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一研究院一部「餘夢倫班組」是我國第一個以院士名字命名的高科技創新型班組,是航天彈道設計領域的龍頭。無論是將我國太空人送入太空的CZ-2F火箭,還是將「嫦娥」送入奔月軌道的CZ-3B火箭,乃至我國大部分火箭的飛天任務,其彈道設計都是他們完成的。
「三段助推」育新人
記者走進「餘夢倫班組」辦公室,眼前是一張張年輕的面孔。「班組17名成員的平均年齡不到30歲。我今年30出頭,在這裡已經算是個『老同志』了。」班組第12任組長常武權調侃道。
稚嫩的雙肩如何能挑起如此重擔?「這跟班組獨創的『三段助推』培育新人的方法密不可分。」常武權說。
「第一階段是加添燃料、助推起飛,主要針對剛來班組的員工。」常武權解釋,「他們就像待發的火箭,最需要的就是燃料。此時,班組準備了設計指導體系和專業小貼士等專業知識作為燃料。」
完成了「起飛」的員工,便進入「導引領航、帶領繞飛」階段。這時候,新員工入組之際即被指定的「老師」開始充分發揮作用。班組還為新人定期舉辦專家論壇,學習老專家實戰經驗,讓他們迅速實現向工程設計師的轉變。
「承擔重任、鼓勵領飛」,就像火箭通過加速最終掙脫地球引力。班組讓他們通過實踐摸索,承擔各種任務,逐步成為本專業的專家、技術帶頭人。
「我就是班組育人法的受益者。」周天帥說。2004年12月碩士畢業後,他成為「餘夢倫班組」的一員。「我已經完成了20多次飛行任務的彈道設計工作,10多次到發射場參與發射任務。」現在已經是副組長的周天帥,經過多種任務的歷練已經開始「領飛」。
團隊協作擔重任
「根深才能葉茂。班組是最基礎的『根』。為了『葉茂』,我們必須要把『根深』的問題解決好。」研究院黨委書記梁小虹說。
在「根基」般的「小家」裡,從來沒有閉門設計,也沒有相互封鎖的計算方法。一旦某個人鑽研出了新的設計工具,就會上傳到共享平臺,和所有人分享,並相互優化、改進。
因為英語能力強,剛入班組2年的宋強被委派了一項重大任務:申報一項國際標準。「國際標準難度很大,要是光靠我一個人的力量絕對完不成。」宋強說。
為此,組裡成立了一個工作團隊,由老中青三代員工組成,宋強當組長。餘夢倫院士和茹家欣研究員是團隊的技術掌舵人,主要負責技術把關。而青年技術骨幹周天帥等人,則為宋強提供了快速學習的途徑。
2012年3月,當這項名為「星箭分離遠場要素分析」的國際標準在幾經周折之後終於得到了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家的支持,正式獲得立項。
創新永無止境
細心的人可能會發現,「嫦娥一號」「奔月」的時間是12天,而「嫦娥二號」卻只有5天。差別源自火箭彈道設計的創新。
濃濃的創新氛圍時刻激蕩在「餘夢倫班組」。在創新能力的激發上,「餘夢倫班組」自有一套方法,即「三步跨越」創新法:第一步重基礎,倡導數學模型、技術成果和設計經驗的共享,新員工一上崗,就能為將來實現創新打下紮實基礎;第二步重效率,要求每位員工在設計彈道時,第一次用一個月時間,第二次用一周,第三次開始就必須在一天之內完成,通過這種方法,促使員工精通各種設計方法,並自主開發出適應多種任務的新設計工具;第三步重突破,推行新老結合、學研結合、中外結合、工程應用與理論研究結合、預研與技術應用結合,以此促使已經具有豐富工作經驗的員工持續保持想像力。
餘夢倫說,「創新是個積累的過程。以前設計一個彈道需要6個人用兩個月的時間。現在最快的只需要幾秒鐘。因為我們積累大量的技術、數據,並自主開發,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火箭彈道設計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