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白海豚僅存活802頭 海洋汙染成死亡主因

2020-11-21 中國天氣


白海豚資料圖片

據新華社報導,9月25日,在澳門友誼圓形地海邊發現兩具中華白海豚屍體。這已是一周時間內發生的第三宗白海豚死亡事件。此前,9月20日、22日,在珠海海灘兩次發現白海豚屍體,一隻為身長2米的成年白海豚,另一隻專家估計年齡在6個月至1歲之間。

9月25日發現於澳門海灘的白海豚,體型較大的身長2.05米,重約150公斤,擱淺在海邊石灘上,腹部裂開,性別有待確定;而另一具體型較小的中華白海豚屍體重約5公斤,漂浮在附近海面,表皮覆蓋著一層胎兒血膜,估計是初生海豚。這兩隻白海豚初步確定屬於活躍在澳門機場水域的珠海臺山族群,根據傷情猜測,死因為船隻螺旋槳導致。有關部門表示,會將成年海豚做成骨骼標本,幼體海豚則會做成浸制標本。

白海豚印象

僅存活802頭,比大熊貓還稀少

在毗鄰澳門的珠海市伶仃洋上,三條粉紅色的白海豚突然躍出水面,輕盈地劃出一條條優雅的曲線,陽光照射下,皮膚泛出迷人的光芒。不到一秒後,它們已潛入海中,不見蹤跡。

有著「海上大熊貓」之稱的中華白海豚,是中國僅存的國家一級保護鯨豚哺乳動物,它們不集成大群,常常3—5隻在一起,或者單獨活動。白海豚性情活潑,在風和日麗的天氣,常在水面跳躍嬉戲,有時甚至將全身躍出水面近1米高。它們遊泳的速度很快,有時可達每小時12海裡以上。主要以魚類為食,包括鯔科和石首魚科魚類的幼體,愛吃小黃鯛和小鯧魚等。

然而,目前中華白海豚這個「家族」正在走向衰落,甚至有瀕臨絕跡的危險。由於每三年才生一胎,中華白海豚繁殖率低、生存率低,同時生存環境的惡化嚴重威脅著它們。據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監測,截至2011年,存活的白海豚僅有802頭,比大熊貓還稀少。

智力相當於5歲兒童,回聲定位堪比雷達

白海豚一向以具有高智商聞名,它到底有多聰明呢?海豚一直是海洋世界的明星動物,據夏威夷大學研究者對海豚長達20年研究發現:海豚具有可媲美於猿類的學習能力,可以學習高難度的行為,海豚具有類似人類語言認知能力。

研究表明,中華白海豚具有相當於5歲幼童的智商,但它的眼睛較小,視力差,主要依靠頭部的回聲定位系統辨別物體的位置和方向,它的頭部呼吸孔和呼吸道中間有個超聲波發生器,發出超聲波,然後用耳接收反射回來的信號,即使在黑暗或混濁的海水裡也能很快地發現獵物在哪裡、物體的大小和形狀,它甚至能分辨出還在3000米以外的魚群是它喜愛的石首魚還是討厭的鯿魚。海豚這種特殊功能已被生命科學部門和軍事部門進行仿生學研究。

生存考驗

白海豚體內重金屬含量逐年上升

在中山大學珠海校區的白海豚標本陳列室,研究者們放置了歷年白海豚死亡擱淺後的100多頭屍體,白海豚的各類死狀可謂觸目驚心。有被高速行駛輪船的螺旋槳打傷致死的,還有的在漲潮時誤入漁民沿海設置的圍網,退潮後被圍網困住在淤泥中窒息而死。

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陳加林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從2003年以來,保護區對所有能處理到的白海豚的死亡案件,都會建檔並做死因分析。「從統計結果來看,目前導致白海豚死亡的原因,排在首位的是幼豚的高死亡率,佔到38%;其次是珠江口的高速往來船舶,佔18%到20%;第三是漁民的捕魚網,白海豚捕捉食物時,鑽進網裡就跑不出來,無法呼吸導致死亡,佔19%到20%。剩下的還有其他原因,比如海洋垃圾或者生病等。」

中山大學海洋學院的吳玉萍教授通過對白海豚樣本的元素含量進行分析,發現各類重金屬含量正逐年上升。樣本體內硒元素濃度比前三年的數據多了2至7倍。由於硒元素在鯨豚體內主要參與汞的解毒作用,因此這提示珠江口的中華白海豚體內的汞積累在近些年很可能存在上升趨勢。專家表示,重金屬元素在體內囤積,不會造成人和生物直接死亡,但這個日積月累的過程,會造成健康狀況和生理指標下降。

毒素囤積導致幼豚死亡率高

據媒體報導,每年在香港發現的海豚屍體中,起碼有一半是初生的嬰兒海豚,解剖後發現它們胃中只有並且沒有致命的傷痕。

據稱,有機氯化物如已禁用的農藥DDT和電子工業常用化學品PCB等有毒物質會於食物鏈中積累,在食物鏈頂層的生物如海豚等會囤積最大量及最高濃度的毒素,這些毒素主要儲藏在脂肪組織內。海豚乳液含40%脂肪,會蘊藏大量毒素,第一胎的小海豚因為哺乳而吸收了媽媽體內積聚了共10年的毒素,由於免疫系統還在發育階段,抵抗力弱,小海豚便成了海中毒素的最大受害者。據了解,海豚媽媽體內的毒素經乳液轉移給她的第一胎嬰兒後,她若再生第二和第三胎,這些的下一代生存機會會大得多。

沿海工程對其生活環境產生影響

針對9月25日的中華白海豚死亡事件,澳門生態學會會長何偉添表示,發現中華白海豚屍體的海邊正是汙水廠的排水口,而港珠澳大橋及新城填海等工程會對生物及海洋棲息地造成一定影響。

2009年底開工建設的港珠澳大橋作為連接粵港澳三地的大型工程,其建設進度和施工情況廣受關注。這座聯通港珠澳的大橋將穿過白海豚保護區,對白海豚的生存構成了新的挑戰。有評估報告表示,由於工程需興建近500個橋墩,還需填海興建人工島及海底隧道,將會令白海豚失去一些重要的棲息地。施工設備產生的噪音和頻密的往來船隻機械噪音均會影響白海豚的覓食和活動。此外,施工期船舶的油汙和碰撞、棲息地的破碎、對低棲生物的破壞等同樣不容忽視。

針對港珠澳大橋建設對白海豚到底有沒有影響的問題,陳加林說:「如果我說沒有影響,沒有人會相信,影響是肯定有的。但到目前為止,我們沒有發現港珠澳大橋施工帶來的影響,造成白海豚死亡的直接證據。」

珠海海事局局長李忠華對大橋建成後白海豚的影響持積極態度,「建設期間對白海豚的影響當然會有,但是大橋建好後,跨珠江口的高速船舶肯定減少,碰撞事件、排放的垃圾也會減少,對於白海豚的生存會有幫助。」

保護現狀

保護白海豚就要保護整個海洋生態系統

如今國際上對鯨豚的研究,尤其是對白海豚的研究還屬於起步階段。據報導,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對白海豚做個體識別研究,也不過是從2011年才開始,距今只有一年半。

「相比起陸地生態系統,海洋受到的威脅可能更嚴重。」中國科學院武漢水生生物研究所教授王丁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中華白海豚處於整個海洋食物鏈的頂端,它的生存情況代表著整個海洋生態系統的狀態。保護白海豚,不是要保護單個海洋物種,而是保護整個生態系統。

今年年初,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與中山大學攜手合作,成立我國最大的中華白海豚基因資料庫,以了解不同白海豚種群間的關係,協助區內政府制定長遠保育方案。基因資料庫位於中山大學內,佔地1200平方米,是目前我國存有最多基因樣本、且覆蓋率最全面的中華白海豚基因資料庫,共存有120多個擱淺白海豚的內臟、皮膚、牙齒等樣本,涵蓋了大部分的白海豚熱點水域。基因資料庫的建立,為評估基建工程的影響提供科學依據,以制定中華白海豚保護策略。

有報導稱,由於保護和修復白海豚生態環境方面的努力,我國東南沿海一帶的白海豚數量出現了恢復性增長態勢。

查天氣 關注 「中國天氣網」 微信公眾號、「天氣管家」APP安卓版

相關焦點

  • 中華白海豚生存環境堪憂
    日前,一頭從珠江口逆流而上誤入北江的白海豚之死,再度引起人們對白海豚生存環境的關注。  白海豚學名中華白海豚,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素有「美人魚」和「水上大熊貓」之稱。3月28日下午,廣東清遠市漁政支隊接到電話,有漁民反映,在北江江面發現疑似白海豚蹤跡。
  • 問吧精選|專家:水域汙染加劇中華白海豚的意外死亡頻率
    我簡單介紹一下江門保護區的中華白海豚種群現狀吧!江門中華白海豚保護區成立於2003年,2005-2007年做了本地調查,根據科考結果顯示,有200-280頭中華白海豚在保護區海域生活。到了2012年,又開始了新一輪的種群調查,結果顯示有超過500頭的中華白海豚在保護區海域生活。簡單從數字上看是明顯增多了,但也跟不同的調查方法、調查頻率有關,也有周邊群體交流的原因。
  • 中華白海豚
    而當時的人們並不會想到,在今天它們成為了香港回歸的吉祥物,並被稱為「海上大熊貓」「海上國寶」,而且還是唯一以「中華」命名的海洋豚類——中華白海豚。,目前數量穩定在140頭左右,廈門海域的中華白海豚數量在60頭左右,臺灣海域70頭。
  • 誤入東江的中華白海豚不幸死亡
    誤入惠州東江水域的中華白海豚已確認死亡!自11月12日以來,惠州博羅東江水域疑似出現白海豚的消息吸引了眾多市民的關注。從惠州市漁業研究推廣中心了解到,根據市民拍到的視頻片段,可以推斷這隻出現在惠州東江水域的水上生物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白海豚。據了解,中華白海豚主要棲息地為紅樹林水道、海灣、熱帶河流三角洲或沿岸的鹹水中。這頭可愛的中華白海豚在惠州水域出現後,博羅縣農業農村局等相關部門連日來加強了巡查,可惜沒能追蹤到它的蹤跡。
  • 海洋中的精靈——中華白海豚
    發行詳細資料    海洋是萬物的起源,與地球上所有的生命息息相關,豐富的水資源孕育了陸地上的各種生物,海洋中也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資源,因此海洋是維持地球所有生物生命的重要系統之一。而在浩瀚的海洋裡,居住著一群具高智慧的海洋生物―─鯨豚。
  • 百餘頭中華白海豚集體「出遊」啦
    「五一」期間,中華白海豚結伴在硇洲島附近海域嬉戲。鄭銳強 攝「五一」假期,因為休漁,硇洲島等海域一大群可愛的中華白海豚也出來「放風」度假啦!5月3-6日,汕頭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科考隊為此展開了一系列的調查活動,欣喜發現一百多頭中華白海豚在這些海域成群結隊嬉戲。
  • 保護中華白海豚 我們定下十年目標
    根據行動計劃的目標——近期到2021年,重點區域中華白海豚種群的衰退趨勢要得到有效遏制,70%的中華白海豚重要分布區域得到有效保護;遠期到2026年,我國中華白海豚要得到切實保護,90%以上的中華白海豚重要分布區域得到有效保護。
  • 中華白海豚 擱淺死亡
    【新華社廣州2月11日電】一頭誤入內河的白海豚,經過十天的救護,依然未能回到大海,於2月10日20時15分左右在廣東省江門開平市赤坎鎮附近的淺灘上擱淺死亡。中華白海豚素有「水上大熊貓」之稱,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 珠江口汙染 中華白海豚瀕臨絕種(圖)
    南都訊 記者康殷 發自香港 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資助內地中山大學,針對在珠江棲息的中華白海豚進行研究。最新發現珠江口的中華白海豚體內積存大量有機汙染物及重金屬,包括鉛和水銀等等,讓海豚神經及免疫系統受損。研究推算珠江口的海豚數目或在未來60年內驟減74%,瀕臨絕種危險。
  • 關於中華白海豚你知道多少?
    成年中華白海豚的體長秒殺絕大多數的人類!成年中華白海豚體長在2.4米左右,比躺下的姚明(2.23米)還長!而且剛出生的白海豚寶寶體長就已經1米了。中華白海豚頗為長壽,可活至40歲哦~海豚科學家們可以透過檢查牙齒來測定豚豚的年齡。是珠江口!珠江口水域有著世界上最大的中華白海豚種群,約2000頭。
  • 中華白海豚迷路誤入東江後死亡 它們的屍體將被製作成標本進行展示
    中華白海豚迷路誤入東江後死亡 它們的屍體將被製作成標本進行展示時間:2020-11-18 14:49   來源:惠州電視臺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華白海豚迷路誤入東江後死亡 它們的屍體將被製作成標本進行展示 11月12日下午,有人在東江博羅段發現了一條海豚,報給市漁業研究推廣中心後,專業人員根據視頻判斷
  • 誤入東江惠州段的中華白海豚不幸死亡
    惠州報業全媒體記者李燕文 攝 誤入東江惠州段的中華白海豚不幸死亡。11月16日晚,已打撈上岸的中華白海豚屍體被運回惠州市漁業研究推廣中心,接下來計劃製作成標本。 16日18時許,記者趕到東江潼湖段看到,該中華白海豚已經擱淺,據現場漁業專家檢查,證實其已死亡。
  • 中華白海豚「大白」迷路珠江
    「在距離白海豚棲息地數十公裡外的廣州內河水域發現這一物種,是1991年來的第一次。」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技術研究科科長陳希說。  珠江口伶仃洋水域是中國現存數量最大的中華白海豚群體棲息地,目前探測到約有1800餘頭,而那裡才是「大白」的家。  目前尚不清楚「大白」為何會在廣州迷路。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中華白海豚入藥研究?!建議加強科學倫理審查|...
    而涉及中華白海豚入藥的內容,即在第二大領域,即環境與生態領域。在《通知》37頁,原表述為:針對白海豚、中華鱟等北部灣特色藥用海洋動物資源,開展其繁育、增養殖及抗逆性狀分子機制研究,為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北部灣特色珍稀藥用海洋動物資源提供技術支撐。進一步開展北部灣特色藥用海洋動物功效成分的分子機制研究,為高效、安全、可持續的高值化開發北部灣特色藥用海洋動物資源提供技術支撐「。
  • 海洋國寶檔案丨瀕危滅絕的中華白海豚
    中華白海豚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是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的旗艦物種,也是近岸海洋生態系統的指示物種,具有重要的生態、科研和文化價值。
  • 誤入東江的中華白海豚,還是永遠離開了我們!
    遺憾的是,不管是省海洋綜合執法總隊惠州支隊,還是博羅縣農業農村局執法大隊,最近幾日雖然加強了東江水上巡查,但沒有發現海豚身影。不過昨天下午,有市民再次發現它的蹤跡,可惜傳來的是白海豚已經死亡的消息。一起來關注事件進展。
  • 中華白海豚:我的天敵不僅是廣東人
    除了廣東人,中華白海豚還有可能面對哪些威脅?本期《小艾瑪的遊樂園》,天洪和Emma就來和大家聊聊「海上大熊貓」。 環境惡化是主因 和電視中看到的在藍海隨著遠洋貨輪乘風破浪的海豚不同,中華白海豚只生活在水深25米以內的近海,以小型魚類為主食,從不涉足深藍。
  • 中華白海豚誤入東江不幸死亡,網友:太可惜了!
    一、中華白海豚在東江廣東惠州段不幸死亡。近日,東江廣東惠州段的兩邊,幾位釣友在岸邊垂釣時,突然看一個白色動物在水面翻騰。(白海豚被找到時已經死亡了)中華白海豚是是一級保護動物,而且數量非常少,所以它被列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1級,且數量不超過幾千隻。二、中華白海豚是魚嗎?為何出現在東江?
  • 【海洋科普】中華白海豚現存數量與生存現狀
    2018年監測過程中目擊海豚244群,共864頭。至2018年底累計識別中華白海豚數量2381頭,相對2017年新增14頭。至2018年底珠江口水域棲息的白海豚現已累積識別2367頭,新增234頭。據記錄,中華白海豚全世界的總數大約在6000頭左右。中國是全球中華白海豚最重要的棲息地,種群數量大約在4000~5000頭。
  • 圖文:中華白海豚定居北海海域
    中華白海豚  中新社北海十一月二十六日電 廣西北海市近年來加大對海洋環境的保護力度,海洋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海洋珍稀哺乳動物中華白海豚種群近日頻頻出現在北海海域。  據廣西北海市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站長鄧超冰稱,在北海加強對海洋動物保護之後,這兩年來中華白海豚的出現頻率越來越高,已有一定數量的中華白海豚在北海附近海域定居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