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Commun:新研究開發出三維心臟類器官

2020-12-05 生物谷

2020年9月18日訊/生物谷BIOON/---近日,東京醫科牙科大學(TMDU)的研究人員使用小鼠胚胎幹細胞構建出了類似於正在發育的心臟的三維功能性類器官。

在活體中研究心臟的發育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傳統上很難在體外或在實驗室中模擬。在這項新的研究中,東京醫科牙科大學(TMDU)的研究人員從小鼠胚胎幹細胞開發了三維功能性心臟類器官,該類器官與發育中的心臟非常相似。


(圖片來源:Www.pixabay.com)

心臟由多層組織組成,包括許多不同的細胞類型,包括工作中的心肌,結締組織細胞和組成血管的細胞。這些細胞協同工作,以確保心臟的正常運作,從而向身體的其他部位不斷供應新鮮的含氧血液。在實驗室研究各種形式的心臟病並開發治療這些疾病的新藥需要與實際心臟非常相似的疾病模型。儘管已經努力在體外產生心肌細胞,但是這些細胞往往以團塊形式存在,而不會形成體內常見到的組織。

研究作者說:「儘管心臟的功能看似簡單,但它卻是一個複雜的器官,其結構更加複雜。要達到這種結構上的複雜性水平,在心臟發育過程中,心臟會暴露出無數種信號。我們想利用我們在心臟發育過程中對信號分子的了解,產生出更加符合心臟發育特徵的類器官。 」

為了實現他們的目標,研究人員研究了體內心臟發育所涉及的因素,並推測蛋白質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4(FGF4)以及由層粘連蛋白和actactin組成的複合物(LN / ET複合物)都是已知在胚胎心臟中表達,對於使心臟類器官和實際胚胎心臟之間的結構相似是必要和充分的。基於結構和分子分析,暴露於FGF4和LN / ET的小鼠胚胎幹細胞與發育中的心臟顯示出相當的相似性。

有趣的是,心臟類器官的發育過程密切反映了體內胚胎心臟發育過程中的形態變化。仔細觀察構成心臟類器官的細胞成分,發現胚胎心臟的細胞,包括所有四個腔室以及傳導系統的細胞,都存在於胚胎發育過程中看到的結構組織中。重要的是,心臟類器官具有接近其體內對應物的功能特性。

「這些結果表明,我們提供了相當簡單的方案,最終得到了心臟發育的仿生模型。該工具可能有助於研究心臟發育過程中的分子過程,以及開發和測試針對心臟病的新藥研發」。(生物谷 Bioon.com)


資訊出處:
Gener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heart organoids
原始出處:

Jiyoung Lee et al,

In vitro generation of functional murine heart organoids via FGF4 and extracellular matrix,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0). DOI: 10.1038/s41467-020-18031-5

相關焦點

  • 日本科研人員開發出能夠跳動的「迷你心臟」類器官
    該研究成功地將小鼠的胚胎幹細胞誘導為一個功能性的 「迷你心臟」類器官。該心臟具有心房和心室,具有與小鼠胎兒心臟相似的結構,可以像真實心臟一樣跳動,表現出心肌收縮和傳導的動作電位。同時研究者們發現在心臟類器官中能夠形成心房和心室樣結構。
  • 類器官——疾病研究和藥物開發的重要工具
    以此為理論基礎,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三維培養體系,能夠在體外重建腸道幹細胞的適宜環境,並從腸道上皮細胞或單個LGR5+幹細胞分化出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保持腸道腺窩絨毛狀結構的類器官。該模型可以持續擴增達3個月,穩定的基因組保證了純化和生產放大等優勢,此後這種方法被用於從其它主要器官上皮組織製備各種類器官。
  • 科學家開發出人類遠端肺臟的類器官模型
    科學家開發出人類遠端肺臟的類器官模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3:46:53 美國史丹福大學Calvin J. Kuo等研究人員合作開發出人類遠端肺臟的類器官模型。
  • 【科學普及】類器官——疾病研究和藥物開發的重要工具
    近來,由於「新冠」疫情,社會上更是空前地關注這樣一些問題:怎麼才能快點開發出有效的藥物?怎麼才能更好地驗證一種藥的效用?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都利用動物模型來進行疾病研究和藥物開發,而隨著生命科學的發展,他們嘗試著複製和重建人類器官——於是,類器官誕生了。
  • 電子晶片上的器官!電生理學測量從二維拓展到三維
    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稱為「電子晶片上的器官」的平臺,該平臺可利用生物電傳感器對心臟細胞的電生理學進行三維測量。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最近的《科學進展》雜誌上。研究人員將一系列由金屬電極或石墨烯傳感器製成的傳感器陣列固定在晶片表面,然後蝕刻出一個鍺金屬底層。移除這個底層後,生物傳感器陣列就可釋放並以桶形結構從表面捲起。
  • 類器官——研究疾病的利器,再生醫學的未來
    Nature Methods 如此評價類器官技術:利用幹細胞直接誘導生成三維組織模型,為人類生物學研究提供了強大的方法。幹細胞研究已經成為了生物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分支,而研究幹細胞的目的之一是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生命發生的各個維度。細胞和細胞之間通過間質連接在一起形成細胞團,由於細胞內基因的差異化表達,進而形成了各類器官和組織。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都利用動物模型來進行疾病研究和藥物開發。
  • 能模擬組織再生和腫瘤,三維重構類器官完美復刻人體器官
    該團隊開發的「類組裝體」,即多層微型器官,可通過在組織基質中將幹細胞與各種細胞類型進行三維重構,從而精確地模擬人體組織。該類組裝體是一種新穎的技術,通過為患者定製超越常規類器官的人體器官,從而為難治性疾病的下一代藥物研發提供新的範例。為了克服當前類器官的局限性,Shin教授的團隊開發了重組的體外人體器官,該類器官具有上皮細胞、基質細胞和肌細胞的組織結構。
  • 瑞士研究人員開發出列印微縮器官的方法
    瑞士EPFL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開發出可列印外觀和功能幾乎與原尺寸器官相似的微組織。微型組織的寬度可以微小到幾釐米,能使科學家研究以前不可能的生物學過程,甚至測試新的治療方法。多年來,微型版器官,例如腦,腎和肺(稱為「類器官」)皆是從幹細胞中生長出來的。有機體有望減少對動物測試的需求,並提供更好的模型來研究人體器官的形成方式以及該過程在疾病中如何發生。
  • 乳腺癌類器官研究進展及臨床應用前景
    :具有幹細胞潛能的細胞進行體外三維培養後形成的細胞團,其能自我更新和自我組裝,並表現出與來源組織相似的結構特徵和功能特性,不僅能夠長期傳代培養,而且具有穩定的表型和遺傳學特性,是近年來突破發展的一種體外三維組織培養技術,備受研究人員的關注。
  • 今年5篇CNS主刊,類器官organoids助力新冠病毒研究
    轉眼2020年即將離去,新冠病毒還未被完全撲滅,但作為新型實驗模型的代表類器官技術已經在實際助力新冠病毒研究,並在代表學術最高水平期刊的CNS主刊上已發表5篇Article研究(1篇Science,2篇Nature,2篇Cell),在向努力在此方面研究先驅致敬的同時,也分享給各位科研夥伴,一同努力讓新技術改變我們的生活和醫學未來。
  • Nat Commun:環狀RNA幫助心臟損傷修復
    (圖片來源:Www.pixabay.com)該研究於9月20日在線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我們發現,小鼠心臟病發作後,將環狀RNA circFndc3b、添加到受傷的心臟中,可增強心臟修復並幫助恢復心臟功能,」該研究的作者Kishore博士說道:「我們將circFndc3b的這些作用歸因於其像海綿一樣起作用的能力,它能夠結合一種稱為FUS的蛋白,該蛋白介導細胞死亡並減少血管生長,從而阻礙心臟組織的修復。」
  • 研究人員利用3D列印技術成功從幹細胞培育出心臟細胞
    根據鄰近細胞發出的信號,這些分裂的細胞會發展或分化成特定的組織或器官。在再生醫學中,在實驗室中控制幹細胞的分化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幹細胞可以分化為體外器官的生長,並替代受損的成年細胞,特別是那些複製能力非常有限的細胞,如大腦或心臟。科學家在分化幹細胞時採用的一種常見方法是使用化學刺激物。
  • Nat Commun:重磅!科學家利用誘導多能幹細胞成功製造出功能性的...
    2017年10月12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麻省總醫院的研究人員成功利用人類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s)製造出了生物工程化的功能性小腸組織片段,當被植入到大鼠機體中時,這種小腸組織片段能夠將營養物質運輸到血液中。
  • 類器官模型國內外資料庫近10年文獻研究熱點分析
    胰腺類器官:來源於從胰腺導管中分離出的胰腺幹/祖細胞的擴增,在添加有適當的生長因子和細胞外基質的培養環境中,胰腺祖細胞形成胰腺外分泌類器官。背景:類器官模型可部分還原細胞在體內的組織和分子特性,是一種有良好潛力的臨床前模型。
  • 研究人員3D列印出栩栩如生的心臟瓣膜模型
    研究人員3D列印出栩栩如生的心臟瓣膜模型明尼蘇達大學( University of Minnesota)的研究人員在美敦力( Federal Reserve Bank)的支持下,開發了一個開創性的工藝,可以將心臟主動脈瓣和周圍結構的逼真模型進行多材質3D列印
  • 研究人員3D列印出栩栩如生的心臟瓣膜模型
    研究人員3D列印出栩栩如生的心臟瓣膜模型 明尼蘇達大學( University of Minnesota)的研究人員在美敦力( Federal Reserve Bank)的支持下,開發了一個開創性的工藝,可以將心臟主動脈瓣和周圍結構的逼真模型進行多材質
  • 拯救小白鼠-類器官技術
    幹細胞通過三維培養系統培育,產生類似於整個器官的結構,這被稱為類器官。類器官來自多能幹細胞或分離的器官祖細胞,它們分化形成器官樣組織,並表現出多種細胞類型,這些細胞類型自我組織以形成與體內器官類似的結構。該技術建立在幹細胞技術以及經典的發育生物學和細胞混合實驗的基礎上。這些研究說明了器官發生期間結構組織中的兩個關鍵事件:細胞分選和有限空間內的細胞系定型。
  • Science:開發可以預測藥物通透性潛力的大腦類器官
    為了研究人類ChP的發展和功能,包括腦脊液是如何形成的,Madeline的小組開發了這個組織的一個新的類器官模型。圖片來源:MRC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Biology類器官是什麼?類器官是由幹細胞產生的與器官相關的細胞類型的集合,可以作為簡化的微型器官來研究。類器官顯示出與它們所模擬的器官相似的細胞類型,並能執行某些特定的功能。
  • 廣州生物醫藥添「新名片」:產學研合作共建類器官樣本庫
    「此次合作讓類器官技術在廣州落地,將成為廣州在生物醫藥領域的優勢名片。」 11月16日,在廣州國際生物島舉行的「類器官前沿技術戰略合作籤約儀式」上,中國科學院院士裴鋼說。
  • Nat Biotechnol:新研究有助於亨廷頓舞蹈症的藥物開發
    然而新的研究結果表明,對於亨廷頓氏症患者而言,大腦中的某些變化可能在症狀出現之前很久就會出現。在最近一項研究中,來自洛克菲勒的科學家們通過新型技術將該疾病的發展追溯到大腦剛剛開始形成的早期發育階段。(圖片來源:Www.pixabay.com)Ali Brivanlou教授實驗室開發了一種由微小的神經膠質三維組織培養物構成的大腦器官模型。研究人員使用人類胚胎幹細胞製造這些模型,並在實驗室環境下對其進行操作以研究發育階段疾病的發生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