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半導體第一人,曾在美國公司管3萬人,創辦的公司成世界500強
說到半導體,可能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但是說到手機處理器,相信大家就在熟悉不過了。手機處理器就是半導體元件產品的一種,我們最熟悉的手機處理器有蘋果的A系列處理器、高通的的驍龍處理器、華為的海思麒麟處理器、小米的澎湃處理器等,都是需要用到半導體去製作的。在半導體行業中,長期以來一直被美日韓三國佔領,它們培育了眾多耳熟能詳的跨國企業,英特爾、AMD、高通、三星、SK海力士、首爾半導體、東芝、瑞薩、信越等,個個體量驚人、實力雄厚。
國內半導體行業直到張忠謀的出現,才逐漸打破了美日韓的壟斷局面。張忠謀被稱為國內半導體第一人,曾在美國公司管3萬人,創辦的公司成世界500強。張忠謀 1931 年出生在浙江寧波,生長於大時代的他為了躲避戰亂,十幾年間被迫輾轉遷徙,1941年,香港、九龍遭日本佔領,其父張蔚觀攜妻帶子前往重慶,張忠謀進入重慶南開中學就讀。1949年,張忠謀進入美國哈佛大學,全校1000多位新生,他是唯一的中國人。
在哈佛大學念了一年後,張忠謀轉學去了麻省理工學機械工程。雖然學習成績優異,但對搞機械這件事情,張忠謀始終興趣缺缺,在碩士畢業申請博士時,他兩次落榜,再無申請麻省理工博士的機會。張忠謀有兩條擇業路線:一個是福特汽車公司,另一個是半導體公司希凡尼亞。張忠謀卻選擇了後者,他的叔叔告訴他半導體發展很快,是未來,再加上想到「日新月異」的校訓,張忠謀毫不猶豫去了半導體公司。這改變了他的一生,也改變了國內半導體行業。
1958年,27歲的張忠謀來到德州,進入德州儀器,為德州儀器第一個中國員工,當時的德州儀器還很弱小。張忠謀進入德州儀器後,公司的發展速度非常快,張忠謀的職位也越來越高,1972年,他先後就任德州儀器公司副總裁和資深副總裁,是德州儀器的第三號人物,僅次於董事長和總裁。此時德州儀器早已成為世界第一,在全球有6萬員工,其中一半歸,也就是3萬人張忠謀管。
到了70年代末,英特爾、三星等半導體巨頭在半導體行業加大的投資力度,特別是英特爾,在當時的內存市場所向無敵。張忠謀勸公司的總裁加大半導體的投資,但其只重視消費級電子產品,不願採納他的建議。1985年,受到中國臺灣方面的邀請,張忠謀決定辭去在德州的高職,回國創業。張忠謀去了臺灣後,出任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1987年,張忠謀在臺灣新竹科學園區創建了全球第一家專業代工公司——臺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臺積電),並迅速發展為臺灣半導體業的領頭羊。
微晶片是個人電子產品的基本組成部分,如今我們能以很低廉的價格買到各種元器件,但生產他們的「晶圓廠」,建造和維護成本卻高得讓人望而卻步。成本所限,行業裡有能力製造微晶片的公司少之又少,像英特爾、德州儀器、富士通都是巨頭,而80年代,僅僅擁有設計晶片的技術能力是不夠的,還需要大量的資源來製造晶片。做產品就要能做晶片,因此需要龐大的資金。但是張忠謀想出了新思路,臺積電要提供晶片代工,讓小規模的製造商專注於開發與半導體相關的智慧財產權,而無需付出如此巨大的固定成本,大幅降低了半導體公司進入的門檻。
在張忠謀的帶領下,臺積電一路過關斬將,打破了美國英特爾、韓國三星、日本東芝等一眾巨頭的壟斷。成為了全球最大的半導體製造公司,穩居全球前五名,曾一度超過英特爾、三星等巨頭,成為行業第一名。同時臺積電也成為了世界500強之一。如今,臺積電的著名客戶有蘋果、華為、Arm、高通、小米等。
日前,IC Insights發布了2018年全球TOP15半導體廠商排行榜,臺積電排名第四,而大陸地區的廠商則無一上榜。大陸地區的半導體產業仍處於初級發展階段,發展程度低於國際先進水平。目前,國內大多數的電子產品中的核心單元,都是由掌握了半導體技術的臺積電代為加工的。最後筆者想說,張忠謀創辦的臺積電打破了美日韓的行業壟斷,希望下次看到的是大陸地區的網際網路大佬也能夠帶領團隊打破美日韓的半導體壟斷,畢竟核心技術才是最賺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