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晉斌:美國主動和中國金融「脫鉤」?我看不像

2020-12-04 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

王晉斌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黨委常務副書記、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主要成員

川普近期對字節跳動(TikTok)的粗暴行為、美國加強對中概股的審查行為以及個別公司從美國股市退市的消息,助推了市場上關於美國主動要和中國金融「脫鉤」的討論。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結果,原因是在美方主動升級技術等摩擦的背景下,很容易使人延伸想到金融「脫鉤」。金融「脫鉤」要遠比技術「脫鉤」複雜,涉及到證券市場、資金的跨境借貸與支付和貨幣體系的使用等等問題。

如果從美元國際貨幣體系的運轉、金融資本和實體資本(技術)的成本與邊界、以及中美金融市場今年以來的融合趨勢來看,美方還是想要中國維持現有的國際貨幣體系,並在中國金融市場上有更好的商業機會。排除非理性的極端情形,「脫鉤」會帶來「雙輸」,「合作」會有「雙贏」。

一、美元金融資本的全球運轉是維持美元國際貨幣體系的基礎,美元不參與中國經濟和金融市場,就意味著美國自己主動在削弱美元貨幣體系。

自從川普把中國定義為「戰略競爭對手」之後,中美經濟進入了激烈的、長期的競爭周期。從經濟角度來說,中國經濟總量全球第二,出口佔據了全球出口12%左右的份額。從資本市場總量來看,中國也擁有全球第二大資本市場(股票市場+債券市場)。但全球還是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圖1),美國經濟、貿易在全球的佔比和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佔比存在顯著的不對稱性。

圖1、美國經貿與美國國際貨幣體系的不對稱性

本圖來源:BIS,2020(June), US dollar funding: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Report prepared by a Working Group chaired by Sally Davies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and Christopher Kent (Reserve Bank of Australia) CGFS Papers, No 65.

全球貿易結算中大約50%是美元結算的,中國經濟是全球貿易的重要參與者和推動者,相當大的部分依然採用美元結算。美元佔據了全球官方儲備的約60%、全球外匯交易的約85%。中國大量的外匯儲備也是以美元形式存在的。因此,中國不參與美元交易,大部分選擇歐元交易或其他貨幣交易,這對美元體系本身就是較大的衝擊;美國也不會主動冒中美金融「脫鉤」帶來美元體系較大幅度削弱的風險。

美國把中興、華為等企業列為「實體名單」,進行制裁,對字節跳動(TikTok)等企業的無理粗暴舉動,對「中概股」的美國監管等等霸權行為,並不是要中美金融「脫鉤」,而是要定向打壓對美國企業和技術構成挑戰的中資企業,不讓中資企業參與所謂的涉及美國「國家安全」的領域運營,通過不正當手段來維持美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另一個原因可能是資本市場領域的「不對等」,川普覺得中國佔了便宜。目前「中概股」大約有230家,市值大約1.5萬億美元;而中國資本市場並沒有一個「美概股」。這與資本市場的開放程度以及資本市場發達程度有關。美國作為全球金融中心,美元作為主導性的國際貨幣,美國證券市場本來就是一個開放的資本市場融資平臺,才能夠維持其證券市場國際中心的地位和活力。

二、金融資本的全球化難以出現大的逆轉。金融資產的全球配置是金融資本的套利屬性決定的,金融資本的流動邊界是模糊的。

次貸危機以來,美聯儲資產負債表實施了驚人的擴張:從0.45萬億擴張到目前的約7萬億美元。依據世界銀行的數據,發達經濟體經濟證券化比例達到了120%,遠高於發展中經濟體的60-70%。主要經濟體央行資產負債表的擴張,在金融創新的背景下帶來金融資產急劇膨脹,金融資本的全球化呈現出難以逆轉的態勢:這是金融資本全球套利的屬性決定的。

金融資本是全球化的,國際金融資本邊界具有模糊性。就像我們看到的,美國對中概股的打壓,還會有中國企業去美國上市;美國對中概股的打壓,企業可以去香港上市。全球化意味著很多企業都是在利用國際資本市場來獲得更好的發展。

歷史上的歐洲美元市場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美蘇關係的惡化,導致了前蘇聯把美元存放在歐洲,促成了歐洲離岸美元市場的發展,投資者可以在歐洲離岸市場借貸美元。金融全球化走到今天,國際資本市場的力量主導著國際金融市場的發展,企業在融資市場上有一定的選擇權,但成本確實存在一定的差異,這種差異性也是金融資本套利的成本來決定。

三、技術是有邊界的,技術擴張邊界與貨幣資本擴張邊界的成本差異巨大,巨大的成本決定了技術具有「自私性」。

技術進步決定經濟增長邊界擴張的幅度和增長邊界的偏度。技術需要研發,其成本巨大。我們可以看到世界上發達經濟體研發費用佔GDP的比例都在2-3%左右的水平,對於高科技企業來說,研發費用的佔比甚至會佔到營收的20%。因此,技術昂貴,成本決定了技術有明確的邊界,專利保護就是給技術劃清邊界。貨幣資本成本太低,尤其是國際貨幣的金融資本成本就是印鈔費等,其成本接近於0。但有個條件,就是信用會約束貨幣的邊界。

由於貨幣資本成本低,主要貨幣之間往往具有一定的替代性。比如中國對外貿易不用美元結算,那用什麼貨幣結算?答案很直接:歐元或者本幣,當然也可能會出現其他的貨幣結算。美元結算中的大部分可能都會變成歐元結算,這對美元來說,可是個壞消息。

在信用不被破壞的條件下,一個成本為0的東西,你去用還得付出籌資成本,儘管全球處於低利率時期,未來較長時間也將是低利率,但也是有成本的。在這個角度上,美國不會限制別人用美元,美國巴不得越來越多的人用美元,美元應該不會主動和大經濟體脫鉤,只是在特定的情況下,會出現定向的美元金融「制裁」。

四、中美金融融合進入新階段,是中國資本市場的高質量開放與美國金融資本的逐利行為共同決定的。

金融的全球化使得金融投資產品在全球被分散持有。美國投資者持有大量的國外金融產品。依據美國財政部最新的統計數據,2017年美國投資者持有國外證券數額高達12.4萬億美元,其中股票價值突破0.9萬億美元(圖2)。

圖2、美國投資者持有國外證券的市場價值(單位:十億美元)

數據來源:美國財政部,U.S. Claims on Foreigners from Holdings of Foreign Securities, 31/10/2019.

美國投資者也持有大量的中國資本市場的證券,2018年大約2600億美元,佔美國投資者持有國外證券數量的2.3%;不包括中國香港和中國澳門的證券數量也達到了1590億美元。中國投資者也持有美國大量的證券,僅國債就超過1萬億美元。

今年以來,美國金融資本布局中國金融的進程明顯加快。3月份高盛將其在合資證券公司高盛高華證券有限公司33%的少數股權增至51%的多數股權;摩根史坦利將其在合資證券公司摩根史坦利華鑫證券有限公司的持股比例從49%增至51%;6月份摩根大通獲批准外商獨資經營摩根大通期貨公司;6月份美國運通獲批成為第一家與中國金融科技公司的合資企業,在華開展境內業務的外國信用卡公司,允許開展網絡清算業務,等等。從資金流動來看,今年以來流入中國證券市場的國外資金創歷史新高,其中肯定不乏有來自美國投資者的資金。美國金融機構對中國金融市場進入速度的加快,這看不出美方主動「脫鉤」中國金融的跡象。

美國主動和中國金融「脫鉤」?我看不像。原因很直接:一個生產成本幾乎為零的、收益卻巨大的東西當然是越多的人用越好,用的越多,壟斷鑄幣稅越高,定價權越高,這就是國際貨幣體系的本質屬性。貨幣的邊界只會受到貨幣信用的決定,與生產成本無關。技術是需要生產出來的,高昂的生產成本決定了其有明確的擴張邊界,藏著掖著也很正常,因為別人會用的越少,彼此技術差距大,壟斷利潤才會越高。在這個意義上,是美國不願意看到中國少用美元,而轉用本幣和其他的貨幣參與國際交易。不被「脫鉤」論帶偏,多理性真誠的對話與合作會產生「雙贏」的結果。

相關焦點

  • 觀察丨黃奇帆:全面脫鉤會雞飛蛋打,美國政客過過嘴癮
    」,我想講一下和危機有關的事項。但美國人在起草一個針對中國200多個上市公司的法案,這個法案是量身訂作的,如果美國議會通過,我們這些上市公司變得不合法,就會被逼著脫鉤。3、金融脫鉤美國政府領導要求美國的商業銀行、保險公司不為中國的工商企業融資、貸款、做保險業務,這是金融上的脫鉤。
  • 哥倫比亞大學講席教授魏尚進:美國企業不願意與中國脫鉤,「去中國...
    「世界上要和中國脫鉤,去中國化是做不到的。」8月22日,在以「全球劇變下的財富管理趨勢」為主題的2020青島·中國財富論壇上,哥倫比亞大學講席教授、亞洲開發銀行原首席經濟學家魏尚進如此表示。
  • 美防務高官在香山論壇表示 美國無意尋求與中國脫鉤
    參考消息網10月23日報導外媒稱,美國國防部高級官員21日表示,美國並未尋求與中國「脫鉤」,也沒有要求任何國家選邊站。這相當於對因貿易戰而受損的中美關係前景提出了較為軟性的看法。施燦德在北京香山論壇上表示:「我要評論和挑戰的一個看法就是——我在這個分組和其他分組都聽到過——美國的做法建立在脫鉤的基礎上。」他說:「我以我個人的經驗告訴你們,那不僅不是美國的官方政策,甚至也不是我在日常業務中聽到的政策討論議題。那甚至不是我們的想法。」
  • 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大疫情持續衝擊下的世界金融大動蕩
    本期論壇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經濟學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執行主任、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主要成員陳彥斌主持,聚焦「大疫情持續衝擊下的世界金融大動蕩」,並邀請知名經濟學家曹遠徵、張燕生、王晉斌、管濤、王涵聯袂探討。
  • 美國學者:中國太空探索的成功證明美中不宜脫鉤
    自此,美國將中國排除在國際空間站之外。2011年,國會又通過一項法律,將「脫鉤」政策從宇宙帶回本國,該法律禁止NASA與任何中國實體進行任何合作,甚至一度禁止中國遊客進入NASA設施。由此,中國發射的任何衛星中都沒有美國生產的零件。目前,美國正在就與中國「脫鉤」的利弊進行討論,而中國的太空計劃就是對「脫鉤」效果的完美例證。將與中國的合作最小化,並將中國排除在高科技投入之外,有益處嗎?
  • 嫦娥五號成功宣告:美國脫鉤無法阻止中國!川普真懂產業鏈?
    此前美方還禁止中方火箭發射任何包含美國技術的衛星。可以說中美航天就是處於脫鉤的狀態。但這種脫鉤是否限制了中國航天的進步呢?並沒有。美國最大限度地減少合作,切斷與中方航天高科技的聯繫,這能讓中國能被孤立嗎?它的發展能阻止嗎?顯然不能。中美航天脫鉤除了導致美國自我孤立,失去合作機會,並不能將中國限制在地球上。相比之下,美國小布希總統曾宣布2020年重返月球,但又被歐巴馬政府取消。而即將上任的拜登政府有可能再度取消川普的計劃。
  • 央視評論:美方想和中國「脫鉤」?問問經濟規律答不答應
    美方近日聲稱,與中國完全「脫鉤」仍然在其政策選項之內。但與此同時,美國負責經貿的高層官員表示中美經濟脫鉤「不可行」。越來越多的國際經濟界與媒體人士認為,釋放與中國「脫鉤」的極端言論,不過是迎合美國大選的譁眾取寵式自嗨而已,完全不可行。脫不脫鉤,其本質是經濟規律的問題,首先要考慮可行性。
  • 應對科技脫鉤,中國航天也許可以做什麼……
    美國的打壓,或掀起中國半導體革命儘管這一舉動符合美國自2018年以來對華為採取的打壓和封鎖的一貫邏輯,但仍被視為迄今以來美國強推中美科技脫鉤最為實質性的一步。如何應對日益成為現實的中美科技脫鉤帶來的衝擊,曾經和華為有著同樣遭遇的中國航天成為人們討論中的一個重要參照。事實上,這樣的事情在中國航天的發展歷史上早已發生過多次。
  • 美國欲強行「脫鉤」,卻沒發現中國早已準備
    從中美爆發貿易戰開始,直到最近美國一直對華瘋狂甩鍋,兩國已經很難回到曾經那段和平共處的日子了。而且近期,美國對華的手段不再只是口頭攻擊,已經上升到立法問責的階段了。近日,美參議院提出一項《外國公司問責法》,該法案規定了在美上市公司若3年內拒絕會計的帳目審查,那麼美國就有權利禁止該公司在美的股票交易。
  • 中國太空發展不屑於美國技術合作
    報導稱這是為了防止中國獲得美國的太空技術。目前中美委員會正在要求國會通過新的法令,禁止任何之間和間接的美國實體——包括個人企業和大學與中國進行任何太空合作。其實,這是美國那些無腦政治人的昏招,美國早在2003年就對中國搞太空技術封鎖,早就停止與中國太空項目的合作。我看這是美國人刷太空戰略上的存在感。
  • 王孟源:中國應該順應反全球化的趨勢,我覺得這句話既對又錯
    我個人估計,如果中方能夠步步為營、始終採行最佳策略,這個疫情危機將會加速美國霸權衰弱達五年之多。我想寫一系列的分析文章來討論這些挑戰和其應對之策,這是第一篇。首先我們檢視政經層面的大趨勢。有學者宣傳「去全球化」,但是我覺得這個標籤容易引起誤解,有詳細討論的必要。
  • 德國駐華大使:所謂中歐「脫鉤」顯然不符德國和歐洲的利益
    德國駐華大使葛策(Clemens von Goetze)表示,對於德國而言,中歐「脫鉤」不在政策選擇之列。  據香港《南華早報》30日報導,葛策在接受該報採訪時,呼籲中國在全球議題上,比如應對新冠疫情以及氣候變化方面,與歐洲開展更深入的合作。
  • 美國東移中國西進 中美博弈之中國戰略
    一、中國周邊形勢與美元指數周期1.史上第一個金融帝國的出現這個問題,我相信在座的搞經濟搞金融的同志比我更適合談論它,有所不同的是我把它和戰略問題結合起來談。如果我們承認從1971年美元與黃金脫鉤之後,確實存在著一個美元指數周期率,那麼,根據這個周期率及美國人藉機剪別國羊毛的手法,我們可以斷定,現在輪到中國了。為什麼這麼說?因為眼下中國已經成了從全球吸引和獲得投資最多的國家,大量國際資本由於看好中國經濟進入中國。從經濟規律上講,不能僅僅把中國看成是一個國家。
  • 「從心理遊戲中脫鉤」體驗式工作坊開始招生
    我們如何恰當地理解並看清自己在這些不愉快背後自己和他人的模式,從而由這些微妙的「心理遊戲」中脫鉤呢?歡迎你來參加「從心理遊戲中脫鉤」的沙龍活動,學習如何以更有效的方式應對人際關係,更加愉快而美好地生活。
  • 蔡英文想與大陸「經濟脫鉤」,純粹是一廂情願
    編輯:堅果審稿:悠悠民進黨上臺之後,他們一直小動作不斷,最根本的目的就是阻斷兩岸的交流和經濟往來,雖然這種想法非常的幼稚可笑,但是我們卻從中看出民進黨的巨大野心,他們這種小動作也不得不防。近日,蔡英文開始圍堵大陸企業,這種做法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臺灣方面正在積極與美國以及歐盟 「重組供應鏈」,所有的舉措都指向了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臺灣方面想要與大陸「脫鉤」,不僅是經濟方面,後續很可能會在社交及政治方面越行越遠,民進黨已經打算在這條不歸路上繼續走下去,想要讓他們清醒過來,只有一種辦法,那就是堅硬的「拳頭」。
  • 技經觀察|美國自疫情之後變本加厲地推進與中國科技「硬脫鉤」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之際,美國為擺脫自身「抗疫」不力責任,同時加大對中國發展的打壓遏制力度,借疫情頻頻拋出「中國責任論」,鼓動、號召全球多國對中國提高投資限制,甚至發起性質惡劣的巨額「索賠」,以期發動「疫後」新一輪對華孤立,變本加厲地推進與中國科技硬脫鉤。
  • 中國的經濟發展與環境汙染脫鉤了嗎?中科院新研究用數據說話
    中國的經濟增長什麼時候開始與環境汙染脫鉤?中國科學院的一項最新量化研究顯示,2015年可能是一個關鍵的拐點。「關於中國可持續發展進展如何,國際上總有不同的聲音。」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呂永龍近日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時說道。
  • 專家:中國非「民族國家」 讓「民族」與國家脫鉤
    專家:中國非「民族國家」 讓「民族」與國家脫鉤 其基本內涵和特徵是:每個民族都應建有自己的國家,每個民族都應囊括在一個民族國家裡。  中國並不是所謂的「民族國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是憲法規定的國家屬性,是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理念的法理界定。
  • 中美不能脫鉤 航空業正在發力!兩國同時增加往來航班
    :中方已經批准美聯航和達美航空在華進行每周4班的飛行計劃,因此美方即可生效這份命令——允許中方航空公司增加在美國的運行班次至每周8班。因為之前一直有朋友在猜測,中美之間是不是會形成一種脫鉤的關係。木叔明白無誤地表示,這是不可能的。在全球化時代,即使一部分美國人想脫鉤,也脫不了,因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已經是一個趨勢了。美國交通部的命令以及我國民航部門之前給美國航班的命令,就是很好的一個例子。
  • 「汽車人」將中國移出發展中國家名單與中美「脫鉤」
    這一次受到影響較大的國家實際上是印度、巴西和南非等國;而韓國、新加坡,此前已自我放棄「發展中國家」標籤。在中美籤訂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之後短短一個多月時間裡,美國確實正在發起若干次針對中國的貿易限制行動。美國正在謀求延緩中國貿易發展、限制中國產業升級,乃至採取了除戰爭以外的所有手段,牽制中國綜合國力提高,是不爭的事實。美國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敵人」和「戰略競爭對手」之間的分野。但是不包括這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