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很多航天人一樣,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一研究院黨委書記梁小虹相信,火箭是有生命的。「控制系統是『大腦』,鋼鐵外殼是『筋骨』,推進燃料劑是『血液』。」
而為火箭注入生命「基因」的人——火箭要幾級,多高、多粗,需要多少個助推器,發動機推力要多大……他們的工作決定著一枚火箭未來的「成長」方向,關係到幾萬航天人、十數年的後續工作,不容有失。
擔此重任的,是一個平均年齡不足30歲的班組。
他們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一研究院一部運載總體室「餘夢倫班組」,我國第一個以中國科學院院士名字命名的高科技創新型班組。
航天精英 創新團隊
這個班組成立於1966年,新中國第一枚運載火箭的彈道設計就出自這裡,可謂中國航天事業滄海桑田的親歷者。
運載總體室副主任陳風雨曾是「餘夢倫班組」班組長,在這個班組中工作過10年,談起班組既往的輝煌,他如數家珍——
「上世紀70年代,我國要發射返回式對地觀測衛星,按常規,研究新的適應火箭發射的發動機需要十幾年時間。而餘夢倫院士創造性地提出了小推力滑行方案——讓火箭末級的大發動機關機,小發動機繼續工作,獲得了圓滿成功。」
「上世紀90年代末,國際競逐銥星商業發射。按我們當時火箭的運載能力,一枚火箭只能打一顆星,沒有競爭力。為此,馮西平提出了火箭加上面級的彈道設計,增加一個小上面級,並且讓火箭飛行時間從原來的600多秒延長到2600多秒,成功實現了一箭雙星發射。不僅贏得了商業合同,還使我國在該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獲得突破……」
從最簡單的計算尺起步,到今天使用百萬億次計算機,成立40多年來,這個班組承擔著我國運載火箭彈道、制導的總體設計,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達50多項,200多項榮譽、嘉獎記錄了他們不斷創新的歷程。
「創新,以原始創新最難,但『餘夢倫班組』所做的,幾乎都是原始創新。」研究院院長李洪說,「『餘夢倫班組』所做的原始創新,受到很多條件的約束,難度更大,也更有挑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