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經濟發展與環境汙染脫鉤了嗎?中科院新研究用數據說話

2020-12-04 澎湃新聞

中國的經濟增長什麼時候開始與環境汙染脫鉤?中國科學院的一項最新量化研究顯示,2015年可能是一個關鍵的拐點。

「關於中國可持續發展進展如何,國際上總有不同的聲音。」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呂永龍近日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時說道。為此,他率領的團隊選用了國際上認可度高的指標,利用全國31省份在1978-2018年間的統計調查數據進行科學分析。

相關論文於美國當地時間8月7日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上。這篇主題宏大的論文用脫鉤指數看汙染物排放量與經濟增長關係的變化,發現中國近年來的政策支持加速了汙染與經濟增長的脫鉤。同時,數據也折射出中國在社會公平性問題上的進步。

論文也指出,若要實踐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2015-2030)中的17項指標,中國未來仍需在彌合城鄉教育差距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並重視海洋經濟發展中暴露的陸基人類活動對海洋資源的影響問題,將海陸一體化發展上升到戰略高度。

環境汙染:呈現與經濟增長脫鉤態勢

研究人員採用解耦合(脫鉤)指數(DI)描述經濟增長與各個汙染物排放量的關係,DI>1時,表明該汙染排放速度快於經濟發展速度;0<DI< 1則說明該汙染物排放速度慢於經濟增長速度;DI=0即在不排放該汙染物的情況下經濟仍能穩定增長;DI<0時,隨著經濟發展,汙染物排放量變少。

自1979年以來,二氧化碳排放一直與經濟發展保持著聯繫——中國是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佔全球碳排放的30%。另一方面,中國在2007年便成功將經濟增長與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煙塵的排放解耦合。

通過分析各汙染物總體排放量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係,呂永龍指出,「2015年是一個拐點。」自2015年起,經濟增長與其對環境的影響呈現解耦合趨勢。這和一系列政策出臺密不可分,如2012年提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2015年實施史上最嚴的《環境保護法》。

隨著這些政策法規的貫徹落實,可以預見中國經濟建設與汙染排放的脫鉤將越來越顯著。

中國1978-2018的DI、CI指數變化趨勢圖

地區差異:滬浙、京津差距縮小

中國各地區的人均GDP和可支配收入差距總體上在減小。儘管沿海和內陸地區的經濟水平仍然存在差異,但是人均能源消費差異並未因此擴大。

改革開放初期,沿海地區與內陸地區的發展呈現兩極分化。自1987年以來,東部沿海地區的表現十分突出。鄰近城市之間——如浙江和上海、北京和天津之間的差距逐漸縮小。一方面,上海和北京的發展帶動了周邊城市的發展。另一方面,國家對於非一線城市的重視度越來越高,增加了基礎設施投資和建設。

開發西部是近年來的主要政策引導方向,一些內陸城市迅速發展。沿海和內陸城市的經濟差距出現彌合的趨勢。

城鄉差距:醫療差距迅速縮小,教育問題依然顯著

城鄉差距最明顯體現在人均收入的差別上。40年間,城鄉收入都翻了10倍,但城鄉收入比近10年來才有下降的趨勢。

城鄉人均收入差距

「目前,農村的教育問題尤其值得關注。」呂永龍說道。城市居民的人均受教育年限由8年提升至13年,鄉村居民則由4年提升至10年。雖然兩者人均受教育年限都增加了,但城鄉教育差距並沒有縮小,城市居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概率比鄉村居民大得多。在鄉村,「高考定終身」的說法依然極其普遍,許多人把高考當作改變命運的唯一機會。

讓人欣慰的是,城鄉居民的健康水平差距迅速縮小。例如,城鄉嬰兒死亡率均下降至1%以下,許多疾病的發病率和致死率都大幅度下降。在這一點上,每個人都是醫療技術發展的受益者。

社會平等:極度貧困戶大幅減少

性別平等是社會平等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中國在推進性別平等中成果顯著。就男女受教育的平均年限而言,過去20年間,其差距在不斷縮小,教育平等廣泛推進。

男女受教育平均年限差距(圖上數值為男性受教育年數-女性受教育年數)

此外,雖然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的人口空間分布不平衡,但是極度貧困戶的數量大幅度減少。在1990-2015年間,脫貧的中國人口佔世界總脫貧人口的70%。

在過去40年間,就業促成了大範圍的人口遷移,大量農民工從中國中部地區遷移到東部地區。儘管戶籍制度歷史悠久,但人們不再受困於自己的出生地,向外改善就業機會。呂永龍表示,因就業產生的人口遷移非常直觀地體現在春節前後的流動人數上。

近年來,身份證和居住證制度的改革更有利於這種人口流動,但距離農民工真正融入大城市,還有很長一條路要走。

海洋經濟發展了,為什麼情形依然不容樂觀?

通過海洋生產總值(GMP)、陸地汙染和生態健康數據衡量海洋經濟發展狀況,研究人員發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

中國海洋產業多元化發展,產業種類和規模不斷增加。但以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部門來衡量,中國的海洋經濟發展水平還很低。

中國GMP從1979年的不足40億元穩步增長到2017年的77610億元,但2017年GMP對GDP的貢獻僅為9.4%,遠遠低於海域在總管轄面積中的佔比(24%)。中國海洋產業勞動生產率不足美國的三分之一。

海洋生產總值和國內生產總值的數量關係

海洋環境同樣遭受嚴峻考驗。隨著水產養殖業大發展,許多從業人員為獲取更多餌料過度捕撈;年均排入海洋的廢水達到十億噸,海洋垃圾數量持續增加。海洋生態系統由此惡化,赤潮的發生次數在20年間翻了倍。

呂永龍提到,他在參加聯合國有關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大會時,發現人們普遍著眼於陸地環境。「我們不能忽略GMP和海洋生態系統生產能力和服務價值。在未來,中國應該進一步增強海陸一體化發展,提升戰略高度。」

相關焦點

  • 用數據說話!四問京津冀地區持續重汙染天氣
    用數據說話!四問京津冀地區持續重汙染天氣  新華社北京2月11日電 題:用數據說話!四問京津冀地區持續重汙染天氣  新華社記者高敬  春節放假,各地又加強疫情防控,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近期仍多次出現重汙染天氣過程。11日,多位專家用翔實的數據解答網友關心的重汙染成因和變化趨勢等問題。
  • 新研究:中國經濟增長與環境汙染呈解耦合態勢—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基於過去40多年的社會經濟和環境大數據分析,認為2015年後中國的環境與發展已呈解耦合態勢。 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是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在可持續發展過程中,經濟的快速發展需要生態環境提供物質能量,受到生態環境承載力的約束。
  • 吳沈括:與中國脫鉤?後疫情時代,美日數字經濟布局的新動向
    吳沈括  北京師範大學網絡法治國際中心執行主任、博導、中國網際網路協會研究中心秘書長  前言  數字企業在疫情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數字經濟對整體經濟拉動效果顯著——在新冠疫情之下,不只是中國,美國和日本政府都紛紛意識到數字經濟在疫情及後疫情時代的重要價值。
  • 蔡英文想與大陸「經濟脫鉤」,純粹是一廂情願
    近日,蔡英文開始圍堵大陸企業,這種做法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臺灣方面正在積極與美國以及歐盟 「重組供應鏈」,所有的舉措都指向了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臺灣方面想要與大陸「脫鉤」,不僅是經濟方面,後續很可能會在社交及政治方面越行越遠,民進黨已經打算在這條不歸路上繼續走下去,想要讓他們清醒過來,只有一種辦法,那就是堅硬的「拳頭」。
  • 央視評論:美方想和中國「脫鉤」?問問經濟規律答不答應
    美方近日聲稱,與中國完全「脫鉤」仍然在其政策選項之內。但與此同時,美國負責經貿的高層官員表示中美經濟脫鉤「不可行」。越來越多的國際經濟界與媒體人士認為,釋放與中國「脫鉤」的極端言論,不過是迎合美國大選的譁眾取寵式自嗨而已,完全不可行。脫不脫鉤,其本質是經濟規律的問題,首先要考慮可行性。
  • 中科院院士:牛羊放屁對環境造成巨大汙染(圖)
    國外研究稱牛羊放屁已成為全球變暖的元兇(漫畫/王偉賓)  家裡冰箱不製冷了,甚至奶牛放屁,都可能影響氣候變化。  6月12日上午,由中國老科協和河南省科協聯合舉辦的科技報告周啟動儀式暨院士報告會在鄭州舉行。  在河南人民會堂,生態學家、中科院院士張新時作了關於「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的專題報告。
  • 中科院化學所:成果轉化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新聞—科學網
    ■本報記者 甘曉 通訊員 李丹 當前,中國經濟正處於轉型升級的重要時期。讓高科技為經濟增長加足馬力,對全國各地政府而言都是相當迫切的需求。 對此,中科院化學所副所長王篤金在深入地方的多次調研中感受頗深。「以科技的力量打造地方經濟的『新引擎』,化學所責無旁貸。」他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近年來,化學所在開展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同時,與地方政府和國有大企業及行業龍頭企業密切合作,不斷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化,為國民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
  • 嫦娥五號成功宣告:美國脫鉤無法阻止中國!川普真懂產業鏈?
    儘管在包括美國貿易談判代表萊特希澤在內的政府官員都不認為這一政策可行,但川普總是自詡「交易大師」,就是要用「中美脫鉤」來施壓。面對川普的壓力,該採用什麼樣的應對手段,有各種觀點。但實際上要研究川普的政策,最好的一個辦法就是假設中美脫鉤,會帶來怎樣的影響。而航天恰恰就是中美已經徹底脫鉤的一個領域。
  • 中科院預測中心發布2021年中國經濟預測數據
    人民網北京1月11日電(曲源)近日,中科院預測科學研究中心舉行2021中國經濟預測發布與高端論壇。最新發布的預測報告表示,2021年我國經濟將快速回升,預計2021年上半年受低基數影響各項經濟指標將保持高增態勢,下半年將逐步回歸近年正常增速水平。
  • 王晉斌:美國主動和中國金融「脫鉤」?我看不像
    王晉斌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黨委常務副書記、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主要成員川普近期對字節跳動(TikTok)的粗暴行為、美國加強對中概股的審查行為以及個別公司從美國股市退市的消息,助推了市場上關於美國主動要和中國金融「脫鉤」的討論。
  • 中科院已具備「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啟動和建設條件
    1 中新社北京9月24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4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國設立「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是服務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一項重要舉措,該中心將依託中科院建設。目前,中科院已集成優勢研究力量和資源,系統深入開展科技支撐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工作,已實現國家相關優勢資源的整合,具備「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啟動和建設的條件。
  • 思想者|諸大建:別用「偽共享」抹殺中國式分享經濟的創新
    其二,分享經濟有利於實現物質消耗與社會福祉的脫鉤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問題是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消耗這兩條線的絕對脫鉤。傳統上,以擁有經濟為導向的社會總是伴隨著兩條線的同步上升,即經濟社會發展的高增長是以資源環境消耗的高增長為代價的,這是不可持續的狀態。
  • 【中國科學報】區域汙染的生態風險與可持續發展對策研究團隊:辨識...
    6年前,一篇題為《將「冷」變「熱」就是創新》的文章發表於《中國科學報》,文章的主角是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呂永龍,記者至今仍記得他當年的一句話:「我就想好好地做科研。」  如今,呂永龍已兌現他當年的諾言,其區域汙染的生態效應與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工作,取得多項開拓性成果。「要麼不做,要做我們就做得最好。」日前,再次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的呂永龍如是說。
  • 2017.10:中國城鎮化影響環境汙染的預測與分析(聶高輝等)
    隨著資源環境利用方式的顯著變化和社會經濟結構的巨大變革,傳統的城鎮化發展模式不可避免地造成一系列環境汙染問題:水資源短缺、水環境汙染嚴重;交通擁堵問題突出、城市霧霾指數飆升;城市發展盲目擴張、土地資源浪費嚴重、耕地與綠化面積減少;垃圾圍城、居民生活質量下降。中國城鎮化發展面臨著生存壓力與健康危機的雙重壓迫,環境汙染問題成為阻礙城市進步、遏制經濟發展的毒瘤。
  • 今日啟明星︱用數據說話的抗疫鬥士——訪2004級星友、中科院巴斯德所郝沛研究員
    那段時間也是中國生物信息學發展的起步期,郝沛說她是幸運的,趕上了這一波發展的潮頭,參加了李亦學老師領頭的生物信息平臺。初試身手是2001年為韓斌老師的水稻基因組提供數據分析支撐。在那段時間還做過擬南芥、老鼠、乳酸菌、水稻到人的基因組數據分析。
  • 全國先進工作者胡冠九:用準確的數據說話
    全國先進工作者胡冠九:用準確的數據說話 2020-12-02 15: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中科院已在地球大數據研究中實現突破
    「2015年9月25日,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峰會在紐約總部召開,聯合國193個成員國在峰會上正式通過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旨在以綜合方式徹底解決社會、經濟和環境三個維度的發展問題,轉向可持續發展道路。」演講一開始,郭華東院士便將聽眾引入5年前的那次關乎世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會議。
  • 中科院戰略研究院聯合大富科技發布中國企業創新發展路徑課題報告
    11月12日,大富科技與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簡稱「中科院戰略院」)在京共同發布基於大富科技自主創新案例分析的課題報告《疫情、4thIR與中美技術脫鉤三大挑戰下的中國創新戰略路徑》。來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科技部政策司、工信部電子元器件發現研究中心、新華社國家財經智庫等專家在課題評審後對報告研究方向及產生的重大意義給予充分肯定。
  • 「2019年度全球十大環境熱點」解讀,含固廢處理、海洋塑料汙染
    2019年夏季,由位於美國奧克蘭的國際研究組織——全球足跡網絡(Global Footprint Network)發布最新版的年度全球《生態足跡》報告,數據通過生態足跡工具計算得來。報告顯示,2019年7月29日,人類已耗盡全年的自然資源分配量進入了生態赤字狀態。自1970年12月29日地球首次進入「欠費」狀態以來,超載日每一年都在以驚人的速度提前到來,2019年堪稱史上最快。
  • 曹軍驥: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地球環境科技支撐
    十九大報告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這標誌著創新驅動作為一項基本國策,在新時代中國發展的行程上,將發揮越來越顯著的戰略支撐作用。報告還指出:「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