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經濟增長什麼時候開始與環境汙染脫鉤?中國科學院的一項最新量化研究顯示,2015年可能是一個關鍵的拐點。
「關於中國可持續發展進展如何,國際上總有不同的聲音。」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呂永龍近日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時說道。為此,他率領的團隊選用了國際上認可度高的指標,利用全國31省份在1978-2018年間的統計調查數據進行科學分析。
相關論文於美國當地時間8月7日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上。這篇主題宏大的論文用脫鉤指數看汙染物排放量與經濟增長關係的變化,發現中國近年來的政策支持加速了汙染與經濟增長的脫鉤。同時,數據也折射出中國在社會公平性問題上的進步。
論文也指出,若要實踐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2015-2030)中的17項指標,中國未來仍需在彌合城鄉教育差距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並重視海洋經濟發展中暴露的陸基人類活動對海洋資源的影響問題,將海陸一體化發展上升到戰略高度。
環境汙染:呈現與經濟增長脫鉤態勢
研究人員採用解耦合(脫鉤)指數(DI)描述經濟增長與各個汙染物排放量的關係,DI>1時,表明該汙染排放速度快於經濟發展速度;0<DI< 1則說明該汙染物排放速度慢於經濟增長速度;DI=0即在不排放該汙染物的情況下經濟仍能穩定增長;DI<0時,隨著經濟發展,汙染物排放量變少。
自1979年以來,二氧化碳排放一直與經濟發展保持著聯繫——中國是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佔全球碳排放的30%。另一方面,中國在2007年便成功將經濟增長與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煙塵的排放解耦合。
通過分析各汙染物總體排放量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係,呂永龍指出,「2015年是一個拐點。」自2015年起,經濟增長與其對環境的影響呈現解耦合趨勢。這和一系列政策出臺密不可分,如2012年提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2015年實施史上最嚴的《環境保護法》。
隨著這些政策法規的貫徹落實,可以預見中國經濟建設與汙染排放的脫鉤將越來越顯著。
中國1978-2018的DI、CI指數變化趨勢圖
地區差異:滬浙、京津差距縮小
中國各地區的人均GDP和可支配收入差距總體上在減小。儘管沿海和內陸地區的經濟水平仍然存在差異,但是人均能源消費差異並未因此擴大。
改革開放初期,沿海地區與內陸地區的發展呈現兩極分化。自1987年以來,東部沿海地區的表現十分突出。鄰近城市之間——如浙江和上海、北京和天津之間的差距逐漸縮小。一方面,上海和北京的發展帶動了周邊城市的發展。另一方面,國家對於非一線城市的重視度越來越高,增加了基礎設施投資和建設。
開發西部是近年來的主要政策引導方向,一些內陸城市迅速發展。沿海和內陸城市的經濟差距出現彌合的趨勢。
城鄉差距:醫療差距迅速縮小,教育問題依然顯著
城鄉差距最明顯體現在人均收入的差別上。40年間,城鄉收入都翻了10倍,但城鄉收入比近10年來才有下降的趨勢。
城鄉人均收入差距
「目前,農村的教育問題尤其值得關注。」呂永龍說道。城市居民的人均受教育年限由8年提升至13年,鄉村居民則由4年提升至10年。雖然兩者人均受教育年限都增加了,但城鄉教育差距並沒有縮小,城市居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概率比鄉村居民大得多。在鄉村,「高考定終身」的說法依然極其普遍,許多人把高考當作改變命運的唯一機會。
讓人欣慰的是,城鄉居民的健康水平差距迅速縮小。例如,城鄉嬰兒死亡率均下降至1%以下,許多疾病的發病率和致死率都大幅度下降。在這一點上,每個人都是醫療技術發展的受益者。
社會平等:極度貧困戶大幅減少
性別平等是社會平等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中國在推進性別平等中成果顯著。就男女受教育的平均年限而言,過去20年間,其差距在不斷縮小,教育平等廣泛推進。
男女受教育平均年限差距(圖上數值為男性受教育年數-女性受教育年數)
此外,雖然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的人口空間分布不平衡,但是極度貧困戶的數量大幅度減少。在1990-2015年間,脫貧的中國人口佔世界總脫貧人口的70%。
在過去40年間,就業促成了大範圍的人口遷移,大量農民工從中國中部地區遷移到東部地區。儘管戶籍制度歷史悠久,但人們不再受困於自己的出生地,向外改善就業機會。呂永龍表示,因就業產生的人口遷移非常直觀地體現在春節前後的流動人數上。
近年來,身份證和居住證制度的改革更有利於這種人口流動,但距離農民工真正融入大城市,還有很長一條路要走。
海洋經濟發展了,為什麼情形依然不容樂觀?
通過海洋生產總值(GMP)、陸地汙染和生態健康數據衡量海洋經濟發展狀況,研究人員發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
中國海洋產業多元化發展,產業種類和規模不斷增加。但以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部門來衡量,中國的海洋經濟發展水平還很低。
中國GMP從1979年的不足40億元穩步增長到2017年的77610億元,但2017年GMP對GDP的貢獻僅為9.4%,遠遠低於海域在總管轄面積中的佔比(24%)。中國海洋產業勞動生產率不足美國的三分之一。
海洋生產總值和國內生產總值的數量關係
海洋環境同樣遭受嚴峻考驗。隨著水產養殖業大發展,許多從業人員為獲取更多餌料過度捕撈;年均排入海洋的廢水達到十億噸,海洋垃圾數量持續增加。海洋生態系統由此惡化,赤潮的發生次數在20年間翻了倍。
呂永龍提到,他在參加聯合國有關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大會時,發現人們普遍著眼於陸地環境。「我們不能忽略GMP和海洋生態系統生產能力和服務價值。在未來,中國應該進一步增強海陸一體化發展,提升戰略高度。」