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北京大學研究團隊製作出碳基晶片,性能遠超同規格矽基晶片的報導,引發了國人的熱議。中國可以彎道超車了嗎?再也不用擔心被極紫外光刻機卡脖子了嗎?華為會不會對碳基晶片做戰略投資?
一、背景簡介
這件事情,不能拍拍腦袋就瞎說。為了了解這個事情的真相,我專門下載了北大彭練矛團隊最具代表性的兩篇論文,分別於2017年和2020年發表在美國的頂級期刊科學雜誌上。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兩個雜誌分別是英國的《自然》和美國的《科學》。一般發表的都是人類最前沿的科學研究成果。
我們來說說北大的碳基晶片是怎麼回事。大家首先應該冷靜看待這個突破,雖然從性能上已經超過了同規格矽基晶片,但從製作工藝上遠不如矽基晶片成熟。另外從製程上也還遠不如矽基晶片先進。
其實碳基晶片從上世紀就提出來了,並預言會最終代替矽基晶片,但一直到現在還沒有實現。最早,曾經提出在金剛石上摻入雜質製作電晶體,可以實現比矽半導體更優越的性能。往金剛石裡摻入氮元素和硼元素就可以把它變成性能優異的半導體,這是早就證實了的。但由於金剛石製作成本太高,一直也沒有實現工業化。
後來製作出了單層石墨烯和單層碳納米管,成為新的希望。它們相對於金剛石來說不僅成本低很多,而且本身就是良好的半導體。而金剛石本身是絕緣體,需要摻入雜質才能變成半導體。
石墨烯,是這些年研究非常熱門的材料,很多人不知道石墨烯和碳納米管的聯繫和區別。嚴格來說碳納米管也是石墨烯的一種,只是石墨烯是二維平面結構,碳納米管就相當於把石墨烯卷了起來形成了一個管子。單層碳納米管,被稱為一維導電材料。因為沒有橫向的擴散,只能沿軸向傳輸電流,中間的電損耗非常小。相對來說,矽半導體必須考慮橫向擴散問題。另外,碳納米管材料特別細,直徑只有1-3nm,特別適合做小尺寸的電晶體,能做成立體控制結構、也有利於電路控制。還有,這種材料強度高,比鋼鐵還結實,彈性還好,適合做柔性摺疊。同時,碳納米管和石墨烯導熱性能也比矽的導熱性好。
世界上,以美國IBM為首的眾多科研團隊,一直在研究碳納米管晶片技術,也都有一些進展。但北大的科研團隊最早實現5nm級電晶體器件製作,成果發表在2017年。而且最早真正實現了碳基晶片電路性能超過同規格矽基晶片,成果發表在2020年。雖然2020年的晶片是100多納米的,好像比2017年落後很多,但這可是第一次實現碳納米管集成電路啊,2017年的成果只是做出了電晶體,也就是零件,根本還不是電路。
二、碳基半導體基本元器件及其工作原理
碳納米管本身是一種性能優異的半導體,兩端接上金屬,可以產生接界電壓(學界術語應該叫接界電勢,對於普通人來說理解電壓應該更方便一些)。這種接界電壓,讓電流只能單向流過,類似於普通晶片中的半導體電晶體。
為了讓大家理解,我們畫一個示意圖。小球可以在平面上自由滾動,但如果兩端是斜坡,就不那麼容易了。兩邊都是斜坡的話,必須外加一個比較大的力,才能順利通過。現在我們在中間部位上方加一個電場,把中間部分的過道位置抬高,跟兩邊高度差不多,這樣,小球就可以輕鬆穿過去了。還有一種半導體是中間高,兩邊低,這時候就需要加一個排斥力,把中間部位壓低,跟兩邊差不多高,小球就也可以順利通過了。
碳納米管半導體也好,矽半導體也好,都是類似這樣的原理。兩邊一邊叫源級也就是輸入端,一邊叫漏級也就是輸出端,中間加上一個門。門不開,電流不能通過。給門上施加一定的電壓,就可以把門打開,電流可以順利流過。比如N型電晶體,需要在門上加一個正電場,吸引中間p型半導體通道的電子,形成一個N型通道,消除與兩邊接界電壓的影響。而P型電晶體,外加一個反向電壓,形成一個P型通道,消除接界電壓的影響。
碳基電晶體,就是把通道換成了碳納米管。同時,兩端的源和漏,不再是摻雜的矽,而改成特殊金屬,利用金屬和碳納米管之間的接界電壓,製作成半導體電晶體。目前已經成功製成了基於碳納米管的N型電晶體和P型電晶體。其中N型電晶體選擇活潑金屬鈧或釔做源和漏,P型電晶體主要使用惰性金屬鈀做源和漏。有了P型管和N型管,製作集成電路的基本零件就湊齊了。值得一提的是,現在碳納米管的N型電晶體方案,最早也是北大的研究團隊發現的。
矽基晶片為了克服固有缺陷,目前正在向三維立體結構不斷演化,爭取減少尺寸縮小帶來的漏電效應,提高門電路控制效應。而碳基晶片,從一開始就是三維立體的模型,比矽基晶片更容易實現小尺寸電晶體的製造,也更容易實現電路控制。如下圖:
三、碳基晶片製作工藝
了解了基本零件的原理以後,下面就是製造晶片的問題了。之所以這種晶片一直沒有產業化,有很重要的原因是它的工業化生產比矽基晶片更困難。
1.製作高純度碳納米管
第一個難點是碳納米管本身的製造。碳納米管生產方法倒也不少,但要想製作出符合晶片製作要求的碳納米管還是很難的。因為,需要把這種碳納米管提純到99.9999%,這個純度的碳納米管才能保障生產出來的晶片性能穩定,產品參數一致。目前從試劑公司能買到的碳納米管最純的大概能到99.99%,用來生產單個電晶體,搞搞科研是可以的,想生產晶片卻不行。北大晶片研究團隊聯合國內化學科研團隊,最先在高純度碳納米管生產上實現突破。用彭練矛院士的話說,國內集成電路人才相對緊缺,反而材料和化工高手好找!
2.元器件組裝
如果說矽基晶片的製作有點像雕刻塑像的話,碳納米管晶片的第一步更像是往光碟上貼顯微鏡都看不到的瓷磚。瓷磚和瓷磚必須儘量平行,還不能挨著,得留點距離,更不能摞在一起,這個瓷磚就是碳納米管。這是最難的一步,北大團隊的方案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目前已經可以在八寸晶圓上均勻擺放碳納米管了,可以說領先世界其他團隊。
貼完瓷磚也就是碳納米管以後,要覆蓋上絕緣層,把碳納米管埋起來。接下來的步驟,就該用到光刻機了。要把碳納米管兩端加上金屬電極,就得用光刻機,先刻出加金屬的位置來,然後再把金屬加進去。後面陸續安裝其他零件、導線等,也有一些需要光刻機的步驟。換句話說,即使用碳基晶片,也難以擺脫對光刻機的需求,總不能用手盤它吧!
四、碳基晶片對我國意味著新的機遇
碳基晶片的研發,對於我國來說,確實是個良好的機遇。
首先,這種晶片,一旦製成,要比同規格矽晶片性能優越得多。目前已經可以做到8GHz的主頻了,比主流的高端矽基晶片主頻還高,而且還更省電。北大彭練矛院士說,爭取兩年內實現90nm碳基晶片的量產,其性能相當於28nm的矽基晶片。雖然不算優秀,但至少可以在很多低端場合使用了。如果掌握了量產技術以後,通過改進,按照摩爾定律,一兩年內就可以實現60nm甚至45nm工藝的製造,這應該就可以媲美10nm或7nm矽基晶片了。同時,碳基晶片由於獨特的性能,比矽基晶片更適合做3nm及以下工藝的晶片。
其次,雖然性能先進,但對光刻工藝要求不太高。完全可以使用現有的光刻機,對EUV光刻機的需求並不迫切。至少,還要演進3-5代以後,才需要極紫外光刻機的協助,那是10年左右的時間了。給我國自研極紫外光刻機留下了5-10年的緩衝期。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猜想,具體進度可能因環境和技術的問題,而有出入。
此外,這項技術,如果把基底換成柔性材料,可以製作成可摺疊的柔性晶片,這是矽基晶片難以實現的。在此基礎上,還可以製作成透明的晶片,一旦應用於實踐,科幻版的手機和可穿戴設備就呼之欲出了。
最後,對於華為、中興、中芯國際等企業來說,都想獲得技術優勢,不被對手卡脖子。這樣一項技術的前期投入,回報率是很高的。在科研已經領跑的情況下,工業化生產也必須搶跑,才能在未來有足夠多的話語權。我們跟西方國家交換技術裝備的籌碼也就更多了。
五、光刻機必不可少
至於光刻機,這是現代化工業生產躲不開的核心設備。不是可以輕易規避的,除了可以生產CPU以外,像內存條、存儲卡、固態硬碟這些也都需要用到光刻機。同時,光刻機製造所用到的很多核心部件,如極紫外光源、高精密光學系統(透鏡、反光鏡等),還有高精密操控平臺等設備涉及的技術,在其他行業也有應用,不是可以輕易規避的,必須加緊研發。
我國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研究跟不上,很多領域的研究是緊跟世界前沿甚至引領世界的。但在研究成果轉化成工業生產這個環節上問題最大。除了高端生產設備缺乏以外,很多科研成果難以找到合適的企業進行產業化,也就只能停留在實驗室階段。所以,希望國內的高新技術企業,應該多跟科研單位對接,在一些前沿領域風險投資,提前布局。這也是我說碳基晶片值得華為投資的原因。
最後,希望我們國家能加大力度打通產學研通道,讓先進的科研成果儘快轉化成生產力。最終能在高新技術領域形成自己的產業鏈。
本文主要參考彭練矛團隊發表於科學雜誌的兩篇論文和國內媒體《澎湃新聞》的訪談稿「專訪北大碳基晶片團隊:我們換道走了二十年,覺得能走下去」。本文原理圖系作者自己繪製,請不要自行轉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