的開發上煥發光彩。
  • 微型晶片可實現細胞「變種」,皮膚細胞有望成為人體損傷的救命稻草
    在後續實驗中,研究人員甚至將小鼠的表皮細胞轉化成為了功能健全的神經元。在幾周時間內,這些神經元就可以從動物的皮膚表面被移植入動物腦中,從而逆轉因為中風而留下的後遺症。圖丨神經元細胞總的來說,TNT 可以被歸類為一種微型電穿孔技術,最早是由 Lee 團隊於 6 年前研發的。
  • 開發出突破性方法研究心肌細胞電信號:利用納米火山研究心臟細胞
    EPFL和伯爾尼大學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突破性方法來研究心肌細胞的電信號。這項技術在基礎和應用研究中有許多潛在的應用,例如改進對心律失常潛在機制的研究。細胞是人體中最小的活單位,可興奮的細胞,如神經元和心肌細胞,使用電信號,所謂的動作電位,相互交流。
  • 如何使用電穿孔技術對釀造酵母進行基因工程?
    歡迎大家訂閱電轉染小課堂,本期我們將詳細介紹如何使用電穿孔技術對釀造酵母進行基因工程。本文中我們將使用ECM 630或Gemini X2(指數衰減波)電穿孔儀為釀酒酵母提供理想的電穿孔參數。隨著人們越來越重視身體健康,以及有關酒後駕駛的更嚴格法律規定。
  • 電穿孔是更快、更有效的轉化方法;然而,化學轉化更便宜
    ●通過優化參數,如電場強度、電脈衝的波長、DNA濃度和電穿孔緩衝液的組成,能夠獲得超過10'0轉化體/ug DNA的轉化效率(Dower et al. 1988)。●電穿孔可使培養液中80%以上的細胞轉化成氨苄青黴素抗性的細胞,已報導使用此方法的轉化效率接近每分子質粒DNA可以獲得--個轉化體的理論最大值(Smithetal. 1990)。●對於大小為2.6~85kb 的質粒,轉化效率可分別達到6X1010~1X 107 轉化體/ugDNA。
  • 在掃描隧道顯微鏡下,操縱納米尺度光?
    利用聚焦離子束技術,通過對金針尖的納米化處理,實現了掃描隧道顯微鏡結中納米尺度光的操縱。德國柏林Fritz-Haber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證明,納米級等離子體結中的納米光光譜可以用等離子體法布裡-珀羅尖端調製。納米光學的精確控制對於研究納米材料和單分子結構、動力學和光電子特性具有重要的意義。
  • 淺析晶片技術在細胞治療領域的作用
    在那裡,T細胞經過改造後在表面產生受體,此時細胞在這個表面能夠識別並摧毀癌細胞。新受體的編碼通過病毒載體或電穿孔嵌入到T細胞中。隨後,在生物反應器中培養這些改造後的T細胞,使其擴增至數以億計。最後,這些經過改造的細胞被重新注入患者體內,它們能在患者體內進一步繁殖並且能殺死癌細胞。
  • 細胞轉染技術原理及應用
    常規轉染技術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瞬時轉染,一類是穩定轉染(永久轉染).前者外源DNA/RNA不整合到宿主染色體中,因此一個宿主細胞中可存在多個拷貝數,產生高水平的表達,但通常只持續幾天,多用於啟動子和其它調控元件的分析.一般來說,超螺旋質粒DNA轉染效率較高,在轉染後24-72小時內(依賴於各種不同的構建)分析結果,常常用到一些報告系統如螢光蛋白
  • 集成電路電驅動納米雷射技術的突破
    來源:德米特裡·費達寧(Dmitry Fedyanin)莫斯科物理技術學院和倫敦國王學院的研究人員清除了阻礙創建用於集成電路的電驅動納米雷射的障礙。這種方法在Nanophotonics的最新論文中進行了報導,它使相干光源設計的規模不僅比人發的厚度小數百倍,而且甚至比雷射器發出的光的波長小。
  • 納米晶片重編程皮膚細胞
    一項新技術或許可以克服這些障礙。研究人員已經使用這項技術治癒了小鼠受傷的腿,並聲稱該技術足夠安全,可以開展人體試驗。DNA、RNA以及蛋白質的混合物,常常可以用來對細胞進行重編程。最流行的方法是使用病毒作為傳送載體,但是病毒會感染非目標細胞,引發免疫反應,甚至引起細胞癌變。
  • 低壓直流細胞電穿孔微流晶片系統
    成果簡介: 電穿孔(電轉染)是一種利用外加電場擊穿細胞膜,使平時不能穿透細胞膜的大分子(核酸、蛋白質、藥物等)進入細胞的技術。電穿孔技術已在細胞實驗、基因治療等領域廣泛應用。但目前的技術均需要金屬電極,金屬電極產生的金屬離子滲出、氣泡等對細胞有不利影響,降低了轉染效率。
  • 細胞轉染技術大比拼!
    細胞轉染的方法主要包括:人工脂質體法、磷酸鈣法、DEAE-右旋糖苷法、電穿孔法、病毒轉導法等,上期詳解了細胞轉染常用的方法-脂質體轉染的原理和步驟 等,今天做個細胞轉染技術大比拼,了解各種細胞轉染的方法優缺點,再根據自己的實驗要求選擇理想的方法,獲得漂亮的實驗結果。
  • 上海技物所等在鐵電隧道效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該課題組的王建祿博士與博士研究生田博博、趙曉林等對鐵電隧道結進行了系統研究,製備了聚偏氟乙烯聚合物(PVDF)材料的鐵電隧道結固態器件,發現了鐵電極化操控的直接量子隧穿效應。這一研究首次利用厚度只有幾個納米的鐵電PVDF聚合物超薄膜作為隧道結的勢壘結構,發現了鐵電極化對隧穿電流的調控比超過1000%,為探索隧穿電子與極化耦合特性以及發展基於鐵電隧道結的新型電子器件提供了基礎。該研究工作與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段純剛及法國巴黎第十一大學教授Garcia合作完成。王建祿為論文通訊作者,田博博為論文第一作者。
  • 37張微觀圖片,帶你回顧納米技術的十年
    2016年是我們的子刊《自然-納米技術》創刊10周年紀念,編輯們精選了十年來在本刊發布的最精美的納米科技圖片,將小到肉眼不可見之處的大美帶到眼前。結合電化學活性相,這種電極結構可實現快速充電電池所需的離子電子快速交換和輸運。Nat. Nanotech.
  • 「創建出可探測細胞內結構相互作用的納米和毫秒尺度成像技術...
    納米和毫秒尺度成像技術」成功入選。入選成果「創建出可探測細胞內結構相互作用的納米和毫秒尺度成像技術」簡介如下:真核細胞內,細胞器和細胞骨架進行著高度動態而又有組織的相互作用,即「細胞器互作」。在此過程中,細胞器之間進行蛋白質和脂類的交換及信號的傳遞,高效的協調複雜的細胞功能。
  • 納米技術在各產業的發展趨勢展望
    半導體和金屬納米電催化劑可以實現直接利用太陽光對水、氮氣和二氧化碳等環境分子進行光電催化轉化。新型含氟納米材料可實現電能與化學能、熱能之間的高效轉換,並能夠相對獨立地調控熱電轉換材料的各項參數,可實現溫差發電及熱電製冷等方面的初步應用。
  • 納米級隧道效應器件
    換言之,雙電子層隧道電晶體和共振隧道二極體等隧道效應器件比MOSFET更適合於納米電子學。由於勢阱厚度很小,勢阱可看成是二維的,電子運動被限制在阱平面內。由於MOCVD和MBE技術生長的薄層厚度可控制在幾個納米以內,量子阱和勢壘的厚度都可控制在幾個納米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