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珠海6月25日電 題:珠江口中華白海豚2300多頭 正建救護保育基地
作者 程景偉 肖尤盛 吳耀梅
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白海豚被譽為「海上大熊貓」,也是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的吉祥物。記者日前探訪廣東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獲悉,目前共有2300多頭中華白海豚生活在珠江口一帶。
該保護區位於珠江口海域內伶仃島至牛頭島之間,西至珠海淇澳島,東至粵港水域分界線,這裡的中華白海豚群體種群世代比較完整,涵蓋嬰兒期、幼年期、少年期、青年期、壯年期和老年期全部6個世代,是中國中華白海豚分布最密集、數量最多的區域。
「保護區成立超過20年,一直堅守救護保育中華白海豚的初心。」廣東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負責人陳海亮告訴記者,保護區已通過組織中山大學、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等單位組建監測團隊,對珠江口海域的中華白海豚資源進行全面的跟蹤監測,基本掌握了其資源數量、種群大小、種群結構、遷移率、出生率、存活率等基本情況。並採用相片識別和截線調查方法,建立了中華白海豚種群資料庫。
「目前對中華白海豚的保護方式,主要是從救護管理、資源監測、巡航監管、科研合作、科普宣傳及救護保育基地建設等方面進行。例如加強保護區巡航管護,可以減少人類活動對其生活棲息環境的幹擾,開展增殖放流魚蝦苗,可以增加其食物供應等。」陳海亮表示,港珠澳大橋工程建設的7年裡,保護區管理局參與了「港珠澳大橋工程對珠江口中華白海豚的影響專題研究」,指導有關單位採取「聲驅法」等措施對誤入港珠澳大橋施工區500米範圍內的鯨豚實施驅趕;推動建設方、施工單位培訓了數以千計的「觀豚員」和「海豚守望者」;監督建設方、施工單位落實各項施工緩解措施以保護中華白海豚。期間,組織開展了中華白海豚資源監測,監測範圍涵蓋整個伶仃洋和部分珠江口西部海域。在大橋施工期內,沒有發生因為施工直接導致中華白海豚的傷亡事故,也沒有發生重大的海洋環境汙染事故。在各方共同努力之下,兌現了「大橋通車,白海豚不搬家」的承諾。」
廣東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正在建設中華白海豚救護保育基地 程景偉 攝
目前,該保護區正在創新探索建立中華白海豚大數據展示平臺,包括個體識別資料庫、擱淺資料庫、樣品資料庫和標本資料庫,全面呈現保護區海況天氣、種群資源監測、活體瀕危動物救護、巡航管理等內容。
2013年以來,該保護區共處理各類珍稀瀕危海洋動物擱淺案例超過230起,其中中華白海豚案例190起,其中不少擱淺時傷痕累累。「近年來有些中華白海豚被高速行駛的輪船螺旋槳打傷甚至打死,巨大的傷口看起來很慘烈。」陳海亮呼籲,採取措施限制穿越保護區的輪船速度,尤其是要對來往港澳地區之間的高速客輪限速。
無獨有偶,廣東省政協委員孫省利建議,對在有中華白海豚出沒海域附近捕撈的漁船加裝鋼絲網螺旋槳防護罩,確保螺旋槳轉動時,不能傷及中華白海豚。
對此,廣東省自然資源廳近日作出答覆時指出,根據歷年中華白海豚擱淺原因統計數據,棲息地破壞、食物短缺、中高速船隻、漁網纏繞和人為幹擾等是中華白海豚生存威脅的主要因素。該廳認為,對穿越白海豚棲息地的中高速船隻進行提升改造、限航限速,設置禁漁期,以及加強漁具管理等系列措施非常必要。
同時,偶有一些漁船闖入中華白海豚保護區非法捕撈,即使被巡航人員發現移交相關機構處理,按照現有規定,處罰力度並不大。陳海亮建議,為了保護中華白海豚棲息環境,應進一步提高處罰力度,提高違法成本。
目前,該保護區正在建設新的中華白海豚救護保育基地,與現有的淇澳基地緊鄰。在中華白海豚救護保育基地項目工地上,記者看到,有鉤機正在平土作業。據了解,新基地總投資約5482萬元人民幣,將建設成集救護、科研、宣教、管理和實習為一體的現代化基地。
陳海亮介紹,中華白海豚救護保育基地項目總用海面積約80公頃,其中圍填海面積5.3公頃,野化池面積5.5公頃,防波堤、碼頭面積1.8公頃,主要建設內容包括碼頭、護岸、防浪堤、海豚隔離池、野化池、餌料暫養池等。該項目二期還規劃建設內容包括鯨豚廣場、鯨豚博物館、白海豚研究中心、國內外合作交流中心、科普宣教中心等。
由於中華白海豚活動範圍廣、活動能力特別強,開展人工繁育研究非常困難,目前全世界還沒有實現人工繁育的先例。「在廣東省林業局的領導下,新基地全面加快了建設步伐,對推進中華白海豚的擱淺救護、科研合作、科普宣傳等工作具有重大意義。未來我們將在新基地探索開展中華白海豚的人工繁育等科研工作。」陳海亮稱,他將帶領團隊朝著這個新願望努力,推動中華白海豚種群的永續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