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晶片代工領域,臺積電有絕對的話語權,在他的控制之下,國內的手機廠商只能由他生產,就連華為也得自降身價進行談判,以便得到晶片的供貨權。現如今5nm晶片已經實現了成功量產,而臺積電和三星又開始為3nm晶片的首發爭了起來。
作為全球第一晶片代工商,臺積電一直以高研發費用著稱,這也讓他在全世界獲得了不小的優勢。根據最近的外媒報導稱,在今年晶片代工計劃中,臺積電準備投資200億美元,專門用來3nm的量產以及美國5nm工廠的建造。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臺積電的營收和投資開支所佔比重也不小,營收增長超過了30%,資本開支也是創下了有史以來的新高,170億美元。在2021年份的投資中,臺積電將用更多的資金投入到光刻機的採買中。
根據AMSL的透露,現在正給EUV光刻機進行升級,相信過不了多久,新一代的EUV光刻機就能和大家見面了,升級後的光刻機也將是三星和臺積電突破3nm、2nm甚至1nm的關鍵。
除了在設備上下功夫,最近臺積電又開始了研發準備攻克晶片材料上的問題,主要是致力於突破1nm晶片,未來將會通過改變電晶體的厚度,實現2納米和1納米的研發。有了設備和材料,臺積電最近也在漲二納米的工廠的建造地。通過以上臺積電的重大投資,足以看出他們對3納米的重視,想要保住自己代工巨頭的位置,必須要加大投資,不然很容易就被三星給超越,因為現在能夠正常研發5納米晶片的還有三星。
所以現在三星和臺積電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為了趕超臺積電,三星也是卯足了勁兒,同時採用了比較冒險的GAA工業,將實現彎道超車。要知道這個工藝是臺積電準備用在2納米晶片上的,預計在2023年,兩家公司就能成功突破3納米技術了。
其實除了他們兩個,我們的國產晶片生產企業也是相當爭氣,根據科創板日報的最新消息,中芯國際已經獲得了更加成熟工藝的供貨許可,這主要包括了5納米設備和相關材料的供貨,此前外媒也曾證實了這一消息,這也就意味著現如今能夠量產14納米的中芯國際,也有像3納米工藝衝擊的機會。現如今中芯國際已經成功從20納米跳到了3納米的工藝製程,不過現階段困擾我們的就剩下了EUV光刻機,如果光刻機供貨正常的話,那麼到時候中芯國際也有望實現3納米工藝的量產。
之前,梁孟松被爆出對中芯國際提出了辭職,引起了軒然大波,自2017年開始,梁孟松已經在中芯國際任職期間,帶領著中芯國際的2000名工程師成功突破了從28納米到7納米的研發,實現了晶片五代工藝的進步。根據公開消息,梁孟松依然在中芯國際,職位依然是聯席CEO。蔣尚義將擔任副董事長。
由此可見,之前梁孟松和蔣尚義兩人在臺積電的矛盾已經成功得到了解決,問題也得到了突破,兩個人聯手,一定能比肩三星和臺積電兩家公司。不過光刻機是中芯國際的短板,因此當蔣尚義出任中芯國際副董事長後,有報導稱中芯國際不久將與荷蘭阿斯麥洽談引進光刻機。我們希望之前訂購的EUV光刻設備能夠順利安排出貨,因為能否洽談成功,將對中芯國際的未來起決定性作用。
不得不說,最近中芯面臨著上市、CEO辭職、阿斯麥洽談的困境,打造純國產晶片產業鏈對中興國際來說至關重要,是繼續追趕臺積電,還是找到自己的一條路,這是中芯國際現在面臨的問題。你們覺得呢?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