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細胞轉染技術多樣,包括化學法、病毒轉導、傳統電穿孔法等。
化學轉染磷酸鈣沉澱法、DEAE-葡聚糖、脂質體轉染等,操作簡單快捷,但大部分原代細胞、幹細胞、細胞系轉染效率低下,僅有少數貼壁細胞系轉染較高效,批次間重複性差。
使用慢病毒、腺病毒、逆轉錄病毒的病毒轉導技術,雖然轉染效率高,但轉染底物有局限,轉染的基因片段大小需<10kb。且經濟成本相當高昂,需要提前包裝病毒,實驗流程繁複,耗時1-2周。
傳統電穿孔技術,操作簡單快速,轉染基因限制少,但細胞毒性大、原代細胞成功率很低。
LONZA 4D-Nucleofector細胞核轉染系統,是在傳統電穿孔技術的基礎上,針對每一種細胞,優化電脈衝參數、轉染液,使細胞轉染效率、細胞活率得到顯著提升,解決了原代細胞、幹細胞、T細胞等使用電穿孔轉染效率低下的問題。同時,4D-Nucleofector可讓外源基因直接穿過核膜進入細胞核,不依賴細胞有絲分裂,實現2小時快速表達。
LONZA全球共享資料庫,包含超過1500種原代細胞、細胞系的轉染數據,提供包括細胞來源、傳代、培養條件、培養基、到轉染後培養技巧的成熟流程,讓研究者在海量數據支持中快速開展實驗,並取得成功。操作4D-Nucleofector核轉染系統時,只需一鍵調用LONZA內置的轉染程序,即可實現細胞快速、高效轉染,而無需自行摸索轉染條件。
LONZA 4D-Nucleofector LV大規模流式細胞核轉染系統,可提供單次最高2×10^9個細胞、封閉、無菌的高效轉染,在人T細胞、CHO懸浮細胞、HEK23懸浮細胞、K562細胞等超過700種細胞中大量應用。
1、封閉、無菌的系統和耗材設計,滿足細胞治療等平臺的無菌需求。
2、規模可簡單放大,在4D-Nucleofector X模塊上進行的2×10^4細胞數量的優化轉染方案,可直接在LV上使用。
3、符合cGMP要求,可使用符合美國FDA21 CFR part 11、歐盟Annex 11的軟體進行控制,適用於嚴格監管的GMP實驗室。
①用戶管理(登陸,不同級別)
②具有用戶姓名與時間標記的電子籤名
③任何記錄的修改或是數據的創建均被記錄在案
④結果報告:失敗報告,以及詳細的問題描述
⑤可根據21CFR part11的要求導出數據(加密,預防腐敗)
⑥審計追蹤(使用記錄、更改記錄)
⑦無數據刪除可能
4、操作靈活,提供單次1mL(最多1×10^8個細胞)的手動加樣、20×1mL(最多2×10^9個細胞)的自動加樣,快速高效。
分別用4D-Nucleofector細胞核轉儀X模塊(100μL)、LV模塊(1mL)向包括人T細胞、PBMC、293細胞、CHO細胞在內多種代表性細胞中轉染pmaxGFP載體,實現轉染規模的線性放大。
LONZA 4D-Nucleofector LV大規模流式細胞核轉染系統,基因治療研究的不二工具。
1、作為非病毒轉染技術,適用於不同的基因編輯系統,如鋅指核酸酶(ZFN)、轉錄激活因子樣效應物核酸酶(TALEN)、CRISPR/Cas系統。
2、可轉染多種不同的底物,如DNA、mRNA、蛋白(如Cas9 RNP),由於轉染條件相同,可進行不同底物的簡單共轉染。
3、常用於臨床應用iPS、CD34+造血幹細胞、T細胞的穩定修飾。
4、技術成熟可靠,有≥80本基因編輯相關出版物刊載,眾多領域的知名學者正在使用4D-Nucleofector技術,全球發表文章超過10,000篇,並持續不斷增加中!
LONZA 4D-Nucleofector大規模流式核轉染系統,作為轉染人原代T細胞的強大方法,與CRISPR和其他基因組編輯技術的聯合應用,已成為基因治療的理想工具。
參考文獻
1.Closed-system transposon-mediated manufacture of GMP grade CAR T-cells via the Lonza Nucleofector LV XL. LM Brownrigg,et al. ELSERIER(2020)
2.Biomimetic mineralized collagen scaffolds and their effect on 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L Luo,et al.ELSERIER(2020)
3.Optimization of clarification process for viral vectors.B Raghavan,et al.ELSERIER(2020)
4.Generation and testing of clinical-grade exosomes for pancreatic cancer.Mayela Mendt,et al.JCI Insight(2018)
5.Off the shelf T cell therapies for hematologic malignancies.BJ McCreedy,et al.ELSERIER(2018)
6.Unlocking the Potential of CRISPR-Based Gene Editing.Andrea Toell.Genetic Engineering & Biotechnology News(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