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研發出大腦皮層類器官體

2020-12-03 科學網

科學家研發出大腦皮層類器官體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30 14:27:35

近日,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Alysson R. Muotri及其研究團隊開發出模擬早期人腦網絡發育的大腦皮層類器官體,並且能夠產生複雜的神經震蕩波。相關論文2019年8月29日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細胞—幹細胞》雜誌上。

研究人員開發了人類大腦皮層類器官體,其在成熟過程中動態改變細胞類群,並在幾個月的時間內表現出電活動的持續增加。自發網絡形成顯示出依賴於穀氨酸能和GABA能信號傳導的周期性和規律性波動事件。波動活動會轉變為更多的時空不規則模式,以及出現同步化網絡事件,這類似於早產人腦電圖中觀察到的特徵。這些結果表明,人類新皮質模型中結構化網絡活動的發育可能遵循穩定的遺傳規劃。這個方法為研究和操縱網絡活動在發育中的人類皮層中的作用提供了可能。

據悉,大腦早期成熟過程中的結構和轉錄變化遵循遺傳學定義的固定發育圖譜。然而,這是否適用於功能性網絡活動仍然未知,主要是由於針對活人大腦的初始階段的實驗難以實現。

附:英文原文

Title: Complex Oscillatory Waves Emerging from Cortical Organoids Model Early Human Brain Network Development

Author: Cleber A. Trujillo, Richard Gao, Priscilla D. Negraes, Jing Gu, Justin Buchanan, Sebastian Preissl, Allen Wang, Wei Wu, Gabriel G. Haddad, Isaac A. Chaim, Alain Domissy, Matthieu Vandenberghe, Anna Devor, Gene W. Yeo, Bradley Voytek, Alysson R. Muotri

Issue&Volume: 29 August 2019

Abstract: Structural and transcriptional changes during early brain maturation follow fixed developmental programs defined by genetics. However, whether this is true for functional network activity remains unknown, primarily due to experimental inaccessibility of the initial stages of the living human brain. Here, we developed human cortical organoids that dynamically change cellular populations during maturation and exhibited consistent increases in electrical activity over the span of several months. The spontaneous network formation displayed periodic and regular oscillatory events that were dependent on glutamatergic and GABAergic signaling. The oscillatory activity transitioned to more spatiotemporally irregular patterns, and synchronous network events resembled features similar to those observed in preterm human electroencephalography. Thes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structured network activity in a human neocortex model may follow stable genetic programming. Our approach provides opportunities for investigating and manipulating the role of network activity in the developing human cortex.

DOI: https://doi.org/10.1016/j.stem.2019.08.002

Source: https://www.cell.com/cell-stem-cell/fulltext/S1934-5909(19)30337-6#

相關焦點

  • 中間前體細胞可調控大腦皮層生長
    香港科技大學9月16日表示,該校理學院院長、分子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葉玉如領導的研究團隊,此前全球首次成功確定一種幹細胞「中間前體細胞」可精準調控大腦皮層的生長
  • Cell Stem Cell:操縱PTEN基因培養出具有表面褶皺的大腦類器官
    他們也證實三維人類大腦類器官---微型的實驗室培養的特定大腦結構版本---能夠有效地為人大腦發育的分子過程、細胞過程和結構過程構建模型。他們給出一種鑑定受到寨卡病毒影響的細胞的新途徑。利用正常的NPC細胞,人大腦類器官產生相對小的具有平滑表面外觀的細胞簇,並且表現出人類皮層早期發育的一些特徵。然而,剔除PTEN允許NPC細胞群體繼續增殖和延緩它們分化為特定類型的神經元---發育中的人皮層的兩個關鍵特徵。
  • 科學家繪製出迄今為止最詳細人類大腦皮層圖
    利用210名健康年輕成年人大腦多次核磁共振的圖像,科學家繪製出迄今為止最詳細的人類大腦皮層圖。    為繪製這幅圖,研究人員綜合了多種信息,包括大腦皮層厚度、髓磷脂數量,還有人們休息或聽故事等不同時段的大腦核磁共振圖像等等。「結果,我們在左右大腦各識別了180片不同區域,」項目負責人馬修·格拉塞爾說,其中97片為先前未知。研究結果發表在20日出版的《自然》周刊上。
  • 科學家開發出人類遠端肺臟的類器官模型
    科學家開發出人類遠端肺臟的類器官模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3:46:53 美國史丹福大學Calvin J. Kuo等研究人員合作開發出人類遠端肺臟的類器官模型。
  • 「迷你大腦」發出類似早產兒的腦電波 類器官將形成自我意識?
    這一進步可以幫助科學家研究早期的大腦發育。這一領域的研究進展相當緩慢,部分原因是難以獲得用於分析的胎兒組織樣本,並且幾乎不可能在子宮內檢查胎兒。許多研究人員對這些「類器官」的前景感到興奮,這些「類器官」在作為3D培養物生長時,可以發展出一些在大腦中看到的複雜結構。但該技術也提出了關於創造可以發展意識的微型器官的倫理問題。
  • 科學家成功繪製出腸道類器官再生的表型藍圖!
    2020年10月12日 訊 /生物谷BIOON/ --過去十年裡,科學家們共同見證了類器官研究領域的發展和繁榮,即在體外利用幹細胞培育的微型器官;這些類器官能夠展現親緣器官(比如大腦、腎臟、腸道或肺臟)的細胞類型組成和多種功能,而且其能完美地適用於實驗操作,這就使其能夠成為全球研究人員使用的一種無價的工具。
  • 清華大學課題組在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formation)的研究論文,首次揭示了中心體調控哺乳動物大腦皮層神經前體細胞機械特性和分裂能力,進而影響大腦皮層的大小和摺疊的嶄新機制。  放射狀膠質細胞是大腦發育最為關鍵的一種神經前體細胞,分裂產生大腦皮層幾乎所有的神經元和膠質細胞。所有動物細胞都有中心體,通常位於細胞核附近的細胞質中。然而中心體在放射狀膠質細胞內的定位十分獨特,位於遠離細胞核的頂端細胞膜上,即腦室腔的表面上。這種獨特的亞細胞特徵已被發現數十年,但其成因及功能一直令人困惑。
  • 器官移植不再需要苦等?類器官列印將科幻拉近現實
    日前,澳大利亞默多克兒童研究所與美國生物技術公司奧加諾沃主導研發的一種生物3D列印新技術,10分鐘內就可以在實驗室裡列印出200個、尺寸不超過指甲蓋大小的微型腎臟類器官Lutolf課題組研發出一種新型類器官列印技術——BATE,該方法成功構建了高度仿生的釐米尺度的組織,包括腸管結構、分支血管系統和管狀小腸上皮體內樣隱窩和絨毛域等,為藥物發現、診斷和再生醫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
  • 實現類器官「組團」培養 誘導多能幹細胞太「能」了
    如今,正有一群科學家奮戰在延長人類壽命、改善健康質量的第一線上。近期,器官培育研究迎來了新的突破。迄今利用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細胞)只能培育特定的細胞和臟器,但日本東京醫科齒科大學近日宣布,該校研究人員與美國同行合作,利用人iPS細胞同時培育出了肝臟、膽管和胰臟3種迷你器官。研究成果已發表在《自然》雜誌網絡版上。
  • 生命學院時松海和史航課題組在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機制研究中...
    生命學院時松海和史航課題組在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3月26日電 3月25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時松海教授和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史航研究員課題組在《自然》(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中心體的錨定調控神經前體細胞特性和大腦皮層的形成」(Centrosome
  • 人類大腦皮層發育在時空上的轉錄調控特徵
    得益於嚴密的實驗設計和取樣的系統性,研究人員鑑定出了一種新的神經前體細胞亞群,在妊娠11-14周特異性地富集在皮層的增殖區域。進一步對這群發育階段特異性神經前體細胞的特徵表達基因和信號通路進行深入分析,發現該類細胞同時高表達神經幹細胞特徵基因和分化神經元特徵基因,經典的WNT信號通路處於激活狀態,處於活躍分裂狀態,是產生皮層深層神經元(deep layer neurons)的前體細胞。
  • 【科技前沿】清華時松海/史航揭示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的全新機制
    放射狀膠質細胞是哺乳動物大腦發育關鍵的神經前體細胞,其分裂產生大腦皮層幾乎所有的神經元和膠質細胞。在大腦發育過程中,放射狀膠質細胞的行為高度有序。中心體作為動物細胞主要的微管組織中心,調控細胞周期進程,對大腦神經系統發育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通常中心體位於細胞核附近的細胞質中,然而,在放射狀膠質細胞內中心體的定位十分獨特,位於遠離細胞核的頂端細胞膜上,即腦室腔的表面上。
  • Nature:科學家利用iPS細胞培育腎臟類器官
    文獻來源:Nature 2015 Oct.7澳大利亞和荷蘭的科學家宣布從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PSCs)培育出腎臟類器官,實現了在實驗室環境中培育出可移植功能器官的關鍵性目標。最新研究成果發表於《Nature》期刊。
  • 人類多能幹細胞培養出皮膚「類器官」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6月3日電 (記者張夢然)科學家們在「類器官」研究中完成一項重大挑戰:利用人類多能幹細胞培養的皮膚「類器官」,在其培養4—5個月後,成功形成了多層皮膚組織,甚至包含毛囊、皮脂腺和神經元迴路。
  • 科學家利用扁桃體類器官模擬出人類適應性免疫反應
    科學家利用扁桃體類器官模擬出人類適應性免疫反應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4 14:52:14 美國史丹福大學Mark M. Davis研究小組用利用扁桃體類器官模擬出人類適應性免疫反應。
  • 特別關注|基因編輯技術在類器官中的應用
    成體幹細胞來源的類器官具有自組裝的3D結構,也能夠代表性地表現出不同器官的細胞組成以及不同組織的功能。對於一些基因敲入小鼠品系來源的類器官,由於通過基因敲入對目標基因加上了不同的「標籤」,使得此類類器官能夠成為回答多種生物過程中未解之謎的重要的、可視化的工具【2-4】。然而,精確整合外源性DNA序列到人源類器官仍然缺乏穩健的敲入方法。
  • 能模擬組織再生和腫瘤,三維重構類器官完美復刻人體器官
    ,由幹細胞衍生的類器官組織,通常被稱為微型器官。由於它們可以模擬人體器官的結構和功能,因此被認為是用於創建人造器官或新藥研發的下一代技術。然而,當前的類器官技術具有根本的局限性,它們不能模擬成熟器官的結構,並且缺乏組織內的微環境,以及組織內各種細胞之間關鍵的相互作用。
  • 科學家建立血管化類腦器官培養新體系
    跨物種研究表明人類及非人靈長類動物的大腦皮層發育呈現出了有別於其他低等動物(如嚙齒類)的一些特點,例如出現了包含大量oRG神經前體細胞和IPC中間神經前體細胞的外側腦室下區(OSVZ區)(Wang et al., 2011),這些神經前體細胞種類的多樣性和豐富的數量促進了神經元的高速產生,為人腦的複雜功能發育提供了細胞基礎。
  • 全球首張最清晰人類大腦皮層神經圖問世(圖)
    人類大腦皮層神經圖  【搜狐科學 7月2日電】  據《科學日報》報導,由美國和歐洲科學家組成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日前首次成功繪製出完整的高解析度的人類大腦皮層神經圖,該圖清楚地顯示出大腦皮層中數以百萬計的神經纖維是如何連接和溝通的。
  • Nat Commun:新研究開發出三維心臟類器官
    2020年9月18日訊/生物谷BIOON/---近日,東京醫科牙科大學(TMDU)的研究人員使用小鼠胚胎幹細胞構建出了類似於正在發育的心臟的三維功能性類器官。在活體中研究心臟的發育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傳統上很難在體外或在實驗室中模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