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謀與臺積電 半導體製造強者是怎麼成功的

2020-12-05 鐵流

今年6月5日,世界知名的半導體製造巨頭臺積電的董事長張忠謀宣布辭職,離開了他為之奮鬥了三十年的臺積電。這位87歲半導體宿將的一生可以說是跌宕起伏,又可謂從勝利走向勝利。

張忠謀以機械碩士的身份入職希凡尼亞半導體,為今後在半導體領域職業發展打下了基礎。因為和上司爭吵負氣出走的他,又跳槽到後來大名鼎鼎的德州儀器。而且在德儀發展過程中屢建奇勳,最終出任德儀全球半導體業務的副總裁,成為美國商界職位最高的華人。

在德儀工作了二十五年之後,沒想到他卻來到臺灣擔任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並創辦了今天佔全球半導體生產份額過半的臺積電。2005年他首次退休,卻在臺積電遭遇信任危機時重新出馬,再續自己所創的輝煌。

這樣一位老將的謝幕,人們回憶和追述的盛況可以想像,更有媒體適時提出"後張忠謀時代"我們應該怎麼辦的思考。筆者認為張忠謀是偉大的,但是他的偉大之處恰恰在於打破了人們對發展先進技術和半導體製造的迷思。一味對張忠謀的成就進行個人主義的吹捧反而會使"亂花漸欲迷人眼",不利於人們形成如何發展中國半導體製造業的正確認識。而撥開重重迷霧的關鍵,恰恰在於追溯臺積電和張忠謀是如何成功的。

臺灣半導體產業發展的背後有美國產業轉移的支持

如果把中國臺灣和中國大陸發展半導體製造產業的時間線進行對比,我們會發現在很長時間內,臺灣的發展是比較落後的。但是自1970年尤其是1990年之後,臺灣半導體生產突飛猛進,至今天已較為領先。

產生這樣強烈對比的原因,已經有相當多的從業者和觀察家進行了分析。不過這些分析往往假定中國臺灣和中國大陸面臨的時代背景大同小異,而事實可能並非如此。實際上,在境內發展半導體面臨的困難要大得多,可以說是地獄模式;而臺灣發展半導體則得到了美國的大力援助,發展可以說比較容易了。

美國對臺灣半導體的幫扶始於1966年,臺灣官方在高雄市的前鎮區,設立了臺灣第一個出口加工區。而美國通用儀器隨後在高雄設廠,從事電晶體裝配,拉開了美國向臺灣轉移電子工業的序幕。這一時間內,美國對臺灣轉移的技術讓臺灣有機會接觸到較前沿的半導體製造(雖然是不太重要的部分),為臺灣後來半導體的進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當然美國這麼做也不是無私幫助,代價就是減少對臺灣的資金援助,因為美國當時正深陷越南戰爭的泥沼,急需緩解國內的財政壓力。

1975年臺灣政府出資推動"積體電路(即集成電路)示範工廠設置計劃",隨後更派出40多位留學人員,到美國無線電公司(RCA)進行培訓。這次人才交流計劃規格高、層次深、範圍廣,而中國大陸根本得不到這樣的機會。

(當時臺灣派往美國RCA接受培訓的人員,左起第四是後來聯發科的創辦人蔡明介)

美國RCA公司今天已經默默無聞了,但在當時絕對是技術先進的代表,電子顯微鏡、彩色顯像管、CMOS技術、光電子發射器、LCD和衛星直播系統等重要科技成果都是它首先發明或產業化的。同時RCA還掌握了不錯的集成電路製造技術,更為重要的是RCA當時是美國政府下屬企業,與RCA合作具有示範效應。

1972年1月,為準備接待尼克森訪華,我方人員與美國RCA公司取得聯繫,請求他們協助建造衛星通訊地面站。這一事件讓美國公司意識到,中國市場未來可能存在巨大商機。在他們的敦促下,1973年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正式成立。這一事件被美國駐中大使館官網寫入中美交往歷史重要事件之中,這就是與RCA合作能帶來的"多米諾骨牌"效應。RCA帶頭對臺灣進行技術轉移,臺灣能獲得的技術可想而知。

而臺灣派遣的留學人員也絕非泛泛之輩,而多數是當時臺灣中研院電子所的技術中堅,其中就包括後來創辦聯發科的蔡明介,其他青年骨幹也是一時之選。

有趣的是此次臺灣人才出國學習的計劃人就是張忠謀與潘文淵,而潘文淵曾經就擔任過RCA微波研究室主任。本身從美國母公司離職還能組織團隊回母公司學習先進技術,這恐怕也是中國大陸不可能享受到的待遇。受益於以上的因素,臺灣於1977年十月建成第一條3英寸晶圓生產線,比韓國還要早一年。

而我們當時也曾經緊緊抓住中美關係"蜜月期",於1973年計劃耗資1億美元,從歐美國家引進七條當時世界最先進的3英寸晶圓生產線,這比臺灣工研院要早2年,比韓國早4年。但是由於國際關係發生變化,以及歐美出於自身考量不願意我們擁有先進的半導體製程,建成第一條三英寸線的時間反而比臺灣地區晚了很多年。

沒有美國代為培養的大量人才,沒有從美國直接引進的新技術生產線,很難有產生臺積電的土壤。無視海峽兩岸發展半導體的這些不同,誇大張忠謀對於發展臺灣半導體的地位和作用無疑是片面和不客觀的。

起步初期的臺積電是臺灣版的"國有企業"

與忽略臺灣發展半導體的外部因素類似,很多人也常常無視了臺積電背後臺灣地區政府的巨大作用。與朱自清的《背影》中刻畫的父親相類似,臺灣政府不僅為即將走上市場旅程的臺積電處處託人照應,還堅持把臺積電帶上市場競爭的列車,這才走入幕後。

事情還得從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的建立講起,1969年臺灣省經濟部長孫運璇訪問韓國,看到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能夠集中力量推動本國工業發展,這才模仿著建立了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

孫運璇認為韓國的這個研究所之所以搞得好與引進韓裔美國人進行領導密不可分,這才從美國聘請包括張忠謀在內的中裔美國人為其效力。而聘請張忠謀也是臺灣地區政府早有布局精心運作的結果。張忠謀在2006年接受採訪時也說"沒有孫運璇(1985年已經是臺灣偽行政院院長),1985不回臺。"張忠謀回到臺灣時,臺灣已經在八年前就擁有半導體產能了,臺灣地區啟動發展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電子工業研究發展第3期計劃"也已經有兩年了。

應該說,張忠謀是一個好水手,能夠在商海沉浮中領導臺積電劈波斬浪創造輝煌。而這背後臺灣政府的支持與幫助同樣功不可沒。

在籌集臺積電發展資金時臺灣政府發揮的作用就更大了。眾所周知,半導體代工是一個資金密集型產業,而且風險很大。這樣的行業,領先者的先發優勢很大,後來者沒有大額持續的風投很難有所作為。而民間的資本往往是不願意投資這樣長周期、高風險的項目的。這個規律在臺積電的發展過程中也被一再的證實。

臺積電建立之初,原定計劃其資金來源原則上由臺灣地區官方基金出資一半,剩下的一半則由民間資金和外資共同解決。而實際運營時,臺灣官方佔股48.3%,飛利浦作為主要技術提供商和國外投資者佔27.5%,其他七家臺灣民營企業合計只佔24.2%。即使是這24.2%,由於民營企業不願出資等因素,也始終沒有完全到位。

在這段時間裡,臺積電使用的還是臺灣工研院電子所之前建成的那條3英寸實驗線,直到1992年臺積電獲得大額貸款之後,臺積電才在半導體代工上搖搖晃晃的站穩了腳跟。可以想見沒有臺灣當局的大力支持,世界上可能根本不會有臺積電。

而等到臺積電上市之後,為了滿足臺積電繼續發展所需要的海外融資和對員工的股權激勵。臺灣所謂的"國家開發基金"才逐步退出,到2001年持股12.1%,依然是第二大股東。2003年以後,飛利浦逐步退出,"國家開發基金"仍持股6.38%,為第一大股東。

耐心的扶持與幫助,最後大度地退出,也只有在政府意志決定扶持地區支柱型企業中才可能出現。當時參與臺積電的七家臺灣民營企業也是財大氣粗很有經濟實力的,但幾乎都是一直持觀望的立場。哪怕到臺積電已經到了能賺錢的上市期,各大民營資本想的也不是繼續經營,而是迅速利用臺積電上市把所持股份儘可能售出。

而隨著半導體先進位程的進一步提升,發展半導體製造業的周期變得更長,其相應的投資風險也變得更大,這必然導致民間投資半導體製造的積極性更受削弱。

近來有文章聲稱中國發展半導體製造必須依靠BAT,而不是國家意志。對於這種說法是否可信,臺積電的發展歷史已經做出無聲的駁斥。

臺積電最後的騰飛還是依賴於自主創新

臺積電的發展始於對國外技術的引進,而且一直伴隨著對國外技術的引進。先是美國RCA,後來是荷蘭的飛利浦,然後是美國的IBM公司,這給了一些認為"半導體技術靠引進吸收再創新一樣可以做到世界第一"的人以口實。

筆者認為這種說法確實有一定的道理,但從根本上說又是有問題的。

之所以說它有一定的道理,在於臺灣雖然沒有放鬆過對於自己人才隊伍的培養,不僅有條件的選派人員出國學習參觀,而且有意識地把偽"國防軍政"晶片研究交由這些研究人員負責,不過總的來說還是引進居多。而且臺灣政府本身也傾向於引進技術以減少自研的風險,大有量力而行的意思。

為什麼說這種說法根本上又是有問題呢?就在於臺積電自主研發的時間和技術雖然不多卻對臺積電的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評價自主研發對臺積電崛起的重要性不能只根據臺灣和臺積電的一貫政策走向就草率得出判斷。

筆者認為,臺積電走上自主研發之路確實既不是張忠謀慧眼獨具的結果,也不是臺積電有"自主研發"的企業文化,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是歪打正著,確實對臺積電後來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臺積電之所以走上自主研發的路線,首先在於繼續引進的前途不利於臺積電的發展。大範圍引進國外技術最大的問題就是你能引進,別人也能引進,一起引進的結果就是最後要爆發價格戰。而當時臺積電就面臨同是臺灣企業的聯電競爭,IBM同時向兩代工廠提供技術,聯電與臺積電相比,唯一欠缺的就是管理技術了。於是在2000年之前,聯電與臺積電的差距日漸縮小,臺積電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這是臺積電走向自主研發的外因。

另一方面,世界製程工藝進步到130nm附近時,原有的鋁製程金屬連線線寬縮小,導體連線系統中的延遲大大提高,嚴重的影響了集成電路的速度。而當時的半導體領軍企業IBM也吃不準,於是想在保持自身主導地位不變的情況下與臺積電合作共同開發銅製程。

IBM的銅製程雖然已經有了一些技術探索,在實驗室條件下數據比較可觀,但是在實際條件下良品率很低。這一情況無疑對臺積電的決策人員最終下定自主研發的決心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這兩部分的作用,隨著國內媒體的報導已經廣為人知。不過筆者依然好奇,繼續與IBM合作開發新工藝雖然良品率會比較坑,不過聯電到時候也會面臨著相同的問題,兩者的市場地位其實和之前也不會有太大的區別。是什麼讓臺積電的決策者敢於把與IBM合作的機會讓給臺聯電呢?畢竟臺灣從政府到企業其實對於自主研發的態度其實相當的保守。

難道真是張忠謀慧眼獨具?筆者從臺灣某電子新聞論壇中找到了一點不一樣的內容。

(臺積電下定決心自主發展130nm的過程中,有可能受到其他公司的啟發)

如果2000年發布的該消息屬實的話,原來臺積電和摩託羅拉就研發130nm銅製程是有過接觸的。也就是說臺積電的領導人應該是有機會比較不一樣的銅製程的工藝的。當然我們現在知道臺積電和摩託羅拉的合作研發沒有能繼續下去,但是不排除臺積電從摩託羅拉(或者其他有接觸的公司)看到了不同銅製程工藝的優勢,勇敢賭了一把,通過自主研發把IBM打了下去。

這也同時說明了,臺積電的成功不是來自於對過去引進IBM的鋁製程"再創新"的結果,而是出於自己(可能還有合作夥伴)對銅製程的理解原始創新的結果。

相比於中國大陸,臺灣企業和官方確實更傾向於引進國外的技術,更不贊同完全自主研發,但臺積電的成功並不代表著這種做法就是正確的。臺積電的實際恰恰打破了臺灣發展高新技術"媚外"的迷思,而是奉行了"自主研發"的勝利。

不過我們也看到臺積電的成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大國造重器不能總靠這樣的碰運氣,必須一開始就拿出自主研發的決心來。

相關焦點

  • 「半導體大王」張忠謀投資大陸謀劃半導體復興路
    德州儀器成為全球領先的集成電路製造商,張忠謀功不可沒。       1972年,張忠謀被任命為公司集團副總裁,負責半導體事業部。他管理著世界上最大的半導體製造業務,手下有2.5萬名僱員,在11個國家建有16個工廠,在矽谷華人圈內引起轟動。       在張忠謀的努力下,德州儀器的半導體市場份額絕對領先。
  • 斷供華為,臺積電放棄內地市場,張忠謀到底在「謀」什麼?
    張忠謀本人也是一路高升,當上了德州儀器的副總裁,屬於公司的第三號人物。 巨大的成功讓德州儀器在半導體行業不願意繼續發展,這讓張忠謀十分不快樂。道不同不相為謀,張忠謀離開了奮鬥二十餘年的德州儀器,於1985年回到了臺灣。
  • 「半導體教父」張忠謀有多少浙商基因?
    」屢創新高的臺積電市值,讓退休的張忠謀身家財富激增;然臺積電總裁魏哲家「心裡不禁沾沾自喜」之餘,也稍微忐忑不安,並警醒道:成功企業垮臺僅需五步。成功企業垮臺,僅需這五步張忠謀夫人張淑芬出席個人畫展「不要放棄你的嗜好,你要繼續畫下去。」張忠謀一直鼓勵妻子,還幫她買畫室。
  • 張忠謀為何不出走_張忠謀對大陸的態度
    張忠謀的介紹 張忠謀(1931年7月10日出生),臺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臺積電)創始人,現任臺積電董事長,有「晶片大王」、臺灣「半導體教父」之稱。24歲作為麻省理工學院畢業的碩士生,他與半導體開山鼻祖、英特爾公司創辦人摩爾同時踏入半導體業,與集成電路發明人傑克-科比同時進入美國德州儀器公司。 因其在半導體業的突出貢獻,被美國媒體評為半導體業50年歷史上最有貢獻人士之一和全球最佳經理人之一。國際媒體稱他是「一個讓對手發抖的人」,而臺灣人則尊他為「半導體教父」,因為是他開創了半導體專業代工的先河。
  • 半導體風雲錄》臺積電與三星之爭!張忠謀:三星是厲害對手,臺積電還...
    目前,雖然臺積電在其市場佔有率上有過半的競爭優勢。不過,三星也非省油的燈,2019 年也宣布將投資 120 兆韓圜 (約 1,150 億美元) 的金額,希望能在 2030 年超車臺積電,成為非存儲器的系統半導體製造龍頭。面對三星如此來勢洶洶,連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都表示,三星電子是很厲害的對手,臺積電還沒有贏。因此,在可以期待的未來是臺積電與三星的競爭仍將持續,鹿死誰手也還沒有明確的答案。
  • 臺積電張忠謀:中國就是舉國之力也很難造出頂級晶片,這是為何?
    不過,再強大的華為也有弱點,那就是華為只會設計晶片技術,不會製造生產晶片技術,因此,美國抓住這一點,讓臺積電停止給華為供貨晶片,否則將會失去美國提供半導體技術。   這對於華為無疑是致命打擊,要知道全球能生產出5mn晶片廠商僅有一兩家,除了三星,就是臺積電了。這幾年臺積電仗著自己擁有先進光刻機和半導體技術,一舉成為全球最大晶片製造商之一,賺盡國產手機商的錢,卻不想為了巴結美國,斷供合作十幾年的華為。
  • 張忠謀臺灣突圍
    張忠謀:身處「囚籠」  2000年元旦假期前後幾日,臺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TSMC,簡稱臺積電)宣布分別併購了德基公司與世大積體電路公司(集成電路),但此後的三五個月時間內,原德基和世大的不少業務中堅卻興起了「不如歸去」的念頭。2001年一年,臺積電流失大批技術幹將。  最早離開的精英首推世大的張汝京。
  • 臺積電張忠謀:大陸很難造出頂級晶片!我們能用成果打他臉嗎?
    可是在近日,一則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對大陸晶片製造發展大潑冷水的消息引發業內。多家媒體報導稱,張忠謀「近日」接受採訪時表示,即便大陸以舉國之力發展晶片製造,也很難取得成功。
  • 揭秘臺積電震蕩:一封信讓張忠謀10分鐘撤蔡力行
    這,是六月十一日,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所做的決定。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102236.htm  「Rick(臺積電前總執行長蔡力行英文名)被留校察看了嗎?」「怎麼會這麼嚴重?!」
  • 華為能設計麒麟晶片,為何要臺積電代工?張忠謀:大陸做不出
    多家媒體報導稱,張忠謀「近日」接受採訪時表示,即便大陸以舉國之力發展晶片製造,也很難取得成功。華為海思擁有研發手機晶片的實力,但華為晶片必須要交給臺積電來製程。而臺積電又受到美國的限制,所以,我們要想真正的實現高端科技自主化的話,那還得靠自己才行!
  • 解讀半導體的歷史風雲
    兵行險招的臺積電當美日韓三國的半導體企業,因存儲殺得不可開交的同時,中國臺灣一家剛剛出名的企業臺積電卻看到了另一個機會,20世紀90年代之前,以英特爾,三星為代表,大部分都是IDM模式及晶片設計,製造,封測由自己完成,IDM的投資大,回報慢,對一些新進企業來說,門檻過高,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注意到半導體設計和製造分離的趨勢後
  • 臺積電,為何「卡脖子」?中國知名企業「晶片」該從何而來?
    說到臺積電可能很多人都有所耳聞,臺積電是臺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的中文簡稱,它屬於一家半導體製造公司。有消息稱,臺積電公司即將投資120億美元奔赴美國建廠,而且長期以來都有臺積電即將「斷供」華為的言論。臺積電說到底也只是一家晶圓代工廠,它不代工華為去找別家代工廠不就好了嗎?
  • 臺積電「大功臣」的潮汕人林本堅,改寫了全球晶片製造格局;
    甚至,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曾說過,如果沒有林本堅和其帶領的技術團隊,臺積電的光刻部門不會有今天的規模。恰在這時,臺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臺積電)來電話邀請他加盟。 2000年,林本堅回到臺灣,加入了臺積電並負責微影研發。 「沒有他可能就沒有今天的臺積電」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曾稱,假如沒有林本堅及其團隊,「臺積電的微影(半導體關鍵製程之一)不會有今天這規模。」
  • 前瞻半導體產業全球周報第80期:世紀大和解!臺積電、聯電掌門人終...
    臺積電、聯電掌門人終握手,曾多年爭奪晶圓代工模式發明權12月15日,目前已經淡出臺灣地區半導體業界的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在臺灣新竹科學園區40周年慶上與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同時獲頒傑出成就貢獻獎時,主動上臺與張忠謀握手,上演了一幕世紀大和解的畫面。
  • 國內半導體第一人,曾在美國公司管3萬人,創辦的公司成世界500強
    張忠謀勸公司的總裁加大半導體的投資,但其只重視消費級電子產品,不願採納他的建議。1985年,受到中國臺灣方面的邀請,張忠謀決定辭去在德州的高職,回國創業。張忠謀去了臺灣後,出任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1987年,張忠謀在臺灣新竹科學園區創建了全球第一家專業代工公司——臺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臺積電),並迅速發展為臺灣半導體業的領頭羊。
  • 尋找中國半導體
    謝希德和張忠謀離開麻省理工校園,幾乎是在同一時間,卻懷著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情。謝希德轉入麻省理工學院(MIT)後,苦讀2年便成功取得博士學位。新中國成立的消息令她興奮不已,可是韓戰已經爆發,美方對於科技人才的東歸多有阻撓。直到著名學者李約瑟出面擔保,謝希德,這位後來的「中國半導體之母」才輾轉多地,回到祖國。相比之下,張忠謀的求學之路反倒沒有那麼順利。
  • 尋找中國半導體
    謝希德和張忠謀離開麻省理工校園,幾乎是在同一時間,卻懷著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情。謝希德轉入麻省理工學院(MIT)後,苦讀2年便成功取得博士學位。新中國成立的消息令她興奮不已,可是韓戰已經爆發,美方對於科技人才的東歸多有阻撓。直到著名學者李約瑟出面擔保,謝希德,這位後來的「中國半導體之母」才輾轉多地,回到祖國。
  • 超級詳細的晶圓廠前世今生,半導體研究史詩級長文
    而我們從頭到尾在介紹的「半導體大廠」只有臺積電 (TSMC) 等晶圓代工廠在做的事,包括如何把電路縮小化、和晶圓代工的製程。 好啦,晶圓代工的製程就總結到這裡。 從下一篇開始,我們要從產業鏈往上回溯來解答這幾個問題,看看 IC 晶片的用途、又是怎麼設計來的。
  • 中芯國際、臺積電、ASML的大股東是誰?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背後也牽涉了很多的大公司,比如生產光刻機設備的荷蘭ASML公司,製造晶片的中芯國際和臺積電。其中ASML和臺積電都是世界第一,一個是世界上實力最強的高端光刻機製造公司,也是唯一能生產EUV光刻機的企業。臺積電也是全球最大的晶片代工企業,蘋果、英偉達、高通等都是臺積電的客戶。
  • 半導體「人才戰」往事:巨頭瘋狂挖角,失一人損10億美金
    當時在美國半導體企業有很多韓國人,為了吸引這些人,三星在半導體企業雲集的矽谷開設了北美研究院,用2-3倍的薪資招人。李健熙也曾經先後50多次前往矽谷引進技術和人才。技術領先的日本企業更是三星挖人的重點目標。1985年,日本東芝公司半導體事業部負責人川西剛團隊成功研發並量產了1MB的動態隨機存儲器,三星盯上了川西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