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機器人可能會給醫學領域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2020-12-07 科技報告與資訊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技術,通過複雜的方式將多種材料構造在一起,製造出微米級的機器。這種微米機器人有朝一日將徹底改變醫學領域。

如此微小的機器人,甚至可以通過我們的血管,將藥物送到身體的特定部位,這也是研究人員多年來一直追求的目標。現在,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們首次成功地用金屬和塑料製造出了這樣的 "微型機械",其中,這兩種材料就像鏈條上的環節一樣緊密地聯結在一起。這得益於他們設計的一種新的製造技術。

"金屬和聚合物具有不同的特性,這兩種材料在製造微機械時具有一定的優勢。我們的目標是通過將兩者結合起來,充分利用所有這些有益特性。"Carlos Alcntara解釋說,他曾是機器人和智能系統研究所Salvador Pané小組的博士生,也是該論文的兩位主要作者之一。通常情況下,微型機械是利用磁場從身體外部供電,這意味著它們必須安裝磁性金屬部件。相比之下,聚合物的優勢在於,它們可以用來構建柔軟、有彈性的部件,以及可以溶解在體內的部件。如果在這種可溶性聚合物中嵌入藥物,就可以有選擇地將物質供應到身體的某些特定部位。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支撐這種新製造方法的是ETH教授Salvador Pané的專業知識。多年來,他一直在研究一種高精度的三維列印技術,可以在微米級生產複雜的物體,這種技術被稱為三維光刻技術。ETH的科學家們應用這種方法為他們的微機械製作了一種模具或模板。這些模板有狹窄的溝槽作為 "底片",可以用所選材料填充。

科學家們利用電化學沉積法,將一些凹槽填入金屬,另一些則填入聚合物,最終用溶劑將模板溶解掉。"我們的跨學科小組由電氣工程師、機械工程師、化學家和材料科學家組成,他們都緊密合作。這是開發這種方法的關鍵。"Pané小組的博士生Fabian Landers說。他是該論文的另一位主要作者,該論文已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

作為通過互鎖材料製造微型機械的原理驗證,ETH的科學家們創造了各種帶有塑料底盤和磁性金屬輪子的微型車輛,通過旋轉磁場提供動力。其中一些車輛可以在玻璃表面上行進,而其他車輛(取決於所使用的聚合物)可以漂浮在液體中或液體表面上。

科學家們現在正計劃改進他們的雙組份微型機械,並對其他材料進行實驗。此外,他們還將嘗試創造更複雜的形狀和機器,包括一些可以自行摺疊和展開的機器。除了作為分配活性物質的 "渡輪",微機械的未來應用還包括治療動脈瘤或進行其他外科手術。另一個研究目標是製造能自行展開的支架(如血管支架),並能利用磁場定位在人體的特定位置。

論文標題為《Mechanically interlocked 3D multi-material micromachines》。

相關焦點

  • 頂刊綜述:精準醫學中的醫用微型/納米機器人
    醫療機器人的進步有望改善現代醫學和生活質量。這些機器人平臺的小型化已經有了許多應用,這些應用在精密醫療方面發揮了作用。由於微型和納米機器人在臨床領域的廣泛應用,它們在精密醫學領域的應用仍然面臨著技術、監管和市場方面的挑戰。儘管如此,最近從概念驗證到體內研究的轉變證明了它們在精密醫學上的潛力。
  • 微型機器人可以給我們帶來什麼好處
    微型機器人(micro robot)是典型的微機電系統。世界各國已經在微型機器人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微型機器人的體形很小,和蜻蜓或蒼蠅一樣大,有的甚至更小,小到我們看不見它們。近日,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科研團隊在微型機器人及微操作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2D to 3D Manipulation and Assembly of Microstructures Using Optothermally Generated Surface Bubble Microrobots 為題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Small。
  • 機器人視界|微型機器人 助力精準醫療
    微型機器人應用價值——助力精準醫療 微型機器人在醫療領域中的應用主要包括治療、手術、診斷和醫學成像,每一個應用都旨在應對醫學中的不同挑戰。例如,能動的微型/納米機器人可以直接遊入目標區域並傳遞精確劑量的治療有效載荷,因此,在降低副作用的同時保持其治療功效,這是使用具有低定位功效的被動給藥方法時的常見問題。 另一方面,使用微型/納米機器人進行手術可能會到達無法通過導管或侵入性手術到達的身體區域,從而可以對組織進行採樣或將治療有效載荷深入患病組織。
  • 香港城市大學全球首創3D列印微型機器人技術 有望作治療癌症用途
    香港城市大學(香港城大)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了全球首創以磁力控制的3D列印微型機器人,該微型機器人技術能做到在生物體內精準運載細胞到指定的位置。新研發的微型機器人有望應用在治療癌症的靶向治療,並為細胞層面的治療及再生醫學帶來革命性的改變。
  • 機器人!普渡大學微型機器人輸藥已進入動物實驗階段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普渡大學的研究人員試圖通過對微型機器人施加旋轉的外部磁場,以此控制微型機器人行動軌跡。機械工程系副教授David Cappelleri說道,通過這些外部磁場不僅能為無法攜帶電池的微型機器人供電,還能安全地穿透人體中不同介質,幫助微型機器人們像越野車開過崎嶇山地一樣越過人體內部複雜的「地形」。
  • 科學大發現:未來可能會使用微型機器人來修復嚴重的神經細胞
    隸屬於韓國各個機構的一組研究人員創建了微型機器人,這些機器人可以充當大鼠神經細胞網絡之間的橋梁。在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的論文中,研究人員解釋了他們如何構造微型機器人以及它們如何充當神經網絡之間的橋梁。
  • 科學家利用3D納米列印製造聲控微型引擎,用於藥物分配機器人
    科學家利用3D納米列印製造聲控微型引擎,用於藥物分配EPFL科學家創造了能夠操縱周圍流體,收集細胞或分配藥物的遙控機械微型設備。微型設備已導致我們操縱其中包含的少量流體和微觀樣品的能力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 有一天人工智慧微型機器人或能從腦組織中捕獲幹細胞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唐納利細胞與生物分子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獲得了一筆資金支持,該團隊希望用人工智慧控制的微型機器人有一天可以從腦組織中發現並捕獲稀有幹細胞進行治療。 該計劃在兩國聯邦政府的支持下,力求通過匯集來自不同學科的專家來利用AI帶來社會利益。「我們以前已經開發出用於操縱培養皿中單個細胞的微型機器人。」生物醫學工程學院的教授慧勒說。
  • .| 三大先鋒機器人設計:從微米級的分子機器人到長肉的人形機器人
    最新一期的《科學·機器人》刊登了三篇文章,介紹了機器人領域的幾項其它研究前沿,其中包括可以在人體內移動和進行手術的微型機器人、更小的利用納米生物工程打造的分子機器人以及在人形機器人上進行組織移植物生長方面的探索。
  • 具有生物相容性的載藥遊泳尖兵——精子模板磁性微型機器人
    微創手術和微型機器人輔助的靶向治療是一種創新技術,可以同時降低幹預水平,將藥物集中在特定部位,從而降低副作用的風險。這些不受束縛的微型機器人可以以非侵入性的方式進入狹小的空間。這一特性有望幫助臨床醫生應對需要進入人體難以到達區域的疾病。
  • 研究人員提出基於氣泡微型機器人的微結構一體化裝配及驅動方法
    近日,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微納米課題組在微型機器人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所研究的氣泡微型機器人實現了對多個微結構的一體化裝配及驅動,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
  • 深圳先進院等研發出能夠快速製造微型機器人的膠質磁性噴霧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集成所智能仿生中心吳新宇研究團隊與香港城市大學申亞京團隊合作,提出一種通用、可擴展、能應對不同場景的微型機器人全新製造方式——利用膠質磁性噴霧使無生命目標物體成為可控微型外骨骼。
  • 據說可以引發醫學和機器人等領域的真正革命
    現在,來自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更好地稱為伯克利實驗室)的一組科學家已經能夠將這兩種材料合併為一種材料,並且可能的廣泛應用在很多領域。這項研究「為軟磁物質科學的新領域打開了大門,」拉塞爾說,他是麻薩諸塞州阿默斯特大學的高分子科學教授和工程師。具體而言,實質可以引發醫學和機器人等領域的真正革命。磁性液滴可以通過外部磁鐵引導,這將從外部「引導」人體外的藥物。這樣可以更好地解決特定疾病,例如癌症。而在在機器人技術領域,新材料將允許創建更靈活的機器。
  • 像拼積木一樣造機器人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日前發布新聞公報說,該校研究人員最新開發出一套包含5種微型零部件的「組件箱」,其中的零部件可用於組裝成不同功能的機器人。這項技術有望大幅簡化機器人的設計與製造,使機器人製造變得像拼插積木一樣簡單。這些毫米尺度的零部件包括剛性件、柔性件、電磁件、線圈和磁鐵,它們都可通過標準連接器相連。
  • 中國科研人員研發磁性噴霧,可快速製造微型磁控機器人
    據中科院網站11月25日消息,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深圳先進集成技術研究所智能仿生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新宇研究團隊與香港城市大學副教授申亞京團隊合作,提出一種通用、可擴展、能應對不同場景的微型機器人製造方式——利用膠質磁性噴霧使無生命目標物體成為可控微型外骨骼。 微型機器人由於具有良好的可控性和適應性而在生物醫學中有著廣泛應用前景。
  • 科研人員研發出可快速製造微型機器人的膠質磁性噴霧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深圳先進集成技術研究所智能仿生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新宇研究團隊與香港城市大學副教授申亞京團隊合作,提出一種通用、可擴展、能應對不同場景的微型機器人製造方式——利用膠質磁性噴霧使無生命目標物體成為可控微型外骨骼。
  • 我國科學家研發微型機器人,體積極小,有望在未來用於微型手術
    你見過最小的機器人,是哪種?如果有個人跟你說,最近發明了一種像創口貼一樣大的機器人,相信你一定會覺得這個人是神經病吧?但事實上,這種機器人確實已經被研發出來了,如此小的機器人,你一定會覺得好奇這是做什麼用的。
  • 不,是四個翅膀的微型機器人
    對一些人來說,微型昆蟲機器人似乎只不過是有趣的、古怪的小玩意兒,但是這些網絡生物在搜索和救援、農業和危險檢測等領域的潛力是巨大的。但這些機器人在電源,傳感器,控制和穩定性在微觀尺度上都存在著問題。美國南加州大學的研究人員正在從昆蟲身上汲取靈感,研發Bee+機器人,致力於解決穩定性的問題。微型昆蟲狀的飛行機器人已經出現在人們視野裡很長一段時間了。例如,2007年由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資助的機器人Fly只能做到上下浮動。
  • 深圳先進院等研發出可快速製造微型機器人的膠質磁性噴霧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深圳先進集成技術研究所智能仿生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新宇研究團隊與香港城市大學副教授申亞京團隊合作,提出一種通用、可擴展、能應對不同場景的微型機器人製造方式——利用膠質磁性噴霧使無生命目標物體成為可控微型外骨骼。
  • 沒腿不行:能在水下行走的微型機器人
    最新研發出的微型裝置可以作為雷射控制微型機器人的腿。這些裝置能與微電子系統兼容,為自主微型機器人的大規模製造指出了一個方向。1959年,諾貝爾獎得主、納米技術先驅理察·費曼(Richard Feynman)提出了「可吞食外科醫生」的有趣設想。也就是說,製造一種可以在血管內移動的微型機器人,去有需要的地方做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