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謀為何不出走_張忠謀對大陸的態度

2020-12-01 電子發燒友

張忠謀為何不出走_張忠謀對大陸的態度

發表於 2018-03-15 15:56:34

張忠謀的介紹

張忠謀(1931年7月10日出生),臺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臺積電)創始人,現任臺積電董事長,有「晶片大王」、臺灣「半導體教父」之稱。24歲作為麻省理工學院畢業的碩士生,他與半導體開山鼻祖、英特爾公司創辦人摩爾同時踏入半導體業,與集成電路發明人傑克-科比同時進入美國德州儀器公司。

因其在半導體業的突出貢獻,被美國媒體評為半導體業50年歷史上最有貢獻人士之一和全球最佳經理人之一。國際媒體稱他是「一個讓對手發抖的人」,而臺灣人則尊他為「半導體教父」,因為是他開創了半導體專業代工的先河。

張忠謀為何不出走

臺積電可能出走美國的消息,震動臺灣產業界,也讓蔡當局神經緊繃。2017年3月28日林全指臺積電若不在臺灣投資,很可能影響到整個產業鏈發生問題。蔡當局連日喊話留人,問題是臺灣政經環境一直惡化,如何留得住。

臺積電是臺灣最出名的晶片廠商,也是臺灣最大的標誌性企業,今次傳出要到美國落腳設廠的項目,是臺積電最先進的3奈米晶片,投資金額高達5000億元新臺幣。臺積電可能被迫離開的原因,據稱是環評、土地、電力等遭遇困難,更深一層是受混亂的政治、不受節制的民粹的影響。

但是為什麼張忠謀不出走了呢,讓我們從一下三個方面來看一下:

「如果臺積電赴美投資100億美元,張忠謀大概不會得到川普如此熱情的擁抱。」藍濤亞洲總裁黃齊元在商業周刊撰文指出,臺積電從股權來看是一家美國公司,美國人回美國投資是應該的。他提到,臺積電唯有待在臺灣(美國的海外),才能擁有像神一般的地位,被人捧得高高的。就算臺積電市值已超越英特爾,TSMC is secondary,張忠謀為什麼要跑到美國去把自己矮化?

再者,黃齊元表示,臺積電從事的是先進位造業(advanced manufacturing),美國缺乏這種行業,你不能叫裝配汽車的工人去從事晶圓代工。臺積電的員工有極高附加價值,老美雖可訓練這樣的人才,但需要時間,且成本太高。

最後,法令規定也是臺積電選擇不出走的原因。黃齊元認為,美國法規繁瑣,企業有很多公開披露要求,臺積電雖在美國掛牌,但應有很多信息未披露,一旦赴美設廠,恐導致自己公司IP外流。

張忠謀對大陸的態度

臺灣晶片代工廠商臺積電主席張忠謀稱,如果臺灣政府始終維持對臺灣晶片製造商到大陸投資的禁令,他擔心臺灣晶片製造商正在大陸運行的工廠從長遠競爭來說將落後於英特爾。

張忠謀作出這番評論是對關於英特爾將投入25億美元在中國大陸的港口城市大連建造一個300-mm晶圓廠新聞消息所作出的反應。他稱,這個要建的工廠將直接地把90納米製程作為量產技術。張忠謀預計,這個要建的工廠在短期不會立即對臺積電大陸工廠形成威脅。但他稱,如果臺灣政府始終維持對臺灣晶片製造商到大陸投資的禁令,他擔心臺灣晶片製造商正在大陸運行的工廠從長遠競爭來說將落後於英特爾。

張忠謀也指出,中國大陸的後進者可能還需好幾年的時間才有機會達到臺積電的技術門檻,一部分的原因在於,沒有業者會出售自己所擁有的領先技術。

「中國大陸發展半導體產業的策略會達到某種程度的成功,但可能不是政府真正想要的成功,」張忠謀表示,大陸業者在成熟的工藝可以開出產能但卻有供給過剩的風險,然而在先進工藝上「技術是用錢買不到的。」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張忠謀臺灣突圍
    張忠謀曾向臺北陳水扁當局提出,在開放晶片廠赴大陸投資問題上,曾有的設想是:開放八英寸晶片登陸,而島內重點發展十二英寸產品。這既有利於促進兩岸產業合作,又使相關廠商將臺灣相對過時的流水線轉移到大陸,煥發產業第二春。  2001年臺灣「經發會」上,張忠謀的這一提法得到了多數人的贊同。
  • 「半導體大王」張忠謀投資大陸謀劃半導體復興路
    「因為臺積電不設計、生產自有品牌的產品,也不與客戶競爭,所以是客戶最好的合作夥伴,能夠與客戶同步成長。客戶對臺積電很放心。」張忠謀解釋道,「臺積電只做那些客戶眼中最重要的幾件事,並把它們做到最好,例如編程技術、製造能力、發貨渠道和一些客戶服務等。」
  • 張忠謀與臺積電 半導體製造強者是怎麼成功的
    今年6月5日,世界知名的半導體製造巨頭臺積電的董事長張忠謀宣布辭職,離開了他為之奮鬥了三十年的臺積電。這位87歲半導體宿將的一生可以說是跌宕起伏,又可謂從勝利走向勝利。張忠謀以機械碩士的身份入職希凡尼亞半導體,為今後在半導體領域職業發展打下了基礎。因為和上司爭吵負氣出走的他,又跳槽到後來大名鼎鼎的德州儀器。
  • 華為能設計麒麟晶片,為何要臺積電代工?張忠謀:大陸做不出
    多家媒體報導稱,張忠謀「近日」接受採訪時表示,即便大陸以舉國之力發展晶片製造,也很難取得成功。我們能研發得出來,只是造不出來,是時間的問題了。張忠謀卻放出狠話:「中國舉全國之力也很難造出高端晶片!」我們真的造不出來嗎?
  • 臺積電張忠謀:大陸很難造出頂級晶片!我們能用成果打他臉嗎?
    可是在近日,一則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對大陸晶片製造發展大潑冷水的消息引發業內。多家媒體報導稱,張忠謀「近日」接受採訪時表示,即便大陸以舉國之力發展晶片製造,也很難取得成功。
  • 「半導體教父」張忠謀有多少浙商基因?
    與很多企業家崇尚「996」不同,張忠謀認為:「我不相信只有工作的人生,會是快樂的人生!」張忠謀覺得:人生除了工作外,還有生活、家庭、配偶、小孩、朋友及興趣,如果沒有生活,人生就沒有太大樂趣。退休前在臺積電,他每周工作不超過50小時,其餘的時間全屬於生活。
  • 斷供華為,臺積電放棄內地市場,張忠謀到底在「謀」什麼?
    文理雙修的天才 張忠謀出生於1931年的浙江,父親是政府官員。在長大過程中,張忠謀感受最大就是兵荒馬亂。因為戰爭,張忠謀一家一直在香港、重慶等地奔波。張忠謀本人也是一路高升,當上了德州儀器的副總裁,屬於公司的第三號人物。 巨大的成功讓德州儀器在半導體行業不願意繼續發展,這讓張忠謀十分不快樂。道不同不相為謀,張忠謀離開了奮鬥二十餘年的德州儀器,於1985年回到了臺灣。
  • 揭秘臺積電震蕩:一封信讓張忠謀10分鐘撤蔡力行
    六月十一日下午三點鐘,臺積電兩萬名員工收到一封電子郵件,標題是:「臺積董事會一致推舉張忠謀博士續任董事長」,大多數人不以為意,直到有人不經意打開信件,頓時引起整個辦公室譁然。因為,張忠謀親手撤換了蔡力行。蔡力行一夕間,從管理兩萬名員工的臺積電總執行長,變成管理不到十位員工的新事業部門總經理。
  • 臺媒:蔡英文將宣布由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任APEC代表
    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稱,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今天(10日)上午10時將宣布由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擔任臺灣地區代表參與領袖峰會,這是張忠謀第4度出任代表。「中時新聞網」報導提及,張忠謀首次出任代表是在2006年臺當局前領導人陳水扁執政時期,蔡英文上臺後,前兩年都派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為代表,2018年起改派張忠謀出席,連同這次,是蔡英文第3度派張忠謀代表參與。今年9月,有臺媒報導稱,臺方已籌備參加在馬來西亞主辦的APEC年會,並謀劃由蔡英文參與領袖峰會。
  • 張忠謀再度出任APEC臺灣地區代表?蔡英文上午十點宣布
    蔡英文辦公室上午將舉行APEC領袖代表發布記者會,此前一度傳出蔡英文爭取親自以視訊出席APEC經濟領袖代表會議,不過難度很高;另外,也傳出將由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再度擔任領袖代表。 蔡英文2016年上任後,曾經由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兩度擔任APEC領袖代表,2018年和2019年則由張忠謀代表出席領袖會議。
  • 臺積電張忠謀:中國就是舉國之力也很難造出頂級晶片,這是為何?
    好在華為不懼敵強,兵來土掩,水來將擋,抵禦多次打壓和圍剿斷供。不過,再強大的華為也有弱點,那就是華為只會設計晶片技術,不會製造生產晶片技術,因此,美國抓住這一點,讓臺積電停止給華為供貨晶片,否則將會失去美國提供半導體技術。
  • 「愛國科學家」張汝京,不顧「同胞」阻撓,堅持到大陸造「芯」!
    就在這家公司裡,他也遇到了和他同樣來自華夏大地的同胞,並且同樣來自中國臺灣的張忠謀,也沒想到,這個人會成為他的人生中產生無盡糾葛的一個人。張忠謀比張汝京大了整整17歲,當時,張忠謀已經是這家公司的副總裁,是當時做到這個位置的第一個華人。
  • 臺專家:美在逼大陸開第一槍
    美國國務院次卿柯拉克日前低調訪臺,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特別於官邸款宴嘉賓,而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也在其中。對此,島內經濟學家吳嘉隆今日凌晨連發2篇文,除了分析晚宴合照,還將後續所有事情連起來,並拆解蔡英文一句「臺灣有決心踏出關鍵的一步」,他驚覺「美國正在設法逼中國大陸開第一槍」。
  • 臺積電,為何「卡脖子」?中國知名企業「晶片」該從何而來?
    臺積電說到底也只是一家晶圓代工廠,它不代工華為去找別家代工廠不就好了嗎?相信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疑問。臺積電屬於中國臺灣的知名企業,它又為何做出「斷供」華為晶片的決策呢?華為的「晶片」又該從何而來呢?臺積電是1987年張忠謀創立的,在公司創立初期幾乎沒有人看好,但是張忠謀堅信晶圓代工在將來將會是一個巨大的商機。
  • 終於有人說清楚了,為什麼臺灣省有臺積電,而中國大陸沒有?
    臺灣為何誕生臺積電?這是遊戲規則,只不過這個規則以前由美國定的。說直白一點,這是全球分工產生的結果,就好比為什麼光刻機是荷蘭強一樣的道理!在搞全球分工的時候,我們製造業雖然得到了很大的進步,但我們更多的是中低端,並沒有多少高端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