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們報導過,清明期間,在赤溪銅鼓海角城景區附近的海面,連續兩天都出現中華白海豚的身影。和以往不同的是,這次出現的中華白海豚數量較多,各種顏色都有,而且距離岸邊比較近。類似這樣的情況,非常罕見。
中華白海豚是一種海洋哺乳動物,同時也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中華白海豚主要生活在淺水區,很少進入深度超過25 米的海域。一般情況下,中華白海豚也不會遊向距離岸邊較近的位置,因為一不小心,就會擱淺。那麼,之前它們一連兩日成群出現在離岸邊較近的位置,是因為什麼原因呢?
山東大學(威海)海洋學院祝茜教授,是2011年應農業部的要求,開始對中國境內中華白海豚的活動海域進行餌料資源研究。從那時起,祝教授每年都會到臺山三四次。這個月初,祝教授和他的團隊再次來到臺山,他們在指定位置的海域捕撈一些魚類,並逐一研究。
祝教授介紹說,中華白海豚嚴格來講,它不是社群,不容易聚大群,什麼時候聚大群呢?就是因為食物。據觀察,中華白海豚現在離岸邊越來越近,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淺水的地方,特別大的漁船過不來,魚多了,相對來講,中華白海豚就會隨著食物過來。
祝教授認為,人為的捕撈,一方面直接導致白海豚所食魚類變化,另一方面,因為其他魚類的變化,而導致整個生態系統的變化,也間接導致白海豚所食魚類變化。雖然我國都設立了休漁期,但是並沒有遏制過度捕撈的現象。他說,中華白海豚的保護,首先要保護好它的生存環境,生存環境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就是它的食物,那對它的生存起到決定性的影響。
在我國,中華白海豚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在江門,中華白海豚集中分布在臺山大襟島附近海域,川山群島周圍也有它們的身影。科考表明,這片海域共有200多頭中華白海豚,是我國目前已知的第二大分布海域。
祝教授透露,目前港珠澳大橋正在修建當中,因此,珠江口會有大部分中華白海豚遷移到臺山的這一片海域。根據考察研究,現在這片海域的中華白海豚數量已經上升到400多頭。如果不好好保護,後果不堪設想。當中,既要減少捕撈,還要提高人們的保護意識。
祝教授建議,在海上的作業船要控制船速,船速過高,螺旋槳可能會打傷中華白海豚,船的噪音會影響它的回聲定位,所以遇到中華白海豚,遠距離就要慢慢減速,儘量減少對中華白海豚的傷害。
祝教授介紹,中華白海豚是用肺部來呼吸,有時它們會將塑膠袋當成水母吞吃,從而死亡。因此,除了在海上作業的人,在岸邊的人同樣要注意。在岸邊遊玩時,千萬不要亂扔垃圾,因為岸邊的垃圾會隨著海水漂到海裡,汙染海水環境。
據了解,手機版海豚救助網站已經在上個月上線。該網站由江門中華白海豚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的工作人員所製作,設有「救助步驟」、「常見擱淺海豚識別」等板塊。大家可以通過掃描微信二維碼來關注該網站。一旦遇到受傷的中華白海豚,可以撥打網站上的聯繫電話,通知管理處的醫護人員前往救治,為受傷的中華白海豚贏得寶貴的搶救時間。
(臺山發布編輯部:餘綺華 朱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