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關注,精彩不斷!
錯失良機!張汝京創立的中芯國際本可以是華為的最好幫手
美國對華為的禁令不斷升級,最新的禁令不僅不能在臺積電代工生產麒麟晶片,外購晶片也可能被阻斷。這對華為的打擊非常大,手機生產可能將會停頓。
放眼望去,晶片生產臺積電一家獨大,其次是三星、英特爾,再後面我國臺灣的聯電,美國的格芯,下面就我國大陸的中芯國際了。但中芯國際目前的技術工藝以及產能都還達不到華為的要求,其次是仍然使用到美國的設備,所以同樣不能為華為代工生產。
有網友說因為中芯國際是有外國資本股份,所以不能為華為代工,真實的原因不是這樣。目前中芯國際雖然是香港上市的股份制企業,之前股份確實比較分散,外資佔不小的股份,但近幾年國內股份不斷增加,大唐、大基金的增股,國內股份已經佔絕大比例了。
問題的關鍵不是在這,主要是中芯國際的工藝水平還在上升階段,還達不到較高水平。如果能達到臺積電或在接近臺積電的工藝水平,這時候的腰杆就硬起來了,三星,臺積電不願為華為打造去美化的生產線,國內企業不行嗎?
我相信,這時候是可能的。而且,如果我國大陸真的有接近臺積電技術水平的生產企業,相信我國的配套設備材料也不會差到哪裡,美國還會這麼肆無忌憚出臺打擊嗎?沒有作用的打擊措施出臺不是自找沒趣麼。
曾經錯失良機,這要從臺灣的一個半導體大牛,張汝京說起。
晶片大牛張汝京
張汝京1948年出生於南京,父親是搞冶金的,母親是搞化學的,抗戰時在重慶,研究槍炮火藥,抗戰勝利後,回到南京,生下張汝京後不到一年,隨國民黨撤退到臺灣。父親成了冶金專家,母親與幾個校友一起創立了金陵女中。
張汝京1970年從臺大畢業以後,去了美國在紐約州立大學獲得工程碩士,並在南方衛理公會大學獲得電子工程博士學位。
畢業後來到德州儀器工作,幹了8年的技術研究工作以後,公司派他去世界各地創立新工廠,十幾年時間在美國、新加坡、義大利、日本等地參與創立了9個晶片工廠,被稱為「建廠狂魔」。
他的父親張錫綸曾多次對他說,你什麼時候去大陸建廠?1997年在德州儀器幹了二十年以後,張汝京提前退休,在考察了一段時間後,根據人才環境情況,決定在臺灣創立了世大半導體,建立了兩個工廠,計劃第三廠開始在大陸建立,以了卻父親的心願。
然而,世大的迅猛發展,引起了臺積電和聯電的警覺,感受到了威脅。消滅競爭對手的最好辦法是收購,最終臺積電以溢價8.5倍的價格,收購了世大。張汝京也很無奈,他不是大股東,大股東的決定,他是沒辦法的,雖然總經理的位置還在那,但是成為了張忠謀的下屬,決定權已經不在他手裡。
2000年,張汝京在大陸建廠的提議被否決後,他決定辭職,那年他52歲。
那時,大陸地方政府對半導體行業還沒有現在的熱情,畢竟半導體晶片是資金密集,人才密集行業,見效也不快。但在上海全國唯一的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市長徐匡迪,慧眼識珠,熱情的接待了他,並親自帶他到浦東的一塊農田前,告訴規劃給他的土地,在張江科技園。
發展迅猛
那個時候的大陸,晶片產業還很落後,特別是在人才方面。張汝京一揮手,從臺灣特別是世大,來了幾百個工程師,包括在他之前創辦的工廠都有人來。
在技術和設備方面,雖然也有禁運和壁壘,但還沒有現在嚴格,憑藉張汝京在晶片行業二十多年的人脈,都一一化解。
2001年,中芯國際一廠封頂,中國第一座現代化的晶片企業落成,並迅速開始量產,二廠、三廠也在兩年內量產。中芯月8英寸晶圓達到10萬片,這個產量在中國是不可想像的。
2002年北京的12寸晶圓廠動工,2003年又收購了天津摩託羅拉的8英寸工廠。
能夠發展這麼迅猛,這是因為張汝京全套臺灣技術管理班子,最主要複製了世大的技術及管理模式,但這也為後面遇到的困境留下了伏筆。
其次是張汝京的個人魅力,張汝京是個虔誠的基督徒,每天早上開著他1300CC的福特嘉年華上班,這是他的專用總裁座駕,並且是自己開車。中午與員工一樣在食堂吃7塊錢的份飯,出差坐飛機一律是經濟艙,並且儘量當天來回,節省住宿費用,星期天載著員工去做禮拜。
那時的中芯國際技術工藝與臺積電、英特爾等相比落後並不多(這時還沒有三星的事呢),購買設備也要經過美國的批准(瓦森納協議),最主要不能用於軍事。據說張汝京在美國遊說,並找來五家教會擔保,保證不用於軍事。2000年以後對中國的限制不算太嚴。
就在中芯國際發展迅猛時,危機也悄悄來臨。
對中芯國際的圍剿
2002年,陳水扁執政的臺灣,命令張汝京在6個月之內,從大陸撤資,接連罰款1500萬臺幣。
見張汝京不為所動,阿扁隨即下發通緝令,取消張汝京臺籍身份,10年內不得踏入臺灣一步。幫張汝京融資的臺灣公司,受到株連,投資的臺商,也開始撤資。
2003年,在中芯國際即將在香港上市的關鍵時刻,臺積電在美國正式控告中芯國際通過各種不正當方式取得了臺積電商業秘密並侵犯了臺積電專利,並又於2004年以幾乎相同的理由啟動對中芯國際的第三次智慧財產權訴訟。
官司拖到2005年,中芯已經疲於應付,選擇了與臺積電和解,賠償1.75億美金。
2006年,在中芯國際準備融資的前夜,臺積電再次出手,指責中芯國際最新的工藝使用臺積電技術,違反《和解協議》。
中芯國際否認,在北京反訴臺積電。這出乎了臺積電的預料,由於大陸的審判在先,臺積電應訴就要拿出證據,而證據拿出後,在美國應訴時就有了應對的時間。中芯國際的律師信心滿滿,認為主場作戰,即使不一定肯定贏,至少有了輾轉騰挪的空間和時間。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2009年6月,北京高院駁回了中芯的全部訴訟請求,官司根本沒有進入到審理環節。
3個月後,美國加州法院開庭,臺積電再次勝訴,中芯國際被迫付出更大的代價:在1.75億美金的基礎上,再賠2億美金,外加10%的股份。臺積電大勝中芯後,臺灣媒體得意地稱:「我們從此控制了大陸晶片業的半壁江山!」
不得不說,在中芯國際建廠初期,張汝京帶來的大部分是他世大的舊部,本來世大是他一手創辦的,也原想從世大開始三廠一直到十廠都建在大陸,這樣技術工藝可以平滑的轉移。現在世大被臺積電收購,原來張汝京的技術專利都變成臺積電的了。沒辦法,張汝京也承認,事實是侵犯了智慧財產權。幾天以後張汝京也被迫離開了中芯國際,有的說和解協議上條件,有說是張汝京與張忠謀的個人恩怨,但雙方都予以了否認,也有說是股東逼迫張汝京離開的。
錯失了的良機,中芯國際本可以是華為最好的幫手
對中芯國際來說付出的代價確實過於慘痛,巨額的賠償,使中芯國際元氣大傷,基本失去新工藝投資的可能,加上張汝京離開以後,原來的舊部紛紛離開。
這樣,原本與臺積電,當今最先進的晶片製造企業的工藝技術不大的差距,在幾年時間拉大了。
加上後來,股東及高層頻繁更換,工程技術人員的流失,特別是在川普上臺前,相對還算比較寬鬆的環境,沒有採購先進的光刻機,等到2017年梁孟松來了之後,2018年訂購了EUV光刻機,原本2019年到貨,ASML離奇的發生了火災,加上美國的阻擾,目前看來,非常困難了。
現在看來,如果中芯國際沒有經歷這些磨難,順利一點,現在的中芯國際不比臺積電差多少,那麼他可以成為華為的最好的幫手,不會受制於美國的制裁。
國家鼎力支持
作為我國目前最先進的晶片製造企業,國家也在鼎力支持,為了籌措資金,證監會破天荒用了29天時間,完成了從上市申請到批准的流程。這在其他公司是難以想像的,一般這個流程都需要的時間以「年」來計量,上市一舉募集了五百多億人民幣。
另外在稅收上,最近也推出大力度的優惠政策,特別對28nm製程以下的十年免徵所得稅的優惠。
在人才培養上,國家決定在高校將集成電路專業升級為一級專業,從根本上解決我國長期缺乏集成電路人才的困境。
梁孟松來了之後,不長時間,解決了14nm良率問題,同時積極研發N+1、N+2技術工藝。希望在先進光刻機沒有到來之前,把製程向前推進。
結語
我國半導體產業,之前欠帳較多,在技術、設備,特別是高端人才方面,與先進國家和地區相比差距很大,所以走彎路不奇怪。希望,在全國人民的關心和國家的重視下,今後的路越走越順。
各位你們對此有什麼看法呢?歡迎關注、留言、點讚、轉發。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必刪)
參考資料:《中國芯酸往事》——飯桶戴老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