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移出「發展中國家名單」一樣,美國要的是聽話的貿易夥伴,而不是失去購買力的夥伴。因此,中美在各種規則框架下的較量,將延續下去,惟獨不會一拍兩散。
文/《汽車人》黃耀鵬
2月18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在「聯邦紀事」網站上發布公告,宣布取消25個經濟體的WTO「發展中國家優惠待遇」。其中包括中國、印度、韓國、新加坡等。
有點奇怪的是,USTR已經做出了決定,但將其掛在美政府的官方媒體上,則在一周之後。消息傳來,國內輿論大譁。不少人認為,這是疫情期間美國趁人之危而採取的不義行動。我國發展中國家地位喪失,將導致遭遇不利於自己的貿易規則。相同的是,幾乎沒有任何人給出一個像樣的解決辦法,可能因為這不構成嚴重後果。
三個誤區
這裡面存在諸多需要澄清的問題,但也有認知精準之處。
澄清點之一:我們仍然是發展中國家。
美國取消的是中國的發展中國家優惠「待遇」,而無法取消中國發展中國家「地位」。中國是不是發展中國家,並非由美國認定,自然也不能由美國取消。
WTO沒有對什麼是「發展中國家」有明確標準。發展中國家的認定是依靠自行宣布,但需要別國認同,即後者可以決定是否給予優惠。
「優惠」林林總總,大致可分為關稅、「雙反」政策、非關稅壁壘、海關估價、智慧財產權、磋商程序等方面。代價是受惠方開放市場、國企私有化和政府採購不得採取歧視政策。因此,這是一種政策交易,而非單方面的讓利。
澄清點之二:這是美國作為WTO成員國的合法權利。
美國可以質疑任何國家自稱發展中國家,從而自行決定是否給予優惠,這是WTO賦予成員國的權利。中國擁有同樣的權利。
USTR本次調整依據標準有三條:人均GNI(人均國民總收入)12375美元、世界貿易份額0.5%、其他因素(OECD、EU、G20成員國等)。一個WTO成員國,符合上述任何一條標準,就可能被移出名單。印度就因是G20成員國,以區區1750美元的GNI(2018年度數據)被剔除。
澄清點之三:中國的貿易沒有因此事直接受損。
最大的原因,是USTR已經22年沒有修改過名單了,而上一次1998年公布名單的時候,中國尚未成為WTO成員國。2001年中國加入WTO後,名單並未修改,而中國一直戴著「非市場經濟國家」標籤,所以在「雙反」調查中,從未享受過名單內的優惠待遇。這一次受到影響較大的國家實際上是印度、巴西和南非等國;而韓國、新加坡,此前已自我放棄「發展中國家」標籤。
在中美籤訂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之後短短一個多月時間裡,美國確實正在發起若干次針對中國的貿易限制行動。譬如醞釀中的通用電氣生產的航空發動機禁售一案(中國商飛919型客機惟一擬用發動機),甚至可能包含霍尼韋爾生產的航電設備;暫緩對華為第4次禁運(在申請名單之內)的同時,試圖限制臺積電代工華為晶片;試圖限制荷蘭阿斯麥(ASML)向中國出售光刻機。
至於輿論和法律層面上採取的行動,不勝枚舉。美國正在謀求延緩中國貿易發展、限制中國產業升級,乃至採取了除戰爭以外的所有手段,牽制中國綜合國力提高,是不爭的事實。美國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敵人」和「戰略競爭對手」之間的分野。
但是不包括這一次。
美國正在動搖WTO基礎
自從2018年9月川普在北達科他州一次籌款集會上宣布「美國也是發展中國家」,這個詞彙就被玩壞了。雖然它從沒有被嚴格定義,但「美國也是」這種話,明顯違背人們的基本認知,也喻示著美國要對WTO框架的共識再次動刀。
美國正在違背建立WTO時的精神,即不同發展程度的成員國之間、承擔義務和適用規則之間,必須有所區別。美國試圖代之以「公平互惠」概念,這反映了過去20年間,美國的貿易和投資優勢已經大幅滑落。當初能佔到便宜的規則,如今達不到同樣目的。符合WTO規則的限制手段即將出盡的時候,美國很可能將親手毀了WTO。事實上,美國正在這麼做。
中美無法脫鉤
美國一再以國家安全的名義限制對中國的科技產品出口,產生的後果是,逐步淪為對方的農產品和大宗商品供應國,這是美國一直首鼠兩端的原因。
而美國同樣躊躇的,正是所謂的「中美脫鉤」。至少對於美國汽車企業來說,尚未找到在中國以外的海外市場賺錢的鑰匙。
通用汽車最近宣布了退出中美以外的市場,這並不令人意外,而是瑪麗·芭拉2014年就任CEO之後的既定戰略實施。
之所以現在就必須走這一步,原因很簡單:通用在別的國家的銷量已經很難抵得上其當地運營支出。2019年Q3財季,通用在北美銷售86.3萬輛,中國銷售68.9萬輛,南美13國銷售17.5萬輛,全球其他地區銷售13.8萬輛,其中歐洲賣了1492輛。可以認為,歐洲市場已將通用逐出。
2015年起,通用陸續放棄俄羅斯、印度、南非、韓國、澳洲、東南亞市場,但保留了在韓國的研發機構,而不必要的車型研發也被統統砍掉。
在全球經濟動蕩期,雖然美系汽車品牌在中國表現得比市場整體更弱一些,但中美市場是「惟二」的穩定器,沒有別的選擇。
通用已經事實上變成區域品牌,而非全球品牌。通用當然保留了重新擴張的希望,那就是電動化和Cruise的自動駕駛技術。這兩者都需要大量投資,通用收縮可以理解,但是這兩者的未來,仍首先在於中美市場。
不光是車企,所有美國高科技公司、消費品牌公司,即便最大的客戶不是中國市場,「最具成長性」的桂冠也往往屬於後者,更不要提美國資本的目標。中國之所以對美國資本投向來說排名靠後,系中美貿易投資談判中,中國對美資直接進入一直沒有鬆口,而非因為美資對中國不感興趣。
這也是華為一再獲得某種程度禁運豁免的原因。在這種形勢下,奢談「脫鉤」,不啻於作法自斃。和移出「發展中國家名單」一樣,美國要的是聽話的貿易小夥伴,而不是失去購買力的夥伴。只是中國的體量和能量,特別不容易就範罷了。因此,中美在各種規則框架下的較量,將延續下去,惟獨不會一拍兩散。(文/《汽車人》黃耀鵬,部分圖片來源網絡)【版權聲明】本文系《汽車人》獨家原創稿件,版權為《汽車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