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穿孔是一種成熟的方法,可將外源分子導入培養細胞中。這個過程大家都很熟悉,是將一系列電脈衝施加在細胞上,導致細胞膜上形成非常小的孔,這樣核酸、蛋白質和藥物等分子就能進入細胞。
傳統的電穿孔是利用大的扁平電極,將高電場施加到培養基中的細胞。然而,如果孔徑太大或時間太長,可能造成相當一部分的細胞死亡。即使精心優化,情況也未必能改善。因此,電穿孔往往帶給人們高毒性的印象。
近來,一些研究人員利用中空納米結構改善了貼壁細胞的電穿孔。這些結構有著納米大小的尖端,它們集中了所施加的電場,可以將電壓從幾百伏大大降低至幾伏。不過這種方法也存在一些問題,包括培養基中的分子可能無意中進入細胞,以及電壓仍然有點高,會造成水的電解,導致可能損傷細胞的活性氧(ROS)產生。
近日,義大利理工學院的 Michele Dipalo 和 Francesco De Angelis 領導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新穎的中空納米電極,可以克服這些問題。這項成果於 8 月發表在 《Scientific Reports》 上。
研究人員在薄薄的氮化矽膜上形成了 3D 中空納米通道。他們接著用金包被了氮化矽膜和納米通道,以便提供導電性,併兼容細胞生長。最後一步是使用環氧聚合物 SU8 的絕緣層覆蓋鍍金表面,這樣只有納米通道的尖端突出,形成中空的納米電極。
這些納米電極是整個平臺的關鍵所在,因為在施加電脈衝時,它們作為電極,同時還允許分子在電穿孔期間通過。細胞牢牢粘附在納米電極上。絕緣層確保電穿孔僅僅在納米通道接觸細胞的尖端發生。這些尖端部分只有納米大小,因此可在低至 1.5 V 的電壓下形成強電場,避免了活性氧的形成。
研究人員發現,當細胞在納米電極的頂端生長時,它們的活力沒有任何變化。之後,他們以 10 秒脈衝串(20 kHz,2 V)對 NIH-3T3 細胞進行電穿孔,發現轉染效率高達 80%,而且細胞存活率高於 98%。之後,他們又成功對 HL-1 心肌細胞這種難轉染的細胞進行電穿孔。
作者認為,這種基於中空納米電極的電穿孔新方法能夠溫和、可控地將各種分子導入貼壁培養的細胞內部。
編譯自:Soft electroporation for delivering molecules into tightly adherent mammalian cells through 3D hollow nanoelectrodes.Sci Rep 2017 Aug 17;7(1):8524.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