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天梯」的人 餘夢倫院士為中國火箭設計飛天的美麗弧線

2021-01-14 浙江在線

餘夢倫院士接受記者採訪。

  浙江在線杭州2月21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李月紅 鄭文 慈谿市委報導組 盧萌卿)得知家鄉報社要來採訪,83歲的浙籍中國科學院院士餘夢倫很是高興。一邊擔心誤了記者的快節奏工作,一邊又操心記者找不著去航天院的路。索性,老院士擠出時間來到浙江日報北京分社,還帶來了厚厚一沓科普資料——他總是處處為年輕人著想。

  「餘夢倫」這個名字,可能對大眾而言,相對陌生。但守在電視機前觀看「嫦娥四號」升空直播的億萬民眾,都曾為這句話熱淚盈眶過,「衛星被送入預定軌道,火箭發射圓滿成功」!餘夢倫,便是站在這句話背後的科學家——為火箭飛行設計路線。

  60年的時間,做好一件20多分鐘的事情,這便是餘夢倫院士為之終生奮鬥的事業。「嫦娥四號」成功升空後,他又在忙些什麼?浙江在線記者專訪了餘夢倫院士。

  「我們是搭『天梯』的人,好比在天上修鐵路」

  「我們是搭『天梯』的人,負責火箭發射,把嫦娥四號送到月球附近。」一見面,餘夢倫院士還沉浸在發射成功的喜悅中。

  2018年12月8日凌晨2時,四川西昌。搭載著嫦娥四號探測器的長徵三號乙遙三十火箭點火升空,開啟了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探測之旅。

  兩千多公裡之外的北京,在第一時間收到捷報後,餘夢倫懸著的一顆心終於放下——就在發射前一天,前方打來電話和他討論有關火箭發射的技術問題,最終得到順利解決。

  餘夢倫所在的班組,全名叫航天科技一院一部11室1組,承擔運載火箭從離開地面到進入地月轉移軌道的彈道設計。

  這個班組成立於1966年,是中國運載火箭彈道設計事業的墾荒隊。班組還有個名字,叫「餘夢倫班組」,是中國首個以院士姓名命名的高科技創新班組。

  什麼是彈道設計?通俗地講,就是為運載火箭設計飛行軌跡,包括確定火箭起飛的地點、發射方位、飛行姿態,確定飛行的高度、速度、運載能力等等。這是一段大約25分鐘左右的飛行路程。

  「好比在天上修鐵路,唯一不同的是,火箭的路線設計需要更智能。」餘夢倫院士說。鐵路的鐵軌是固定的,而彈道是要變化的,飛行過程中由電腦自動識別外部環境信息,自動修正路線。

  運載火箭的彈道設計是火箭核心參數的基因和靈魂,由於精度要求高和計算量大,彈道設計被稱之為火箭發射設計中「總體中的總體」。

  餘夢倫院士拿「嫦娥四號」舉例,火箭升空25分鐘後,器箭成功分離,嫦娥四號成功進入近地點約200公裡、遠地點約42萬公裡的地月轉移軌道。「相比發射嫦娥三號時,這次火箭設計入軌精度提高了30%以上。」

  講著講著,老院士又激動起來了。他拿起桌上的手機,翻微信聊天記錄給我們看,「喏,你們看,這是同事的報喜,這是老家人發的祝賀,這是……」

  一次次捷報傳來,餘夢倫更覺時間緊迫。這兩天,他又開始伏案編程分析新的運載火箭彈道設計問題了,連吃飯的時候也在想。「國家對我們那麼信任,我們要拼了命地幹。強國之需,我輩使命!」

  「每一次火箭升空的背後,都有一段輝煌的奮鬥史」

  「衛星被送入預定軌道,火箭發射圓滿成功。」1月21日,長徵十一號遙六火箭成功將4顆衛星送上太空。這次火箭的發射軌道是餘夢倫班組的同行們設計的。電視畫面裡科學家們掌聲雷動,電視機前人們熱淚盈眶。

  少有人知曉,這句話背後的千鈞分量。餘夢倫院士說,每一次火箭升空的背後,都有一段輝煌的奮鬥史。

  1960年,從北京大學計算數學專業提前畢業的餘夢倫,進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報到。國防五院是高、精、尖的航天部門,當時成立才5年,首任院長是錢學森。當年年底時,餘夢倫受命出發前往酒泉,參加我國第一枚國產飛彈發射試驗。上世紀60年代,我國既沒有系統的彈道專業理論,也沒有前人的資料可供借鑑,再加上國外的技術封鎖,更沒有先進的科研設備。餘夢倫深深感到,中國航天事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彼時,餘夢倫每天的工作就是手搖計算機做計算。搖一次完成一次加法,搖好多次完成一次乘法。比如,計算一次射程500千米的彈道,光計算就需要6個計算員花兩個月的時間,而現在用電子計算機只需要幾毫秒。餘夢倫告訴記者,當時在每次彈道計算之前,先要做好準備工作,就是根據計算內容,編制計算程序,再在一米見方的巨大圖紙上繪製計算表格,一天十幾個小時趴在那裡,一趴就是好幾天,之後計算員開始工作,這時需要技術人員隨時檢查計算正確性,不時需要反覆計算。

  試想一下:一個人60年的工作生涯都在軟體的編制、調試、修改和大量的計算中度過,始終與一臺冰冷的機器和枯燥的數字在一起,需要多麼大的勇氣和耐力。

  餘夢倫卻說,辛苦點兒沒什麼,航天之路是用生命鋪就的。邁向太空的每一步,都伴隨著巨大的險阻和犧牲。

  很少有人知道,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烈士陵園裡,長眠著500多個年輕的生命,他們的平均年齡只有24歲。餘夢倫的同行錢志民就是其中一員。上世紀90年代的一次火箭發射失敗,讓前一天還在把酒問盞憧憬明天的兩人永別。

  「我所在的研究室,大概有七十幾個人,現在已經有十幾個同志去世了,去世的時候才四五十歲。」餘夢倫說,航天院裡沒有夜晚,永遠是燈火通明的。

  無數個「餘夢倫們」,正是從這些小小的表格裡,在這些密密麻麻的數字中,向星辰大海的徵途,搭起一架架天梯,在浩渺太空寫下「中國」兩個遒勁大字。

  「如果有機會,還是想回家鄉看看的」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一見到記者,老院士就急切地問,你也是浙江人嗎?記者連說「是的」。沒想到,他略遺憾地說,哎呀,怎麼沒有江浙口音啊,我還有點兒呢。

  鄉情切切,可見一斑。

  餘夢倫是慈谿橋頭鎮人。兩歲時,他隨母親遷居上海。一生中,他只回過故鄉幾次。第一次是他10歲時,從上海坐輪船到寧波,從寧波坐汽車到龍山,從龍山坐腳划船到慈谿。他邊用方言說著「腳划船」,邊手腳並用地比劃給記者看,自己也忍不住笑了。

  說起故鄉的美食,餘夢倫如數家珍,「老家地處鎮海北邊、餘姚北邊、慈谿北邊,所以叫『三北』。街上的小吃也跟著叫三北豆酥糖、三北藕酥糖、三北楊梅、三北西瓜,都是我小時候經常吃的美食。」

  前幾年回故鄉時,他已是78歲高齡。在鎮上,他一處處走訪童年時的舊址。故鄉的雲,像外婆的心,純淨柔軟;故鄉的天,像父親的笑,清朗爽利;故鄉的風,像母親的手,溫柔拂過;故鄉的人,說著和祖父一樣的方言,餘夢倫聽得眼淚都快掉下來了。

  「橋頭鎮還保留著很多老房子,這是件好事。老年人可以回憶,年輕人可以通過新舊對比激發愛國熱情。」餘夢倫的話裡,總是離不開家國二字。那次探親,他送給家鄉人民一件禮物:一個長徵二號火箭模型。

  「如果有機會,還是想回來看看的。」餘夢倫說。

  近些年,因工作和身體原因,餘夢倫沒有再返鄉,但非常關注家鄉的發展。他知道寧波正大力發展航空航天產業,北航、航天科工都和寧波有合作。去年11月,世界「寧波幫·幫寧波」發展大會舉行期間,他也特意為寧波錄製了視頻,祝福家鄉。

  餘夢倫對家鄉依然有殷切期待。他說,我的個人成長和新中國分不開,希望浙江的年輕人也要學習老一輩為國家的奮鬥精神、拼搏精神、犧牲精神,寫下光輝燦爛的人生篇章。「祝願年輕人能夠在新時代,為我們的國家作出更大的貢獻,迎接新中國成立70周年!」

相關焦點

  • 慈谿籍院士餘夢倫獲「國際宇航聯合會名人堂」獎​
    記者從市科協獲悉,由中國宇航學會推薦,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慈谿籍院士餘夢倫獲得了2020年「國際宇航聯合會名人堂」獎項。國際宇航聯官網截圖餘夢倫院士生於我市橋頭鎮煙墩村,是中國知名的彈道設計專家,中國彈道式戰略飛彈和運載火箭彈道設計的開創者之一,曾經承擔國內多種運載火箭的彈道設計,系統提出運載火箭的彈道設計理論和方法,參加包括長徵二號、長徵三號、長二捆和神舟載人飛船等的發射工作。
  • 餘夢倫院士領銜48人獲「工程師楷模」「最美工程師」稱號
    餘夢倫院士領銜48人獲「工程師楷模」「最美工程師」稱號 2020-10-24 17:11:43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陳海峰 責任編輯:
  • 「胖五」飛天 大火箭有大夢想 為探月探火奠定重要基礎
    「胖五」飛天 大火箭有大夢想 為探月探火奠定重要基礎 2019-12-28 10:58:36 來源:人民日報  |  作者:馮華 劉詩瑤 餘建斌這是中國航天從實踐中總結提出的解決質量問題的方法。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徵五號火箭總指揮王珏告訴記者,「經過兩年多的歸零和驗證工作,研製團隊攻克了發動機技術難關。並且在完成發動機問題歸零的同時,長五火箭的技術改進和可靠性提升工作也實現了突破。」長徵五號遙二火箭失利後,經過100餘天的故障排查與定位以及180餘天的試驗驗證,失利原因終於確認。
  • 中國兩院士餘夢倫、孟執中獲2020年國際宇航聯合會名人堂獎
    中新社北京6月18日電 (郭超凱)記者18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總體部「餘夢倫班組」名譽組長餘夢倫,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首席高級技術顧問孟執中榮獲2020年國際宇航聯合會(IAF)「名人堂」(Hall of Fame)獎項,該獎項旨在表彰對推動空間科學技術進步
  • 從古至今的飛天太空夢 萬戶傳奇
    飛上天或去太空星球是中華民族從遠古時代就有的夢想,比如嫦娥奔月、牛郎會織女的神話故事就對飛天和太空充滿了熱情!比如風箏和孔明燈的發明無不對飛天的嚮往和夢想!尤其是我們中國的神舟系列太空船、天宮太空實驗室、嫦娥探月工程都取得了偉大成功。可是古時候科技不發達,人類無法飛天和飛上太空,可也擋不住古人對太空的嚮往,尤其是我們中國人,今天我們就講一個古代中國人飛天的故事,這個人叫萬戶,原名陶廣義,是元末明初人,距今六百多年了,他從小就對飛天和太空感興趣,經常放風箏和夜晚觀星星。
  • 餘夢倫院士等48人獲「工程師楷模」「最美工程師」稱號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0月25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航天科技集團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第一設計部(以下稱一院一部)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彈道設計專家餘夢倫等48人近日作為一院一部踐行航天「三大精神」典範受到嘉獎,其中餘夢倫院士榮獲「工程師楷模」稱號,另有47人榮獲「最美工程師」稱號。
  • 譚晶演唱新歌《飛天利箭》祝賀我國大火箭升空
    人民網文昌11月4日電(趙竹青)11月3日,中國新一代大型運載火箭「長徵五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順利升空。當晚的慶功大會上,專為大火箭創作的歌曲《飛天利箭》響徹會場,引發一線航天工作者和廣大國人的情感共鳴。 據了解,這是首支以航天人視角譜寫的追夢之歌。
  • 為了圓飛天夢,人類的腦洞到底有多大?
    上周,中國北鬥三號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在推遲一周後終於發射成功,北鬥全球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完成。北鬥系統組網成功意味著,中國不僅在軍事上,也可以在民用上獨立使用衛星導航系統。其實,無論古今、中外,人們對飛天都充滿無窮的嚮往,從《山海經》藉助風力載人飛行的奇肱飛車,到儒勒・凡爾納科幻小說虛構的三名冒險家乘坐空心炮彈飛向月球,人們為了這個夢想虛構了很多腦洞大開的「幻想裝置」。
  • 以柔和弧線為主要設計元素的MOMOPARK購物中心設計賞析
    項目面積:商業面積10.6萬㎡,地上4層,地下2層,並配有停車位2000餘個。項目定位:以「時尚、藝術、文化、體驗、潮流」為主要元素是集住宅、商業、公寓為一體的大型都市綜合體。業態布局:涵蓋影院、國際時尚、美妝、兒童世界、時尚餐飲、生活超市、藝術品展覽等,擁有西北獨具的室內綠植水系景觀,滿足不同客層的需求,創造優質的全生活體驗式商業中心。
  • 炎黃子孫尋天夢,神五飛天驚世人
    前序在中國人完成飛天夢之前,世界上有能力把太空人送入太空的國家只有兩個:美國和前蘇聯(俄羅斯)。在太空領域,美國依然是全球第一!萬戶原名陶廣義,浙江人,後被朱元璋賜名「成道」。前期喜好鑽研煉丹,一次煉丹事故後,轉為試製火器。元末,朱元璋下婺州時,陶成道率一干弟子相投,獻火神器技藝。在歷次戰事中屢建奇功,受到朱元璋封賞「萬戶」。晚年時,陶成道坐在自製綁有47枚火箭蛇形飛車上,雙手舉著2隻大風箏,命僕人點火,想利用火箭的推力,加上風箏的力量飛起。
  • 首任北鬥總設計師孫家棟:中華民族的飛天夢永不停歇
    從1994年北鬥一號工程立項開始,一代代航天人一路披荊斬棘、不懈奮鬥,克服了各種難以想像的艱難險阻,在陌生領域從無到有進行全新探索,在高端技術空白地帶白手起家,用信念之火點燃了北鬥之光。孫家棟院士坐輪椅出席北鬥系統開通儀式首任北鬥總設計師、91歲的「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孫家棟對航天事業有什麼樣的展望,讓我們通過這篇文章了解一下!
  • 華南師大研支團帶領安置點孩子們發射水火箭放飛科技夢
    中國青年網北京8月24日電(記者李彥龍)為豐富農村留守兒童、城市隨遷子女的暑假生活,培養孩子們的科學創新能力,近日,華南師範大學研支團凌雲分隊前往廣西壯族自治區凌雲縣百坎安置點黨群服務中心開展「創新水火箭,放飛科技夢」趣味科技課堂。
  • 組圖:科技館裡體驗飛天之夢
    在廣東省科學中心的飛天之夢展館模擬的酒泉衛星發射基地和北京航天發射指揮控制中心裡,參觀者客串航天員、測控指揮員等不同角色,親身體驗參與飛船的發射和測控。 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 攝    9月30日,在廣東科學中心模擬的酒泉衛星發射基地內,搭載飛船的「火箭」點火發射。
  • 女孩為實現「飛天夢」,豪擲100萬在後背植入翅膀,結局如何?
    例如我國古代思想家莊子,他就在著作《逍遙遊》中虛構了鯤鵬這種雙翼有如「垂天之雲」的神獸,幻想著自己能夠搭上鯤鵬遨遊天際;文豪屈原也在自己的作品《大司命》中發出了自己「登九天兮撫彗星」的願望以及對天際的好奇「斡維焉系,天極焉加?」;詩仙李白在自己的作品中也寫出了名句「欲上青天覽明月」來表達自己徵服天空的想法。
  • 航天夢·中國航天科技展成都站丨58.3米巨型長徵火箭空降成都
    ——「從太空遨遊歸來的宇宙飛船可以」「航天夢·中國夢」那些從月球以及更廣闊的宇宙旅行歸來的火箭、衛星、登陸器,為我們帶回外太空的氣味。用巨大體量帶來視覺震撼可近距離感受不斷突破的飛天速度2人造衛星系列Artificial satellite
  • 國慶期間玩著學:PBL批判式閱讀寫作訓練營——飛天夢
    從中國古代的風箏,到古希臘人製造的機械鴿。《墨子魯問》中提到,「公輸子削竹木為鳶,成而飛之,三日不下。」也就是說魯班已經做出能飛三天的飛行器。以此來看飛行和潛海一直是人類長期追逐的夢想。每一個歷史階段,總有這樣的人願意去為自己的夢想去實踐。
  • 夢之藍M6+見證北鬥三號收官之星升空 開啟中國航天更好的時代
    其中,就有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他們在工作中表現的&34;&34;,與北鬥精神、時代精神產生了巨大共鳴。他們和英雄的航天人一樣,發揮了&34;的航天精神。值得一提的是,在北鬥三號&34;發射的前幾天,洋河股份與百餘名出徵湖北、馳援海外、守護家鄉的四川抗疫一線人員乘坐包機,一同走進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參觀了北鬥發射現場,感受中國航天的魅力。
  • 一顆報國心 畢生航天情--記中國工程院院士、哈工大教授黃文虎
    黃文虎院士工作照。圖片由哈爾濱工業大學提供開欄的話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嫦娥探月;從「試驗一號」衛星遨遊太空到「紫丁香一號」微納衛星飛天圓夢,在助力航天夢的路上,龍江科技工作者的腳步從未停歇。為紀念第三個「中國航天日」的到來,《黑龍江日報》開設專欄總結改革開放40周年黑龍江航天重大成就,以展示新時代龍江航天人精神風貌,呈現發展航天事業助推龍江振興的精彩實踐,凝聚以航天夢助力中國夢的強大正能量,助力龍江全面振興發展。專欄將深入採訪我省航天領域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設計院所、航天產業產品等,為讀者全方位展示中國航天發展過程中的龍江力量。
  • 李俊賢:帶領中國火箭推進劑從無到有
    李俊賢:帶領中國火箭推進劑從無到有 央視網消息:從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傳出的東方紅樂曲響徹寰宇,到神舟系列飛船把中國人的足跡帶上太空,再到探月工程的「嫦娥之旅」,李俊賢和他的同事們研製的推進劑,提供巨大能量,讓一個個飛天夢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