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科技脫鉤愈演愈烈,為什麼要更堅定投資中國半導體晶片

2020-12-01 和訊科技

  新領域的突破非常困難,但存在彎道超車的機會,一旦做好,可能就會引領整個行業的發展。

  文丨經緯創投ID:matrixpartnerschina

  作者丨經緯創投

  1983年,美國和日本的半導體貿易協商代表團坐在談判桌前,在焦灼的爭吵中,美國人的矛頭指向日本政府的產業導向政策,嚴重損害了美國企業的利益。

  這次談判無疾而終,「美日半導體摩擦」繼續。第二年,洛杉磯奧運會開幕,拉動了電視機/錄像機的巨大消費需求,再次讓日本半導體企業騰飛。

  當時,日本半導體企業在國家產業政策的扶持下異軍突起,令很多美國公司陷入低迷或虧損。1985年,微軟針對日本7家半導體廠商的DRAM開始反傾銷訴訟,「貿易摩擦」上升為「貿易戰」。1986年,日本通產省被迫與美國商務部籤訂《日美第一次半導體協議》,限制日本半導體對美出口、擴大美國半導體在日本的市場份額。

  從此之後,日本基本退出半導體製造領域,戰略退縮到半導體設備和材料。韓國抓住機會搶佔日本半導體市場份額,趁勢崛起。美國仍然佔據半導體設計和製造高地,主導行業發展。

  半導體晶片是現代社會經濟的基石,它已存在於從汽車、洗衣機到飛彈、宇宙飛船的所有產品中。如果說數據是新的石油,那么半導體晶片就是「內燃機」,它將數據轉化為有用的「動力」。

  如今,中國每年要從海外進口超過3000億美元的晶片,這比用於進口原油的支出還要大。半導體產業鏈經歷了多年的發展,已經非常龐大且複雜,在一些尖端環節,中國的國產化率幾乎為零。

  歷史不會重演,但會驚人的相似——與日本類似,如今中國正站在一個關鍵的發展節點,正在努力發展半導體產業,但美國也在此時反制中國,從晉華、中興、華為到中芯國際,技術封鎖逐漸蔓延。

  國產替代的「衝鋒號」已然吹響,半導體本來不是VC關注的主流賽道,但在這樣大的產業勢能背景下,將誕生無數的投資機會。5000億美元的全球半導體市場已然是存量競爭期,但國內半導體行業依然在成長期,增速高於20%,國產化率僅25%左右。

  我們無比歡迎這個領域的優秀創業者,願意的話,都可以和我們聊聊,我們也會知無不言我們所獲得的,對這個行業更為整體與全局的趨勢看法與判斷。

  中美科技戰為何在此刻打響?

  半導體對GDP的推動遠超想像:

  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在全球化分工深化的趨勢下,憑藉勞動力優勢和廣闊的市場,中國已經承接了全球電子產業的下遊,從手機、PC到電視機,大部分都是在中國大陸組裝,並且在品牌廠商層面也佔了全球一半。

  在此基礎上,廣闊的市場給了國產晶片廠商一個很好的機會,不少公司因此成長起來。從2014年第一期1000億人民幣的國家集成電路基金開始,2015年《中國製造2025》計劃發布,要求在2025年實現半導體產業核心環節國產化率達到70%。

  半導體已經廣泛滲透於通信、計算機、消費電子、汽車等各行各業,根據IMF測算,每1美元半導體晶片的產值可帶動相關電子信息產業10美元產值,並帶來100美元的GDP,這種價值鏈的放大效應奠定了半導體行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

  半導體行業的增速波動與一國的GDP互相影響。2019 年中國半導體進口3055億美元,佔2019年中國GDP(99萬億人民幣)的2.2%,遠超原油進口2387億美元。過去10年間半導體進口額擴大2.4倍,原油進口額擴大1.8倍。根據國信證券(002736,股吧)測算,如果半導體進口全部國產化能使中國GDP總額增加3.2%。

  如果僅僅做電子產業的組裝環節,人均GDP可能到達5000美元就結束了,很難繼續突破。而中國如今走到了1萬美元的節點,正是因為往半導體等上遊高附加值行業多走了幾步。

  歐美的一批高科技公司,佔據了多數行業的高附加值產業環節,所以歐美國家可以達到6萬美元的人均GDP。

  半導體行業是全球化分工最細緻的一個行業,每個國家與地區都各有擅長:

  從最上遊的原材料,包括矽片、各種各樣的氣體、設備,到設計公司、中間的製造廠(Foundry),再到最後的封裝、測試,再加上集成設計與製造的IDM企業,這是一條非常長的產業鏈。

  目前每個國家與地區都有自己擅長的部分,比如美國佔據了高附加值的IDM、設計、EDA、設備等,日本強於半導體材料,中國臺灣地區則是晶圓製造,韓國在存儲器方面比較有優勢。

  在形成這樣的格局之前,半導體產業經歷了兩次全球產業轉移,第一次是從美國向日本轉移,日本通過技術創新和蓬勃發展的家電產業相結合,吸收了很多美國的技術、封裝和測試環節,並隨著80年代PC興起的機遇,快速實現了DRAM(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量產及成為全球DRAM龍頭。

  第二次是從日本向韓國、中國臺灣地區轉移,因為90年代日本發生了經濟泡沫破裂,難以繼續支持DRAM技術升級和晶圓廠建設的資金需求,再加上日美半導體貿易戰的影響,韓國開始崛起,逐漸確立PC晶片領域的龍頭地位,並向手機延伸。

  而中國臺灣地區則是利用純晶圓代工Pure-Foundry的優勢探索出新的商業模式。這一階段的轉移主要是製造環節的轉移,半導體的生產模式從原先的IDM轉換為Fabless(不涉及晶元生產的設計等環節)、Foundry(晶元代工)和OSAT(封裝和測試的外包),全球分工愈加細化。

  這兩次產業轉移基本奠定了當前美、韓、臺佔據優勢的全球半導體產業格局:美國壟斷IC設計,湧現出高通、博通等優質企業;韓國深耕存儲晶片領域,不斷創新DRAM、Flash存儲技術;中國臺灣地區擅長晶圓代工,持續提升晶片製程等級。全球前三大半導體企業分別是美國IDM企業英特爾、韓國存儲晶片廠商三星、中國臺灣地區的晶圓代工廠商臺積電。

  中國大陸在承接第三次產業轉移:

  客觀上來說,中國走到了一個重要關口——我們正在承接第三次全球半導體產業轉移,憑藉低廉的勞動力成本,獲取了相對低端的封測、製造等業務,完成最原始的積累。

  消費電子、汽車等產品銷量的爆發式增長,也給半導體產業帶來了巨額需求。據SEMI預估,2017-2020年全球62座新投產的晶圓廠中,有27座來自中國大陸。

  從歷史規律來看,前兩次轉移具有三大相似特點:一是新的技術趨勢例如第一次轉移中日本的家電、第二次中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的PC、手機等;二是下遊客戶的國產化及需求提升;三是強大的資源投入,包括政府產業政策及各種來源的資金投入,例如日本當年也是舉國之力發展半導體產業。

  現階段,中國恰好處於技術更替的時間節點。智慧型手機市場逐漸飽和,以5G為首的AI、IOT、智能汽車等新興技術,將是半導體產業發展的新動力(310328),而華為5G技術已經在全球處於領先地位,新興技術會催生出新的市場需求,成為新動力。

  在資本方面,2014年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一期)總投資額達1387億元,投資範圍涵蓋全產業鏈,其中製造領域佔比67%,設計和封測環節分別佔比17%、10%,裝備與材料佔比6%。如果目標能實現,那麼產業結構將從「大封測─中製造─小設計」向「大設計─中封測─中製造」轉型,也就是從低端走向高端,勢必要擠佔美國企業的市場份額。

  所以中美科技戰在此刻打響。從2018年中興事件開始,美國幾次加碼,最新的禁令是禁止華為購買基於美國軟體或技術,來開發或生產「零件」、「組件」或「設備」,新禁令較之前禁止使用美國軟體和技術「設計或製造」為華為供貨的晶片又進一步。

  多次禁令升級基本阻斷了華為中高端晶片外採之路,如果禁令執行時間較長,那麼華為主要的收入來源消費者業務將首先遭到打擊,政企業務的硬體方面會受到影響,而運營商業務也會因為研發成果無法在晶片上迭代而落後。

  此時,「國產替代」的衝鋒號已然吹響。

  「All in」 國產替代

  晶片的產業鏈非常長:

  首先是上遊的原材料供應商、中遊的晶片製造產業,以及下遊的行業應用產業。其中,中遊的產業鏈大體分為晶片設計、製造及封裝測試三大子產業群。設計是高度技術密集型,製造是資本及技術密集型,封裝測試是勞動密集型。

  在晶片開始製造之前,首先要取得相關IP授權,然後使用EDA軟體完成晶片結構的布局設計。EDA軟體是用來畫版圖的,因為晶片布局非常複雜,複雜的產品有數百億個電晶體,無法通過人工完成,需要專門的軟體來設計、修改和調試。

  然後送到代工廠生產,其中需要一系列半導體設備的複雜製程來完成晶圓製造,材料和設備都是關鍵要素,例如光刻機、刻蝕機、光刻膠、電子特氣等等。最後送到封測廠完成封裝、測試及出貨。

  全球化分工廣,但主流廠商較集中:

  在全球分工合作的背景下,如今主要有兩種業務模式,第一是傳統的集成製造(IDM)模式,一家公司把上下遊都做了,代表企業為三星和英特爾;另一種是垂直分工模式,分為晶片設計商(Fabless)、晶片製造廠(Foundry)和晶片封測廠(Package&Testing)。

  毫無疑問,EDA設計、半導體設備等環節是「根技術」,很多環節國產化率幾近於零,並且由於高技術高資金門檻,市場份額極為集中。例如在EDA方面,三家美國公司Synopsys、Cadence、Mentor Graphic把控了全球70%的市場,美國在EDA領域技術封鎖,則所有中下遊都會受到影響。

  而在光刻機、PVD、刻蝕機、氧化/擴散等半導體設備上,全球市場前三名佔據了90%以上的市場份額,光刻機中荷蘭公司阿斯麥(ASML.O),一家佔據了75%的全球市場。

  而在半導體材料中,中國在國際分工中多處於中低端,高端產品主要被美、日、歐、韓等少數國際型公司壟斷,國內大部分產品自給率較低(不足30%),主要依賴進口。

  半導體材料主要分為兩部分:製造材料和封裝材料。例如在重要的材料光刻膠方面,隨著摩爾定律的發展,集成電路的尺寸越來越小,這就要求光刻膠的解析度等性能也不斷提高,東京應化、JSR、住友化學等日本企業在這方面佔據了絕對優勢,全球市場份額佔比高達70%。

  若未來中美科技戰升級到製造端,材料行業可能是下一個風口浪尖,美國僅需聯合日本對中國進行半導體材料封鎖,即可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所以對於那些國產化率低、增長空間大、已導入或正在導入期的品類非常值得投資布局。

  中美晶片走向「脫鉤化「,經緯布局邏輯:

  在2018年以前,半導體並不是VC們主要關心的賽道:上遊很多環節體量本身不大,並且還全球高度壟斷。

  EDA就是典型例子,被三家公司壟斷了全球市場,並且甲方企業也無動力使用新公司的產品,因為在EDA工具的選擇中,後發企業很難彎道超車。例如在高端晶片的一次流片中,需要千萬美元,而按成本算EDA工具可能只有1%,選擇新EDA產品,如果流片失敗,整個投入都會打水漂,所以新公司很難獲取客戶。反過來,新的EDA企業由於缺乏客戶一次又一次的流片驗證,也幾乎毫無可能達到成熟企業的性能及可靠性水平。

  另一方面,中下遊的晶圓廠或封裝廠,都是重資產投資,VC也很少涉足。

  但2018年以來,美國開始逐漸「卡」中國的晶片,後來因為中國發展迅速,以各種可以預期的手段,完全封鎖已經很難。美國開始逐步加大制裁力度,不斷嘗試遏制中國增長及高端化,逐漸把技術封鎖往上遊延伸,涉及到了EDA、半導體材料、設備等各個「卡脖子」環節,這意味著中美正在走向科技「脫鉤」,原本半導體產業鏈的全球分工合作將分崩離析。

  這將帶來一個影響未來幾十年的結果——全球將出現兩條技術鏈,一條是以原來美係為核心的生態鏈,另一條將是以中國市場為核心,強調自主可控的中系生態鏈。

  這給資本的投資策略也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國產替代」的大邏輯下,越是國產化率低的短板環節,越具備投資價值。

  這種策略的底氣來源於兩點,一是中國市場足夠廣闊,在半導體的應用市場中,全球超過三分之一的消費量都在中國大陸。二是中國大陸正在承接第三次全球產業轉移,一些環節例如封裝測試和中低端晶片設計,已經具備了參與全球競爭的能力。

  在設備和材料領域,由於細分環節眾多,存在很多單產品市場規模不小,且沒有重要國內供應商的領域,但這些都是整個產業發展所必須的,是很好的投資機會。

  例如在半導體材料領域,這是一個500億美元的市場,但其中70%-80%產品都還未有中國公司涉足,幾乎每個細分賽道都由海外4-5家企業供應,其中有30%-40%的品類都由日本企業供應。

  對於一個典型的被外企壟斷的領域,很多公司的毛利率高達50%~70%,中國企業大概率會以比外企低10%以上的毛利率進入。一般來說,如果有兩、三個中國公司參與競爭,一般會令毛利率下降到40%以下;如果有十家中國公司參與競爭,那就需要看到30%以下。所以產業內的供應商數量及先發優勢十分重要。

  從公司發展角度看,經緯正在積極布局有潛力成為首個國內供應商的公司。其他重要的考慮因素包括:需求端有機會成長為大市場;現有的供應商是稀缺的,最好僅3-5家外企;主要的客戶群為國內企業,且在快速佔領原屬於外企市場份額的公司。

  所有晶片公司的發展都需要跨過兩道門檻。一是要把晶片成功做出來,並達到基礎性能及可靠性的門檻,其中面臨流片費用高、創業企業少量幾次流片失敗就會有倒閉風險的問題,多數公司會因此而倒下。

  第二是要能把晶片賣出去。晶片的性能是基礎,同時可靠性也非常重要,這是進入下一階段的重要門檻。

  晶片市場是典型的倒金字塔結構。一般的行業是正金字塔結構,低端產品佔據大部分市場份額,高端產品雖然利潤率高,但市場份額低。而晶片市場有一個奇特的現象:技術水平最高的產品,反而是性價比最高的產品,並且在很多時候也是銷量最高。這給後發企業帶來了巨大的發展障礙,後發企業在低端市場很難獲得利潤,也就很難獲得人才及技術升級。

  另一方面則是生態,大家都喜歡用英特爾的CPU,就是因為x86上的指令集堆積了我們的一切,電腦上面的軟體、郵件系統等,最開始的底層都是英特爾的指令集,這種生態上的優勢也是一個巨大的門檻。

  所以新公司想把晶片賣出去很難。3C是變化最快的,但一款晶片產品依然要用至少一年以上,汽車晶片的要求更加嚴格,所以穩定性格外重要。

  不過中國的機會點在於,我們擁有龐大的應用市場,如果下遊的成熟模組公司願意率先使用,那麼上遊的晶片公司就能逐步打開局面。

  對於經緯來說,較早布局「新智造「等行業,也將客戶需求反哺上遊晶片廠商;同時投後團隊也將為晶片創業公司的招聘、PRGR、市場、融資等,帶來成體系化的幫助與賦能。

  國產化率與國內供應商個數、穩定的供應鏈,對這個領域的新公司來說都至關重要:

  除了市場之外,從技術革新角度來看,摩爾定律受制於材料的限制,一定程度上有所失效,這也是令巨頭所擔心的事情。如果不能一直在技術進步上拉開差距,會給後發者(例如中國)以技術追趕的時間窗口:

  從團隊角度來看,由於大部分技術路徑比較確定, 最終晶片產品是需要硬碰硬的,所以PPA(Performance,Power,Area)要好,工程能力要強,例如一次流片成功、一次性過車規,要求的是團隊有豐富的經驗,例如經緯投資的芯馳科技就符合這樣的標準。

  經緯中國投資經理童倜認為,在具體投資中,國產化率和既有國內供應商個數也是我們看重的指標,國產化率低、行業第一名除以行業第二名比率大的細分領域,是我們優先考慮的。有些賽道雖然前景很廣,但已經有了十家甚至幾十家初創公司,過於擁擠的賽道也不是優良的機會,因為半導體專業化分工明顯,一個細分賽道最終能生存下來並獲得可觀利潤的,可能也就是2-3家公司。

  另一個投資視角來源於供應鏈安全,在此次新冠疫情中,很多只有一兩家海外供應商的大公司,都不得不忍受斷供停產的危機。一些中國公司受益於此,如果能成為全球第4、5家有技術、能量產的公司,就能在後疫情時代獲得長遠發展,因為所有大公司都在強調供應鏈安全。

  所以,在中美科技「脫鉤」的大背景下,即便很難,國產替代也勢在必行,「All in」國產替代是時代機遇。

  國內創業公司的新興機會在哪裡?

  我們將進入PC、移動網際網路之後的第三階段:

  如今,全球半導體行業正處於一個舊有市場遇到瓶頸,發展動力將出現更迭的關鍵時刻。

  半導體是一個波動向上發展的行業,每一次向上的突破,都源自下遊出現了大的新產品拉動需求。

  從費城半導體指數(SOX)的幾個大周期來看,基本可以劃為三大階段:

  第一階段是PC網際網路時代(1994-2009),技術進步驅動了PC電腦和寬帶網絡技術,但隨著網際網路泡沫的破滅,隨後出現了大幅下滑。潮起潮落中,培育出了諸多半導體龍頭,如三星、英特爾、德州儀器等。

  第二階段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2009-2018),隨著移動網際網路通信技術(4G)的突破,智慧型手機接棒PC成為新的增長動力,這一階段實現了近10年的長期增長,全球半導體產值達到3000億美元以上。全球半導體產業鏈也出現了更加精細的分工,設計、設備、材料、製造、代工等環節均出現了壟斷性巨頭。微軟與英特爾形成了系統與晶片綁定的模式,安卓與高通在移動端也形成了強大聯盟。

  第三階段就是我們正在經歷的時代(2018年以後),此前全球半導體的增長主要依賴智慧型手機等消費電子的需求,但這些需求正逐漸飽和,因為用戶發現智慧型手機的新型號比舊型號差距越來越小。未來,5G、無人駕駛、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新技術將提供新的增長動力。

  各類別電子設備半導體收入增長率(2017年-2022年);數據來源:Gartner,德勤

  在這一歷史進程中,汽車智能化將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汽車行業經歷了長期發展,如今已經非常成熟,但這是在機械層面。在汽車智能化和電動化方面,才剛剛開始。

  智能化和電動化帶來了半導體成本佔比的提升。從2007年到2017年期間,汽車電子成本佔比從約20%上升至40%左右。而半導體成本(即電子系統零部件的成本)已經從2013年的每車312美元,增加到了如今約400美元。據德勤預測,到2022年半導體成本將達到每車近600美元。

  經緯在汽車晶片領域亦有積極布局,投資了車規級晶片研發商芯馳科技和琻捷電子,以及高速車載乙太網晶片的景略半導體,我們看好有技術沉澱的公司:

  不過,汽車晶片並非一蹴而就,其技術導入周期很長。一般情況下,從做出車規級的晶片到最終量產,至少需要3年時間。首先,需要一個富有經驗的團隊,前後花1.5-3年時間把晶片做出來,再去通過汽車廠商的測試,中國比較快需要1年,海外車企更慢需要2-3年,最終到晶片量產還需要1-2年。漫長的過程需要技術和資本支持,這令很多想進入這個領域的初創公司不得不放棄,在這一領域創業或投資都需要耐心。

  除了汽車晶片外,如果按場景來劃分,晶片的應用面太廣了。經緯中國合伙人王華東認為,這也是晶片領域創業和投資的一大特點——你不知道現在的一些冷門產品在未來會不會突然爆發。

  例如做低端存儲晶片的兆易創新(603986,股吧),原本是在搶佔一些該領域的國產替代市場,但蘋果突然推出了Airpods,帶動了2019年整個真無線耳機的大爆發,而真無線耳機恰好需要低端存儲晶片,兆易創新也一下子增加了大幾億營收,煥發了第二春。

  類似的案例在晶片領域屢見不鮮,這種由下遊產品突然爆發驅動的機會難以預測。經緯中國合伙人王華東認為,面對這種情況,我們選擇的策略是去投真正有技術沉澱的公司,並時刻在市場中感受水溫。有時候雖然反饋周期很長,但只要是技術積累最好的公司,肯定能在資本的支持下等到市場爆發的一天。

  半導體產業的另一大投資新方向是AI晶片:

  AI晶片是人工智慧技術鏈條的核心,對人工智慧算法處理尤其是深度神經網絡至關重要。

  一顆傳統數字晶片僅有30%的時間用於計算,另70%用於內存讀取,所以AI晶片的核心作用在於提升內存讀取效率。這在摩爾定律逐漸失效的當下,意義重大,因為我們已經無法通過物理辦法很快的提升晶片性能。

  AI晶片的應用場景很廣闊,簡單來說,如果某個地方有大量的AI算法計算,同時又可以由晶片來承載,那麼這就是AI晶片可以運用的場景。

  首先攝像頭(智能安防)就是一個巨大的應用市場,通過AI算法去識別人臉或人流,並且技術導入周期不長。其次是汽車,包括高級輔助駕駛、車載信息娛樂系統等。這兩方面是最大的市場。

  另外在推薦系統(比如「千人千面」)中,每位用戶都會對應一個推薦算法模型,不斷根據輸入反饋來訓練,模型很小但量卻很大,這方面也有大量AI晶片需求,但整個市場可能會被巨頭瓜分,最終市場空間只能支撐除巨頭外的1-2家公司。

  但從2018年開始,AI晶片的進步也在趨緩,因為計算潛能已經逐漸被挖掘到極致,核心公司的商業化效果也不及預期。並且AI晶片的技術壁壘不算太高,更多是一個生態的遊戲,一端是開源的項目數量,另一端是開發者的數量,當兩方面都突破到一定量級,就可以自然地滾動起來,其背後邏輯類似於滴滴的交易平臺屬性,這主要是巨頭的遊戲。

  一些人開始嘗試另闢蹊徑,用新方式來做AI計算,比如光晶片、數模混合晶片、憶阻器晶片等等。經緯在這方面投資了光學AI晶片公司Lightelligence,沈亦晨團隊希望通過光子技術進行AI計算,有望將現有AI晶片的計算能力提升1000倍,同時將能耗降低至百分之一。

  但這些新概念離量產還比較遙遠,目前還沒有一種能在產品上趕超傳統數字晶片。從投資的角度來說,我們認為需要有前瞻性的眼光和布局,但也不能過度為技術概念買單。

  隨著消費類電子產品需求飽和,半導體行業的新增長將來源於新興領域,特別是汽車和人工智慧的半導體應用。新領域的突破非常困難,但存在彎道超車的機會,一旦做好,可能就會引領整個行業的發展。

  總結

  綜上,我們認為中國半導體晶片行業正經歷一個巨大的勢能,在中美「脫鉤」的大背景下,未來可能形成以中國為核心的另一個生態圈。

  從費城半導體(SOX)指數看,半導體經歷了PC(個人電腦)、移動網際網路(智慧型手機)、5G/AIOT(穿戴設備、車物聯網),在產業鏈各個環節誕生了無數偉大的巨頭。

  中國作為後發國家,「國產替代」的技術路徑是確定的,因為前人已經把路走了一遍,從這層意義上說,在這一領域的追趕確定性較高,並且肉眼可見的投資機會正在迅速減少,需要及時布局。

  而在AI晶片或是某些領先的細分領域中,我們也能看到越來越多的中國公司站在全球前沿,他們若能成長起來將引領全球的發展方向。

  如今,我們已經站在了全球第三次產業轉移的關口,並且中國大陸已經佔據了全球半導體消費總量的35%。若半導體進口全部國產化能令中國GDP直接增加恐怖的3.2%。

  二十年後再回望如今的中美科技戰,肯定是無比震撼的,我們將在未來十年「All in」其中,想想,這也是一件令人激動的事情。

  參考資料:

  1、《半導體:從EDA,半導體設備和日本經驗看全球半導體價值鏈的投資機會》,中金公司

  2、《2020年半導體行業展望:國產化和上行周期的投資機會》,中金公司

  3、《電子行業專題研究:中國半導體核心發展趨勢與投資機遇》,中信證券(600030,股吧)

  4、《半導體商業模式要「去全球化」》,國信證券

  5、《行業景氣向上,國產替代邊際加速,繼續看好半導體產業鏈機會》,廣發證券(000776,股吧)

  6、《半導體自主可控全景研究:半導體自主可控全景研究》,西南證券(600369,股吧)

  7、《半導體行業景氣周期全景圖》,平安證券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獵雲網。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王治強 HF013)

相關焦點

  • 應對科技脫鉤,中國航天也許可以做什麼……
    文 | 劉語霏(航天加工程技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本文原載於《衛星與網絡》雜誌2020年5月刊5月15日,美國商務部發布聲明稱,全面限制華為購買採用美國軟體和技術生產的半導體,包括那些處於美國以外,但被列為美國商務管制清單中的生產設備,要為華為和海思生產代工前,都需要獲得美國政府的許可證。
  • 央視評論:美方想和中國「脫鉤」?問問經濟規律答不答應
    美方近日聲稱,與中國完全「脫鉤」仍然在其政策選項之內。但與此同時,美國負責經貿的高層官員表示中美經濟脫鉤「不可行」。越來越多的國際經濟界與媒體人士認為,釋放與中國「脫鉤」的極端言論,不過是迎合美國大選的譁眾取寵式自嗨而已,完全不可行。脫不脫鉤,其本質是經濟規律的問題,首先要考慮可行性。
  • SEMI中國區總裁居龍:2021年半導體產業將持續正成長,呼籲強化國際...
    集微網消息,剛剛過去的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突然的疫情打亂了產業回暖的預期,中美貿易摩擦演化為科技冷戰,全球半導體產業深受其苦。在這種背景下,全球電子產品的銷售額下降大約3%,但半導體產業預計逆勢增長7%,而中國市場增長快於行業整體。
  • 「汽車人」將中國移出發展中國家名單與中美「脫鉤」
    在中美籤訂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之後短短一個多月時間裡,美國確實正在發起若干次針對中國的貿易限制行動。譬如醞釀中的通用電氣生產的航空發動機禁售一案(中國商飛919型客機惟一擬用發動機),甚至可能包含霍尼韋爾生產的航電設備;暫緩對華為第4次禁運(在申請名單之內)的同時,試圖限制臺積電代工華為晶片;試圖限制荷蘭阿斯麥(ASML)向中國出售光刻機。
  • 華為自建晶片晶圓製造廠 2020半導體材料行業發展現狀和前景
    華為自建晶片晶圓製造廠, 實現去美化,考慮安全性與地緣優勢,最大可能打入華為 IDM 供應鏈的即是國內設備廠商和材料廠商,且在晶片供應鏈設備和材料的部分細分領域,國內廠商已達到和國際一流廠商幾乎相同的水平。
  • 銀河集團「鯨智洞察論壇」---翟東升:中美科技「脫鉤」不可逆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國際貨幣所特聘研究員、世界經濟專業與國際政治經濟學博士生導師、中國對外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翟東升教授,受邀擔任主講嘉賓出席本場論壇。同時,深圳廣電集團首席評論員管姚先生、銀河集團創始人兼CEO許孝傑先生與眾多銀河集團VIP客戶齊聚論壇,共話中美關係,分析當前國際環境對國內新中產人群的影響等時事熱點問題。
  • 觀察丨黃奇帆:全面脫鉤會雞飛蛋打,美國政客過過嘴癮
    這比加關稅更嚴重,前幾年加關稅不作為貿易脫鉤的概念,只是增加貿易的成本,把貿易成本加給中國。而貿易脫鉤是中斷貿易的行為,不買中國的東西,不賣給中國東西。不僅僅是與美國貿易脫鉤,而是聯合美國的盟友來與中國脫鉤。2、資本脫鉤中國在美國有200多家上市公司,這些上市公司都由美國的證券公司、投資銀行保薦上市,由美國的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保駕護航,都符合美國法律,要脫鉤沒有道理。
  • 一年投資超50家半導體企業!對話中芯聚源管理合伙人:晶片創企生存...
    其中不乏壁仞科技(雲端通用AI晶片)、探境科技(基於存儲優先架構的終端AI晶片)、知存科技(存算一體AI晶片)、熵熵科技(數據生成AI晶片)等國內AI晶片新銳玩家。據悉,今年中芯聚源投資的半導體企業已超50家,並在10個月內有10家半導體公司過會。
  • 華為又入股一家中國半導體企業!危機之下 一年投資17家晶片企業
    為了自救,華為現在已經賣了榮耀子品牌,不過想要從根源上解決晶片斷供問題不是賣幾個子品牌就能解決的。因此,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就曾表示,要解決當下危機,華為必須將全方位紮根半導體,突破物理學材料學的基礎研究和精密製造。而華為確實也兌現了紮根半導體行業的承諾。
  • 【收藏】半導體投資底層投資邏輯
    最近的半導體企業3年前好多企業是揭不開鍋的、無人關注的,因為中美貿易、國產替代(最重要給了測試的機會,甚至HW為主的企業給帶貨)和科創板的紅利,讓半導體企業和投資走在了前臺,造成了投資機構基本是呈現「乙方」的姿態投資項目—--講情誼的老大會相對友好給份額和商量最差也會見面聊聊,否則想聯繫見個面都挺難。 二是行業周期的命。
  • 【芯融資】10月融資規模或超39億元 資本青睞射頻、第三代半導體等...
    億咖通科技是吉利控股集團戰略投資、獨立運營的汽車智能化科技公司,聚焦汽車晶片、智能座艙、智能駕駛、高精度地圖、大數據及車聯網雲平臺等核心技術產品。思特威思特威近15億元新一輪融資由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小米產業投資基金、聞泰科技、傳音控股、中芯聚源、紅杉資本中國基金等投資方投資。
  • 中美不能脫鉤 航空業正在發力!兩國同時增加往來航班
    這篇國際評論,木叔來分析中美關係問題。先說一個最新消息吧。為什麼要說這件事?因為之前一直有朋友在猜測,中美之間是不是會形成一種脫鉤的關係。木叔明白無誤地表示,這是不可能的。在全球化時代,即使一部分美國人想脫鉤,也脫不了,因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已經是一個趨勢了。美國交通部的命令以及我國民航部門之前給美國航班的命令,就是很好的一個例子。
  • 華為哈勃投資半導體雷射器晶片廠商源傑半導體
    華為哈勃投資半導體雷射器晶片研發企業源傑半導體   集微網消息,近日,企查查顯示,華為旗下投資部門 — 哈勃科技投資有限公司新增對外投資。哈勃科技投資有限公司投資陝西源傑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源傑半導體」)。
  • 半導體晶片為什麼重要 半導體晶片是如何生產出來的
    人類的核心科技,某種程度上說,指的就是這130種材料,其中32%國內完全空白,52%依賴進口,在高端工具機、火箭、大飛機、發動機等尖端領域比例更懸殊,零件雖然實現了國產,但生產零件的設備95%依賴進口。這些可不是陳芝麻爛穀子的事情,而是工信部2018年7月發布的數據,還新鮮著呢。  核心材料技術,說一句「外國仍把中國摁在地上」,一點都不過分。
  • 一文看懂中美科技差距雷達圖
    《紐約時報》用詞更狠,中美貿易戰會讓全球最先進的行業加速進入新冷戰時代,比美蘇冷戰更冷,比美日貿易戰更難解: 以前,日本在科技上是競爭對手,但在軍事上是盟友。 隨之近年來中國在半導體行業上數百億美元的投資、中國製造2025中對晶片製造提出自給自足的要求、以及清華紫光、海思躋身全球半導體公司前十強,美國對中國半導體更加嚴防死守。 在本次中美貿易戰談判中,川普要求很明確,希望中國要繼續加大對美國半導體晶片的進口。
  • 尋找中國半導體
    通過日勝美、美懲日、韓國逼死所有人的江湖歷史,不難總結出半導體產業的精髓:堅定國家意志、引進先進技術、抓住領軍人才、穿越長期虧損。可惜,深陷運動的中國沒有條件知道,重回世界的中國走過足夠的彎路才能了解。如今的中國既有清晰的認知,也有積累的實力,但是行業的命題已經不同以往,由於半導體行業的奇葩特性,面前這道積年累月長成的天塹,恐怕要狠狠考驗一番中國。
  • 尋找中國半導體
    如今的中國既有清晰的認知,也有積累的實力,但是行業的命題已經不同以往,由於半導體行業的奇葩特性,面前這道積年累月長成的天塹,恐怕要狠狠考驗一番中國。05縱觀六七十年代取得的成績,言必稱「兩彈一星」。這項在國際封鎖+國內混亂背景下誕生的成就,衍生出一個當代中國的疑問範式:中國人連「兩彈一星」都能造得出,為什麼造不出晶片?
  • 中國半導體崛起的四大障礙
    2014年,《國家集成電路計劃》呼籲通過中央政府以及省市政府的投資在半導體行業投資約1500億美元。這一資金水平相當於中國每年的半導體市場總量,是全球半導體行業每年用於研發的支出的兩倍,這是一筆可觀的投資。中國似乎有望在2020年達到1500億美元的投資水平,而沒有達到既定的長期目標。
  • 科技封鎖:造原子彈和半導體哪個更難?
    【中關村在線原創】在中美貿易摩擦的進程中,華為成了漩渦中的焦點。面對科技封鎖,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供應商切斷了對華為的後續供應。這就讓人產生一個問題:我們能不能自己關上門,另起爐灶造晶片、生產半導體?當年外界封鎖更厲害,我們兩彈一星不是也造出來了?這兩者的難度怎麼比較?
  • 嫦娥五號成功宣告:美國脫鉤無法阻止中國!川普真懂產業鏈?
    因為嫦娥五號返回艙穩穩落地,就是明明白白告訴下個月就從白宮滾蛋的川普,中美脫鉤根本無法阻擋中國的前進步伐。儘管在包括美國貿易談判代表萊特希澤在內的政府官員都不認為這一政策可行,但川普總是自詡「交易大師」,就是要用「中美脫鉤」來施壓。面對川普的壓力,該採用什麼樣的應對手段,有各種觀點。但實際上要研究川普的政策,最好的一個辦法就是假設中美脫鉤,會帶來怎樣的影響。而航天恰恰就是中美已經徹底脫鉤的一個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