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餘夢倫班組」

2021-01-14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一研究院一部「餘夢倫班組」是我國第一個以院士名字命名的高科技創新型班組,是航天彈道設計領域的龍頭。無論是將我國太空人送入太空的CZ-2F火箭,還是將「嫦娥」送入奔月軌道的CZ-3B火箭,乃至我國大部分火箭的飛天任務,其彈道設計都是他們完成的。

「三段助推」育新人

記者走進「餘夢倫班組」辦公室,眼前是一張張年輕的面孔。「班組17名成員的平均年齡不到30歲。我今年30出頭,在這裡已經算是個『老同志』了。」班組第12任組長常武權調侃道。

稚嫩的雙肩如何能挑起如此重擔?「這跟班組獨創的『三段助推』培育新人的方法密不可分。」常武權說。

「第一階段是加添燃料、助推起飛,主要針對剛來班組的員工。」常武權解釋,「他們就像待發的火箭,最需要的就是燃料。此時,班組準備了設計指導體系和專業小貼士等專業知識作為燃料。」

完成了「起飛」的員工,便進入「導引領航、帶領繞飛」階段。這時候,新員工入組之際即被指定的「老師」開始充分發揮作用。班組還為新人定期舉辦專家論壇,學習老專家實戰經驗,讓他們迅速實現向工程設計師的轉變。

「承擔重任、鼓勵領飛」,就像火箭通過加速最終掙脫地球引力。班組讓他們通過實踐摸索,承擔各種任務,逐步成為本專業的專家、技術帶頭人。

「我就是班組育人法的受益者。」周天帥說。2004年12月碩士畢業後,他成為「餘夢倫班組」的一員。「我已經完成了20多次飛行任務的彈道設計工作,10多次到發射場參與發射任務。」現在已經是副組長的周天帥,經過多種任務的歷練已經開始「領飛」。

團隊協作擔重任

「根深才能葉茂。班組是最基礎的『根』。為了『葉茂』,我們必須要把『根深』的問題解決好。」研究院黨委書記梁小虹說。

在「根基」般的「小家」裡,從來沒有閉門設計,也沒有相互封鎖的計算方法。一旦某個人鑽研出了新的設計工具,就會上傳到共享平臺,和所有人分享,並相互優化、改進。

因為英語能力強,剛入班組2年的宋強被委派了一項重大任務:申報一項國際標準。「國際標準難度很大,要是光靠我一個人的力量絕對完不成。」宋強說。

為此,組裡成立了一個工作團隊,由老中青三代員工組成,宋強當組長。餘夢倫院士和茹家欣研究員是團隊的技術掌舵人,主要負責技術把關。而青年技術骨幹周天帥等人,則為宋強提供了快速學習的途徑。

2012年3月,當這項名為「星箭分離遠場要素分析」的國際標準在幾經周折之後終於得到了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家的支持,正式獲得立項。

創新永無止境

細心的人可能會發現,「嫦娥一號」「奔月」的時間是12天,而「嫦娥二號」卻只有5天。差別源自火箭彈道設計的創新。

濃濃的創新氛圍時刻激蕩在「餘夢倫班組」。在創新能力的激發上,「餘夢倫班組」自有一套方法,即「三步跨越」創新法:第一步重基礎,倡導數學模型、技術成果和設計經驗的共享,新員工一上崗,就能為將來實現創新打下紮實基礎;第二步重效率,要求每位員工在設計彈道時,第一次用一個月時間,第二次用一周,第三次開始就必須在一天之內完成,通過這種方法,促使員工精通各種設計方法,並自主開發出適應多種任務的新設計工具;第三步重突破,推行新老結合、學研結合、中外結合、工程應用與理論研究結合、預研與技術應用結合,以此促使已經具有豐富工作經驗的員工持續保持想像力。

餘夢倫說,「創新是個積累的過程。以前設計一個彈道需要6個人用兩個月的時間。現在最快的只需要幾秒鐘。因為我們積累大量的技術、數據,並自主開發,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火箭彈道設計軟體。」

相關焦點

  • 「餘夢倫班組」
    題圖:餘夢倫(前右)和班組成員在交流經驗。新華社發     和很多航天人一樣,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一研究院黨委書記梁小虹相信,火箭是有生命的。    擔此重任的,是一個平均年齡不足30歲的班組。    他們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一研究院一部運載總體室「餘夢倫班組」,我國第一個以中國科學院院士名字命名的高科技創新型班組。
  • 中國兩院士餘夢倫、孟執中獲2020年國際宇航聯合會名人堂獎
    中新社北京6月18日電 (郭超凱)記者18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總體部「餘夢倫班組」名譽組長餘夢倫,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首席高級技術顧問孟執中榮獲2020年國際宇航聯合會(IAF)「名人堂」(Hall of Fame)獎項,該獎項旨在表彰對推動空間科學技術進步
  • 慈谿籍院士餘夢倫獲「國際宇航聯合會名人堂」獎​
    記者從市科協獲悉,由中國宇航學會推薦,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慈谿籍院士餘夢倫獲得了2020年「國際宇航聯合會名人堂」獎項。國際宇航聯官網截圖餘夢倫院士生於我市橋頭鎮煙墩村,是中國知名的彈道設計專家,中國彈道式戰略飛彈和運載火箭彈道設計的開創者之一,曾經承擔國內多種運載火箭的彈道設計,系統提出運載火箭的彈道設計理論和方法,參加包括長徵二號、長徵三號、長二捆和神舟載人飛船等的發射工作。
  •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十研究院在京成立
    新華網北京7月28日電 中國航天事業又添一翼。今天,航天時代儀器公司,即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十研究院在京宣告成立。  航天時代儀器公司是由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內從事慣性系統研製和生產的主要專業廠所組建的高新技術企業,主要從事各類導航儀器、制導設備、慣性系統與儀表、光電產品、電機電器、精密儀器儀表以及計算機軟硬體產品與技術的開發、製造與銷售業務。
  • 樂凱膠片改制啟動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持股100%
    中國網7月4日訊 日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的中國樂凱膠片集團公司(簡稱樂凱)召開改制工作啟動大會。整體改制後,樂凱的公司形式為有限責任公司,公司名稱暫定為中國樂凱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持股100%。按計劃,新公司驗資工作將在10月份完成,工商變更登記將在11月份完成。
  • 搭「天梯」的人 餘夢倫院士為中國火箭設計飛天的美麗弧線
    兩千多公裡之外的北京,在第一時間收到捷報後,餘夢倫懸著的一顆心終於放下——就在發射前一天,前方打來電話和他討論有關火箭發射的技術問題,最終得到順利解決。  餘夢倫所在的班組,全名叫航天科技一院一部11室1組,承擔運載火箭從離開地面到進入地月轉移軌道的彈道設計。  這個班組成立於1966年,是中國運載火箭彈道設計事業的墾荒隊。
  •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載人航天總體部部長龍江一行來訪
    哈工大報訊(吳洪興 文/圖)2月19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五研究院-哈工大載人航天領域合作研討會在我校科學園國際會議中心召開。五院載人航天總體部部長龍江、空間實驗室項目總工程師楊宏一行與我校相關部門領導就載人航天領域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科技成果轉化等問題進行了廣泛交流。
  • 餘夢倫院士:加強基礎研究 解決「卡脖子」技術問題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餘夢倫在接受人民網強國論壇專訪時表示,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激發了科技工作者的愛國熱情,更加堅定了科技工作者繼續科研攻關的信心和決心,對推動中國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發展航天事業更需要航天精神引領 強國論壇: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的寶貴精神財富。
  •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黨組深入調研、立行立改獲好評
    一位航天基層研究所負責人得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在戰略管理委員會上,根據國際國內經濟形勢變化和各單位實際情況,調整了「十二五」規劃部分指標的消息後這樣說。 原來,集團公司在開展「十二五」規劃中期評估和調研過程中,不少基層單位向黨組領導吐露心聲,如實反映了幾年前制定的規劃指標偏高的問題。
  • 『國企』航天科技 |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旗下的六大上市公司之一
    1.中國航天科工集團飛航技術研究院所控股的軍民結合型高科技上市企業集團2.公司下屬六家控股子分公司軟體測試工程師 - 3人 - 本科 - 10k ~ 15kNET開發工程師 - 5人 - 本科 - 10k ~ 15k公司介紹:1、公司性質:國企
  •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專場招聘會
    B5五院總體部B6五院物資部B7五院總環部B8五院通信衛星事業部B9五院西安分院B10五院502所B11北京軒宇智能科技有限公司B12北京軒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B13北京軒宇空間科技有限公司B14五院508所B15五院510所B16五院512所B17五院513所C1五院514所C2五院518所C3五院529廠C4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
  •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總經理袁潔調任中國航天科工集團董事長
    中共中央組織部有關負責同志宣布了中央關於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調整的決定:袁潔同志任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免去其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黨組副書記職務。免去高紅衛同志的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職務。
  • 航天科技集團召開2020年年度工作會
    1月16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隆重召開2020年年度工作會。會議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十九屆中央紀委四次全會精神,深入落實中央企業負責人會、國防科技工業工作會的具體部署,進一步動員和號召全體幹部職工,堅定航天報國志向、堅定航天強國信念,牢記初心使命、接續拼搏奮鬥,全力實現「十三五」圓滿收官,為建設航天強國、建設世界一流軍隊,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十一研究院2020年碩士研究生調劑信息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十一研究院(又稱中國航天空氣動力技術研究院)位於北京市豐臺區雲崗,始建於1956年,主要從事運載火箭、飛船、衛星、飛彈等航天飛行器和戰略武器的空氣動力及其相關問題的專業研究。近些年,承擔或參與了載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火星深空探測、近空間飛行器等多個國家重大項目,並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科學院等國內科研機構,以及美國、俄羅斯、義大利等國家的宇航機構建立了廣泛聯繫。
  • 【國防軍工】航天科技五院--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航天科技集團簡介及宣講計劃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五研究院(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隸屬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經過40餘年的發展,已成為中國主要的空間技術及其產品研製基地,是中國空間事業最具實力的骨幹力量。2016年4月23日 9:00-11:00航天科技集團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是根據國務院深化國防科技工業管理體制改革的戰略部署,經國務院批准,於1999年7月1日在原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所屬部分企事業單位基礎上組建的國有特大型高科技企業,是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由中央直接管理。
  • 航天科技、航天科工加速深度融合,「中國神化」「中國神航」要來了?
    就在8月28日,航天科技集團與航天科工集團在京籤署深化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以建設世界一流航天企業集團和世界一流航天防務集團公司為目標,加速推動全領域深度融合。 繼「中國神車」、「中國神船」後,「中國神化」、「中國神航」也即將來襲?
  •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離風雲四號最近的人
    一個月前,中國氣象局和國防科工局發布了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四號的首批圖像數據。雲圖中,廣闊的海洋、多彩的陸地、巍峨的山脈、甚至細小河流都清晰可見,圖像波段光譜特徵明晰,其中部分數據是國際氣象界迫切期望使用的,除了中國的風雲四號氣象衛星,目前沒有任何一顆在軌衛星能夠提供。
  • 新年獻詞 | 建設世界一流航天防務集團公司
    值此辭舊迎新之際,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黨組向全體員工、離退休老領導老同志及家人,向廣大用戶和合作夥伴,向所有關心、支持、幫助中國航天事業和航天科工發展的社會各界人士,致以誠摯的問候和新年的祝福!剛剛過去的2020年是新中國歷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
  • 從特種閥門流淌出的中國力量記「陝西省青年文明號」航天六院十一...
    資料照片12名班組成員,平均年齡31歲,全部為碩士研究生。在客戶眼裡,他們是激情和創新的代名詞,總能用航天人紮實的專業素養解決客戶的疑難問題;在上級領導眼中,他們幾乎是在用「快閃」的形式創造著奇蹟——長輸管線閥門打破國外的技術壟斷,2018年銷售合同額突破1億元……他們就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六研究院(以下簡稱航天六院)十一所遠徵公司特種閥事業部設計一組班組成員。
  • 航天科技集團完成改制並變更企業名稱(附航天科技下屬上市公司)
    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有限公司、廣發軍工團隊 關於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 完成改制 及名稱變更為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的通告根據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全民所有制企業基本完成公司制改制的重大決定和國務院國資委有關工作部署,經國務院國資委批覆同意,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