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思考:晶片製造到底哪裡卡了脖子?

2021-01-15 網易

  晶片是電子產品的「心臟」,是信息社會的核心基石,是國家的「工業糧食」。最近,晶片「卡脖子」成了熱門話題,連中科院都搶先表態,要把卡脖子清單變成科學院的任務清單,並引來相關爭議和討論,中國第一所「晶片大學」,南京集成電路大學也在呼聲中成立……

  但歸根到底,我們在晶片領域怎麼就被卡了脖子?晶片涉及從設計到應用一條相當長的鏈條,在各個環節上,究竟在哪個環節「卡脖子」?

  

  在理清楚哪裡卡脖子前,要先捋順三個名詞之間的關係:

  半導體是一種材料,集成電路( IC)是半導體做成的電路集合,指的是採用特定的製造工藝,把一個電路中所需的電晶體、電阻、電容和電感等元件及元件間的連線,集成製作在一小塊矽基半導體晶片上並封裝在一個腔殼內,成為具有所需功能的微型器件。晶片是多種集成電路的集合,是集成電路的物理載體。所以三者之間的關係是:晶片>集成電路>半導體

  晶片製造工藝是集成電路時代的工藝集大成者, 與一般製造業不同,晶片製造工藝的實現、趕超難度遠大於設計環節,是整個產業鏈的核心環節。晶片製作完整過程包括:晶片設計、晶片製作、封裝製作、成本測試等幾個環節。

  

  首次我們從晶圓開始,晶片的原料晶圓,其地位好比地基,也就是基板,襯底,通過在襯底上實施一系列的工藝流程,就可以得到相應的半導體產品。晶圓主要由單晶構成,打造「地基"圓晶,以矽材料為例需要經過提純-生長-切片-拋光等幾大步驟。

  

  

  

  

  獲得晶圓後,將感光材料均勻塗抹在晶圓上,利用光刻機將複雜的電路結構轉印到感光材料上,被曝光的部分會溶解並被水衝掉,從而在晶圓表面暴露出複雜的電路結構,再使用刻蝕機將暴露出來的矽片的部分刻蝕掉。

  接著,經過離子注入等數百道複雜的工藝,這些複雜的結構便擁有了特定的半導體特性,並能在幾平方釐米的範圍內製造出數億個有特定功能的電晶體。再覆蓋上銅作為導線,就能將數以億計的電晶體連接起來。

  一塊晶圓經過數個月的加工,在指甲蓋大小的空間中集成了數公裡長的導線和數以億計的電晶體器件,經過測試,品質合格的晶片會被切割下來,剩下的部分會報廢掉。千挑萬選後,一塊真正的晶片就這麼誕生了。

  

  晶片製造究竟卡在哪?

  01

  材料埠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以矽(Si)材料為代表的第一代半導體材料取代了笨重的電子管引發了集成電路(IC)為核心的微電子領域迅速發展。以單晶矽為主的半導體集成電路,已經變得無處不在,成為整個信息技術的強大支柱。矽的主要評判指標是純度,晶片用的電子級高純矽要求99.999999999%(別數了,11個9) ,半導體矽片的製造難度遠遠大於光伏矽片。

  但在5G通訊時代到來後,電子技術快速發展,集成電路向著大規模、高集成、大功率方向不斷深入,這也是IGBT晶片的發展趨勢,但這勢必會造成電子元器件過熱。然而,由於矽材料的帶隙較窄、電子遷移率和擊穿電場較低,Si 在光電子領域和高頻高功率器件方面的應用受到諸多限制,在高頻下工作性能較差,不適用於高壓應用場景,光學性能也得不到突破。矽基半導體晶片快速提級提質已幾乎走到盡頭。

  目前,尋找和轉向新材料替代的呼聲越發高漲。

  以碳化矽(SiC)、氮化鎵(GaN)、氮化鋁(AlN)、金剛石(C)、氧化鎵(Ga2O3)等為代表的第三代半導體材料正憑藉著更優異的高頻功率特性、高溫性能穩定和低能量損耗等優勢,在新一代深紫外光電器件、高壓大功率電子器件等領域具有顯著的優勢和巨大的發展潛力,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將逐漸發展成為支撐信息、能源、交通、先進位造、國防等領域發展的重點新材料。但第三代半導體的應用卻面臨技術差距明顯、市場應用有限、成本高、產業人才短缺四大難題,如何加快研製「中國晶片」的腳步,如何把握機遇,迎接挑戰?

  「碳基半導體」最近頻繁提出,這個概念對很多人還是比較陌生的。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彭練矛和張志勇教授課題組發表成果,通過發展全新的提純和自組方法製備出了高純半導體陣列的碳納米管材料,並在此基礎上首次實現了性能超越同等柵長矽基CMOS技術的電晶體和電路。這一突破性的成果自發布以來,就引發了大眾對於「中國芯」能否繞過EUV光刻技術瓶頸,打破晶片行業格局、完成彎道超車的討論。但這距離實際應用,道路還是任重道遠!

  02

  超精密拋光工藝

  在晶片製造中,拋光是整個工藝的最後一環,目的是改善晶片加工前一道工藝所留下的微小缺陷以獲得最佳的平行度,是「技術靈魂」。但目前頂級的拋光工藝只有美日等少數國家掌握,其材料構成和製作工藝一直是個謎。換言之,購買和使用他們的產品,並不代表可以仿製甚至複製他們的產品。通往超精密拋光工藝之巔,路阻且長,亟待攻克的核心技術。

  01

  光刻機精度,晶片製造的卡脖子環節

  在制約集成電路技術發展的有四大要素:功耗、工藝、成本和設計複雜度,其中光刻機就是一個重中之重,核心技術中的核心這也是另一大卡脖子的關鍵!

  晶片的集成程度取決於光刻機的精度,光刻機需要達到幾十納米甚至更高的圖像解析度,光刻機的兩套核心系統——光學系統和對準系統的精度越高,可以在矽片上刻的溝槽越細小,晶片的集成度越高、計算能力越強。目前,世界上80%的光刻機市場被荷蘭公司佔據,高端光刻機也被其壟斷。中國在努力追趕,但是目前仍與國外存在技術代差,比美國差兩代、比美國的盟國差一代。光刻膠卡脖子難題刻不容緩!

  晶片製造是一個對技術、資金、人才都高度依賴的行業,特別是在工藝上,拋光與光刻機的精度是制約晶片製造關鍵中的關鍵。傳統晶片領域被國際巨頭壟斷的今天,一些新興晶片領域是中國彎道超車的重要突破口,目前中國已經佔據有一席之地。

  金剛石,終極半導體

  目前在第三代半導體研究中,金剛石被認為是製備下一代高功率、高頻、高溫及低功率損耗電子器件最有希望的材料,被業界譽為「終極半導體」。但是金剛石材料如何能夠實際應用,其實現商業化的最大問題是金剛石的高效體摻雜尚未解決,製造P型電晶體容易、但N型摻雜是第一大攔路虎,第二大攔路虎是雙面點狀摻雜形成PN節,構造出集成電路,任重而道遠!

  要想突破金剛石半導體技術瓶頸,金剛石材料製備技術的提升是金剛石電子器件性能提升的推動力。如果能夠解決大尺寸高質量單晶製備及高平整度、高均勻性材料外延技術等瓶頸問題,實現更高功率性能的金剛石電子器件指日可待!

  總而言之,未來大國之爭也是晶片之爭,解決卡脖子難題,助力中國「芯」,我們每個科研人責無旁貸!

  基於此,2020年11月17-20日,第五屆國際碳材料暨產業展覽會金剛石論壇DT新材料攜手中國超硬材料網特設金剛石半導體專題,聚焦半導體產業鏈,從單晶製備技術到寬禁帶電子學性能研究、半導體工藝加工,到器件應用。

  特邀西安交通大學王宏興教授、哈爾濱工業大學科研院朱嘉琦院長、武漢工程大學汪建華教授、鄭州大學單崇新教授、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張金鳳教授、中科院寧波材料所江南研究員、北京科技大學魏俊俊副教授以金剛石大單晶、薄膜技術為基點,共同探討5G時代下,金剛石超寬禁帶半導體的無限機遇與可能!

  特邀中國科學院院士鄒廣田、廣東工業大學王成勇副校長、陸華僑大學陸靜教授、中國有色桂林礦產地質研究院、中國材料研究學會超硬材料專委會主任委員呂智、北京國瑞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葛丙恆董事長、上海化合積電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寬禁帶半導體材料顧問、集美大學半導體產業技術研究院周昌傑副教授,將重點討論半導體超精密加工工藝卡脖子技術難題,為解決卡脖子技術清單出謀劃策!同時結合時代,針對《5G新基建下,超硬材料行業如何創新發展》、《超硬傳統企業如何突破限制,轉型升級》等若干問題提出指導性建議。

  針對器件與超前沿應用,特邀中電十二所高級工程師李莉莉、元素六技術應用秦景霞共同探討金剛石未來熱點應用方向!

  同時針對半導體目前難題與痛點,將同步舉辦半導體Workshop討論專場!碳基半導體方向、碳化矽論壇。將對中國「芯痛」深入探討,剖析新型半導體材料的機遇與挑戰,共同助力「中國芯」崛起!

  半導體論壇日程安排

  

  Workshop半導體討論專場

  第三代半導體如何助力中國「芯」難題?

  一、

  活動背景:

  繼5G、新基建後,半導體之戰近日在國際市場上的熱度高居不下。投資熱,股市熱,政策熱,還有研究熱!晶片之於信息科技時代,是類似煤與石油之於工業時代的重要存在。

  尤其是在晶片突然被制裁,全面「斷供」,發酵已久的中國晶片危機迎來了一次爆發!一時間,形成晶片困局,掣肘中國的局面!這讓人們更深刻的意識到,晶片技術自主可控的重要性。在晶片產業鏈中,除了封測,設計、驗證、製造的環節,中國與國際先進水平都差距較大。其中製造環節最為薄弱,設備、材料都是被「卡脖子」的環節。目前,半導體材料的研發至關重要,中國芯的呼聲愈演愈烈,尤其是在5G資訊時代大爆發!

  以碳化矽(SiC)、氮化鎵(GaN)、氮化鋁(AlN)、金剛石(C)、氧化鎵(Ga2O3)等為代表的第三代半導體材料正憑藉著更優異的高頻功率特性、高溫性能穩定和低能量損耗等優勢,在新一代深紫外光電器件、高壓大功率電子器件等領域具有顯著的優勢和巨大的發展潛力,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將逐漸發展成為支撐信息、能源、交通、先進位造、國防等領域發展的重點新材料。但第三代半導體的應用卻面臨技術差距明顯、市場應用有限、成本高、產業人才短缺四大難題,

  如何加快研製「中國晶片」的腳步,如何把握機遇,迎接挑戰?

  第五屆國際碳材料大會暨產業展覽會特設半導體workshop討論專場,圍繞寬禁帶半導體、5G通信、單晶、襯底等中國芯痛之難題,邀請行業大咖、專家學者、企業代表探討交流,思維碰撞,助力中國芯崛起,搶佔「芯」一輪材料技術制高點!

  二、

  組織機構

  主辦單位:DT新材料

  承辦單位:寧波德泰中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支持單位:中關村天合寬禁帶半導體技術創新聯盟、超凡智慧財產權服務股份有限公司

  合作媒體:DT半導體、CSC化合物半導體、旺材晶片、智慧財產權課堂、TP情報社、芯知產、夯邦

  三、

  重點討論話題

  

  打破摩爾定律,「碳基晶片」能否取代矽基晶片?

  

  掣肘中國晶片的困擾核心問題

  

  全球半導體產業的新變局新形勢

  

  襯底、外延及生長工藝與設備

  

  大尺寸金剛石、SiC單晶材料的製備與摻雜技術

  

  大尺寸晶圓國產化及襯底製備難點討論

  

  功率電子器件及封裝技術

  

  碳基集成電路技術探討

  

  寬禁帶半導體材料在5G時代應用

  

  半導體加工工藝優化

  ……

  

  

  聯繫我們

  劉小雨

  中國超硬材料網

  手機:13837111415

  李君瑤

  中國超硬材料網

  Tel:15713673960

  王僑婷

  國內

  手機:13649160039

  Luna(國際)

  International

  Tel:1865749580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到底是卡腳脖子還是頸脖子?
    討論這些問題,也許首先需要弄清到底卡的是什麼脖子。從表面上看,卡的似乎都是技術,但如果你是一個真正幹過技術的技術人員,當一個問題最終歸結為純技術問題的話,你會覺得是問題嗎?從這一點看,技術問題充其量只是一個「腳脖子」問題,外人能卡我們的也只有「腳脖子」,儘管它可能會遲滯我們前行的步伐,但它不可能阻擋我們前進的步伐。我們為什麼會被卡「腳脖子」呢?
  • 中微突破了「卡脖子」技術,讓「上海製造」躋身刻蝕機國際第一梯隊
    打開APP 中微突破了「卡脖子」技術,讓「上海製造」躋身刻蝕機國際第一梯隊 發表於 2018-12-20 14:01:18
  • 晶片製造到底有多難?真正的晶片製造過程十分複雜
    晶片製造到底有多難?真正的晶片製造過程十分複雜 李倩 發表於 2018-09-08 10:41:53 今年4月中興事件引發了全民對國產晶片的關注。
  • 中國晶片行業到底哪一個具體環節被卡脖子了?真的是光刻機嗎?
    最近看到很多的媒體報導關於我們國內的晶片被卡脖子的問題,無非總結下來就是我們缺少光刻機,似乎只要有了光刻機那麼就可以完全實現自足自己了,那麼真的是這樣嗎?
  • Chiplet究竟能否解決我國卡脖子難題?
    Dadu機器人處理器路線圖分為4代,第一代機械臂以CPU、CNN和關節運動為主,目前已流片;第二代主要是無人機,側重在運動規劃,驗證晶片已流片,新版本正在開發中;第三代則是服務機器人,採用CPU和OODA,相關的驗證晶片正在設計中;第四代將屬於認知機器人範疇,或許將採用新器件新集成的方法,我們也正在探索用Chiplet集成的方法,快速擴展晶片功能,降低晶片設計周期和製造成本。」韓銀和在會上介紹到。
  • 阿里平頭哥的野心:解決晶片卡脖子問題,讓天下沒有難做的晶片
    2018年,馬雲拍板,成立了一家晶片運營公司,叫做「平頭哥」,據說為什麼取這個名字,是因為平頭哥無所畏懼,而製造晶片需要這種無所畏懼的精神。而成立了平頭哥之後,阿里在晶片領域的動作非常頻繁,推出玄鐵910,推出含光800,無劍SoC平臺,近日又與全志科技達成戰略合作,推出國內首款全鏈路智能合約處理器。事實上,對於平頭哥而言,可不僅僅是製造晶片這麼簡單,平頭哥其實有一個大大的野心,那就是解決晶片卡脖子的問題,讓天下沒有難做的晶片。
  • 拒絕晶片卡脖子,我國將從三個方面入手,還要成立首家晶片大學
    俗話說得好,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外國意圖在晶片領域給我們製造麻煩,抑制我們的發展,那麼我們就更要在晶片領域崛起,打破外國的限制,拒絕卡脖子行為。有消息顯示,為了打破在晶片領域的枷鎖,我國準備從三個方面入手,推進國產晶片的研發速度,一勞永逸的解決晶片問題。
  • 半導體製造行業,別只知道光刻機了,這些東西同樣能卡脖子!
    半導體技術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科技能力的標誌,而整個半導體行業,晶片製造又屬於重中之重,相對於傳統製造業屬於上遊,所以也就是典型躺著賺錢,比如大家所熟知的ARM,ARM只提供設計圖紙
  • 中國供應全球80%份額,能用稀土卡別人「脖子」嗎?
    而在國際大環境下,發生卡脖子的情況也不少,比較著名的就是我們中國,在晶片和光刻機上被人卡脖子,還有日本 因此島國資源貧瘠,大量製造業需從國外進口原料,容易被人卡脖子,委內瑞拉等農業不發達國家,靠著石油賺錢 糧食供應卻十分依賴國外進口,同樣容易被人卡脖子,諸如此類的還有很多。
  • 氣體「晶片」:中國95%氦氣靠進口,美國牢牢卡著脖子
    因此有很多人開始關注到底我國還有那些技術是會被西方發達國家卡脖子。經不完全的測算,我國至少有三十五項技術會被「燈塔國」卡著脖子按在地上摩擦,大部分的技術壟斷多半都還是在高精尖技術上。
  • 晶片等35項關鍵技術被卡脖子,中科院這句話很關鍵!
    不只是光刻機,國內有35項關鍵技術被卡脖子此前不少網友表示華為被卡脖子,多半是因為沒有光刻機,畢竟全球高端光刻機都是被荷蘭ASML所壟斷,但是令人想不到的事,除了光刻機、晶片,將近有前不久華為任正非也表示過,國內不是設計不出晶片,而是基礎工藝不行。其實在半導體方面,我們在各個環節都或多或少有一定的短板。儘管像華為海思雖然是在設計方面比較領先,但半導體就像是一個木桶,不能依靠某一個特長來帶動整個產業鏈的興起。想要中國芯的崛起,我們就要攻克更多難關。
  • 光刻如何一步一步變成了晶片製造的卡脖子技術?
    來源:芯論語 摘要:晶片製造用到的技術很多,光刻是晶片製造的靈魂技術,但是開始的時候,光刻並不是所有技術中最厲害的。現在大眾認識到了晶片的重要性,討論晶片產業的卡脖子問題時,提到最多的是光刻和光刻機。那麼,光刻是如何一步一步變成了晶片製造的卡脖子技術?
  • 原子筆筆頭和打火機墊片全靠進口,卡了誰的脖子?
    別老被「卡脖子」言論蠱惑,也太費脖子了。 炒作時最常用的題目或話術類似於「別想著造晶片了!我們連打火機墊片都被人卡脖子!」這樣將高科技領域我國正在攻克的技術和生活必需品零部件相結合,進一步加強了「我們沒有希望追上發達國家,畢竟我們連小東西都解決不了」的輿論。
  • 又一晶片技術迎來突破!國產晶圓倒片機問世,可用於14nm晶片製造
    因此在晶片等尖端技術應用領域,我國出現了被「卡脖子」的局面。為了緩解晶片製造產業鏈上的僵局,前段時間中科院也對外界宣布,將會布局光刻機等尖端技術的科研工作。而在近日,我國又在晶片技術上迎來了新的突破,國產晶圓倒片機成功問世。
  • 光刻如何一步一步變成了晶片製造的卡脖子技術?_騰訊新聞
    來源:芯論語 摘要:晶片製造用到的技術很多,光刻是晶片製造的靈魂技術,但是開始的時候,光刻並不是所有技術中最厲害的。現在大眾認識到了晶片的重要性,討論晶片產業的卡脖子問題時,提到最多的是光刻和光刻機。那麼,光刻是如何一步一步變成了晶片製造的卡脖子技術?
  • 觀察 | 把"卡脖子"清單變成攻堅清單 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
    就在一天之前,美國對華為的新禁令正式生效,晶片斷供讓人們再度感受到了「卡脖子」的切膚之痛。形勢逼人,挑戰逼人,使命逼人。早日擺脫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是我們唯一的選擇。  不可否認,當前我國基礎科學研究短板依然突出,企業對基礎研究重視不夠,重大原創性成果缺乏,底層基礎技術、基礎工藝能力不足,在工業母機、高端晶片、基礎軟硬體、開發平臺、基本算法、基礎元器件、基礎材料等方面瓶頸仍然突出,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  「『卡脖子』到底卡在什麼地方?是技術到產品,還是科學到技術?
  • 量子矩陣播印機製造晶片或大規模超小型集成電路的再思考
    量子矩陣播印機製造晶片或大規模超小型集成電路的再思考我提出量子矩陣播印機設想的依據。一、超小型粉末顆粒列印技術已經是一個成熟的技術。比如硒鼓列印技術,多色列印技術,還有四維列印技術,包括粉末冶金技術。這些技術都非常成熟,應用在晶片製造技術上完全可以實現。二、通過量子矩陣播印機可以把多種元件列印在一個集成電路上,使電子信息技術能夠實現超小型化。
  • 「換道超車」,碳基晶片來了,離最後的製造僅一步之遙
    相信大家都明白,國產晶片的薄弱環節就在晶片製造,無法達7nm以上的更高製程。現在先是鬆口讓臺積電給華為供貨14nm以上的晶片,然後又是讓三星可以給華為oled屏幕供應,現在連索尼的傳感器也可以了。雖然看起來是放開,但是實際上這次鬆口對華為沒有什麼實質性進展,14nm以上晶片,中芯自己都可以造,以上在國內都有不錯的替代品可以用。然而而最緊缺的14nm以下對5G密切聯繫的高製程晶片,鬆口還是遙遙無期。看似它是妥協了,結果對華為來說還是一樣,做的無用功。看到美國在晶片上不斷卡脖子,中科院也公開宣布進入光刻機領域,協助國產晶片產業實現突破。
  • 解決晶片卡脖子!清華北大突然出手,任正非最不願看到的一幕出現
    在現代化科技發展當中,晶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們的手機、電腦、5G終端、電信基站等等產品,如果沒有那中間一小塊的晶片,整個機器就如同缺乏大腦的人類一般,無法運轉。而華為之所以能夠成為國內第一家世界頂級的科技巨頭,就是因為他們不僅自己做產品,同時還自己做晶片!任正非表示:中國當前的晶片設計已經走到世界領先的地步。但同時華為也面臨巨大難題,那就是在「晶片製造」上被西方卡住了脖子。
  • 「彎道超車」改為「換道超車」,碳基晶片來了,離最後的製造僅一步...
    相信大家都明白,國產晶片的薄弱環節就在晶片製造,無法達7nm以上的更高製程。現在先是鬆口讓臺積電給華為供貨14nm以上的晶片,然後又是讓三星可以給華為oled屏幕供應,現在連索尼的傳感器也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