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失良機!張汝京創立的中芯國際本可以是華為的最好幫手

2021-01-12 丹泓科技館

點擊關注,精彩不斷!

錯失良機!張汝京創立的中芯國際本可以是華為的最好幫手

中芯國際張江高科技園

美國對華為的禁令不斷升級,最新的禁令不僅不能在臺積電代工生產麒麟晶片,外購晶片也可能被阻斷。這對華為的打擊非常大,手機生產可能將會停頓。

放眼望去,晶片生產臺積電一家獨大,其次是三星、英特爾,再後面我國臺灣的聯電,美國的格芯,下面就我國大陸的中芯國際了。但中芯國際目前的技術工藝以及產能都還達不到華為的要求,其次是仍然使用到美國的設備,所以同樣不能為華為代工生產。

有網友說因為中芯國際是有外國資本股份,所以不能為華為代工,真實的原因不是這樣。目前中芯國際雖然是香港上市的股份制企業,之前股份確實比較分散,外資佔不小的股份,但近幾年國內股份不斷增加,大唐、大基金的增股,國內股份已經佔絕大比例了。

問題的關鍵不是在這,主要是中芯國際的工藝水平還在上升階段,還達不到較高水平。如果能達到臺積電或在接近臺積電的工藝水平,這時候的腰杆就硬起來了,三星,臺積電不願為華為打造去美化的生產線,國內企業不行嗎?

我相信,這時候是可能的。而且,如果我國大陸真的有接近臺積電技術水平的生產企業,相信我國的配套設備材料也不會差到哪裡,美國還會這麼肆無忌憚出臺打擊嗎?沒有作用的打擊措施出臺不是自找沒趣麼。

曾經錯失良機,這要從臺灣的一個半導體大牛,張汝京說起。

張汝京

晶片大牛張汝京

張汝京1948年出生於南京,父親是搞冶金的,母親是搞化學的,抗戰時在重慶,研究槍炮火藥,抗戰勝利後,回到南京,生下張汝京後不到一年,隨國民黨撤退到臺灣。父親成了冶金專家,母親與幾個校友一起創立了金陵女中。

張汝京1970年從臺大畢業以後,去了美國在紐約州立大學獲得工程碩士,並在南方衛理公會大學獲得電子工程博士學位。

畢業後來到德州儀器工作,幹了8年的技術研究工作以後,公司派他去世界各地創立新工廠,十幾年時間在美國、新加坡、義大利、日本等地參與創立了9個晶片工廠,被稱為「建廠狂魔」。

他的父親張錫綸曾多次對他說,你什麼時候去大陸建廠?1997年在德州儀器幹了二十年以後,張汝京提前退休,在考察了一段時間後,根據人才環境情況,決定在臺灣創立了世大半導體,建立了兩個工廠,計劃第三廠開始在大陸建立,以了卻父親的心願。

然而,世大的迅猛發展,引起了臺積電和聯電的警覺,感受到了威脅。消滅競爭對手的最好辦法是收購,最終臺積電以溢價8.5倍的價格,收購了世大。張汝京也很無奈,他不是大股東,大股東的決定,他是沒辦法的,雖然總經理的位置還在那,但是成為了張忠謀的下屬,決定權已經不在他手裡。

2000年,張汝京在大陸建廠的提議被否決後,他決定辭職,那年他52歲。

那時,大陸地方政府對半導體行業還沒有現在的熱情,畢竟半導體晶片是資金密集,人才密集行業,見效也不快。但在上海全國唯一的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市長徐匡迪,慧眼識珠,熱情的接待了他,並親自帶他到浦東的一塊農田前,告訴規劃給他的土地,在張江科技園。

發展迅猛

那個時候的大陸,晶片產業還很落後,特別是在人才方面。張汝京一揮手,從臺灣特別是世大,來了幾百個工程師,包括在他之前創辦的工廠都有人來。

在技術和設備方面,雖然也有禁運和壁壘,但還沒有現在嚴格,憑藉張汝京在晶片行業二十多年的人脈,都一一化解。

2001年,中芯國際一廠封頂,中國第一座現代化的晶片企業落成,並迅速開始量產,二廠、三廠也在兩年內量產。中芯月8英寸晶圓達到10萬片,這個產量在中國是不可想像的。

2002年北京的12寸晶圓廠動工,2003年又收購了天津摩託羅拉的8英寸工廠。

能夠發展這麼迅猛,這是因為張汝京全套臺灣技術管理班子,最主要複製了世大的技術及管理模式,但這也為後面遇到的困境留下了伏筆。

其次是張汝京的個人魅力,張汝京是個虔誠的基督徒,每天早上開著他1300CC的福特嘉年華上班,這是他的專用總裁座駕,並且是自己開車。中午與員工一樣在食堂吃7塊錢的份飯,出差坐飛機一律是經濟艙,並且儘量當天來回,節省住宿費用,星期天載著員工去做禮拜。

那時的中芯國際技術工藝與臺積電、英特爾等相比落後並不多(這時還沒有三星的事呢),購買設備也要經過美國的批准(瓦森納協議),最主要不能用於軍事。據說張汝京在美國遊說,並找來五家教會擔保,保證不用於軍事。2000年以後對中國的限制不算太嚴。

就在中芯國際發展迅猛時,危機也悄悄來臨。

對中芯國際的圍剿

2002年,陳水扁執政的臺灣,命令張汝京在6個月之內,從大陸撤資,接連罰款1500萬臺幣。

見張汝京不為所動,阿扁隨即下發通緝令,取消張汝京臺籍身份,10年內不得踏入臺灣一步。幫張汝京融資的臺灣公司,受到株連,投資的臺商,也開始撤資。

2003年,在中芯國際即將在香港上市的關鍵時刻,臺積電在美國正式控告中芯國際通過各種不正當方式取得了臺積電商業秘密並侵犯了臺積電專利,並又於2004年以幾乎相同的理由啟動對中芯國際的第三次智慧財產權訴訟。

官司拖到2005年,中芯已經疲於應付,選擇了與臺積電和解,賠償1.75億美金。

2006年,在中芯國際準備融資的前夜,臺積電再次出手,指責中芯國際最新的工藝使用臺積電技術,違反《和解協議》。

張忠謀曾經是張汝京的上司

中芯國際否認,在北京反訴臺積電。這出乎了臺積電的預料,由於大陸的審判在先,臺積電應訴就要拿出證據,而證據拿出後,在美國應訴時就有了應對的時間。中芯國際的律師信心滿滿,認為主場作戰,即使不一定肯定贏,至少有了輾轉騰挪的空間和時間。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2009年6月,北京高院駁回了中芯的全部訴訟請求,官司根本沒有進入到審理環節。

3個月後,美國加州法院開庭,臺積電再次勝訴,中芯國際被迫付出更大的代價:在1.75億美金的基礎上,再賠2億美金,外加10%的股份。臺積電大勝中芯後,臺灣媒體得意地稱:「我們從此控制了大陸晶片業的半壁江山!」

不得不說,在中芯國際建廠初期,張汝京帶來的大部分是他世大的舊部,本來世大是他一手創辦的,也原想從世大開始三廠一直到十廠都建在大陸,這樣技術工藝可以平滑的轉移。現在世大被臺積電收購,原來張汝京的技術專利都變成臺積電的了。沒辦法,張汝京也承認,事實是侵犯了智慧財產權。幾天以後張汝京也被迫離開了中芯國際,有的說和解協議上條件,有說是張汝京與張忠謀的個人恩怨,但雙方都予以了否認,也有說是股東逼迫張汝京離開的。

錯失了的良機,中芯國際本可以是華為最好的幫手

對中芯國際來說付出的代價確實過於慘痛,巨額的賠償,使中芯國際元氣大傷,基本失去新工藝投資的可能,加上張汝京離開以後,原來的舊部紛紛離開。

這樣,原本與臺積電,當今最先進的晶片製造企業的工藝技術不大的差距,在幾年時間拉大了。

又一晶片牛人梁孟松

加上後來,股東及高層頻繁更換,工程技術人員的流失,特別是在川普上臺前,相對還算比較寬鬆的環境,沒有採購先進的光刻機,等到2017年梁孟松來了之後,2018年訂購了EUV光刻機,原本2019年到貨,ASML離奇的發生了火災,加上美國的阻擾,目前看來,非常困難了。

現在看來,如果中芯國際沒有經歷這些磨難,順利一點,現在的中芯國際不比臺積電差多少,那麼他可以成為華為的最好的幫手,不會受制於美國的制裁。

國家鼎力支持

作為我國目前最先進的晶片製造企業,國家也在鼎力支持,為了籌措資金,證監會破天荒用了29天時間,完成了從上市申請到批准的流程。這在其他公司是難以想像的,一般這個流程都需要的時間以「年」來計量,上市一舉募集了五百多億人民幣。

另外在稅收上,最近也推出大力度的優惠政策,特別對28nm製程以下的十年免徵所得稅的優惠。

在人才培養上,國家決定在高校將集成電路專業升級為一級專業,從根本上解決我國長期缺乏集成電路人才的困境。

梁孟松來了之後,不長時間,解決了14nm良率問題,同時積極研發N+1、N+2技術工藝。希望在先進光刻機沒有到來之前,把製程向前推進。

結語

我國半導體產業,之前欠帳較多,在技術、設備,特別是高端人才方面,與先進國家和地區相比差距很大,所以走彎路不奇怪。希望,在全國人民的關心和國家的重視下,今後的路越走越順。

各位你們對此有什麼看法呢?歡迎關注、留言、點讚、轉發。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必刪)

參考資料:《中國芯酸往事》——飯桶戴老闆

相關焦點

  • 他被稱為中國半導體之父,回國創立中芯國際,如今市值2800億
    2020年5月,美國發布禁令,臺積電宣布於9月14日後不再繼續向華為提供晶片代加工的服務。中芯國際也是華為晶片代加工廠之一,對於這次禁令中芯國際在8月7日的財報會上首次回應對於美國禁令,稱對於此次禁令仍在可控範圍。
  • 專訪張汝京(上)|從中芯國際到芯恩,他一直在創業
    對張汝京來說,創業挫折也不過是生命中的漣漪,對一個有信仰的人來說不足為懼。一2009年11月10日,中芯國際以一紙公告宣布其主要創始人張汝京的離開。同作為代工廠的中芯國際和張忠謀的臺積電構成了直接競爭關係,中芯國際創立初期的大量人才歸隊和工藝流程相似,則給雙方的訴訟埋下了伏筆。2003年12月,臺積電及其北美子公司向美國加州聯邦地方法院提交訴訟狀,起訴中芯國際侵犯專利權及竊取商業秘密。臺積電申請對中芯國際實施禁制令處分及賠償財務損失,起訴對象包括中芯國際在上海及美國的子公司。
  • 中芯國際選舉王陽元教授為董事長 接替張汝京
    中芯國際周四表示,董事會已經選舉王陽元教授為董事會主席,接替張汝京。任命立即生效。  王陽元從2001年開始擔任公司非執行董事,在半導體領域已經有40多年的經驗。王陽元是北京大學微電子研究所的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IEEE會員、英國電子工程師研究所會員。
  • 中芯國際董事長張汝京下課 王陽元接任只是虛職
    本報訊 (記者王京)中芯國際7月29日發布公告稱,即日起中科院院士王陽元接任張汝京董事長的職務,張汝京繼續擔任中芯國際執行董事和執行長。  中芯國際內部人士表示,王陽元擔任董事長,完全是依照香港聯合交易所相關提倡規定,將董事長和執行長兩職分人擔任。
  • 「愛國科學家」張汝京,不顧「同胞」阻撓,堅持到大陸造「芯」!
    就連晶片設計的工具也是國外的,我國最好的晶片設計公司是華為海思,但是目前也只是剛剛開始「去美國化」,所以,在這個領域的技術攻克非常的重要,美國為了限制我國的晶片發展,可謂是出了不少「力」,但是依舊有很多技術型人才願意為國家效力。其中為我國晶片事業發展做出卓越貢獻不得不提的人就是張汝京,張汝京是中芯國際的創始人,如今市值已經突破了5000億。
  • 中國芯利好!中國半導體教父張汝京聯手任正非,為麒麟晶片做後盾
    因此,中芯國際堪稱中國內地版臺積電。臺積電作為行業大牛,近十年在製程工藝遠遠引領行業,其7納米與5納米等製程更領先三星半年以上量產。2019年,臺積電營收346.3億美元。全球超過60%晶片,都是由臺積電代工生產。值得一提是,中芯國際創辦人、中國半導體教父張汝京,還與臺積電張忠謀有過一段公案。雙方多次對簿公堂,張汝京是張忠謀在德州儀器時的上級。
  • 王傳福和張汝京一樣!凡是認準的事兒就一定要幹成功
    王傳福和張汝京一樣!凡是認準的事兒就一定要幹成功。華為遭斷供時,各種唱衰國內晶片製造業的聲音不斷,王傳福一句:「晶片是人造的,不是神造的」擲地有聲。無獨有偶,中芯國際創始人張汝京和王傳福的說法不謀而合,張汝京說國產廠商在封測和設計上的水平與臺積電相差無幾,具備了第三代半導體IDM世界頂級工藝水平,華為在光子晶片、碳基晶片上開始了新的探索,比亞迪今年宣布增資擴股進軍半導體,更值得一提。比亞迪半導體晶片已經成功導入華為充電器。晶片是中國製造業的隱痛,王傳福說當年要是不造車的話,就造半導體。
  • 老虎證券ESOP:中芯國際人事地震,內訌之下,股權結構隱藏哪些陷阱?
    12月15日晚間,中芯國際公告確認,現年74歲的蔣尚義獲委任為公司董事會副董事長、第二類執行董事及戰略委員會成員。消息稱,中芯國際聯合執行長梁孟松在會中向董事會遞交書面辭呈。為什麼突然要辭職?梁孟松表示,此次的蔣尚義出任中芯國際副董事長一職的人事變動,其是在12月9日才被董事長周子學告知,此前對此一無所知。
  • 張汝京打造晶片製造新模式,再創我國晶片業兩個第一
    張汝京現在國內代工水平最高的中芯國際就是張汝京先生一手創辦的,而且張汝京先生跟臺灣臺積電的張忠謀先生一樣都是姓張,實際上他們兩個人真的是認識的,但卻是截然不停的道路,後者是全球最強代工廠的創始人。最近10年以來,資本支出越來越多,設立國家專項基金,如國家大基金,助力國內的中芯國際等半導體企業。
  • 專訪張汝京(下)|「IDM才是更好的模式,現在就該去做」
    說起世界範圍內的晶片製造工廠和製造工藝,張汝京如數家珍。作為「建廠高手」,他對集成電路產業積累的觀察和思考,是他每一次創業時的法寶。1997年,張汝京從工作了20年的美國德州儀器提前退休,回國創業。他先後建起臺灣世大半導體、中芯國際、上海新昇半導體等,又因不同原因離開。
  • 三次創業三次出局,70歲的中國半導體之父張汝京還在奮鬥
    中芯國際是全球重要的集成電路晶圓代工企業之一。按照其官網的說法,中芯國際也是「中國大陸技術最全面、配套最完善、規模最大、跨國經營的集成電路製造企業」。然而,中芯國際的創始人張汝京卻早已出局。在中國半導體行業還很落後的時候,張汝京曾義無反顧投身晶片產業。
  • 不用頂尖光刻機,中芯國際一樣能製造7納米晶片,臺積電已實現
    中芯國際的光刻機到底怎麼樣?中芯國際成立於2000年,是國內半導體行業的龍頭,說起它的發展,也很不容易。被譽為「中國半導體之父」的張汝京先生放棄掉所有臺積電的股份,帶領自己的好兄弟,跑到上海張江創辦中芯國際。
  • ...續命​,創立世界第三大晶片生產廠」:中國晶片之父張汝京
    成功為華為「續命​,創立世界第三大晶片生產廠」:中國晶片之父張汝京
  • 中芯創辦人張汝京:美國對大陸制約力沒那麼強
    圖片來源於臺灣中時新聞網  華夏經緯網8月6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原中芯國際創辦人兼CEO、現芯恩創辦人兼董事長張汝京近日表示,對大陸半導體產業目前面臨著美國各個層面的封鎖,他個人認為  據中時新聞網報導,在中信建投證券和金沙江資本舉辦的萬得3C會議在線直播中,張汝京表示,目前美國對大陸的高科技產業有很多限制,但這不是從現在才開始的。如果大陸在5G技術上保持領先,將來在通訊、人工智慧、雲端服務等等,大陸都會大大超前,因為大陸在高科技應用領域是很強的。
  • 張汝京博士被《半導體國際》評為『2007年度人物』
    上海2月25日電 /新華美通/ -- 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紐約證券交易所:SMI,香港聯合交易所:0981),世界領先的集成電路晶片代工公司之一,今日宣布中芯國際總裁兼執行長張汝京博士被《半導體國際》評為 「2007年度人物」 。
  • 中芯國際、臺積電、ASML的大股東是誰?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02中芯國際的大股東首先來看中芯國際,中芯國際成立時間是在2000年,當初由張汝京創建。張汝京和臺積電的創始人張忠謀有一定的關係,都曾經在美國德州儀器任職過。後來張汝京回到國內,先是到了臺積電任職,但已經半導體行業有一席之地的張汝京,想要自己創辦一家半導體企業,於是在2000年4月在上海創建了中芯國際。
  • 中芯國際缺少EUV光刻機,拿什麼生產7nm工藝?此人是關鍵
    中芯國際作為我國最大的晶圓代工廠,自去年年底已經量產14納米工藝,該工藝帶來了1%的營收,760萬美元的收入,可謂是取得了很不錯的成績。據了解,中芯國際的12nm的改進版和已經量產的14nm工藝技術,兩者都是該公司是第一代Fin FET工藝。
  • 大唐收購中芯16.6%的股份 成中芯國際第一大股東
    大唐收購中芯16.6%的股份 成中芯國際第一大股東 2008年11月11日 15:37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網11月11日電 中芯國際與大唐控股達成戰略協議,大唐控股投資1.72億美元收購中芯國際16.6%股權,正式成為後者戰略投資者,並且成為中芯國際第一大股東。
  • 中芯國際進步,12nm工藝已經啟動試生產,華為不再完全依靠臺積電
    雖然在幾經周折後,華為的訂單能夠完成生產,可是未來華為的晶片又將由誰代工呢?難不成就靠著現在緊急生產出來的晶片坐吃山空嗎?另一家曾經為華為代工的廠商,中芯國際傳來好消息。在近日財報會議上中芯國際表示,目前已經可以基於14nm的12nm工藝啟動試生產。通過與客戶展開的深入合作,目前進展良好,處於客戶驗證和鑑定階段。
  • 中芯國際加緊資本洽談 引資+併購同步進行
    此前盛傳 「新加坡特許技術長楊士寧將入主中芯國際(0981.HK),替代張汝京」的人事案,在當事人出面澄清後真相大白。近日,中芯國際高層向本報回應,與華虹NEC的併購案仍舊在深度接觸中,「可行性是有的,具體要看談判結果,是否具有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