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列印,給眾多需要器官的患者福音!不要放棄!

2020-12-04 茬呼科技

3D列印想必眾多關注科技的人都是有所了解的,但以前都認為3D列印也就是列印一些複雜的立體物件。也就是說3D列印通常是採用數位技術材料來實現的。常在模具製造、工業設計等領域被用於製造模型,後逐漸用於一些產品的直接製造,已經有使用這種技術列印而成的。該技術在珠寶、鞋類、工業設計、建築、工程和施工(AEC)、汽車,航空航天、牙科和醫療產業、教育、土木工程、槍枝以及其他領域都有所應用。

但是要說列印人體器官我相信很多人不信,但這確實是事實,而且還不止一種器官!

3D列印心臟

3D列印心臟就是其中一種,全球每年都有幾千萬人忍受因心臟病帶來的痛苦。但是現在一個好消息來了,瑞士的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學院,成功研發出世界上首款3D列印的心臟,該心臟採用矽膠材料。其內部結構和外形跟真正的心臟基本相同,這款心臟重達390克體積679立方釐米,內部有左右心室,但是心室之間不是瓣膜,而是完全密閉的腔室,在外部泵作用下膨脹和收縮,驅動血液穿過心室泵像全身。

為了模擬心臟,使用的液體也是跟人體血液粘度相同。但是該產品的缺點就是無法長時間運轉,大約跳動3000次就會開始產生衰弱,因此無法應用到臨床上,該研究團隊表示,他們的研究不是為了心臟植入做準備,而是為了人工心臟創造一個新的發展方向,但是不可否認該研究對未來人工心臟的發展帶來了可行性,給患有心臟病的患者帶來福音。

3D列印腎臟

詹妮弗·路易斯是哈佛大學材料科學家和生物工程教授利,他用3D列印技術製造出人體腎臟中近端小管,這是組成腎臟基本功能單位的最重要結構,其功能幾乎與健康腎臟中的近端小管完全一致。這個新人工組織可用來從體外幫助腎臟功能受損的患者,以及在藥物研發中測試新藥毒性,向獲得可移植人工腎臟邁出了重要一步!

當下很多患者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身處煎熬之中,然而捐獻器官的數量十分有限。因此人們寄希望於生物3D列印技術解決燃眉之急,儘管它也有各種問題,但科學家們正在一步步推動這一技術前進。最樂觀的估計,一顆可供移植的3D列印腎臟,或許用不了十年時間就能走上實際應用之路。

3D列印肝臟

Will博士是這個愛丁堡赫瑞瓦特大學投資10萬歐元項目團隊的負責人,他表示 人造肝臟的研發困難重重,因為它包含了多種不同的細胞種類和複雜的血管結構。但是在科學家的不斷努力下,他們認為,一個可用器官的誕生大概還需要兩三年。這都取決於3D技術的發展!

寫這麼多小編只是想說還在苦苦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們千萬不要放棄,我曾看見一位尿毒症的老人走最後一段日子裡絕望的目光,是那麼的悲涼,那麼的無奈!現在科技這麼進步,等一等技術一定會成熟的。只要調整心態積極治療一定有希望的!3D33D3D

相關焦點

  • 盤點:2018上半年3D列印人體器官!
    落實到產業層面,3D列印已被廣泛的應用到製造業、軍工、汽車、醫療等眾多領域當中。以醫療為例,採用3D列印技術研發人體器官已經成為未來3D列印行業發展的一大方向。   2018年已經過去一半,3D列印技術在醫療行業又生產出哪些新產品呢?這些產品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下面,讓我們來具體了解一下。
  • 3D列印新突破!空中微流體技術或將造福器官移植患者
    3D列印這門技術早在1986年就已經誕生了,當時是由美國的科學家查克·赫爾所發明。但礙於技術不夠成熟,知曉3D列印技術的人少之又少。但在近幾年,科學進步飛速,這項頗為冷門的技術突然又火了起來。人們運用粉末狀金屬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過逐層列印的方式來構造物體。
  • 在呼吸的肺部表面3D列印柔性傳感器 隨時隨地監測患者器官
    在人體器官上直接列印柔性傳感器將有利於實時準確的監測患者的器官。但是在不斷活動的器官上列印柔性傳感器十分困難。 目前就面臨兩方面難題:一是列印過程中必須實時監測器官的運動,同時快速的調整噴頭位置和列印路徑;另一方面,列印的生物材料要求有優異的生物相容性、拉伸性能、粘接能力和電學性能。
  • 3D列印器官,實現完全「自主存活」還要多久?
    藥明康德AI/報導 人體組織器官的最大弱點之一就是,不能再生。一旦由於各種事故導致器官不可逆損傷或病變,除了找到血型一致的器官捐獻者外,患者只能承受器官損傷或病變所帶來的痛苦甚至死亡。但是,找到血型一致的器官何其困難!
  • 國外3D列印腎臟的最新進展!
    最近,Nova菌就遇到了許多男生吐槽自己的腎問題,想和小菌交流看看是否能夠來一次換腎,-_-||其實,利用生物3D列印技術進行腎臟器官的列印已經不是夢了。相較於國內,國外器官列印啟動時間早,經驗愈豐富,今天Nova菌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截止目前國外腎臟器官列印的最新進展。為什麼選擇3D列印器官?
  • 未來器官也可以用3D列印——3D生物列印技術
    對人身體各部位的複製是高度定製化的產品,通過3D列印這些部件可以與身體完全契合,與身體融為一體。以骨骼為例,當人體的某塊骨骼需要置換,可掃描對稱的骨骼,再列印出相應的骨骼,最後通過手術植入體內。EBM技術的成型精度略差,但成型效率高,成型部件殘餘應力低,不需要二次熱處理,適合骨科植入物的直接成型。全球已上市的鈦及鈦合金骨科植入物產品多由EBM技術製備而成。SLM技術的成型效率較低,殘餘應力較大,需要二次熱處理,但成型精度高,在精細零件製作和複雜成型結構方面更有優勢。
  • 3D列印顱骨、腦膜、血管……列印「器官」還有多遠?
    隨著技術的進步,甚至連軟性的腦膜、血管、整個的腫瘤,都能用生物材料3D列印出來,有的用於模擬疾病、培訓新醫生,有的用於術前規劃、術中導航,有的直接是可降解材料,可以被身體「吸收」,直接成為身體的一部分……那麼,什麼時候等候器官移植的患者,也可以受益於3D列印,不需要苦等供體呢?
  • 3D列印器官目前發展到什麼程度,可以用於移植麼?
    自從有了3D列印技術,生物學家們開始放棄分層培養細胞的做法,著手研究三維器官培養物,即類器官。研究人員估計,可能在10到15年內列印出定製化的器官和組織,從而解決捐贈器官不足和移植排異的風險。同時,這項創新技術還可以用來進行藥物篩選。 科學家們從患者身上採集了脂肪組織,並且將其中的細胞和非細胞物質分離開來。分離出的細胞隨後與特製的列印材料混合到一起列印出適合患者的心臟組織。
  • 研究人員利用3D列印製造微型樂高式「骨磚」
    此外,3d列印技術的進步使得針對患者的可植入結構的設計更具可擴展性,在某些情況下可以在醫院現場生產。因此,組裝這些複雜的組織不再需要專門的設備,這反過來減少了與種植生產有關的準備時間。 然而,一個理想的支持系統的開發已經被證明是難以實現的,這也是為什麼該技術在醫院環境中沒有廣泛應用的原因之一。
  • 3d列印價格為何這麼高
    因此3d列印的高價格是導致其面世以來廣受阻礙的原因。但是3d列印的高價格也是不得已為之的,以下我將分述幾個方面的原因以說明為什麼3d列印的價格如此高。3d列印的材料有些在自然界中是很少存在的,有些即使存在,也很少運用到普通民眾的生活中,更不可能大規模的運用到3d列印中。
  • 3D列印器官 萬億規模市場啟動
    有消息稱,美國康奈爾大學研究人員20日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卷》上發表報告稱,他們利用牛耳細胞在3D印表機中列印出人造耳朵,可以用於先天畸形兒童的器官移植。分析人士指出,3D列印將帶來工業的變革,改變傳統的製造方式,而人體器官列印更是能實現人類對健康的追求,甚至對人類社會有著深遠的影響。
  • 我們距離3D列印活器官還有多遠?
    或者是嵌入式列印技術,它可以從一個裝滿樹脂的容器開始,使用一個尖端的雷射來固化樹脂的部分,從上到下創建一個固體物體,它將從周圍的樹脂中被舉起和移除。當涉及到列印細胞和生物材料來複製身體部分和器官時,同樣的兩種策略也適用,但是以這種方式處理生物材料的能力需要來自細胞生物學家、工程師、發育生物學家、材料科學家和其他方面的投入。
  • 3D列印人體器官 可以自主「存活」了
    □安雯  根據美國器官共享網絡(UNOS)——管理全國器官移植系統的非營利組織的數據顯示,在美國平均平均每天有20人死於等待器官移植。雖然現在每年有超過3萬例移植手術,但是還有超過11.3萬名患者在等候器官移植。
  • 3D生物列印可以培養的人體器官,然後移植到患者體內,馬上實現了
    近年來,3D生物列印技術在實現列印可移植器官目標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儘管目前仍然遙遙無期,但我們仍在繼續研究和完善該治療方法,這些研究進展可以為脊髓損傷、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氏症、腦癌等疾病帶來創新性改善療法。活細胞3D列印技術遵循標準3D列印方法的同時,又進行了一點改變。
  • 3D列印器官,你夠膽要嗎?
    首先,儘管列印器官比列印玩具複雜多了,但是他們的基本原理還是相似的,不過,其中有幾個重點:1.雖然我們知道器官長什麼樣子,但是它們的內部結構,還需要通過CT或者MRI技術對患者器官進行掃描,才能得到完整的器官藍圖。
  • 3D列印器官距離我們還有多遠?
    3D生物列印體內植入物  已初步實現  清華大學生物製造中心教授、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徐弢介紹,3D生物列印的應用主要有三個階段:體外手術模型、列印可用於植入人體的類器官和組織以及利用細胞列印出活性器官和組織。
  • 「3d掃描儀結合3d列印技術」學校3d創新教育的一把利器
    3d創新教育是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動手實踐能力為價值取向的新型教育。在3d創新教育中,我們要如何讓「3d掃描儀、3d列印技術」這兩把利器發揮重要作用呢?從提供3d掃描獲取數據到3d設計、數據再創造再到3d列印創意實現的完整解決方案是廣大師生的呼聲,更是教育改革時代背景下的一條創新之路。
  • 3D列印人體器官已成現實:耳朵、肌肉、骨骼甚至腎
    3D 列印技術在醫學上取得巨大的進展:研究者利用 3D 列印技術成功列印出耳朵、骨骼、肌肉組織,而且能夠實現正常的功能。近日,維克森林再生醫學研究所宣布,他們使用 3D 列印技術成功列印出「活著的」人體組織和器官,將這些器官移植至動物後,能夠發揮正常的器官功能。
  • 嫦娥五號「奔月取土」, 解決材料問題,月球3D列印建房或將成為現實...
    按規劃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均有各自的任務,嫦娥八號或將實地測試月面「3d列印」房子等關鍵技術,為將來構建月球科研基地,做出前期探索。如果能夠利用月球自有的材料,利用自動化系統建造結構,在月球上通過3d列印建造房屋,有可能成為現實。在3d列印(增材製造)生產過程中材料是重要的制勝因素,測定材料特性,篩選原材料,是獲取高質量產品的必要條件。
  • 3D列印專利用於實體器官
    「希望我的這項發明專利可以為複雜手術的前期準備帶去強有力的技術支持,也可以進一步保障像張大伯這樣的手術患者的安全。」昨天,說起自己3D列印專利用於實體器官,市醫療中心李惠利醫院東部院區腹部微創外科醫生鄭四鳴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