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國際加緊資本洽談 引資+併購同步進行

2020-11-25 華夏經緯

  此前盛傳 「新加坡特許技術長楊士寧將入主中芯國際(0981.HK),替代張汝京」的人事案,在當事人出面澄清後真相大白。近日,中芯國際高層向本報回應,與華虹NEC的併購案仍舊在深度接觸中,「可行性是有的,具體要看談判結果,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但據消息人士透露,現階段的中芯國際不太可能忽視幾座工廠的運營,而將大筆資金轉而他投,併購「很可能採取資源重新調配,以股權替換的方式互相持股」。

  而在賽迪顧問半導體產業研究中心諮詢師李珂看來,華虹NEC「若與中芯國際實現併購,雙方可達成優勢互補,也能間接使華虹達成海外上市的目的。」

  併購進行時

  中芯國際(SMIC)作為全球第三大半導體代工巨頭,近期傳出有意收購華虹NEC的股權,據中芯內部人士表示,一旦併購成功,中芯國際的產能將提高40%,而華虹NEC同時也能達到借殼上市的目的。

  該負責人否認選擇華虹NEC是想借其官方背景,以擴大國內市場佔有率的說法,他表示,中芯國際已佔中國市場國內代工領域份額的40%,就目前情況,降低成本、提高產能才是當務之急。

  先前有人擔心,收購華虹NEC,中芯國際至少需耗資12億美元,而中芯國際的帳面價值不過30億美元,淨負債為7億美元,因此,很可能會因收購造成財務困難,進一步削弱利潤率。

  目前,併購的細節還在雙方的接觸商榷中,但消息人士透露,現階段的中芯國際不太可能忽視幾座工廠的運營,而將大筆資金轉而他投,「為了兩家公司在今後都能良好運營,很可能採取資源重新調配,以股權替換的方式互相持股」。

  此消息得到大多分析師的認同,中芯國際外聯部則表示,「凡是對投資人和股東有益的一切方法方案,中芯國際都會去研究和考慮,可行性還會進一步考察。」

  華虹NEC是由上海華虹集團、日本NEC、NEC(中國)共同投資組成,所佔全球市場份額為中芯國際的1/5。自2005年起,一直希望在香港上市,未能成功,IPO過程非常複雜且香港的財務制度非常嚴格,因此華虹NEC的一些董事目前更傾向合併的動作。「若與中芯國際實現併購,雙方可達成優勢互補,也能間接使華虹達成海外上市的目的。」

  賽迪顧問半導體產業研究中心諮詢師李珂分析,華虹NEC還可通過中芯獲得國際銷售管道和國際化運作經驗,而自身相關的國企背景、爭取官方訂單的優勢能力也不容小覷。

  尋求資本合作

  今年以來,中芯國際的資本合作消息持續不斷。據悉,今年年初,中芯曾企圖引入私人股權投資基金,但因董事會意見不一而暫時作罷;3月份曾傳出欲委託摩根士坦利和德意志銀行負責出售20%股份;7月也有消息稱,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CEC)有意以現金收購中芯國際部分股權,但此後均無下文。

  對此,中芯國際香港董事會秘書陳慧蕊的解釋是,公司確實已成立一個專門董事委員會,具體操作引資事宜,但因潛在合作夥伴有多個,需要一個選擇過程,不會很快作出決定。

  中芯國際執行長張汝京也表示,「考慮的因素和存在的可能性很多,但需要研究哪個投資者對我們最有利。」據了解,負責股權出售問題的委員會仍在繼續尋找其他的出價,而中芯國際估值較低,加上全球對大中華地區科技公司的日益關注,則是一些基金公司的興趣所在。

  不過中芯高層強調,「戰略引資並非為了緩解資金壓力,我們本身也並未遭遇產能危機。」

  私募基金人士分析,從私募基金長期關注中芯國際的現象來看,企業的「現金流成長指數」是重要的評定因素,即企業要具備3至7年中長期發展的潛力,因此,中芯目前應不背負資金壓力。

  立足國內市場

  全球晶片代工的龍頭老大臺積電與中芯國際的恩怨由來已久。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臺積電的價格策略較往年更具彈性,而中芯國際則更加速與中國政府的合作。

  「任何企業都必須融入當地,我們也希望和政府充分溝通,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中芯國際外聯部負責人說。

  近年來,音視頻產品及家電產品銷售的增長,使中國對晶片的需求迅速上升。統計資料指出,去年中國晶片需求量高達623億美元,佔全球總量的1/5,國內自給率卻僅有5%,仍有95%依賴進口。由此可見,「中國制晶片」未來仍有相當廣闊的成長空間。

  張汝京對中芯及中國大陸半導體工業未來的發展相當樂觀。「高科技產業最重要的是市場、資金、技術、政策和人才。而國內市場大,人才豐富,並且政府的支持力度很大,所以中芯國際才會有如此快速的成長。」

  數據顯示,近階段,中芯國際在銷售總額及工藝技術方面都有明顯進步,2007年上半年銷售總額達7.631億美元,與去年同期增長了7.1%,是全球四大晶片代工企業中唯一的逆勢成長者。臺積電雖穩坐龍頭,但市佔率卻較去年下半年減少了3.8%。

  權威調研機構Gartner評選的「2007年上半年全球10大晶片代工廠」的排名顯示,臺積電的全球市場份額為42.3%;臺聯電位居第二,市場份額為14.6%;中芯國際列第三,份額為7.6%,比第四名特許半導體高出0.6%。

  雖然與前兩名仍有差距,但近年中芯國際在提升工藝技術、開拓市場業務、增加客戶數目,以及增加12寸產能等方面確有驚喜表現,而與中國本土市場的深入融合也為其做了有效鋪陳。

  中芯國際目前在中國市場已形成華北、華中、西南三足鼎立態勢,在上海建有3座8英寸晶片廠,北京2座12英寸廠,天津1座8英寸廠,並在成都和武漢分別經營管理1座8英寸廠和1座12英寸廠。

  8月下旬,針對中國移動電視市場,中芯國際與電子設計自動化軟體工具領導廠商 Synopsys公司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推出基於0.13微米及90納米工藝的低功耗設計解決方案,將共同推出國內移動電視集成電路設計所需的完整IP庫。之後,又與德國DRAM大廠奇夢達(Qimonda)籤署協議,運用奇夢達將移轉的先進的80納米製程溝槽式技術,為其製造各種專屬DRAM存儲器。

  早年,張汝京因不滿臺灣當局指控其投資大陸違法並頻遭罰款,主動脫離了「臺灣身份」,並加大對中國大陸的投資。之後,競爭對手臺積電雖也看到中國大陸市場的重要性,但已被中芯國際搶佔先機。

  「中國的市場還很大,還有95%的缺口,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客戶。」中芯國際外聯部負責人表示,並不擔心臺積電加大對中國市場的力度。

  而對於中芯國際所取得的成績,作為業內龍頭老大的臺積電未予置評。臺積電媒體發言人曾晉皓在接受本報採訪時只強調,希望能在公平、合法的市場環境下各盡其力,在尊重、不侵犯同業智慧財產的同時,也得到相同的尊重。

  臺積電與中芯的智慧財產權糾紛餘囂在耳,又傳來楊士寧將接任中芯國際總裁的傳聞。對此,楊士寧已在本月對媒體做出了鄭重澄清。

  來源:經濟觀察報

 

責任編輯:

相關焦點

  • 中芯國際 擬收購韓國晶圓廠東部高科
    據韓聯社引述消息人士表示,中國規模最大的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SMIC)擬併購韓國規模最大的半導體代工廠東部高科(Dongbu HiTek)。
  • ...融資,中芯南方獲大基金等增資|全球投融資周報(2020.05.15-05.21)
    中芯控股與國家集成電路基金、國家集成電路基金II、上海集成電路基金及上海集成電路基金II訂立新合資合同及新增資擴股協議。根據新合資合同及新增資擴股協議,中芯控股同意作出進一步注資,而國家集成電路基金II及上海集成電路基金II(作為中芯南方的新股東)同意分別注資15億美元及7.5億美元予中芯南方註冊資本。談及本次增資意義,中芯國際表示,由於預期先進位程的市場需求持續急增,中芯南方的目標為將其產能由每月6,000片增加至35,000片,以滿足未來的集成電路晶圓代工生產需要。
  • 大手筆收購樂此不疲,中芯國際去年淨賺11.6億美元
    同時,中芯國際也成功開發出了國內第一套14 nm級光罩,具備了國內最先進的光罩生產能力,2019年可為客戶提供14 nm光罩製造服務。Jqaesmc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月初中芯國際聯席執行長梁孟松曾表示,中芯國際12nm的工藝開發也取得突破。而根據近日上海市召開的會議資料顯示,中芯國際14nm晶片的良品率已經高達95%,2019將有望實現量產。
  • 斷供後的中芯國際
    中芯國際4日發布正式公告,針對美國商務部向其供應商發出信函,對於向中芯出口的部分美國設備、配件及原物料會受到美國出口管制規定進行說明。
  • 三星、臺積電相繼動手,中芯的難題也解決了!
    根據最近的外媒報導稱,在今年晶片代工計劃中,臺積電準備投資200億美元,專門用來3nm的量產以及美國5nm工廠的建造。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臺積電的營收和投資開支所佔比重也不小,營收增長超過了30%,資本開支也是創下了有史以來的新高,170億美元。在2021年份的投資中,臺積電將用更多的資金投入到光刻機的採買中。
  • 【特別策劃】「資本翅膀」助製造業騰飛
    7月16日,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A股上市。  如果說吉利汽車登陸科創板是中國自主造車業加速轉型發展的信號,那麼此前不久上市的中芯國際,更是肩負了「國產晶片」製造業突圍的重任與希望。  2020年7月16日,中芯國際正式在上交所科創板掛牌上市,刷新了A股新股發行最快紀錄,並以超過500億元募集資金成為近十年最大規模IPO。
  • 專訪張汝京(上)|從中芯國際到芯恩,他一直在創業
    這一併購更加穩固了臺積電作為臺灣第一代工廠的地位。張汝京請我一定要幫他澄清一件事情。在諸多報導中,這次併購被認為是在完全沒有知會他的情況下完成,但事實並非如此。「我從頭到尾參與了併購的討論。聯電、臺積電幾次派人來做盡職調查,我跟他們談,合併以後讓我們到大陸來設廠,他們好像都比較支持,我是支持併購的。」張汝京說。
  • 中芯國際產業鏈機會深度剖析:SMIC生態圈,重構「芯」陣列
    一、中芯國際上市,材料設備鏈國產替代加速 中芯國際回歸 A 股,國產晶圓製造崛起。聚源芯星基金募集認繳規模為 23.05 億元,將作為戰略投資者認購中芯國際在科創板 IPO 發行的股票。基金管理人為中芯聚源,依託團隊專業優勢和產業資本背景優勢,投資領域涵蓋 IC 設計、半導體材料和裝備、IP 及相關服務。
  • 華潤華創併購仙童半導體進展及反思
    編者按:國際併購路漫漫,從華潤/華創的「委曲求全」更讓我們看到中國資本國際併購的難處,中國收購方除了更高的價格,肯定還有更多的共走要做。在12月9號華潤和華創收購方給比安森美價格更高、條件更好的收購要約後,仙童半導體的董事會肯定是兩難的:不太想賣與中方,畢竟對中國資本、中國因素不了解不熟悉;但又不能直接拒絕,如果棄「高」就「低」,就要面臨著中小股東的起訴,也違背華爾街和美國企業「股東利益為上」的宗旨。據了解,已經有律師事務所針對仙童半導體在出售案中的「估值」問題準備提起訴訟。
  • 【芯力量】華為哈勃入資的鯤遊光電 完成2億元B輪融資;20億元達泰...
    【芯力量】華為哈勃入資的鯤遊光電 完成2億元B輪融資;20億元達泰基金落戶南京 聚焦IC等產業;大基金點兵、02專項支持 芯力量半導體設備專場開啟
  • 金融界2017資本市場併購重組盤點與績效評價報告
    投資回歸理性、回歸價值,長期投資理念更快更深地在國內資本市場中向投資者滲透開來。這一變化進程,對中國資本市場的影響是多方位的,在某些方面甚至引發了深遠的結構性變化。其中,在資本市場中最明顯的體現之一,就是上市公司的併購重組。
  • 川普考慮將中芯國際列入黑名單 製造設備是關鍵
    而更著名的荷蘭ASML公司的最大股東是資本國際集團,第二大股東是美國貝萊德集團,而且這兩大集團背後都是美國華爾街資本。如果川普考慮將中芯國際列入黑名單得以實現,那意味著全球主要的關鍵晶片製造設備企業都將對中國實施斷供可能。川普考慮將中芯國際列入黑名單,對中國的半導體行業發展將是不小的挑戰。報導稱,中芯國際也是華為的晶片供貨商之一。
  • 望華資本:為什麼要翻譯《併購大師》這本書?
    此書的原版與中文譯本在此,我們援引了《併購大師》的《譯者序》,以饗讀者。我們相信,書中的併購套利故事、華爾街人性演繹、"神秘"投資哲理與紀實寫法,會讓你真實感受到那些不斷創造奇蹟的投資大師,如何用一度曾蒙著面紗的"併購套利"方法,為投資者創造可持續、穩定、市場中性、合法依規的超額收益。《併購大師》譯者序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 對話中芯聚源管理合伙人:晶片創企生存...
    在國內外形勢複雜的行業環境下,AI晶片創企如何在這個試錯成本極高的行業中生存下去?我國AI晶片產業又如何能實現良性發展?為了探究這些問題,近日,智東西與中芯聚源管理合伙人張煥麟進行了一場深入交流。成立於2014年的中芯聚源是中芯國際的投資平臺,成立六年間投資超過120家半導體企業,投資版圖覆蓋集成電路產業鏈的材料、設計、裝備、IP和服務等細分領域及MEMS、傳感器和LED等延伸領域,所投企業涉及早期、成長期、成熟期企業。
  • 中芯國際、臺積電、ASML的大股東是誰?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02中芯國際的大股東首先來看中芯國際,中芯國際成立時間是在2000年,當初由張汝京創建。後來張汝京回到國內,先是到了臺積電任職,但已經半導體行業有一席之地的張汝京,想要自己創辦一家半導體企業,於是在2000年4月在上海創建了中芯國際。然而中芯國際也受到了臺積電的專利侵權指控,臺積電要求張汝京離開中芯國際,如今的中芯國際由梁孟松擔任CEO。
  • .| 中國駐英國大使館發布通知:多人確診,立即暫停;中芯國際:中芯...
    每經編輯:畢陸名1丨中芯國際:中芯控股、國家集成電路基金II和亦莊國投共同成立合資企業每經AI快訊,12月4日,中芯國際公告,中芯控股、國家集成電路基金II和亦莊國投訂立合資合同以共同成立合資企業。合資企業的註冊資本為50億美元,中芯控股、國家集成電路基金II和亦莊國投各自同意出資25.5億美元、12.245億美元和12.255億美元,分別佔合資企業註冊資本51%、24.49%和24.51%。合資企業的業務範圍包括生產12吋集成電路晶圓及集成電路封裝系列;技術測試等。
  • 早新聞:中芯國際港股大漲、肯亞暫停推出5G商用
    中芯國際港股漲幅擴大至13% 獲傑富瑞上調評級至買入12月30日消息,中芯國際AH股午後同步拉升,A股漲近8%,H股漲13.34%,報20.65港元,最新市值1589.69億港元。傑富瑞將中芯國際評級從持有上調至買入,目標價23.04港元。
  • 盤前有料丨央行專家:信用債離不開銀行間市場;中芯國際回應被列...
    9美商務部將59家中國實體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美商務部12月18日宣布將59家中國實體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包括中芯國際和大疆。根據相關規則,被納入清單的主體在涉及美國產品與技術的出口、轉口和轉讓貿易時必須事先獲得美國商務部的許可。
  • 中芯國際CEO邱慈雲:中國企業可以做好晶圓製造
    「中國Foundry企業在過去幾年中體現出的持續盈利能力,表明Foundry在中國無法存活的說法已不攻自破。我們歡迎新從業者的加入。但是,過度狂熱的資本投入並非產業健康發展之福,光伏、LED都是前車之鑑。希望中國集成電路業能夠理性投資,避免過熱。」中芯國際集成電路有限公司CEO邱慈雲表示。
  • 老虎證券ESOP:中芯國際人事地震,內訌之下,股權結構隱藏哪些陷阱?
    12月15日晚間,中芯國際公告確認,現年74歲的蔣尚義獲委任為公司董事會副董事長、第二類執行董事及戰略委員會成員。消息稱,中芯國際聯合執行長梁孟松在會中向董事會遞交書面辭呈。為什麼突然要辭職?梁孟松表示,此次的蔣尚義出任中芯國際副董事長一職的人事變動,其是在12月9日才被董事長周子學告知,此前對此一無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