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韋世瑋
編輯 | 心緣
2020年火熱的上市潮已臨近尾聲,回顧過去一年風雲湧動的資本市場,圍繞半導體和人工智慧的關注熱度居高不下,走向落地階段的AI晶片產業尤其經受著前所未有的嚴苛審視。
在國內外形勢複雜的行業環境下,AI晶片創企如何在這個試錯成本極高的行業中生存下去?我國AI晶片產業又如何能實現良性發展?
為了探究這些問題,近日,智東西與中芯聚源管理合伙人張煥麟進行了一場深入交流。
成立於2014年的中芯聚源是中芯國際的投資平臺,成立六年間投資超過120家半導體企業,投資版圖覆蓋集成電路產業鏈的材料、設計、裝備、IP和服務等細分領域及MEMS、傳感器和LED等延伸領域,所投企業涉及早期、成長期、成熟期企業。
其中不乏壁仞科技(雲端通用AI晶片)、探境科技(基於存儲優先架構的終端AI晶片)、知存科技(存算一體AI晶片)、熵熵科技(數據生成AI晶片)等國內AI晶片新銳玩家。
據悉,今年中芯聚源投資的半導體企業已超50家,並在10個月內有10家半導體公司過會。
中芯聚源管理合伙人張煥麟畢業於清華大學、史丹福大學、歐洲商學院,曾擔任過飛利浦、恩智浦、飛思卡爾等多家國內外知名半導體公司的高管,擁有20多年半導體產業從業經驗。
其他中芯聚源投資團隊成員同樣擁有豐富的產業經驗,來自中芯國際、大唐電信、愛立信、德州儀器、聯發科、PMC-sierra、朗訊科技、思科和矽谷天堂等國內外知名科技企業,不僅對半導體產業有深刻理解,還掌握有許多優質的產業資源和人脈觸角。
基於對國內半導體產業的長期觀察,張煥麟分享了對於AI晶片創企未來成長提出了許多頗有價值的建議。在張煥麟看來,僅僅靠國產替代很難走上良性發展的道路,國內半導體企業發展不應閉門造車,也不能光靠資金的堆砌。
除了此次交流外,張煥麟還將在12月1日的GTIC 2020 AI晶片創新峰會上,與多位資深投資人共同探討資本盛宴下AI晶片產業發展的冷思考。
一、晶片行業試錯成本極高
「在半導體創業潮和國產替代愈演愈烈的當下,中國為何到現在還有很多產品技術無法實現自給自足,仍需依賴進口?」話題伊始,張煥麟就向智東西拋出了一個非常直接的問題。
在他看來,半導體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不僅投入大、時間長,而且與軟體開發相比試錯成本非常高。
「這既包括金錢成本,也包括時間成本。」張煥麟談到,在設計晶片過程中一旦發現了一個錯誤,就要重新設計、重新流片,同時也要獲得能繼續供應的產能。
尤其在今年的行業環境下,試錯成本的再循環周期可能就是一年的時間,其中損失的不僅是時間、資金、人力,還有更多的商業機會。
而這些也是晶片廠商在邁入行業過程中需要面臨的一大嚴峻挑戰。
但對於晶片創企們來說,如何才能更好地在這個試錯成本極高的行業裡生存下去?張煥麟提出了三點解法:一是要與大客戶形成長期綁定的合作關係;二是需要注重供應鏈的運營管理;三是要以包容的心態看待產業的併購發展。
二、創企生存的三大解法:大客戶、供應鏈、併購發展
具體來看,張煥麟提到的晶片創企在行業中生存的三大解法如下:
1、與大客戶形成綁定關係
現階段,我國半導體行業存在的一個現象是小公司眾多,創企都從單一產品入手。這種模式的一大好處是能讓產品針對某一方面進行優化,以快速切入市場並形成一定的競爭優勢。
但在張煥麟看來,一家創企若想要真正發展成行業龍頭,僅僅靠自己開發新品並非易事。
從全球半導體公司角度來看,大部分具有強勁生命力的公司都是從一個系統的大公司或集團中培育出來,例如三星、NXP、英飛凌等。同時,如今國內最大晶片設計公司海思也是依附著華為成長。
「因為在大集團公司——尤其是電子產品公司裡,做電子產品本身就是一個需求、一個市場,所以當你在做晶片時,自然會有集團的產品部門明確告訴你各項性能指標和需求。」張煥麟談到,這就從結果上解決了晶片的銷路和市場需要。
「哪怕像英特爾和高通等晶片巨頭並非脫胎於大集團,但在發展之初也得到了IBM、蘋果等大客戶的青睞。」張煥麟說,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也是一個相互成就的過程。
這就是需要與大客戶形成綁定關係的重要原因之一。
「與大客戶形成綁定關係能夠給自身的發展帶來許多成長空間。」張煥麟提到,一方面,與大客戶形成的綁定關係能更好地幫助自己理解市場需求;另一方面,自己生產的晶片也能夠獲得大客戶的批量採用,從而帶動自身業績發展,兩者缺一不可。
2、注重供應鏈的管理運營
在張煥麟看來,一家創企僅僅設計出一個產品,並不代表就能進入客戶的供應鏈。
由於半導體產業鏈很長,如果企業拿不到流片、封測的產能,就沒辦法在客戶需要的時候供貨。但如果企業提前備好大量貨源,則容易形成資金積壓,並缺少流動資金去進入市場。
與此同時,由於晶片的生命周期很短,如果企業提前大量備貨但無法在短時間內賣出,晶片就會報廢。
尤其在目前晶片產能緊張的環境下,創業公司本身所存在的眾多不確定性和高風險,讓許多龍頭代工廠並不願意接受新客戶,更願意將時間花在更具規模和能力的晶片公司上。
「因此,整個供應鏈的運營環節對晶片公司來說極其重要,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都會嚴重影響一個企業的生存能力。」張煥麟說。
3、以包容心態擁抱產業的併購發展
「現階段全球半導體行業特別的流行的就是併購。」張煥麟談到,企業的大公司病就是其中一個原因。
由於大公司的自身機制不夠靈活,因此為了規避風險,大部分大公司並不願意嘗試開發新的技術和形態,更願意收購市場中已經開發出相關產品的小企業,然後利用自身的品牌和資源優勢,更快的切入到客戶中。
「從這一角度來說,中國的企業以後也避免不了要走這樣的道路,並也會很快走入這一階段。」在張煥麟看來,小企業在客戶面前的影響力和溢價能力十分薄弱,也沒有大量產品能在客戶面前掙到更多利潤,因此抱團形成更具規模的公司不僅能產生更大的市場影響力,也能擁有更長久的競爭力。
「這就需要今天的創始人和創始團隊做好心理準備,以包容的胸懷去擁抱產業的併購發展。」張煥麟說。
▲2020年中芯聚源投資半導體公司部分名單(整理自工商平臺)
三、僅靠國產替代難實現AI晶片良性發展
我們將話題拋回當下的AI晶片資本市場,今年既是我國AI晶片創企上市潮掀起的一年,但同時整個半導體產業也出現了不少行業亂象,AI晶片市場的資本熱情高漲裹挾著矛盾現狀一併發展。
之於AI晶片的行業熱情,張煥麟認為這是市場發展的正常現象。一方面,國外巨頭對AI晶片的壟斷,讓國內資本認為這是稀缺性資源,也是國內半導體行業發展的剛需;另一方面,跟隨巨頭的技術路線去發展AI晶片,不僅能獲得市場,風險也相對較小。
在這股AI晶片投資熱情之下,「國產化替代」已成為行業發展的重要口號,同時大量AI晶片創企自誕生起也朝著國產替代的路子猛衝。
但在張煥麟看來,僅僅靠替代產業來發展AI晶片很難走上良性發展的道路。
「光靠模仿別人是不夠的,我們必須要有自己的思路,明確自己的發展方向,這樣才能保證持續性的競爭力。」在張煥麟看來,國產替代也許是一個入行的敲門磚,但不是一個公司持續發展的道路。
「AI本身不是行業,只是一項技術和一個工具,能夠給人們帶來一些處理問題的新方法和手段。」張煥麟談到。
因此,一家AI晶片公司的價值在於,它所設計的晶片能否解決實際的終端應用問題。這也是中芯聚源在進行AI投資時特別關注的重點——落地。「能給社會和生活的實際應用帶來天翻地覆的變化,才是人們真正需要的AI。」張煥麟說。
四、產業鏈完全自給自足是閉門造車,半導體行業無法彎道超車
AI晶片既是是我國半導體行業發展的重要細分賽道,也是整體行業向前發展的一個縮影。我們將目光從AI晶片放大至整個半導體行業,張煥麟也向智東西分享了幾點思考。
對我國半導體產業發展而言,機會和挑戰始終並存。在國內半導體產業相關發展政策層出不窮的同時,國外的科技競賽和貿易摩擦也給國內廠商帶來了不少難點。
在張煥麟看來,我們需要從兩個角度看待國內半導體產業在這一局勢下的發展。
一方面,半導體產業本就是一個非常國際化的行業,國際分工與合作十分成熟。「沒有一家IC公司能在不需要國際產業鏈的支持下,把產品生產的全環節都放在本地完成。」張煥麟談到,國內公司能有今天的發展機會和能力也是全球化合作的結果。
「我記得清華大學的魏少軍教授在各種會議中常常強調一個觀點:國內的半導體企業發展不能因為受到外界的擠壓和封禁,就產生閉門造車的傾向。形成一個完全自給自足的產業鏈是封閉的,這種思維會阻礙我國半導體行業的發展。」張煥麟說。
另一方面,國內半導體廠商也無需擔心外界的壓力,因為半導體產業如今正往中國轉移。「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市場,同時華為、中興、美的、格力與海爾等廠商在市場中也佔據大量份額。」張煥麟說。
在這一環境下,我國的本土企業能夠更快的抓住市場變化的風向,創造出更多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並形成差異化競爭。
「我國半導體行業的發展光靠資金的堆砌是不行的,行業真正缺的是時間。」張煥麟說,半導體產業需要幾代的積累和迭代才能發展到一定水平,因此無論是資本方還是創業者,都要給自己一些耐心。
同時,在張煥麟看來,行業「彎道超車」的口號也無需每天都掛在嘴邊。
「彎道超車從產業角度來說是不可能的,行業無法在短時間內迅速實現超越。」張煥麟說,有人提出半導體企業們真正能做的是專注自己的賽道,將產品做精做強,發展出自己的專長。如此才能與別人交換價值,形成可持續發展,自然就能擁有行業影響力。
結語:AI晶片行業發展的重要資本力量
隨著AI晶片產業發展來到了拼落地的階段,如何能給人們生活帶來實際的便利,實現生產生活的降本增效,也成為每一家企業需要思考和關注的問題。
由於擁有許多產業資源和人脈觸角,中芯聚源既能在投資項目前了解所投團隊在行業中的做派和為人,也能在投資後幫助所投團隊找到更好的行業切入點,協助連接行業客戶、市場,甚至在技術方面提供支持。
每一匹行業千裡馬的誕生,總需要一個慧眼如炬的伯樂。中芯聚源作為我國半導體行業爆發浪潮中的重要見證者和推動者之一,也為我國半導體創企的發展帶來了更多發展動力,在他們成長、成熟和落地過程中,給予重要的資本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