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明白,國產晶片的薄弱環節就在晶片製造,無法達7nm以上的更高製程。現在先是鬆口讓臺積電給華為供貨14nm以上的晶片,然後又是讓三星可以給華為oled屏幕供應,現在連索尼的傳感器也可以了。雖然看起來是放開,但是實際上這次鬆口對華為沒有什麼實質性進展,14nm以上晶片,中芯自己都可以造,以上在國內都有不錯的替代品可以用。
然而而最緊缺的14nm以下對5G密切聯繫的高製程晶片,鬆口還是遙遙無期。看似它是妥協了,結果對華為來說還是一樣,做的無用功。看到美國在晶片上不斷卡脖子,中科院也公開宣布進入光刻機領域,協助國產晶片產業實現突破。
然而不為大家所知,中科院其實早就在晶片材料上另闢蹊徑,因為相對於矽元素,碳元素具有更高物理極限、電子遷移率、結構穩定性。為搶佔碳基晶片市場,早在2009年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便啟動石墨烯單晶製備及電子器件的應用研究。近並在日舉辦的2020中國國際石墨烯創新大會上,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展示最新成果——8英寸石墨烯單晶晶圓。石墨烯晶圓以碳元素為基石,經過切成晶片、刻蝕、離子注入等步驟之後,便能成為碳基晶片。
彭練矛院士甚至表示,碳基電子將成為國之利器,為我國實現「直道超車」帶來可能性。當然除了晶片領域,在製造業上也需要進行提升,不然即使擁有先進技術,但無法量產也是「水中望月」,必須從基礎做起,現在很多外貿企業因為當下的原因,海外出國存在困難,因此提前產品線技術轉向國內。別小看這個提升,可能是撬動國內工業化整體革新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