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院善於解決卡脖子的技術問題嗎?| 郭朝暉

2020-09-21 風雲之聲

關注風雲之聲

提升思維層次

導讀


科學院擅長科學研究,但卡脖子的清單本質是技術、工程、產業問題,並不是一回事。


最近,科學院的領導表態,要把美國卡脖子的技術清單變成科學院的任務清單。這種態度雖然比較好,但恐怕不易落實。原因很簡單:科學院擅長科學研究,但卡脖子的清單本質是技術、工程、產業問題,並不是一回事。

殷瑞鈺院士是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曾經擔任工程管理學部主任委員。從十多年前開始,殷院士就反覆強調:科學、技術、工程和產業的不同。殷院士是從技術一線做起來的,從工段長、廠長、做到公司的總工、冶金部的總工。他說:在不同崗位上,思維方式是不一樣的。比如,做工段長時,考慮的是如何解決問題,而總工考慮的是從哪個環節入手解決問題。

科學研究,往往是解決「點上」的問題。也就是說,研究工作深入,但視野不廣泛。而優秀的工程師、特別是總工,則要著眼於系統解決問題。系統複雜以後,技術難度會驟然上升。據說CPU的生產有1000道工序。假如每道工序的合格率99.5%,整體的合格率也只有1%。很多問題,單靠點上的能力強是不行的。

科學研究和工程應用是不同的概念。科學研究主要針對技術出現的初期,而國外能夠卡我們脖子的,都是發展了幾十年的成熟技術。我國做不了這些技術,不是不懂得原理,而是在「持續改進」階段掉隊了。改進階段是一點點的進步積累起來的,每一點進步可能都沒有多少理論水平,但能對系統進行改善。

工程和技術對實踐的依賴性很高。如果科技工作者遠離企業的現場,就會被越甩越遠。柯俊院士是我國鋼鐵企業的先驅。柯院士曾經說了一個笑話:如果冶金學教授造不了轉爐、軋鋼教授不會設計軋機就把他們殺了,中國差不多就沒有幾個冶金和軋鋼教授了。我想,假如史蒂芬孫活到今天,恐怕也不會造火車了。

對一個技術來說,科學家主要作用發揮在技術的前期,而後期主要是技術和管理人員推動技術的進步。如果把前者比作接生婆、幼兒園阿姨,後者可以是小學、中學或大學的老師。讓接生婆和幼兒園阿姨輔導中學生、大學生,一般是不合適的。

工程技術經驗,必須在實踐中培養。

寶鋼有位德高望重的前輩,建國之初曾在清華讀書。他給我講過一個故事:畢業的時候,成績好的同學留在了科學院,成績中等的留在了大鋼廠,成績差的只能去小廠。但若干年後發現:科學院的同學水平最差、小廠的同學水平最高。他認為,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科學院的同學每天只能去看顯微鏡下的組織結構、視野太小,大廠的同學有機會管理一個車間,而小廠的同學則要管理一個廠子。實踐的機會不同,就導致了後來的變化。

陳經先生昨天寫了一篇文章,支持科學院領導的觀點,並且用兩彈一星作為例證。對此,我也不敢苟同(《攻堅「卡脖子」清單,中科院大有可為| 陳經》)。

美國、蘇聯、中國搞這些東西的時候,都有大科學家參加。這很正常,因為當時這就是科學研究的前沿。而且,兩彈一星對科學理論的要求很高:因為實驗成本和風險太高,必須要儘可能地算出來,而懂得這些計算的人特別少。


我國當年的科技人才又特別匱乏:初中畢業就算知識分子了,建國之初甚至都找不出幾個懂PID控制器的。於是,這些人成為社會仰望的「大科學家」。這些「科學家」其實主要是做工程師的事、是應用科學知識而不是科學研究。但普通人是分不清楚科學家和工程師的。

與當時相比,科技工作進入成熟期以後,側重點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實踐和實驗的比例逐漸增加。於是,主要是技術和管理人員主導科技的進步。

技術的後期做什麼呢?主要是質量、效率、成本等方面的工作。兩彈一星可以不計成本,解決卡脖子的問題、進行商業化,則必須關注成本。而質量、效率和成本是互相矛盾的。技術就是在解決這種矛盾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所以,技術越是發達,這種矛盾越是複雜。

對於卡脖子的技術,中國不是不懂原理:因為我們幾乎都能造出來。我們最大的差距往往是質量不行或成本太高。這些問題,幾乎都是靠長期積累,尤其是一線操作、技術和管理人員的積累才能做好的。要有一流的設備、一流的原料、一流的操作人員,更要有一流的管理。而管好這些東西,不是科學家擅長的。

華為、BAT都是我國典型的高科技企業。但我們注意到:這些高科技企業成名之前並沒有院士。他們的成功不靠一流的科學家,而是有一流的領導人。他們是懂得管理和產業的人。這些人甚至不懂技術。

專業的事情,還是要靠專業人士來做。產業發展問題,還是要多聽聽產業人士的話才行。科學家可以去服務於他們,但不必做項目負責人和主導者。


擴展閱讀:

中國科技戰略不能再被磚家誤導 | 郭朝暉

倖存者偏差與技術創新 | 郭朝暉

中國製造業應該多些自信:從日本企業造假談起 | 郭朝暉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科學院解決不了「卡脖子」的技術問題?
    原因很簡單:科學院擅長科學研究,但卡脖子的清單本質是技術、工程、產業問題,並不是一回事。1/ 脖子「卡」在哪?科學研究主要針對技術出現的初期,而國外能夠卡我們脖子的,都是發展了幾十年的成熟技術。我國做不了這些技術,不是不懂得原理,而是在「持續改進」階段掉隊了。改進階段是一點點的進步積累起來的,每一點進步可能都沒有多少理論水平,但能對系統進行改善。
  • 「中科院解決卡脖子問題」靠不靠譜?
    這些文章和網絡評論觀點大同小異,無外乎說科技、技術、工程是不同的概念,有不同的組織模式。卡脖子問題是技術層面的問題,應該依靠企業來解決,而中科院主要是搞基礎科學研究,將卡脖子清單變成自己的科研任務清單並不「靠譜」,有明顯「越界」之嫌。這個觀點看似有理有據,實則不太能經得起推敲。因為支撐這一觀點的理論已經滯後於創新實踐,論據粗略而有失偏頗。
  • 工博會首設院士專家創新成果展,很多技術解決了卡脖子問題
    工博會首設院士專家創新成果展,很多技術解決了卡脖子問題 澎湃新聞記者 俞凱 2020-09-16 15:55 來源:澎湃新聞
  • 到底是卡腳脖子還是頸脖子?
    導語:最近,「卡脖子」成了熱門話題,它確實給我們的發展增添了麻煩,連中科院都搶先表態,要把卡脖子清單變成科學院的任務清單,並引來相關爭議和討論。討論這些問題,也許首先需要弄清到底卡的是什麼脖子。從表面上看,卡的似乎都是技術,但如果你是一個真正幹過技術的技術人員,當一個問題最終歸結為純技術問題的話,你會覺得是問題嗎?從這一點看,技術問題充其量只是一個「腳脖子」問題,外人能卡我們的也只有「腳脖子」,儘管它可能會遲滯我們前行的步伐,但它不可能阻擋我們前進的步伐。我們為什麼會被卡「腳脖子」呢?
  • Chiplet究竟能否解決我國卡脖子難題?
    王啟東講到,Chiplet與異質集成有本質區別:Chiplet的發起者主要是IDM和Foundry,如AMD和Intel,Chiplet主要解決Foundry的製造和成本問題,解決IDM的產品差異化問題,解決off-the-shelf的多品種小批量問題。而異質集成的發起者主要是OEM和Packaging house,對於數字、模擬、射頻、電源、天線等晶片來說,小型化、高功能化,一體化將是最終訴求。
  • 阿里平頭哥的野心:解決晶片卡脖子問題,讓天下沒有難做的晶片
    事實上,對於平頭哥而言,可不僅僅是製造晶片這麼簡單,平頭哥其實有一個大大的野心,那就是解決晶片卡脖子的問題,讓天下沒有難做的晶片。先說說解決卡脖子的問題,我們知道目前PC領域的架構是X86,無人可以超越,而在移動晶片領域的架構是ARM,也無人可以超越。
  • 中芯國際又創造了一個新記錄,離徹底解決華為被卡脖子問題還有多遠?
    尤其有利於儘快解決華為在晶片領域被卡脖子的問題。不過,也有業內人士指出,即使中芯國際能夠迅速登陸科創板,也不能馬上就解決華為晶片被卡脖子問題。因為美國的禁令不僅對臺積電有效,同樣也對中芯國際有效,一旦中芯國際與華為進行全面的合作,美國可能會轉而對中芯國際進行制裁。中芯國際「閃電過會」意味著什麼?
  • 深度思考:晶片製造到底哪裡卡了脖子?
    最近,晶片「卡脖子」成了熱門話題,連中科院都搶先表態,要把卡脖子清單變成科學院的任務清單,並引來相關爭議和討論,中國第一所「晶片大學」,南京集成電路大學也在呼聲中成立……  但歸根到底,我們在晶片領域怎麼就被卡了脖子?晶片涉及從設計到應用一條相當長的鏈條,在各個環節上,究竟在哪個環節「卡脖子」?
  • 藍偉光視角|僅靠中科院解決不了被美國卡脖子問題
    的確,應用企業看問題的角度與科研院所迥然不同。前者需要的解決方案既強調技術的可行性,更看重成本的可接受性;後者往往只考慮路徑能否打通,卻忽視了成果轉化可能遭遇的障礙—許多研發的成果常常在中試的環節就會遇到許多解決不了的問題、過不去的坎。
  • 前盛大果殼電子CEO郭朝暉告訴你是如何失敗的
    作者/ 張喆 編輯/ 馮寅傑(本文原載於《創業人》雜誌 原標題《盛大手機:人人都需要一部Bambook手機——專訪盛大果殼電子CEO郭朝暉》)盛大手機的推出是為用戶提供更加好用,更加實惠的手機終端。郭朝暉進一步解釋說,「盛大手機並不完全是把盛大的內容服務打包灌進去,而是通過真正的數字內容銷售支撐。我們的目標很清晰,通過手機上的文學、遊戲等內容吸引用戶,培養深度用戶,並獲得利潤。」
  • 張鈸院士回應任正非:解決卡脖子就要造新燈塔,照亮新航道
    計算機理論、計算機、電晶體、集成電路……一路下來,關鍵技術都是人家提出和掌握的,我們一直是後來者、追趕者,追趕極為困難。解決卡脖子就得「相互依賴」如果我們一直是跟隨者,能跟上就很不錯了。現在的狀態是基本跟得上,但有些關鍵技術,比如集成電路總是跟不上。所以問題該怎麼解?
  • 中國供應全球80%份額,能用稀土卡別人「脖子」嗎?
    而在國際大環境下,發生卡脖子的情況也不少,比較著名的就是我們中國,在晶片和光刻機上被人卡脖子,還有日本 因此島國資源貧瘠,大量製造業需從國外進口原料,容易被人卡脖子,委內瑞拉等農業不發達國家,靠著石油賺錢 糧食供應卻十分依賴國外進口,同樣容易被人卡脖子,諸如此類的還有很多。
  • 原子筆筆頭和打火機墊片全靠進口,卡了誰的脖子?
    別老被「卡脖子」言論蠱惑,也太費脖子了。 吳老師非常善於自省,口號喊得也相當鼓舞人心。問題是,有必要麼? 1 藉此機會,我們盤點一下曾經因為「依賴外國進口」而被視作是「中國製造業恥辱」的小部件。
  • 中國晶片行業到底哪一個具體環節被卡脖子了?真的是光刻機嗎?
    最近看到很多的媒體報導關於我們國內的晶片被卡脖子的問題,無非總結下來就是我們缺少光刻機,似乎只要有了光刻機那麼就可以完全實現自足自己了,那麼真的是這樣嗎?
  • 60年前半導體技術,就被中國列入緊急措施,為什麼還被卡脖子
    60年前半導體技術,就被中國列入緊急措施,為什麼還被卡脖子當說到半導體的時候,我相信很多人可能都是很希望我國的半導體行業能夠發展得相當好的,但實際的情況是我國的半導體發展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好,那有人就會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在60年前半導體就已經列入了國家緊急措施,我們現在還會被其他國家卡脖子
  • 中微突破了「卡脖子」技術,讓「上海製造」躋身刻蝕機國際第一梯隊
    打開APP 中微突破了「卡脖子」技術,讓「上海製造」躋身刻蝕機國際第一梯隊 發表於 2018-12-20 14:01:18
  • 中科院:將「卡脖子」問題和國外出口管制清單轉化為任務清單
    中新網9月16日電 卡脖子的技術領域問題下一步要攻克的難關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在16日的發布會上介紹說,將在「率先行動」的第二個階段目標當中,進一步加強部署,將「卡脖子」的問題和國外出口管制的清單轉化為自己的任務清單。16日,國新辦就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實施進展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
  • 晶片等35項關鍵技術被卡脖子,中科院這句話很關鍵!
    不只是光刻機,國內有35項關鍵技術被卡脖子此前不少網友表示華為被卡脖子,多半是因為沒有光刻機,畢竟全球高端光刻機都是被荷蘭ASML所壟斷,但是令人想不到的事,除了光刻機、晶片,將近有5項關鍵技術被卡脖子。
  • 郭朝暉,數位化背景下的工程與技術創新
    3創新變成了一個需要與人競爭的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解決兩個困難:一個是超越前輩,一個是超越同輩的競爭者。怎樣超越前輩呢?超越前輩,就要有前輩沒有的條件。這個條件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基礎的技術條件。比如,前輩沒有我們今天的計算機和通信手段。他們能想到卻做不到。另外,社會是發展的,過去沒有的需求,現在有了。這也是創新的機會。
  • 氣體「晶片」:中國95%氦氣靠進口,美國牢牢卡著脖子
    經不完全的測算,我國至少有三十五項技術會被「燈塔國」卡著脖子按在地上摩擦,大部分的技術壟斷多半都還是在高精尖技術上。 不過這些資源的短缺我們尚且還有辦法去解決,但有一個資源的短缺卻是我國的一大短板,而且這個領域基本上我們日常所需的95%都需要從國外進口,它就是——氦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