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華為被制裁後,全國老百姓都為華為揪著心。為了自救,華為現在已經賣了榮耀子品牌,不過想要從根源上解決晶片斷供問題不是賣幾個子品牌就能解決的。因此,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就曾表示,要解決當下危機,華為必須將全方位紮根半導體,突破物理學材料學的基礎研究和精密製造。
而華為確實也兌現了紮根半導體行業的承諾。近一年來,華為不斷加大對國內半導體產業鏈的投資,日前華為又入股了寧波潤華全芯微電子,這是華為一年來投資的第17家半導體公司。
11月23日,寧波潤華全芯微電子設備有限公司發生工商變更,新增股東哈勃科技投資有限公司,不過具體金額沒有披露。
哈勃科技投資有限公司成立於2019年04月23日,是華為旗下的投資公司,主要從事創業投資業務。
而華為最新投資的寧波潤華全芯微電子設備有限公司成立於2016年,註冊資本3391.2萬元人民幣,經營範圍包含:半導體晶片生產設備、測試設備、機械配件及耗材的研發、設計、製造、加工、批發、零售等。
根據官網資料,該公司主要從事化合物半導體、LED、SAW、 OLED、光通訊、MEMS、先進封裝等新型電子器件製造領域,配備了快速響應的銷售和技術服務團隊,目標是成為一家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半導體裝備及工藝解決方案提供商。
無論是從成立時間和體量上來看,寧波潤華全芯微電子都只是一家初創企業,規模不大,短期內對華為突破封鎖的作用並不大。事實上,華為所有投資目標大多是與晶片相關的中國初創企業。研究公司 EqualOcean追蹤中國晶片行業的分析師伊萬 · 普拉託諾夫(Ivan Platonov)表示:「這些公司大多是小型利基公司,擅長自己的業務,但不一定具有全球競爭力。」


實際上,在危機來臨之前,華為的投資目標主要是歐美的科技公司,因為歐美在半導體產業方面更加成熟。而投資國內初創半導體企業,意味著許多事情必須重頭做起,其成本將非常龐大。但是經過制裁之後,華為相比其他企業應該更加明白一個道理:「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
2013年,華為曾收購光電子公司 Calopia,這是一家來自比利時的半導體公司;次年,華為又收購了英國物聯網晶片製造商 Neul。
而現在,華為已經改變了投資策略,主要以建設國產半導體產業鏈為目標。雖然國內半導體產業鏈相對不夠成熟,但是優點在於自主可控,只要現在打好基礎,未來就能「開花結果」,幫助華為應對來自美國的壓力。
實際上,這些國內初創半導體企業在華為的支持下,正在快速發展,其中不少已經可以進入華為供應鏈。比如2015年成立的縱慧芯光生產的支持攝像頭面部識別技術的VCSEL傳感器已經用於多款華為手機。
此前華為自研晶片供應鏈被切斷時,國內許多網友義憤填膺,希望華為進入晶片製造行業,打造全產業鏈模式,然而這種想法並不現實。打造一條自主可控的全產業鏈對於任何一家企業都是天方夜譚,即使是韓國三星雖然同時擁有晶片設計和製造能力,但是其晶片製造設備和材料依然十分依賴荷蘭、日本等國。
因此,華為只能用投資和技術幫助其他國內半導體企業快速發展。用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的話來說就是:「由於華為只是一家公司,我們用投資和技術來幫助供應鏈合作夥伴走向成熟。」
中國半導體企業在高端晶片製造領域仍舊受制於人,這一點無可辯駁。但是中國半導體產業分布均衡,在產業上遊、中遊、下遊都有不少國產企業布局。隨著華為加大對國內半導體產業鏈的支持,相信中國半導體產業會加快成長為「參天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