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風雲錄》臺積電與三星之爭!張忠謀:三星是厲害對手,臺積電還...

2020-12-08 集微網

近年來,在半導體產業當中,最為人所津津樂道者就屬晶圓代工龍頭臺積電與競爭對手南韓三星的競爭。雙方從製程演進、客戶數量、市佔排名、資本支出,一直到市值多寡都讓大家拿出來比較。目前,雖然臺積電在其市場佔有率上有過半的競爭優勢。不過,三星也非省油的燈,2019 年也宣布將投資 120 兆韓圜 (約 1,150 億美元) 的金額,希望能在 2030 年超車臺積電,成為非存儲器的系統半導體製造龍頭。面對三星如此來勢洶洶,連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都表示,三星電子是很厲害的對手,臺積電還沒有贏。因此,在可以期待的未來是臺積電與三星的競爭仍將持續,鹿死誰手也還沒有明確的答案。

臺積電發展歷史:

1987 年 2 月成立的臺積電,開創了全球純晶圓代工的新商業模式。在當時,全球的半導體行業採取的是單一的 IDM 模式,即企業內部完成晶片設計、晶片生產和測試封裝等 3 個流程,當時的英特爾、三星等半導體企業都是採取這種模式。這些公司大多把針對外部的晶圓代工做為副業,主業是設計和銷售自己的產品,因此市場上沒有專業的代工服務。爾後臺積電的創立,才改變了這樣的模式。

而做為專業晶圓製造服務業的創始者與領導者,臺積電一開始就專注為全球無晶圓廠 (Fabless) 企業、IDM 公司和系統整合公司提供晶圓製造服務。因此,自創立開始,臺積電即持續提供客戶最先進的技術及臺積電 TSMC COMPATIBLE 設計服務,在提供先進的晶圓製程技術與最佳的製造效率上已建立了良好的聲譽。而且在擁有先進技術後,將其轉換成生產優勢,其中包括良率、可靠性、準時交貨性、充足的產能以應付客戶需求和生產周期等。而且,技術與生產上的優勢,轉換成與客戶的長期信任關係。而這樣的基礎也成為現任的臺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所一再強調的臺積電價值──「誠信正直、承諾、創新、客戶信任」。

面對客戶的需求1999 年,臺積電領先業界推出可商業量產的 0.18 微米銅製程製造服務。2001 年,臺積電推出業界第一套參考設計流程(Reference DesignFlow),協助開發 0.25 微米及 0.18 微米的客戶降低設計障礙,以達到快速量產之目標。2005 年,領先業界成功試產 65 納米製程晶片。2009 年繼 40 納米製程之後的 28 納米製程,臺積電決定採用與英特爾相同的 Gate-last 架構,放棄 IBM 的 Gate-First 架構,使得當時同樣在開發 28 納米製程的競爭對手聯電、三星、格羅方德都還持續在研發卡關的時刻,臺積電能在 2011 年正式量產 28 納米製程。

 ▲ 臺積電製程技術演進。(Source:臺積電)

2013 年臺積電新開發的 20 納米製程首次拿到蘋果的 A 系列處理器的訂單,而之後的 2014 年,臺積電推出在 20 納米製程基礎上加入 FinFET 技術而成 16 納米製程,並且取得使用於搭載於蘋果 iPhone 6s 和 iPhone 6s+ 智能型手機上 A9 處理器的部分訂單,也就是與三星所研發出的 14 納米製程技術共同打造 A9 處理器。只是後續市場一連串傳出搭載三星代工晶片的 iPhone 續航能力,較搭載臺積電代工晶片的 iPhone 更低的情況下,其狀況雖遭到蘋果三星否認,但是自 A9 系列處理器之後,蘋果自 A10 系列處理器開始,直到近期最新的 A14 系列處理器,蘋果就再也沒有讓三星進行代工,這也使得臺積電從此種下與三星彼此激烈競爭的火種。

2016 年臺積電正式推出 10 納米製程,以及 InFO 扇出型晶圓級封裝技術,使得晶片製造降低成本、加快晶片製造周期。2017 年 4 月,更先進的 7納米製程開始開始大規模投產,相較於上一代的 10 納米 FinFET 製程技術,臺積電的 7 納米製程技術在邏輯閘密度提高 1.6 倍,運算速度增快約 20%,功耗降低約 40%。來到 2020 年,臺積電最新的 5 納米製程也進入正式的量產階段。而後續的 N5P 製程技術則預計於 2021 年正式量產。另外,之後更先進的 3 納米製程,則預計將在 2022 年量產。

三星發展歷史:

2005 年,南韓三星電子開始進入 12 吋邏輯晶圓代工領域,2017 年5 月 12 日,三星電子宣布調整公司業務部門,將晶圓代工業務部門從系統 LSI 業務部門中獨立出來,成立三星電子晶圓代工,主要負責為全球客戶製造非存儲器的邏輯晶片,從而與龍頭臺積電進行純晶圓代工市場的競爭。

(Source:shutterstock)

事實上,從 2005 年到 2009 年,三星晶圓代工業務年營收不足 4 億美元,相較於臺積電在 2008 年就突破 100 億美元的營收,其比例天差地遠。直到 2010 年開始代工蘋果 A 系列處理器(包括 A4、A5、A6、A7),才使得三星代工業務營收出現大幅度的成長。2010 年整體晶圓代工收入暴增至 12 億美元,其中蘋果 A 系列處理器產品代工收入達 8 億美元。之後,隨著蘋果手機等移動終端產品的出貨熱絡,導致三星的晶圓代工業務營收水漲船高,到 2013 年已經達到 39.5 億美元,而當年為蘋果代工的收入佔總代工業務營收的 86%,因此,可說 2010 年至 2013 年三星晶圓代工業務營收完全是靠蘋果在支撐。

2013 年因為 20 納米製程良率無法突破等多方面的原因,三星電子失去蘋果 A 系列處理器訂單,當年的蘋果 A8 處理器全部交由臺積電代工。2015 年好不容易再搶回蘋果 A9 處理器的部分訂單,但由於產品的功耗控制不如臺積電,導致 2016 年的蘋果 A10 處理器訂單又全部由臺積電獨享,並且從此再也沒有再拿下過蘋果 A 系列處理器的訂單。而失去蘋果這個大客戶,導致 2014 年和 2015 年晶圓代工營收出現下滑。

為了填補產能,三星代工業務積極出擊,2016 年搶下高通(Qualcomm)應用處理器和伺服器晶片、超微半導體(AMD)的微處理器晶片、輝達(Nvidia)的圖形處理晶片、特斯拉(Tesla)的自駕系統晶片的訂單,得以彌補蘋果跑單的窘境。2016 年營收達到 44 億美元,超過 2013 年的水平,還創下三星晶圓代工業務營收的新紀錄。而根據市場調查機構《IC Insights》的數據顯示,三星電子 2017 年晶圓代工營收達 46 億美元,在全球晶圓代工市場以 6% 的市佔率排名第四,其他前三名則別是臺積電的 56%,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的 9%,以及聯電(UMC)的 8.5%。

2018 年三星的晶圓代工業務營收來到 100 億美元,市佔率衝上 14%,全球排名躍升至第二的位置。不過,當年的營收大幅攀升,並非業績的大幅成長,而乃拆分部門導致。當年三星晶圓代工業務自立門戶,不再隸屬於系統 LSI 業務。所以,之後包括處理器晶片(Exynos 等)、CIS 圖像傳感器、顯示驅動晶片、電源管理晶片的生產收入都算作晶圓代工業務營收,因此營收一路高漲,市佔率一夕飆高。不論如何,在三星晶圓代工業務逐漸成為集團下的金雞之後,三星隨即遇到存儲器市況反轉,加上智能型手機市佔率節節敗退的衝擊,決心在非存儲器系統半導體業務上著力,2019 年宣布,預計投入 10 年時間及 120 兆韓圜的經費,在 2030 年超車臺積電,登上產業龍頭。

臺積電的產能與技術:

目前,臺積電擁有 4 座 12 吋超大晶圓廠、4 座 8 吋晶圓廠和 1 座 6 吋晶圓廠,並擁有一家百分之百持有之海外子公司──臺積電(南京)有限公司之 12 吋晶圓廠,及 2 家百分之百持有之海外子公司──WaferTech 美國子公司、臺積電(中國)有限公司之 8 吋晶圓廠,再加上 4 座後段封測廠。而截至 2019 年為止,臺積電也提供最廣泛的先進位程、特殊製程及先進封裝等 272 種製程技術,為 499 個客戶生產 1 萬 761 種不同產品。而 2020 年前 3 季也繳出,收達新臺幣 9,777.22 億元,較 2019 年同期增加 29.9%,毛利率 52.8%,較 2019 年同期增加 8.5 個百分點,稅後純益 3,751.19 億元,較 2019 年同期增加 63.6%,每股 EPS 為 14.47 元的亮麗成績。

在相關製程技術方面,自 1999 年臺積電發布了世界上第一個 0.18 微米低功耗製程技術之後,從那時起臺積電就引領產業不斷進行製程微縮技術,從 0.13 微米,到 90 納米、65 納米、40 納米、28 納米、20 納米、16/12 納米、10 納米、7 納米,再到 2020 年的 5 納米,以及接下來更先進的 3 納米製程。就 7 納米以下的先進位程來說,7 納米製程於 2017 年 4 月開始風險生產,2018 年正式量產,截至  2020 年 7 月份為止,臺積電總共生產出了 10 億個 7 納米製程的晶片。

隨後 7 納米加強版製程,2018 年 8月進入風險生產階段,2019 年第 3 季開始量產,是臺積電第一個使用極紫外光 (EUV) 曝光解決方案的半導體製程技術。另外,為強化 7 納米製程,提升效能與成本優勢,且加速產品上市時間,2019 年 4 月份臺積電推出的 6 納米製程技術,採用 EUV 曝光解決方案,2020 年第 1 季風險試產,第 3 季正式量產。臺積電之前曾表示,6 納米製程比首代 7 納米製程提供高出 18% 的邏輯密度,設計規則與首代 7 納米完全兼容,使其全面的設計系統得以重複使用。

而 2020 年正式量產的 5 納米製程,在第 2 季開始拉高產能並進入量產階段。與首代 7 納米製程相較,5 納米晶片密度增加 80%,在同一運算效能下可降低 15% 功耗,或在同一功耗下可提升 30% 運算效能。至於,下一代的 5 納米加強版製程,2021 年將進入量產。而改良自 5 納米加強版的 4 納米製程,則是預計 2023 年投入量產。還有,不久前臺積電才舉行廠房上梁典禮的 3 納米製程,目前則是預計在 2022 年下半年將進入試產階段。

三星的產能與技術:

三星目前總計擁有南韓器興(Kiheung)的 S1、美國奧斯汀(Austin)的 S2、南韓華城(Hwasung)的 S3、S4 等 4 座大型晶圓代工廠。其中,S1 生產量產 65 納米至 8 納米的低功耗晶片,S2 負責生產 65 納米至 14 納米產品,S3 則是 10 納米、8 納米及 7 納米等製程的重要生產基地,S4 則是 CMOS 圖像傳感器的生產據點。另外,三星目前正在興建位於華城園區的第 5 座晶圓廠,未來將是採用 EUV 曝光技術的 7 納米、5 納米及 3 納米製程的生產據點,廠房已經於 2019 年下半年完成,2020 年正式進入初期量產階段。

至於,在製程技術的發展上,三星 2005 年進入晶圓代工產業,2006 年首個客戶籤約 65 納米製程,2009 年 45 納米製程開始接單,同年 11 月在半導體研究所成立邏輯製程開發團隊,強化晶圓代工業務後,2010 年 1 月首個推出 32 納米的 HKMG 製程,2014 年再推出首代 14 納米 FinFET 製程。之後,2016 年 10 月首代 10 納米 FinFET 製程量產。2018 年再推出由 10 納米 FinFET 製程改良的 8 納米 LPP 製程,並在當年 11 月發表以該製程所生產的三星 Exynos 9 系列 9820 處移動處理器。

2019 年上半年,三星正式宣布首個採用 EUV 曝光技術的 7 納米 LPP 製程正式量產,並且在當年下半年進行量產。三星表示,相較於 10 納米製程晶片,7 納米 LPP 製程可縮小多達 40% 的晶片面積,速度提高 20%,並降低 50% 的功耗。之後的 5 納米 LPE 製程則是採用三星獨特的智慧縮放(Smart Scaling)解決方案,將其納入基於 EUV 曝光技術的 7 納米 LPP 製程之上,號稱邏輯效率將較前一代提升最多 25%,或者是在相同性能和密度下,整體的晶片功耗將可降低 20%,以及在同等功耗和密度下,性能能夠提升 10%。

近期,相較於臺積電 3 納米製程預計將在 2022 年試產,三星也不甘示弱的提出 3 納米 LPP 製程,這是將第一次使用全新的 MBCFETTM(Multi Bridge Channel FET,多橋接通道場效應電晶體)結構,並採用 GAAFET(Gate All Around FET,環繞柵極場效應電晶體)技術。GAAFET 需要重新設計電晶體底層結構,以克服當前技術的物理、性能極限,增強柵極控制,使得性能大大提升,預計 2022 年投入風險性試產。

臺積電與三星的競爭:

就如之前所提到的,三星在 2005 年正式進入晶圓代工市場之後,在到 2009 年的這幾年當中,其整體營收不過 4 億美元,與 2008 年營收已經破百億美元的臺積電相較,不過只是零頭而已。不過,隨著三星拿下蘋果早期的處理器代工訂單後,三星晶圓代工業務營收突飛猛進,這才意識到蘋果訂單的重要性。只是,隨著 20 納米製程的發展遇上瓶頸,壤臺積電全數吃下當時蘋果 A8 處理器之後,隔年好不容易有機會與臺積電共同分食蘋果 A9 處理器訂單。之後卻因會能耗問題遭到果粉批評後,自 A10 處理器開始就再也沒能拿下蘋果訂單,也從此埋下了與臺積電激烈競爭的種子。

另一個讓臺積電與三星始終處於激烈競爭的導火線,就出在當年臺積電前資深研發處長梁孟松離職後前去投靠三星,並且指導三星發展出優於臺積電 16 納米製程的 14 納米製程的事件上,這顯示臺積電過去累積多年的努力,並且投資大筆金錢的成果一夕間遭三星所追趕上。雖然事後臺積電採用法律的力量,對梁孟松進行訴訟獲得最後的勝利,但也因為基於智財權與競業條款的問題,從此雙方互不相讓。

事實上,自半導體製程為縮至 10 納米以下之後,臺積電與三星的競爭持續不斷,不但從各製程的推出時間,再到取得客戶的數量,甚至是每年所投入的資本支出,以及到整體的市值大小都成為互相比較的項目。尤其,在當前的先進位程中,全球現階段唯三有能力在此領域發展的企業。但撇開目前仍在 10 納米製程上持續為良率努力的英特爾,而能夠提供先進位程邏輯晶片代工的企業就僅剩臺積電與三星這 2 家,彼此的競爭自然免不了。

只是,根據 TrendForce 旗下拓墣產業研究院的調研結果顯示,2020 年第 3 季全球晶圓代工市場佔有率,臺積電以高達 53.9% 位居龍頭,領先排名第 2 的三星市佔 17.4% 有 3 倍以上差距的情況來看,即便三星已經宣布,將在 10 年內投入約 1,150 億美元來發展非存儲器的系統半導體來看,平均每年也就是會投資 115 億美元的金額,對照臺積電目前每年的資本支出已經超過 150 億美元,2020 年甚至最高將達到 170 億美元的情況下,三星砸的錢似乎還不算多。因此,這兩家企業未來的競爭是否會進一步有豬羊變色的情況,這也將是未來大家所關心的產業話題。

(首圖來源:臺積電)


相關焦點

  • 斷供華為,臺積電放棄內地市場,張忠謀到底在「謀」什麼?
    入職德州儀器 逐漸成為半導體行業的領導者 在學校畢業後,考博士落榜的張忠謀拒絕了福特等大公司的邀請,進入了半導體行業不久,他跳槽來到了德州儀器公司。當時的德州儀器是一個發展十分迅速的半導體企業,每年都會接到IBM等企業的大訂單。
  • 張忠謀與臺積電 半導體製造強者是怎麼成功的
    今年6月5日,世界知名的半導體製造巨頭臺積電的董事長張忠謀宣布辭職,離開了他為之奮鬥了三十年的臺積電。這位87歲半導體宿將的一生可以說是跌宕起伏,又可謂從勝利走向勝利。張忠謀以機械碩士的身份入職希凡尼亞半導體,為今後在半導體領域職業發展打下了基礎。因為和上司爭吵負氣出走的他,又跳槽到後來大名鼎鼎的德州儀器。
  • 「半導體大王」張忠謀投資大陸謀劃半導體復興路
    同時德州儀器的半導體事業部還開發了一款基於金屬氧化物、裡程碑式的半導體產品——一個容量僅為4KB的動態隨機存取內存RAM。RAM後來在PC中得到廣泛的應用,至今不衰。       除了純技術的半導體製造領域外,張忠謀也開始接觸終端用戶,他開始了解整個半導體產業鏈的構成。從1978年到1980年,他負責公司消費類產品。
  • 解讀半導體的歷史風雲
    說起全球半導體公司比較出圈的就是英特爾,三星,臺積電等半導體巨頭,我們一起解讀美、日、韓、中國臺灣幾個重要產業基地的巨頭公司發展史。伺機而動的三星美日相爭,三星得利,技術不夠,氪金來湊,三星雖然起步晚,落後了四年,但是敢砸錢,一邊向當時資金有問題的日本購買64KB DRAM技術,加工工藝則從日本夏普公司獲得,一邊利用高薪網羅大量技術人才,這裡也要提下三星一個重要的商業理念,那就是「反周期定律」,價格低迷時擴張產能,擠垮對手,利用壟斷地位,抬高市場價格
  • 臺積電張忠謀:中國就是舉國之力也很難造出頂級晶片,這是為何?
    不過,再強大的華為也有弱點,那就是華為只會設計晶片技術,不會製造生產晶片技術,因此,美國抓住這一點,讓臺積電停止給華為供貨晶片,否則將會失去美國提供半導體技術。   這對於華為無疑是致命打擊,要知道全球能生產出5mn晶片廠商僅有一兩家,除了三星,就是臺積電了。這幾年臺積電仗著自己擁有先進光刻機和半導體技術,一舉成為全球最大晶片製造商之一,賺盡國產手機商的錢,卻不想為了巴結美國,斷供合作十幾年的華為。
  • 臺積電新任CTO曝光
    今年6月,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正式退休,並表示希望多數公司的重要骨幹都能在他退休後繼續留任,協助臺積電繼續踏上星辰大海的徵途。不過,依然有少數幹部「萌生退意」。也就是因為如此,在所謂的後張忠謀時代,或者更精準的說法是「新臺積電時代」, 除了目前看來已經上位的兩位接班人外,新一波更大規模的接班梯隊也正在快速集結中。
  • 三星尋求加快5nm及3nm晶片製程工藝研發 ,欲與臺積電試比高
    臺積電近今年的發展可以說是順風順水,可以說臺積電憑藉著領先的工藝技術,在半導體行業中是遊刃有餘的,當然臺積電也有一個競爭對手,那就是三星。但是三星相比於臺積電,還存在很大的差距,雖然目前這兩家都能夠量產市面上最為先進的5nm晶片,而三星的良品率低是一大硬傷。
  • 臺積電,為何「卡脖子」?中國知名企業「晶片」該從何而來?
    說到臺積電可能很多人都有所耳聞,臺積電是臺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的中文簡稱,它屬於一家半導體製造公司。有消息稱,臺積電公司即將投資120億美元奔赴美國建廠,而且長期以來都有臺積電即將「斷供」華為的言論。臺積電說到底也只是一家晶圓代工廠,它不代工華為去找別家代工廠不就好了嗎?
  • 揭秘臺積電震蕩:一封信讓張忠謀10分鐘撤蔡力行
    這,是六月十一日,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所做的決定。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102236.htm  「Rick(臺積電前總執行長蔡力行英文名)被留校察看了嗎?」「怎麼會這麼嚴重?!」
  • 張忠謀為何不出走_張忠謀對大陸的態度
    張忠謀的介紹 張忠謀(1931年7月10日出生),臺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臺積電)創始人,現任臺積電董事長,有「晶片大王」、臺灣「半導體教父」之稱。24歲作為麻省理工學院畢業的碩士生,他與半導體開山鼻祖、英特爾公司創辦人摩爾同時踏入半導體業,與集成電路發明人傑克-科比同時進入美國德州儀器公司。 因其在半導體業的突出貢獻,被美國媒體評為半導體業50年歷史上最有貢獻人士之一和全球最佳經理人之一。國際媒體稱他是「一個讓對手發抖的人」,而臺灣人則尊他為「半導體教父」,因為是他開創了半導體專業代工的先河。
  • 三星稱2022年量產3nm,十年超越臺積電,臺積電回復2nm獲重大突破
    說到全球的半導體行業,不得不提臺積電,在手機行業,蘋果、華為、三星是當之無愧的三大巨頭,而在晶片製造領域,臺積電則是其中的大巨頭。去年三星披露了「半導體願景2030」,其中顯示,三星計劃在系統晶片研發和生產技術領域投入133萬億韓元(約人民幣7900億元),以期能在2030年前完成超越臺積電,這可真的是下了大血本了。日前,三星成功實現了5nm晶片——三星Exynos 1080的量產,雖略遜一籌,也算趕上了臺積電的腳步了。
  • 「半導體教父」張忠謀有多少浙商基因?
    」屢創新高的臺積電市值,讓退休的張忠謀身家財富激增;然臺積電總裁魏哲家「心裡不禁沾沾自喜」之餘,也稍微忐忑不安,並警醒道:成功企業垮臺僅需五步。成功企業垮臺,僅需這五步張忠謀夫人張淑芬出席個人畫展「不要放棄你的嗜好,你要繼續畫下去。」張忠謀一直鼓勵妻子,還幫她買畫室。
  • 三星斷貨EUV機臺! 阻殺臺積電!
    根據韓媒報導,ASML今年規劃生產的12臺EUV機臺中,三星擬訂下10臺,外界推測三星此舉除考量ASML生產不順外,也趁機阻礙臺積電等其他競爭對手的量產進度。        半導體製程愈來愈先進,尤其10奈米以下先進位程,必須導入波長只有13.5奈米的極紫外光(EUV) ,才能降低晶圓製造的光罩數,縮短晶片製程流程。
  • 再見臺積電,三星代工IBM最尖端半導體晶片,性能上POWER9的3倍
    最新消息,韓國三星電子將代工生產美國IBM的最尖端半導體晶片,這一單臺積電沒拿到。這表明三星終於解決了7nm良率的問題,在代工上和臺積電的較量中扳回一局,有了競爭對手,張汝今不能再高枕無憂了。
  • 日韓互懟,三星躺槍臺積電受益!
    據臺灣媒體MoneyDJ報導,日本對韓國實施半導體原料出口管制,將引發新一波科技冷戰,全球半導體產業掃陷入斷鏈危機。市場則高度關心,韓國半導體大廠三星(Samsung)是否會因此受到打擊,而晶圓代工龍頭臺積電或將從中受惠。
  • 實現2nm工藝突破,臺積電為何能給「摩爾定律」續命?
    多管齊下,為領先製程布下完整技術圖譜從上面的技術介紹來看,臺積電的2nm工藝採取的GAA製程架構,儘管並非自己研發,其在3nm製程上,還沒有三星激進地採用MBCFET架構,但想要發揮GAA架構優勢,就必須要看到臺積電在保持工藝領先性和生產良率上的技術優勢和積累。
  • 7nm+EUV工藝齊投產,三星與臺積電爭雄
    隨著聯電和格芯停止研發更先進的工藝,晶片代工市場逐漸形成了三星和臺積電兩強之爭。2014年臺積電搶到了蘋果A8處理器的訂單,2015年蘋果則將A9處理器同時交由臺積電和三星代工,但是由於三星以14nmFinFET工藝製造的A9處理器在能效上表現不如臺積電的16nmFinFET工藝,此後蘋果的A系處理器一直由臺積電獨家代工。
  • 三星市值首次超越臺積電,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半導體公司
    據12月24日的收盤價,三星電子公司市值為524萬億韓元(約合4751億美元),超越了臺積電約4701億美元,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半導體公司。  2020年下半年臺積電的股價雖然飆升了63%,但三星電子作為一家綜合設備製造商,憑藉著存儲晶片價格的回升和該公司代工業務的強勁表現,使得該公司股價在市場上獲得了更好的估值。
  • 張忠謀臺灣突圍
    儘管「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但是自知等不及了的張忠謀大概還須再等一等。  晶片產業代表著臺灣經濟的最後一根神經。在兩岸關係仍然緊張的時候,臺灣「IC教父」張忠謀投資內地的破冰之旅究竟如何進行的?臺灣當局對臺積電投資內地案的批示進展如何?是否還有其他變數?
  • 臺積電新任技術掌門人首度曝光,全球晶片產業人事持續地震
    張忠謀寫下半導體產業的傳奇扉頁,創下的歷史與標竿難以被超越。在多年前、他還掌舵臺積電之際,很多內部重要幹部曾說過「要與董事長共同進退!」。 黃漢森在業界和學術界擅長新型態的存儲技術研究,包括臺積電、三星、GlobalFoundries 等半導體大廠都將在 40 納米、22 納米工藝以下導入嵌入式磁阻式隨機存儲內存技術 eMRAM,或是嵌入式電阻式內存技術 eRRAM,取代傳統但面臨瓶頸的的 eFlash 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