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開發出人類遠端肺臟的類器官模型

2020-12-03 科學網

科學家開發出人類遠端肺臟的類器官模型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3:46:53

美國史丹福大學Calvin J. Kuo等研究人員合作開發出人類遠端肺臟的類器官模型。該研究於2020年11月25日在線發表於國際一流學術期刊《自然》。

研究人員開發了遠端祖細胞的長期無飼養層、化學定義培養物,其作為源自單個成年人類肺泡上皮II型(AT2)或KRT5+基底細胞的類器官。AT2類器官表現出AT1轉分化潛能,而基底細胞類器官發展出由分化的棒狀和纖毛細胞排列的內腔。對基底類器官KRT5+細胞的單細胞分析顯示出一個獨特的ITGA6+ ITGB4+有絲分裂群體,其增殖進一步分離為TNFRSF12Ahi亞群,佔KRT5+基底細胞的10%,位於末端細支氣管內的簇中,並表現出豐富的克隆形成類器官生長活性。

 

研究人員創建了遠端肺臟類器官,其頂端朝外,從而在暴露的外表面上表達ACE2,可促進SARS-CoV-2感染。人類遠端肺臟的長期無飼養層類器官培養物以及單細胞分析,可鑑定基底細胞功能異質性,並為人類遠端肺部感染(包括與COVID-19相關的肺炎)建立了簡便的體外類器官模型。

 

據介紹,遠端肺臟包含促進氣體交換的末端細支氣管和肺泡。三維體外人遠端肺培養系統將極大地促進病理研究,包括間質性肺疾病、癌症和SARS-CoV-2相關的COVID-19肺炎。

 

附:英文原文

Title: Progenitor identification and SARS-CoV-2 infection in human distal lung organoids

Author: Ameen A. Salahudeen, Shannon S. Choi, Arjun Rustagi, Junjie Zhu, Vincent van Unen, Sean M. de la O, Ryan A. Flynn, Mar Margalef-Catal, Antnio J. M. Santos, Jihang Ju, Arpit Batish, Tatsuya Usui, Grace X. Y. Zheng, Caitlin E. Edwards, Lisa E. Wagar, Vincent Luca, Benedict Anchang, Monica Nagendran, Khanh Nguyen, Daniel J. Hart, Jessica M. Terry, Phillip Belgrader, Solongo B. Ziraldo, Tarjei S. Mikkelsen, Pehr B. Harbury, Jeffrey S. Glenn, K. Christopher Garcia, Mark M. Davis, Ralph S. Baric, Chiara Sabatti, Manuel R. Amieva, Catherine A. Blish, Tushar J. Desai, Calvin J. Kuo

Issue&Volume: 2020-11-25

Abstract: The distal lung contains terminal bronchioles and alveoli that facilitate gas exchange. Three-dimensional in vitro human distal lung culture systems would strongly facilitate investigation of pathologies including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cancer, and SARS-CoV-2-associated COVID-19 pneumonia. We generated long-term feeder-free, chemically defined culture of distal lung progenitors as organoids derived from single adult human alveolar epithelial type II (AT2) or KRT5+ basal cells. AT2 organoids exhibited AT1 transdifferentiation potential while basal cell organoids developed lumens lined by differentiated club and ciliated cells. Single cell analysis of basal organoid KRT5+ cells revealed a distinct ITGA6+ITGB4+ mitotic population whose proliferation further segregated to a TNFRSF12Ahi subfraction comprising ~10% of KRT5+ basal cells, residing in clusters within terminal bronchioles and exhibiting enriched clonogenic organoid growth activity. Distal lung organoids were created with apical-out polarity to display ACE2 on the exposed external surface, facilitating SARS-CoV-2 infection of AT2 and basal cultures and identifying club cells as a novel target population. This long-term, feeder-free organoid culture of human distal lung, coupled with single cell analysis, identifies unsuspected basal cell functional heterogeneity and establishes a facile in vitro organoid model for human distal lung infections including COVID-19-associated pneumonia.

DOI: 10.1038/s41586-020-3014-1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3014-1

相關焦點

  • Nature:構建出SARS-CoV-2感染的人遠端肺類器官模型
    2020年11月29日訊/生物谷BIOON/---遠端肺(distal lung)包含終末細支氣管和促進氣體交換的肺泡。體外三維人體遠端肺培養系統將極大地促進對間質性肺疾病、癌症和SARS-CoV-2相關的COVID-19肺炎的病理研究。
  • 幹細胞人肺模型可模擬新冠病毒感染
    而肺部幹細胞可以再生肺部組織,因此有潛力能形成實驗室肺培養模型,用於研究肺病、癌症和感染。但是,肺部是人體最複雜的器官,肺臟自近端到遠端包括氣管、支氣管、小支氣管和肺泡等結構,對氣體交換和抵禦病原體入侵至關重要,由數十種不同細胞的協同工作保證了其正常功能的進行。
  • 幹細胞人肺模型可模擬新冠病毒感染_科技_中國西藏網
    而肺部幹細胞可以再生肺部組織,因此有潛力能形成實驗室肺培養模型,用於研究肺病、癌症和感染。  但是,肺部是人體最複雜的器官,肺臟自近端到遠端包括氣管、支氣管、小支氣管和肺泡等結構,對氣體交換和抵禦病原體入侵至關重要,由數十種不同細胞的協同工作保證了其正常功能的進行。
  • Nature雙重磅:科學家開發出新型「迷你胎盤」 有望揭秘人類孕早期...
    2018年12月2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兩篇研究報告中,來自劍橋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新型的迷你胎盤組織(mini-placentas),即早期胎盤的細胞模型,這或許能幫助研究人員深入研究孕早期的事件以及理解人類機體生殖系統障礙發生的機制。
  • 科學家繪製出人類肺臟的單細胞RNA測序圖譜
    科學家繪製出人類肺臟的單細胞RNA測序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2 23:41:19 美國史丹福大學Mark A. Krasnow、Stephen R.
  • 科學家開發出p16報告基因小鼠模型
    科學家開發出p16報告基因小鼠模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22 14:27:33 日本東京大學Makoto Nakanishi研究小組開發出p16報告基因小鼠模型。
  • 科學家研發出大腦皮層類器官體
    科學家研發出大腦皮層類器官體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30 14:27:35 近日,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Alysson R.
  • 科學家成功繪製出腸道類器官再生的表型藍圖!
    2020年10月12日 訊 /生物谷BIOON/ --過去十年裡,科學家們共同見證了類器官研究領域的發展和繁榮,即在體外利用幹細胞培育的微型器官;這些類器官能夠展現親緣器官(比如大腦、腎臟、腸道或肺臟)的細胞類型組成和多種功能,而且其能完美地適用於實驗操作,這就使其能夠成為全球研究人員使用的一種無價的工具。
  • Science:開發可以預測藥物通透性潛力的大腦類器官
    為了研究人類ChP的發展和功能,包括腦脊液是如何形成的,Madeline的小組開發了這個組織的一個新的類器官模型。圖片來源:MRC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Biology類器官是什麼?類器官是由幹細胞產生的與器官相關的細胞類型的集合,可以作為簡化的微型器官來研究。類器官顯示出與它們所模擬的器官相似的細胞類型,並能執行某些特定的功能。
  • 科學家利用扁桃體類器官模擬出人類適應性免疫反應
    科學家利用扁桃體類器官模擬出人類適應性免疫反應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4 14:52:14 美國史丹福大學Mark M. Davis研究小組用利用扁桃體類器官模擬出人類適應性免疫反應。
  • 今年5篇CNS主刊,類器官organoids助力新冠病毒研究
    由於SARS-CoV-2主要感染呼吸道,因此研究者開發了使用人類多能幹細胞(hPSC-LOs)的肺類器官模型。hPSC-LOs,特別是Ⅱ型肺泡細胞,被允許SARS-CoV-2感染,並在SARS-CoV-2感染後表現出強烈的趨化因子誘導作用,類似於在COVID-19患者中所見。這些患者中將近25%的人也有胃腸道表現,這與COVID-19結果惡化有關。
  • 【科學普及】類器官——疾病研究和藥物開發的重要工具
    原創 祁昊楠 細胞世界獲取更多CSCB2020相關資訊藥物關乎人類共同的福祉。近來,由於「新冠」疫情,社會上更是空前地關注這樣一些問題:怎麼才能快點開發出有效的藥物?怎麼才能更好地驗證一種藥的效用?
  • 「類器官」技術能「搭建」人體組織模型
    這些微型組織可用於篩選藥物,研究組織結構特徵對器官生長或癌變的影響,還有助於將來培養出完整的人體器官。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8月31日報導,「類器官」技術也被稱為「DNA編程的細胞組裝」(DPAC),能讓研究人員設計製造出上千種類器官細胞陣列,例如,只要幾小時就能造出來人類乳腺模型。
  • Nat Commun:新研究開發出三維心臟類器官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東京醫科牙科大學(TMDU)的研究人員從小鼠胚胎幹細胞開發了三維功能性心臟類器官,該類器官與發育中的心臟非常相似。(圖片來源:Www.pixabay.com)心臟由多層組織組成,包括許多不同的細胞類型,包括工作中的心肌,結締組織細胞和組成血管的細胞。
  • 科學家利用人類胚胎幹細胞成功開發出人類胚胎樣模型!
    2020年6月14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劍橋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利用胚胎幹細胞開發出了一種新型模型來研究人類的早期發育階段。
  • 類器官——疾病研究和藥物開發的重要工具
    以此為理論基礎,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三維培養體系,能夠在體外重建腸道幹細胞的適宜環境,並從腸道上皮細胞或單個LGR5+幹細胞分化出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保持腸道腺窩絨毛狀結構的類器官。該模型可以持續擴增達3個月,穩定的基因組保證了純化和生產放大等優勢,此後這種方法被用於從其它主要器官上皮組織製備各種類器官。
  • 瑞士研究人員開發出列印微縮器官的方法
    瑞士EPFL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開發出可列印外觀和功能幾乎與原尺寸器官相似的微組織。微型組織的寬度可以微小到幾釐米,能使科學家研究以前不可能的生物學過程,甚至測試新的治療方法。多年來,微型版器官,例如腦,腎和肺(稱為「類器官」)皆是從幹細胞中生長出來的。有機體有望減少對動物測試的需求,並提供更好的模型來研究人體器官的形成方式以及該過程在疾病中如何發生。
  • 中美冠科臺灣研討會:類器官技術與小鼠免疫模型在腫瘤新藥開發的應用研討會
    我們邀請到業內的專家們,他們將為我們帶來最具創新性的數據,同時中美冠科的科學家們也將探討我們的I/O平臺,主題包括人源靶向敲入模型和體外腫瘤類器官共培養,以及如何將它們應用於藥物開發和轉化研究領域。-生策會副會長楊泮池院士&中美冠科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王簾讀14:10 中美冠科新藥研發平臺介紹--中美冠科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王簾讀14:30 以抗體自體絞鍊區當萬能抗體鎖以增加抗體藥物選擇性與安全性--高雄醫學大學鄭添祿教授15:00 腫瘤類器官簡介
  • 類器官——研究疾病的利器,再生醫學的未來
    Nature Methods 如此評價類器官技術:利用幹細胞直接誘導生成三維組織模型,為人類生物學研究提供了強大的方法。細胞和細胞之間通過間質連接在一起形成細胞團,由於細胞內基因的差異化表達,進而形成了各類器官和組織。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都利用動物模型來進行疾病研究和藥物開發。而隨著幹細胞技術的發展,科學家們可以利用新的培養方法,將多能幹細胞或/和成體幹細胞誘導產生一些類似於體內組織或者器官的三維結構——於是,類器官誕生了。
  • 人類多能幹細胞培養出皮膚「類器官」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6月3日電 (記者張夢然)科學家們在「類器官」研究中完成一項重大挑戰:利用人類多能幹細胞培養的皮膚「類器官」,在其培養4—5個月後,成功形成了多層皮膚組織,甚至包含毛囊、皮脂腺和神經元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