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投資超50家半導體企業!對話中芯聚源管理合伙人:晶片創企生存...

2020-11-29 手機鳳凰網

作者 | 韋世瑋

編輯 | 心緣

2020年火熱的上市潮已臨近尾聲,回顧過去一年風雲湧動的資本市場,圍繞半導體和人工智慧的關注熱度居高不下,走向落地階段的AI晶片產業尤其經受著前所未有的嚴苛審視。

在國內外形勢複雜的行業環境下,AI晶片創企如何在這個試錯成本極高的行業中生存下去?我國AI晶片產業又如何能實現良性發展?

為了探究這些問題,近日,東西與中芯聚源管理合伙人張煥麟進行了一場深入交流。

成立於2014年的中芯聚源是中芯國際的投資平臺,成立六年間投資超過120家半導體企業,投資版圖覆蓋集成電路產業鏈的材料、設計、裝備、IP和服務等細分領域及MEMS、傳感器和LED等延伸領域,所投企業涉及早期、成長期、成熟期企業。

其中不乏壁仞科技(雲端通用AI晶片)、探境科技(基於存儲優先架構的終端AI晶片)、知存科技(存算一體AI晶片)、熵熵科技(數據生成AI晶片)等國內AI晶片新銳玩家。

據悉,今年中芯聚源投資的半導體企業已超50家,並在10個月內有10家半導體公司過會。

中芯聚源管理合伙人張煥麟畢業於清華大學、史丹福大學、歐洲商學院,曾擔任過飛利浦、恩智浦、飛思卡爾等多家國內外知名半導體公司的高管,擁有20多年半導體產業從業經驗。

其他中芯聚源投資團隊成員同樣擁有豐富的產業經驗,來自中芯國際、大唐電信、愛立信、德州儀器、聯發科、PMC-sierra、朗訊科技、思科和矽谷天堂等國內外知名科技企業,不僅對半導體產業有深刻理解,還掌握有許多優質的產業資源和人脈觸角。

基於對國內半導體產業的長期觀察,張煥麟分享了對於AI晶片創企未來成長提出了許多頗有價值的建議。在張煥麟看來,僅僅靠國產替代很難走上良性發展的道路,國內半導體企業發展不應閉門造車,也不能光靠資金的堆砌。

除了此次交流外,張煥麟還將在12月1日的GTIC 2020 AI晶片創新峰會上,與多位資深投資人共同探討資本盛宴下AI晶片產業發展的冷思考。

一、晶片行業試錯成本極高

「在半導體創業潮和國產替代愈演愈烈的當下,中國為何到現在還有很多產品技術無法實現自給自足,仍需依賴進口?」話題伊始,張煥麟就向東西拋出了一個非常直接的問題。

在他看來,半導體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不僅投入大、時間長,而且與軟體開發相比試錯成本非常高。

「這既包括金錢成本,也包括時間成本。」張煥麟談到,在設計晶片過程中一旦發現了一個錯誤,就要重新設計、重新流片,同時也要獲得能繼續供應的產能。

尤其在今年的行業環境下,試錯成本的再循環周期可能就是一年的時間,其中損失的不僅是時間、資金、人力,還有更多的商業機會。

而這些也是晶片廠商在邁入行業過程中需要面臨的一大嚴峻挑戰。

但對於晶片創企們來說,如何才能更好地在這個試錯成本極高的行業裡生存下去?張煥麟提出了三點解法:一是要與大客戶形成長期綁定的合作關係;二是需要注重供應鏈的運營管理;三是要以包容的心態看待產業的併購發展。

二、創企生存的三大解法:大客戶、供應鏈、併購發展

具體來看,張煥麟提到的晶片創企在行業中生存的三大解法如下:

1、與大客戶形成綁定關係

現階段,我國半導體行業存在的一個現象是小公司眾多,創企都從單一產品入手。這種模式的一大好處是能讓產品針對某一方面進行優化,以快速切入市場並形成一定的競爭優勢。

但在張煥麟看來,一家創企若想要真正發展成行業龍頭,僅僅靠自己開發新品並非易事。

從全球半導體公司角度來看,大部分具有強勁生命力的公司都是從一個系統的大公司或集團中培育出來,例如三星、NXP、英飛凌等。同時,如今國內最大晶片設計公司海思也是依附著華為成長。

「因為在大集團公司——尤其是電子產品公司裡,做電子產品本身就是一個需求、一個市場,所以當你在做晶片時,自然會有集團的產品部門明確告訴你各項性能指標和需求。」張煥麟談到,這就從結果上解決了晶片的銷路和市場需要。

「哪怕像英特爾和高通等晶片巨頭並非脫胎於大集團,但在發展之初也得到了IBM、蘋果等大客戶的青睞。」張煥麟說,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也是一個相互成就的過程。

這就是需要與大客戶形成綁定關係的重要原因之一。

「與大客戶形成綁定關係能夠給自身的發展帶來許多成長空間。」張煥麟提到,一方面,與大客戶形成的綁定關係能更好地幫助自己理解市場需求;另一方面,自己生產的晶片也能夠獲得大客戶的批量採用,從而帶動自身業績發展,兩者缺一不可。

2、注重供應鏈的管理運營

在張煥麟看來,一家創企僅僅設計出一個產品,並不代表就能進入客戶的供應鏈。

由於半導體產業鏈很長,如果企業拿不到流片、封測的產能,就沒辦法在客戶需要的時候供貨。但如果企業提前備好大量貨源,則容易形成資金積壓,並缺少流動資金去進入市場。

與此同時,由於晶片的生命周期很短,如果企業提前大量備貨但無法在短時間內賣出,晶片就會報廢。

尤其在目前晶片產能緊張的環境下,創業公司本身所存在的眾多不確定性和高風險,讓許多龍頭代工廠並不願意接受新客戶,更願意將時間花在更具規模和能力的晶片公司上。

「因此,整個供應鏈的運營環節對晶片公司來說極其重要,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都會嚴重影響一個企業的生存能力。」張煥麟說。

3、以包容心態擁抱產業的併購發展

「現階段全球半導體行業特別的流行的就是併購。」張煥麟談到,企業的大公司病就是其中一個原因。

由於大公司的自身機制不夠靈活,因此為了規避風險,大部分大公司並不願意嘗試開發新的技術和形態,更願意收購市場中已經開發出相關產品的小企業,然後利用自身的品牌和資源優勢,更快的切入到客戶中。

「從這一角度來說,中國的企業以後也避免不了要走這樣的道路,並也會很快走入這一階段。」在張煥麟看來,小企業在客戶面前的影響力和溢價能力十分薄弱,也沒有大量產品能在客戶面前掙到更多利潤,因此抱團形成更具規模的公司不僅能產生更大的市場影響力,也能擁有更長久的競爭力。

「這就需要今天的創始人和創始團隊做好心理準備,以包容的胸懷去擁抱產業的併購發展。」張煥麟說。

▲2020年中芯聚源投資半導體公司部分名單(整理自工商平臺)

三、僅靠國產替代難實現AI晶片良性發展

我們將話題拋回當下的AI晶片資本市場,今年既是我國AI晶片創企上市潮掀起的一年,但同時整個半導體產業也出現了不少行業亂象,AI晶片市場的資本熱情高漲裹挾著矛盾現狀一併發展。

之於AI晶片的行業熱情,張煥麟認為這是市場發展的正常現象。一方面,國外巨頭對AI晶片的壟斷,讓國內資本認為這是稀缺性資源,也是國內半導體行業發展的剛需;另一方面,跟隨巨頭的技術路線去發展AI晶片,不僅能獲得市場,風險也相對較小。

在這股AI晶片投資熱情之下,「國產化替代」已成為行業發展的重要口號,同時大量AI晶片創企自誕生起也朝著國產替代的路子猛衝。

但在張煥麟看來,僅僅靠替代產業來發展AI晶片很難走上良性發展的道路。

「光靠模仿別人是不夠的,我們必須要有自己的思路,明確自己的發展方向,這樣才能保證持續性的競爭力。」在張煥麟看來,國產替代也許是一個入行的敲門磚,但不是一個公司持續發展的道路。

「AI本身不是行業,只是一項技術和一個工具,能夠給人們帶來一些處理問題的新方法和手段。」張煥麟談到。

因此,一家AI晶片公司的價值在於,它所設計的晶片能否解決實際的終端應用問題。這也是中芯聚源在進行AI投資時特別關注的重點——落地。「能給社會和生活的實際應用帶來天翻地覆的變化,才是人們真正需要的AI。」張煥麟說。

四、產業鏈完全自給自足是閉門造車,半導體行業無法彎道超車

AI晶片既是是我國半導體行業發展的重要細分賽道,也是整體行業向前發展的一個縮影。我們將目光從AI晶片放大至整個半導體行業,張煥麟也向東西分享了幾點思考。

對我國半導體產業發展而言,機會和挑戰始終並存。在國內半導體產業相關發展政策層出不窮的同時,國外的科技競賽和貿易摩擦也給國內廠商帶來了不少難點。

在張煥麟看來,我們需要從兩個角度看待國內半導體產業在這一局勢下的發展。

一方面,半導體產業本就是一個非常國際化的行業,國際分工與合作十分成熟。「沒有一家IC公司能在不需要國際產業鏈的支持下,把產品生產的全環節都放在本地完成。」張煥麟談到,國內公司能有今天的發展機會和能力也是全球化合作的結果。

「我記得清華大學的魏少軍教授在各種會議中常常強調一個觀點:國內的半導體企業發展不能因為受到外界的擠壓和封禁,就產生閉門造車的傾向。形成一個完全自給自足的產業鏈是封閉的,這種思維會阻礙我國半導體行業的發展。」張煥麟說。

另一方面,國內半導體廠商也無需擔心外界的壓力,因為半導體產業如今正往中國轉移。「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市場,同時華為、中興、美的、格力與海爾等廠商在市場中也佔據大量份額。」張煥麟說。

在這一環境下,我國的本土企業能夠更快的抓住市場變化的風向,創造出更多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並形成差異化競爭。

「我國半導體行業的發展光靠資金的堆砌是不行的,行業真正缺的是時間。」張煥麟說,半導體產業需要幾代的積累和迭代才能發展到一定水平,因此無論是資本方還是創業者,都要給自己一些耐心。

同時,在張煥麟看來,行業「彎道超車」的口號也無需每天都掛在嘴邊。

「彎道超車從產業角度來說是不可能的,行業無法在短時間內迅速實現超越。」張煥麟說,有人提出半導體企業們真正能做的是專注自己的賽道,將產品做精做強,發展出自己的專長。如此才能與別人交換價值,形成可持續發展,自然就能擁有行業影響力。

結語:AI晶片行業發展的重要資本力量

隨著AI晶片產業發展來到了拼落地的階段,如何能給人們生活帶來實際的便利,實現生產生活的降本增效,也成為每一家企業需要思考和關注的問題。

由於擁有許多產業資源和人脈觸角,中芯聚源既能在投資項目前了解所投團隊在行業中的做派和為人,也能在投資後幫助所投團隊找到更好的行業切入點,協助連接行業客戶、市場,甚至在技術方面提供支持。

每一匹行業千裡馬的誕生,總需要一個慧眼如炬的伯樂。中芯聚源作為我國半導體行業爆發浪潮中的重要見證者和推動者之一,也為我國半導體創企的發展帶來了更多發展動力,在他們成長、成熟和落地過程中,給予重要的資本力量。

相關焦點

  • 存算一體晶片研發商知存科技完成近億元A輪融資,中芯聚源領投
    A輪融資,由中芯聚源領投,普華資本、招商局創投、三峽鑫泰、科訊創投、燕緣雄芯跟投。2018年12月,知存科技曾獲翼豐投資,啟迪之星,科大訊飛Pre-A輪投資;2018年初曾獲啟迪之星天使投資。知存科技創始人兼CEO王紹迪表示,此輪融資將主要用於完成晶片的量產工作。中芯聚源高級投資經理楊雪表示:知存科技技術傳承路徑清晰,在存算一體技術路線領域屬於國際第一梯隊。團隊研發實力雄厚。
  • 【芯融資】超60家企業融資額或超80億元,Q4融資「聚焦」四大熱門領域
    集微網報導,據公開信息統計,2020年第四季度獲得新一輪融資的半導體相關企業超60家,芯融資規模或超80億元,第三代半導體、傳感器、存儲、射頻依然是熱門領域。    2020年第四季度獲得新一輪融資的企業中(除未披露具體融資金額的企業),28家企業融資金額達近億元或超億元。其中,思特威、億咖通融資金額超10億元。
  • 華為又入股一家中國半導體企業!危機之下 一年投資17家晶片企業
    近一年來,華為不斷加大對國內半導體產業鏈的投資,日前華為又入股了寧波潤華全芯微電子,這是華為一年來投資的第17家半導體公司。11月23日,寧波潤華全芯微電子設備有限公司發生工商變更,新增股東哈勃科技投資有限公司,不過具體金額沒有披露。
  • 華為晶片布局再度擴張:投資第17家晶片企業
    據筆者了解,全芯微電子是一家半導體裝備及工藝解決方案提供商,專注於新型電子器件生產設備的研發、設計、銷售及售後服務。全芯公司與臺灣、韓國多家知名公司合作,可提供整線設備解決方案和電子科技領域內的技術諮詢服務。廣泛服務於化合物半導體、LED、SAW、 OLED、光通訊、MEMS、先進封裝等新型電子器件製造領域。
  • 看懂未來十年AI晶片趨勢!GTIC 2020 AI晶片創新峰會成功舉行
    ,為大家分享創新經驗;我國AI晶片新銳玩家壁仞科技、燧原科技、比特大陸、光子算數、豪微科技、億智電子、知存科技在會上分享了落地心經;知名投資機構北極光創投、中芯聚源亦在現場探討AI晶片的投資邏輯與思考。
  • AI晶片「點燃」北京!GTIC 2020 AI晶片創新峰會大咖演講全乾貨
    晶片巨頭賽靈思、我國自動駕駛晶片明星創企黑芝麻智能與地平線也於峰會聚首,為大家分享創新經驗;我國AI晶片新銳玩家壁仞科技、燧原科技、比特大陸、光子算數、豪微科技、億智電子、知存科技在會上分享了落地心經;知名投資機構北極光創投、中芯聚源亦在現場探討AI晶片的投資邏輯與思考。
  • 瘋狂的半導體2020,總融資超500億元
    根據半導體行業觀察的不完全統計,融資金額超10億人民幣以上的大單投資有11筆,超100億人民幣的就有兩家,分別是中芯南方以及睿力集成。最高為中芯南方的22.51億美元(約157.8億人民幣),最低為雲上勵飛超10億人民幣。從輪次看,融資進程40%左右處於A輪或之前,這說明我國半導體企業都尚處於早期發展階段。
  • 雷軍的貪婪時刻:兩個月密集投資8家晶片公司,小米極速「補」芯
    至此,小米供應鏈投資版圖一隅,半導體布局已擴展至19家,覆蓋Wi-Fi晶片、射頻(RF)晶片、MCU傳感器和FPGA等多個領域。 小米的造芯夢並未停止。 去年10月,智東西曾針對小米的供應鏈投資情況進行了調查報導,圍繞小米的生態鏈和供應鏈投資戰略,尤其是半導體領域進行了梳理。(《小米突圍戰:兩年投資12家供應鏈企業的布局與廝殺,雷軍還有多少底牌?》)
  • 【芯融資】10月融資規模或超39億元 資本青睞射頻、第三代半導體等...
    ,今年10月國內獲得新一輪融資的半導體類企業或超19家,融資額或超39億元,值得注意的是,多家企業未披露融資額。億咖通科技是吉利控股集團戰略投資、獨立運營的汽車智能化科技公司,聚焦汽車晶片、智能座艙、智能駕駛、高精度地圖、大數據及車聯網雲平臺等核心技術產品。思特威思特威近15億元新一輪融資由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小米產業投資基金、聞泰科技、傳音控股、中芯聚源、紅杉資本中國基金等投資方投資。
  • 【收藏】半導體投資底層投資邏輯
    寫在前面:2020年是半導體企業和半導體投資風風火火的一年,二級市場的高市值造就了一級市場的瘋狂,瘋狂背後應該是冷靜的思考和應對,通過2020年投資6個項目的歷練,最近思考半導體投資底層邏輯,跟各個企業和投資機構大佬共勉。   投資尤其半導體投資到底投的啥?
  • 資本狂飆的晶片半導體:2020年披露總融資破千億,16家企業超10億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晶片半導體賽道的投融資金額和數量均在過去十年中排第二位。整體呈穩健遞增趨勢。 2020年共發生投融資事件458起,16家企業融資金額超10億元
  • 前瞻半導體產業全球周報第68期:鬧烏龍!海瀾之家澄清造「芯」傳聞
    海瀾之家澄清造「芯」傳聞日前,有媒體報導稱,凱樺康半導體設備南京有限公司近日成立,經營範圍包括半導體專用設備製造等,由海瀾之家股份有限公司100%控股。海瀾之家9月21日晚發布澄清公告稱,媒體報導中的「凱樺康半導體設備南京有限公司」與公司不存在任何關係。公司及子公司未在南京設立半導體設備新公司,也不存在計劃設立半導體設備公司的情況。
  • 前瞻半導體產業全球周報第74期:「2020硬核中國芯」獎項揭曉!10家...
    10家企業入選最具影響力榜單11月3日,由芯師爺主辦、深福保集團冠名、慕尼黑華南電子展協辦的「2020年度硬核中國芯領袖峰會暨評選頒獎盛典」在深圳國際會展中心重磅開幕。本次峰會以「不畏 紮根 創新」為主題,80家晶片企業創始人/產品市場高管,20餘位投資/園區高管、科研院所專家,300位電子終端工廠研發和採購高管等,總計400餘位嘉賓齊聚一堂。
  • 成立一年半,華為哈勃投資喜提23家半導體公司| 鎂客網硬科技領域投...
    2019年4月,華為打破任正非親自定下的"不投供應商"的原則,註冊成立了哈勃投資,開始在半導體領域進行較大規模的投資。  至此,哈勃投資已經對外投資了22家企業,其中僅在2020年就投資了19家。當然,對華為來說做投資不只是為了獲取投資回報而已,扶持國內半導體產業鏈才是真正目的。
  • 敏芯半導體擬IPO:加速國產替代,為新基建賦能
    作為初創公司,敏芯半導體的到來,驚擾不起一絲浪骸。此時的半導體市場,卻是深邃不見底的藍海:這年,國家中國的半導體市場需求已佔到全球市場需求的 40%左 右,但產能只佔全球的20%左右,產能缺口較大。這一年,我國晶片進口額為2601.16 億美元。這一年,美國還沒制裁中興。這一年,美國也還沒對華為發出禁令。
  • 十三年專「芯」致志,敏芯股份實現MEMS晶片中國造!
    MEMS晶片中的齒輪,可與蟎蟲腿一較大小。這些小而美的精密MEMS傳感器晶片,構成了信息技術的感知層,並服務於5G環境下的物聯網、人工智慧等行業。正在衝刺科創板的敏芯股份,就是一家MEMS傳感器晶片龍頭企業。
  • 前瞻半導體產業全球周報第60期:多家半導體企業上榜2020《財富...
    2020《財富》中國500強近日,財富中文網發布了2020年的《財富》中國500強排行榜,半導體產業鏈相關公司有長電科技、中芯國際等知名企業上榜。在本次榜單中,聞泰科技以415.78億元的年營收位列排行榜第239名,較上一年排名(473)前進了200多名。聞泰科技主營通訊和半導體兩大業務板塊,此前收購了全球知名的半導體IDM公司,安世半導體。長電科技以235.26億元的年營業收入入榜2020《財富》中國500強,位列第389名。長電科技是全球第三、中國大陸第一的半導體封測廠商。
  • 65家中國晶片設計企業上榜!CB Insights首次發布中國晶片設計企業...
    根據工信部在 3 月 21 日發布的信息,中國蜂窩物聯網用戶規模超 10 億,截至 2 月底,三家基礎電信企業(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發展蜂窩物聯網終端用戶達 10.4 億。在外企主導的電源管理晶片市場,芯朋微市場佔有率在國內品牌中排名靠前。
  • 2020年投資總額超千億,半導體投資從「絞肉機」到「價值窪地」?
    現在,資本圈中津津樂道的都是「國產替代」、「硬科技」、「「智能製造」、「科創板春天」等。一、科創板上市半導體公司盤點截至2020年10月31日,中國的科創板上市公司共191家,半導體企業27家,佔比約為15%。在科創板總市值排名前十名中,有六家屬於半導體行業,分別為中芯國際、瀾起科技、中微半導體、滬矽產業、寒武紀、華潤微。
  • 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米磊:光電晶片引領第四次科技革命,將成投資...
    為主題的投融資專場論壇上,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米磊作了《光電晶片引領第四次科技革命》的主題演講,他認為,目前IT產業正處於從集成電路到集成光路的範式轉移,未來在信息的獲取、傳輸、計算、存儲、顯示這五個方面,都將以光電子晶片為核心來進行產業布局。核心布局光電子晶片產業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的時期,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革正在重塑新的經濟形態和競爭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