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國際又創造了一個新記錄,離徹底解決華為被卡脖子問題還有多遠?

2020-12-03 中國經濟周刊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呂江濤|北京報導

6月19日,上交所公告表示,中芯國際首發上會審核通過,獲準登陸科創板。

據《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統計,中芯國際從IPO首發申請被受理,到發審委審核通過僅用時18天,不僅創造了科創板的最快紀錄,同時也創造了A股市場的最快紀錄。

對此,有分析認為,中芯國際獲得大筆融資,有利於加速國產替代,打破在半導體行業長期受制於人的局面。尤其有利於儘快解決華為在晶片領域被卡脖子的問題。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指出,即使中芯國際能夠迅速登陸科創板,也不能馬上就解決華為晶片被卡脖子問題。因為美國的禁令不僅對臺積電有效,同樣也對中芯國際有效,一旦中芯國際與華為進行全面的合作,美國可能會轉而對中芯國際進行制裁。

中芯國際「閃電過會」意味著什麼?

回顧中芯國際的科創板上市之路,可以用「沒有最快,只有更快」來形容。

5月5日,中芯國際宣布將在科創板IPO,2天後即與海通證券、中金公司籤署上市輔導協議,6月1日,上交所正式受理其科創板上市申請。而在隨後的短短一周時間裡,中芯國際更是以「閃電」般的速度完成了首輪問詢。直至此次順利過會,中芯國際創造了科創板從IPO首發申請被受理到審核通過的用時最短記錄,僅用了18天。

據《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統計,此前科創板這一記錄的保持者是杭可科技(688006.SH),從IPO申報預披露到審核通過,用時59天。而縱觀全部A股,也只有3家公司用時在30天以內,分別是京滬高鐵(601816.SH)用時20天;湖南鹽業(600929.SH)用時20天;工業富聯(601138.SH)用時27天。

除了過會速度冠絕科創板之外,中芯國際的融資金額也將創造科創板募資額的新記錄。

此前這一記錄的保持者是中國通號(688009.SH),募資額為105.3億元。

6月1日晚間發布的招股說明書(申報稿)顯示,中芯國際本次擬發行不超過16.86億股新股,預計募資200億元,計劃分別投入子公司中芯南方正在進行的12英寸晶片SN1項目(80億元),先進及成熟工藝研發項目儲備資金(40億元),補充流動資金(80億元)。

中芯國際作為國內最大、實力最強的晶圓代工廠,其登陸科創板的歷程可謂是一路綠燈。對於背後的原因,有分析認為,美國制裁華為之後,臺積電與華為的合作也走到了懸崖邊上,這在客觀上也加快中芯國際在科創板上市的節奏。

在中芯國際公布招股說明書(申報稿)之後,有一些分析機構開始分析上下遊哪些相關的IC供應鏈有可能訂單增加。從各方面看,中芯國際科創板上市都將對中國IC產業發展帶來積極利好。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對於國內半導體產業而言,中芯國際的上市必將帶動整個上下遊供應鏈的整體升級。作為晶圓代工龍頭,近年來與國內設備、材料、設計廠商有大量合作。在這次招股書顯示的三項主要資金用途中,兩項都與其技術進步和工藝提升有關。中芯國際的技術升級,將會充分激發上遊設備及材料端快速升級和發展,而下遊終端應用客戶將擁有晶片製造端有力支持,同樣中遊封裝端將獲得來自上下遊雙方的需求升級。

能快速解決華為晶片被卡脖子問題嗎?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IPO「補血」外,中芯國際近期還獲得了國家大基金的大手筆投資。

5月15日,中芯國際公告稱,國家集成電路基金二期和上海集成電路基金二期將分別向公司間接控股公司中芯南方注資15億美元和7.5億美元(合計約合160億元人民幣),中芯南方的註冊資本將增至65億美元。中芯南方的「12英寸晶片SN1項目」規劃月產能為3.5萬片晶圓(工藝技術:14納米及以下),目前已建成月產能6000片。該項目是中國大陸第一條FinFET工藝生產線,也是中芯國際14納米及以下先進工藝研發和量產的主要承載平臺。

有分析指出,在中美貿易摩擦的背景下,中芯國際頻繁大手筆募資,有利於加速國產替代,打破在半導體行業長期受制於人的局面。尤其有利於儘快解決華為在晶片領域被卡脖子的問題。

在今年5月份,美國全面升級了對華為的制裁,在有美國設計以及技術的企業向華為銷售晶片時,必須得到美國政府的許可。此前華為最大的晶片合作商是臺積電,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兩者之間的合作都保持一種良好的局面。但是在美國日益嚴格的禁令中,兩者之間的合作關係無疑需要重新考量。在這種背景下,華為不得不重新考慮新的合作夥伴。今年年初以來,華為已經將部分訂單轉給了中芯國際,兩者之前的合作也是非常愉快。

不過,選擇中芯國際作為新的合作夥伴,就真的能打破華為目前面臨的困局嗎?恐怕並非那麼容易。因為中芯國際的技術上還有美國技術的影子。所以美國的禁令同樣也對中芯國際有效,一旦中芯國際與華為進行全面的合作,美國可能會轉而對中芯國際進行制裁。

在招股說明書(申報稿)當中,中芯國際特別提到了「美國出口管制政策調整的風險」:2019年5月,美國商務部將若干中國公司列入「實體名單」;2020年5月,美國商務部修訂直接產品規則(Foreign-Produced Direct Product Rule),據此修訂後的規則,若干自美國進口的半導體設備與技術,在獲得美國商務部行政許可之前,可能無法用於為若干客戶的產品進行生產製造。

中芯國際招股說明書(申報稿)截圖

中芯國際與臺積電的差距有多大?

公開資料顯示,中芯國際是全球領先的集成電路晶圓代工企業之一,也是中國大陸技術最先進、規模最大、配套服務最完善、跨國經營的專業晶圓代工企業,主要為客戶提供0.35微米至14納米多種技術節點、不同工藝平臺的集成電路晶圓代工及配套服務。

中芯國際招股說明書(申報稿)中最大的亮點,除了與重要客戶華為之間的合作動態,還有先進位程技術一再突破。2006年、2009年、2011年公司分別實現90納米、65/55納米、45/40納米的升級和量產,2015年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家實現28納米量產的企業,實現中國大陸高端晶片零生產的突破;2019年實現14納米FinFET的量產,代表中國大陸自主研發集成電路製造技術的最先進水平。

不過,與臺積電相比,中芯國際仍然處於弱勢地位。

晶圓代工產業是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業,作為追趕者,中芯國際雖然擁有政策與資金的支持,從而能夠在業績承壓的情況下持續保持高額的資本支出。但行業本質上具有明顯的先發優勢,臺積電的地位短期內不可撼動。

中芯國際目前最先進的是14納米晶片,而華為在2019年發布的旗艦手機「華為mate30」搭載的「麒麟990」處理器使用的是臺積電的7納米晶片。蘋果和高通目前的主流旗艦晶片也是採用臺積電的7納米工藝。有消息稱,今年第四季度蘋果可能發布基於臺積電5納米工藝的A14處理器。

因此,如果華為只能使用14納米的晶片,無疑會在性能上被自己的老對手拉開好幾個檔次。

對此,有業內人士指出,中芯國際的7納米晶片尚未量產,主要是因為拿不到ASML的極紫外光刻機,而這項技術是掌握在荷蘭人手中的。因為《瓦森納協定》的緣故,中芯國際想要拿到這項技術是十分困難的。

因此,中芯國際和華為要想打破目前的困局,還需要國內企業能夠在上遊設備和原材料上儘快實現國產替代。

責編:孫庭陽

(版權屬《中國經濟周刊》雜誌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相關焦點

  • 「中科院解決卡脖子問題」靠不靠譜?
    卡脖子問題是技術層面的問題,應該依靠企業來解決,而中科院主要是搞基礎科學研究,將卡脖子清單變成自己的科研任務清單並不「靠譜」,有明顯「越界」之嫌。這個觀點看似有理有據,實則不太能經得起推敲。因為支撐這一觀點的理論已經滯後於創新實踐,論據粗略而有失偏頗。為什麼說理論支撐已經落後於創新實踐呢?
  • 華為、武漢弘芯、中芯國際有沒有可能聯合起來成立晶片生產企業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晶片成為卡住華為脖子的「利器」,讓華為的手機生產遭遇嚴重的挑戰。華為手機生產受制於晶片,武漢弘芯倍受關注武漢「弘芯」是國內唯一能生產7nm晶片的半導體企業,去年開始便從臺積電挖走數名資深工程師。
  • 中國晶片行業到底哪一個具體環節被卡脖子了?真的是光刻機嗎?
    最近看到很多的媒體報導關於我們國內的晶片被卡脖子的問題,無非總結下來就是我們缺少光刻機,似乎只要有了光刻機那麼就可以完全實現自足自己了,那麼真的是這樣嗎?
  • 科學院善於解決卡脖子的技術問題嗎?| 郭朝暉
    關注風雲之聲提升思維層次導讀科學院擅長科學研究,但卡脖子的清單本質是技術、工程、產業問題,並不是一回事。最近,科學院的領導表態,要把美國卡脖子的技術清單變成科學院的任務清單。原因很簡單:科學院擅長科學研究,但卡脖子的清單本質是技術、工程、產業問題,並不是一回事。 殷瑞鈺院士是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曾經擔任工程管理學部主任委員。從十多年前開始,殷院士就反覆強調:科學、技術、工程和產業的不同。
  • 為什麼說科學院解決不了「卡脖子」的技術問題?
    原因很簡單:科學院擅長科學研究,但卡脖子的清單本質是技術、工程、產業問題,並不是一回事。1/ 脖子「卡」在哪?比如,做工段長時,考慮的是如何解決問題,而總工考慮的是從哪個環節入手解決問題。科學研究,往往是解決「點上」的問題。也就是說,研究工作深入,但視野不廣泛。而優秀的工程師、特別是總工,則要著眼於系統解決問題。系統複雜以後,技術難度會驟然上升。據說GPU的生產有1000道工序。
  • 中芯國際取得技術新突破!學習華為將大量囤貨套路:掌控核心技術
    【10月15日訊】眾所周知,隨著華為、中興事件爆發以後,我國便在晶片領域投入更多的資源,希望可以掌握更多的晶片技術,才能夠避免美國隨意更改晶片使用規則,解決國內企業無法「獲得晶片」產品的尷尬局面,而目前國內實力最強的晶片代工巨頭—中芯國際,在近日也傳來了好消息,那就是中芯國際的FinFET N+1先進工藝正式傳來了好消息,已經成功實現了晶片流片以及通過了所有功能測試
  • 中國芯再突破!華為轉機來了!
    各大企業的反應讓美國大吃一驚,為了不徹底的把各大企業逼到美企的對立面,開始放寬對華為的限制,如高通、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這些企業的供應能緩解華為手機晶片的壓力,但是,華為卻不能購進最先進的SOC晶片,問題沒有的得到本質上的解決。
  • 深度思考:晶片製造到底哪裡卡了脖子?
    ,把一個電路中所需的電晶體、電阻、電容和電感等元件及元件間的連線,集成製作在一小塊矽基半導體晶片上並封裝在一個腔殼內,成為具有所需功能的微型器件。光刻膠卡脖子難題刻不容緩!  晶片製造是一個對技術、資金、人才都高度依賴的行業,特別是在工藝上,拋光與光刻機的精度是制約晶片製造關鍵中的關鍵。傳統晶片領域被國際巨頭壟斷的今天,一些新興晶片領域是中國彎道超車的重要突破口,目前中國已經佔據有一席之地。
  • 張鈸院士回應任正非:解決卡脖子就要造新燈塔,照亮新航道
    解決卡脖子就得「相互依賴」如果我們一直是跟隨者,能跟上就很不錯了。現在的狀態是基本跟得上,但有些關鍵技術,比如集成電路總是跟不上。所以問題該怎麼解?我認為只有抓住新的技術革命,從一開始就是參與者,在當中做出關鍵貢獻,不讓技術完全掌握在別人手裡,有幾個關鍵技術我們作得最好。
  • 紫光國微、北方華創、中芯國際、長電科技到底誰是半導體龍頭?
    華為的晶片斷供就是這一背景下的代表。國人開始意識到我們在半導體領域的落後,以及半導體對於現代科技產業的核心地位。其實在上世紀60-80年代,美國和日本也曾經發生過激烈的產業競爭。同樣對日本進行了打壓和封鎖,而日本舉國之力大力發展,在上世紀反超美國成為全球半導體老大,最後在技術變革中讓出了半導體的江湖地位。隨著國家對半導體的重視,以及產業的支持,卡脖子項目的攻堅推進。
  • 張汝京創立的中芯國際本可以是華為的最好幫手
    中芯國際張江高科技園美國對華為的禁令不斷升級,最新的禁令不僅不能在臺積電代工生產麒麟晶片,外購晶片也可能被阻斷。這對華為的打擊非常大,手機生產可能將會停頓。放眼望去,晶片生產臺積電一家獨大,其次是三星、英特爾,再後面我國臺灣的聯電,美國的格芯,下面就我國大陸的中芯國際了。但中芯國際目前的技術工藝以及產能都還達不到華為的要求,其次是仍然使用到美國的設備,所以同樣不能為華為代工生產。有網友說因為中芯國際是有外國資本股份,所以不能為華為代工,真實的原因不是這樣。
  • 中芯國際迎來重大突破,晶片製程迎來新工藝,華為有救了!
    導讀:中國重要的晶片代工廠企業中芯國際終於迎來了重大突破,中芯國際晶片突破7nm工藝。這個是很牛的。影響也會非常大。這下華為終於有救了!據悉:IP和定製晶片企業芯動科技已完成全球首個基於中芯國際FinFET N+1先進工藝的晶片流片和測試,所有IP全自主國產,功能一次性通過。
  • 晶片等35項關鍵技術被卡脖子,中科院這句話很關鍵!
    不只是光刻機,國內有35項關鍵技術被卡脖子此前不少網友表示華為被卡脖子,多半是因為沒有光刻機,畢竟全球高端光刻機都是被荷蘭ASML所壟斷,但是令人想不到的事,除了光刻機、晶片,將近有前不久華為任正非也表示過,國內不是設計不出晶片,而是基礎工藝不行。其實在半導體方面,我們在各個環節都或多或少有一定的短板。儘管像華為海思雖然是在設計方面比較領先,但半導體就像是一個木桶,不能依靠某一個特長來帶動整個產業鏈的興起。想要中國芯的崛起,我們就要攻克更多難關。
  • 60年前半導體技術,就被中國列入緊急措施,為什麼還被卡脖子
    60年前半導體技術,就被中國列入緊急措施,為什麼還被卡脖子當說到半導體的時候,我相信很多人可能都是很希望我國的半導體行業能夠發展得相當好的,但實際的情況是我國的半導體發展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好,那有人就會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在60年前半導體就已經列入了國家緊急措施,我們現在還會被其他國家卡脖子
  • 中芯國際進步,12nm工藝已經啟動試生產,華為不再完全依靠臺積電
    雖然在幾經周折後,華為的訂單能夠完成生產,可是未來華為的晶片又將由誰代工呢?難不成就靠著現在緊急生產出來的晶片坐吃山空嗎?另一家曾經為華為代工的廠商,中芯國際傳來好消息。在近日財報會議上中芯國際表示,目前已經可以基於14nm的12nm工藝啟動試生產。通過與客戶展開的深入合作,目前進展良好,處於客戶驗證和鑑定階段。
  • 特效藥離我們還有多遠?
    目前,國內新冠肺炎疫情的情況逐漸向好。科研人員對新冠病毒疫苗、有效臨床藥物的研發、攻關進展如何?將來人人都要打疫苗嗎?特效藥離我們還有多遠?
  • 工博會首設院士專家創新成果展,很多技術解決了卡脖子問題
    工博會首設院士專家創新成果展,很多技術解決了卡脖子問題 澎湃新聞記者 俞凱 2020-09-16 15:55 來源:澎湃新聞
  • 中芯國際只論性能,把14納米晶片做大,性能是否能到7納米水平?
    中芯國際去美化後的設備可以為華為生產晶片的,荷蘭阿斯麥公司表示了DUV光刻機不含美國技術,可以向中國出口。製程越小並不一定最好。就像攝像頭的像素一樣,像素越大不代表畫質越好。晶片有一個重要的指標是密度,拋開密度談製程都是耍流氓。製程越小,固體擴散現象越嚴重,壽命越短。
  • 移居火星:離我們還有多遠?
    移居火星:離我們還有多遠?改變世界,還是改變自己即使我們解決了水、氧氣和溫度,還要面對輻射暴露的問題。火星沒有地球那樣的磁場,所以無法抵擋太陽風。有科學家提出可以建造大量低溫超導體環,產生人工磁場,但這仍是一個紙面上的粗淺概念。約翰·列儂曾經說過:「如果你不能改變自己,你就改變世界;如果你不能改變世界,你就改變自己。」
  • 植髮有美中不足?科學家說毛囊克隆不遠了,「不遠」究竟還有多遠??
    但一些脫髮人又有苦惱:植髮手術固然好,但需要足夠的毛囊,可我的脫髮面很大後枕資源不夠,這樣植髮效果有限,什麼時間有毛囊克隆技術問世,就像孫悟空一根毫毛變無數毫毛,想種多少頭髮就種多少頭髮,人的頭髮就永遠翩翩起舞,不知道毛囊克隆技術離我們還有多遠?  2013年10月21日英國媒體報導:英美兩國科學家通過複製人類皮膚細胞,創造新的毛囊,有望徹底解決脫髮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